节能饮水机 消防水箱:张子林书法 收藏 儒家文化(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8:24:07
关于[儒家文化(三)]的字幕:
  • 孔子的教育思想我们刚才讲了,总的来讲两句话,一直到现在都可以说,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所以他是“因材施教”,根据你这个学生的才能,你的才能是适于经济方面管理的,他就可以在这方面鼓励你,循循善诱,
  • 让你从经济方面发展,你的才能适于外交,言语谈判,他就在这方面鼓励你,让你在这方面发挥才能,所以,这一点孔子做得相当好,所以他的弟子感谢他,许多的弟子就是在他的循循善诱之下,
  • 慢慢地发挥了自己的才能,在后世显出了自己的能力,也继续地充实了儒家的内容,举一个浅近的例子:孔子有一个学生叫子路,
  • 这个子路个性很强,第一次去见他的时候,用我们现代的话讲,有点奇装异服,不是像孔子那样,学生都是儒冠、儒服,儒家他有儒冠,他戴着帽子,穿着都有一定的服装,他不是,头上还插两根雉鸡毛,
  • 去见他,态度也很傲慢,孔子不管,孔子还是慢慢地教,到后来这个子路不仅完全是敬服了孔子,完全遵从了孔子的教导,而且也改儒冠儒服,
  • 后来子路出使外国的时候遭到兵乱了,兵乱的时候,那个乱兵把他杀掉剁成肉酱,在这个时候,刚要杀他的时候,他戴的这个儒冠,这个帽子掉下地了,掉到地下了,他说:你们等一等,慢一点,
  • 他把这儒冠捡起来戴在头上,然后把绳子系牢,任凭人家把他剁成肉酱,你说这个效果,它不是一天两天,它是长期的,在他的循循善诱之下,在他的榜样作用之下,
  • 能做到这样一个地步,可见孔子在教育上他是成功的,作为一个教师,第一,教师要做学生的楷模,你自己要求学生做什么,你自己要能做什么,你要求学生劳动,参加体力劳动,
  • 不要看不起劳动人民,孔子本身就是这样,年轻的时候他就参加过体力劳动,放过羊,算过账,是吧?赶过车,打过猎,参加过体力劳动,他不是没有参加,他不是说空话,
  • 所以做老师的你首先要自己做到,才能要求学生,你自己做不到,你就不能要求学生,你就不能因材施教,所以在孔子的学生当中,我们看,父亲、儿子都是他的学生,有的学生坐过牢,
  • 从监狱里面出来的,有的学生丑得很,有的学生有特殊技能,能够听鸟语,鸟说话他能听得清、听得出来,他都能发挥他们的作用,这是我们讲孔子的政治观和他的教育观,孔子的教育观,同学们,当然了,孔子并没有
  • 详细的系统的(教育观),《论语》里面这些内容都有,怎么样教育都有,但是,详细地把它发挥、系统什么的,这还有待于他的后人,儒家的后代(来完成)。儒家的后代,就是在孔子之后有两个人,
  • 这是我们今天要说的,一个是孟子,一个是荀子,这两个人,孟子、荀子,观点是不同的,从哲学的角度讲,不同,性善孟子是主张“性善”,性恶荀子是主张“性恶”,不管是性善也好,就是人的性格生来就是善的,
  • 性恶,人的性格生来就是恶的,善和恶如果做文字来讲,这两个字一样,没有说哪个好哪个不好,善和恶作为一个符号来讲,是平等的,只有从具体的事情结合起来,从具体的人结合起来,善 恶
  • 才能分出什么叫做善,什么叫做恶。所谓“当与不当”,当,适当,合适,合乎制度,合乎纪律,合乎人伦道德,这就是善,否则就是恶。
  • 所以,不管孟子是主张性善也好,荀子主张性恶也好,他们都主张通过教育来改造人,主张性善的,就是人性善,本来就是善,
  • 后来为什么变成恶了呢?就是因为习远的关系,人与人接触,很多和社会接触,社会上的人不一样,出身不一样,家庭环境不一样,遭遇不一样,性格不一样,所以说,有的就好,善,
  • 有的就恶,不管是性善也好,性恶也好,都要通过教育来改造,教育性善的通过教育能发挥他的善心,主张性恶的,
