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能施工专项方案:對李敖關於一首譯詩評論的評論(xxttll88)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1 12:02:39

    英國詩人威廉-布萊克(William Blake),曾寫過這樣一首詩:

    

     Love’s secret

     Never seek to tell thy love,

     Love that never told can be;

     For the gentle wind doth move

     Silently,invisibly

 

     I told my love, I told my love,

     I told her all my heart,

     Trembling, cold, in ghastly fears,

     Ah! She did depart;

    

     Soon after she was gone from me,

     A traveler came by,

     Silently, invisibly;

     He took her with a sigh.

 

     朱光潛先生譯文: (中國美學家、文藝理論家、教育家、翻譯家。中國現代美學奠基人、介紹西方美學史奠基人、北京大學一級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被選為全國政協二、三、四、五屆委員、六屆政協常務委員,民盟三、四屆中央委員,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委員會委員,中國外國文學學會常務理事)

 

        (一)

    切莫告訴你的愛情,愛情是永遠不可以告訴的,因為她像微風一樣,不做聲不做氣地吹著。

        (二)

    我曾經把我的愛情告訴而又告訴,我把一切都披肝瀝膽地告訴愛人了。打著寒顫,聳頭髮地苦訴,然而她終於離我而去了!

        (三)

    她離我去了,不多時一個過客來了。 不做聲不做氣地,只微嘆一聲,便把她帶去了。

 

      李敖先生譯文:

 

         (一)

    君莫訴衷情,衷情不能訴。微風拂面來,寂寂如重霧。

         (二)

    我曾訴衷情,萬語皆煙樹。惶恐心難安,伊人莫我顧。

         (三)

    伊人離我後,行者方過路。無言只太息,雙雙無尋處。

 

    李敖朱光潛譯文的評價:“達意有餘,詩意不足。”

    李敖自己的譯文的評價:“比朱稍勝”。 並說“我認為詩以有韻為上,沒韻的詩,只證明了掌握中文能力的不足。”

 

    對朱光潛先生,我自信比李敖先生要更了解得全面深入一點。因為30年前我考中國社科院蔡儀先生的美學研究生時,已經通讀了朱光潛先生的主要美學著作和美學譯著;我的網名“光潛”也是由此而來。

 

    在評價李敖的“評論”前,有必要簡單介紹一下朱先生在古典詩詞和外語方面的情況。朱先生15歲入桐城中學。當時的校長和國文教師在古文詩詞方面頗有造詣,在他們的熏陶下朱光潛對傳統文化特別是舊詩詞發生了濃厚的興趣。20歲進入武昌高等師範學校國文係。次年,經考試被選送到香港大學,修教育學和英國語言文學。在此期間他還攻讀過生物學、心理學和邏輯學。這使他的學術視野大為開闊。1922年他在港大畢業後,便到吳淞中國公學擔任英文教員,兼《校刊》主編。他的學生中很多人是來自川、黔、湘、鄂等處的窮學生,程度很低。但是他堅持使用原版英文書,採取直接教學法,從課內到課外對學生進行教學和指導,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我們對朱先生在古典詩詞和英文水準應該有了一個認識;朱先生通曉七門外語;這是作為一個翻譯家最大的資源,因為可以同時在多種譯本中進行比較研究,從而使自己的譯文更臻完美。我不知道李敖懂幾門外語,但我知道他不會超過二門。就譯著的數量、內容的廣泛和在中國文化史上的地位而言,李敖也不能與朱先生同日而語。

     李敖也是我非常喜歡的文化學者之一。2005年,在他70歲壽的時候,我寫過一首詩祝賀:(收錄在我的《不了集》,2008光明日報出版社出版)

 

     嬉笑怒罵皆文章,  直言犯上非輕狂。

     著作等身論天下,  身陷囹圄說荒唐。

     飽學經史百家言,  化為傳記自己唱。

     指斥台獨魍魎技,  古稀猶能著戎裝。

    

     現在,我可以說說李敖的評論了。我們知道,李敖是一個喜歡用嬉笑怒罵的方式錶揚自己並且批評別人的人,這就是我說的“李敖式幽默”。在他的文章和講演中,他從來沒有說過誰比他高明,總是說他比別人有才。

 

     首先,朱先生是採用“散文詩”來翻譯的;李敖是用“五古”翻譯的;這並沒有什麼高低之分;只是譯者的自由和認識而已;當然,也不排除譯者在形式上的一種偏愛和選擇。

    

     其次,李敖認為朱先生“達意有餘,詩意不足”武斷了一點。就第一段而言,李敖的譯文我倒是覺得離“原意”遠了一點;應該是“詩意有餘,達意不足”了。就第一和第三段而言,李敖對“Silently, invisibly”這一句沒有譯出來;或者說根本沒有“詩化”的反應出來;又或者說沒有照顧到全詩的“統一”,而是以完全不同的方式表達。我認為,這一句在全詩中是非常重要的!不僅是詩中主人翁“她”的重要心理活動,同時也是詩人的重要心理感受。

    

     “Silently, invisibly”,這一句的重復,對理解全詩具有極高的美學價值。朱先生的譯文保持了原詩幽怨,悽婉的風格;李敖的譯文有一點難以掩飾的說教;這與他的個性倒是非常吻合的。

    

     第三,最後一句,朱先生的“便把她帶去了”與李敖的“ 雙雙無尋處”也大不一樣。不言而喻的是,詩人的筆下,眼裏始終只有一個“她”,沒有那個“過客”,這一點朱先生是牢牢把握住的;李敖譯成“雙雙”就走樣了。

     文學翻譯“信、達、雅”的原則還是要講的。“信”,是最根本最重要的。失“信”,“達和雅”都談不上;就如“真善美”一樣,“真”,是最根本最重要的;沒有了“真”,“善和美”安在哉!

    

     第四,大家都知道,散文詩是不必拘泥于押韻不押韻的。李敖的“五古”押了韻,更便於讀者上口自然也是一個優點。