  • 通过教育来压制他的恶性,所以这两个人从人性上来讲,虽然说主张不同,但是都主张是通过教育这一点是相同的,所以殊途而同归。性善和性恶,这就产生了一个“仁治”“法治”
  • “仁治”与“法治”,这是后来,在他们之后儒家的思想渐渐完善的时候,就出现了“仁治”和“法治”。神治→人治最初私有财产出现的时候,那就是由神治到人治,一切都是通过神,
  • 祈祷也好,灾难也好,几乎都要问神,希望神来帮助解决,由神治到人治,人治就是天子了,天子为了巩固自己地位定出许多的法律,定出许多的条文,所以有“人治”,那个“人”
  • 就是君王和他的大小的臣僚,这个“人治”,到了以后,神治 →人治 → 仁治→ 法治它是“仁治”和“法治”。那个“仁”是“忠孝仁爱”的“仁”,“法”是“法律”的“法”,那个“法”和过去的“法”就不一样了,变了,
  • 过去在“人治”的时候,就是一撇一捺那个“人治”的时候,他也有法,他没有法他惩罚就没办法,所以他也有法,但是那个法都是由君主自己定的,所以到后来法治的时候,它就扩大了,不完全是由君主定了,它还要考虑到人民,考虑到当时出现的大多数具有私有财产的,
  • 具有一定私有身份的,具有一定知识才能的这种人,当时称为庶民,很多的人,也不少,主要考虑他们的意见。所以这个时候为了使大家都遵守,为了使法律公平、正直,
  • 那都要公布出来的。不像是过去君主的那个“人治”的时候,它就在他的心里,弄得不好,那死的时候还要人殉葬、活埋,祭祀的时候他可以杀人,把那些奴隶拿来杀掉祭祀,后来就不干了,后来就不能这样做了,只好作俑了,
  • 所以秦始皇兵马俑的时候,大家看,好多的陶人、陶马,都是俑,陶做的,但是也有许多是活埋的,那些挖坟墓的人,那些给秦始皇修陵的人,怕他走露消息,等他把坟墓修好了,
  • 一下就把门堵上去,就死在里面了,秦始皇以后还有这样的事,这就说明越往后,“人治”就变成“仁治”,“亻”的“仁治”,仁治法治
  • 和法治就对立,法治也好,仁治也好,具有一定的人性了,具有一定的人性,就说明人知道自己的一种生命的尊严了,才能够谈得上自尊、自爱、自强,
  • 如果连生命都没有保障,他有什么自尊可言呢?有什么自爱可言呢?有什么自强可言呢?只有人到了一定的程度,经济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各方面到一定的程度,政治到一定的程度,主观、客观的要求,历史的趋势的发展,
  • 所以人才慢慢地觉得生命的可贵,生命的可贵才知道人个人的价值,这才有所谓“仁治”和“法治”。仁治法治当然,我们又要讲,古代的法治
  • 和今天的法治又不一样了,现代的法治不管从哪一方面讲,对不对?更人性化吧,是吧?还要征求大多数人的意见,考虑到大多数人的利益,大多数人的情况,
  • 也要考虑到国家某些方面它的牵连的关系,牵涉的面是很广,过去当然没有,过去那个法治它主要是从君主这方面、统治这方面来考虑的多一些,当然也考虑到一些人民的
  • 一些什么物质生产、要求、需要、习惯,但是那个它的出发点那还是不同的,在这里我主要提出来的仁治法治就是“仁治”和“法治”,我所说的“仁治”,
  • 就是指那个“亻”一个“二”字那个“仁治”,和“法治”,这个不同。这个仁治和法治在孔子的后人,也是说儒家的继承人,战国时代吧,
  • 荀子和孟子虽然在某些观点上不同,但是,想通过教育来改善人,来使人发挥善,去掉恶,这一点还是相同的,所以殊途而同归。
  • 特别我要讲到的孟子这个人,孟子有许多思想,他是大大地超过了他所生活的时代,用我们现代话讲,具有很高的前瞻性。《孟子》这部书里面我们可以看到,
  • 他一个很重要的思想是个什么思想呢?他讲过这么一句话:“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君”就是君王,“轻”是“轻重”的“轻”,一个国家里的君王,
  • 不是讲他所处的位子而言,就说指他的发挥的作用对于文化的推进,对于人民所带来的好处来讲,一个君王他的力量是有限的,他的作用是很轻微的,
  • 这个不是从他所处的高高的地位而言,“社稷次之”,“社稷”是指他统治的地方、地区,他统治的地区比君王他个人所发挥的作用
  • 那还是要重要一些,“君为轻”,“社稷次之”,那应该是排在第二位的,因为他管辖的地方有许多人,人口很多,
  • 不管是物质文明也好,是思想文明也好,对于中国的未来的发展,对于现代的推动,那都是起很大作用的,最后一句话“民为贵”,民,就是人民,“民为贵”,
  • 人民才是最重要的,这个思想大大地超过了过去,所以“民贵君轻”的思想这在孟子来说,这在战国的时候,这在孔子以后,对于儒家的学说,对于儒家的发展,那是起了很大很大的作用的,
  • 这把儒家的地位抬得很高,民贵君轻“民贵君轻”的思想从我们现在看起来,好像这个太超前,不可能,他所说的民,什么民?他所说的民就是庶民,那与我们今天所说的人民还是有区别的,“庶民”就是“富庶”的“庶”,
  • “庶民”就是很多的民,众多老百姓,用普通话来讲就是众多老百姓,一个国家最重要的它的发展、它的兴旺、它的前途,那一切都是与众多老百姓为主,
  • 众多老百姓感觉到有前途,这个国家就有前途,众多老百姓感觉到安全,国家就安全,众多老百姓感觉到幸福,这个国家就幸福,这种思想,民贵君轻具体就是说“民贵君轻”的思想,从我们今天看起来,的的确确这好像在那个时候
  • 能够有这样一个思想,似乎是有点太超前了,事实上就是这样。从他的书里面讲得很清楚,当然了,具体内容我不讲了,具体使人民安居乐业了,使人民有自己的恒产了,是吧?
  • 能够使自己的人民不至于流离失所了,是吧?少壮的时候靠自己的劳动来生活,年纪大了可以吃肉了,可以穿绸织衣服了,可以有所奉养了,
  • 年轻人可以养育他了,等等,所以描写的社会非常的一种和谐,给人一种和谐,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都是和谐的,所以这种思想大大地超前,
  • 孟子提出了这种思想以后,怎样达到呢?具体怎么做呢?是吧?当然,他也有一些具体的做法,像赋税制度,井田制度,赋税,怎么怎么……但是,有很多的困难,特别是关于他所提出的井田制度,使耕者有其田,
  • 有他的恒产,固定的财产,达到这个目的那是有很多的困难,而且井田怎么实现,历史上也有讨论,我们不去讲它,我们只讲他的这个思想,的确是超前,孟子提出这个思想以后,他很有信心,“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孟子·公孙丑》他提出了“五百年必有王者兴”,
  • 他说五百年以后,必然有实现这种理想的人,“王者兴”,王者能够实现这个社会,他自己也自认为自己就是这个“五百年必有王者兴”的应当负起责任的一个人,
  • 这种增强自己个人信心,特别是对一些知识分子,对于当时的众多的庶民来讲,都是极大极大的鼓励,极大极大的一个向往,所以孟子提出这个来以后,就更加完善了儒家的
  • 一种政治理想、教育理想以及他未来的信心,使这个儒家真正地成为一个中国社会主流思想。是中国民族精神里面的脊梁骨的一个思想、一个动力,
  • 能够起这样一个脊梁骨的作用。儒家思想那一直到今天,儒家的思想就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一个主流思想了,
  • 即使我们今天有56个民族,50多个民族,每一个民族有它的特色、有异彩,但是汇合起来,形成了中华民族的特色和异彩,正因为中华民族的文化有它的特色、有它的异彩,所以,在整个人类社会当中
  • 它才能够发扬光大、传播远近,今天我们就讲到这里为止,下一次我们再开始另一讲。同学们,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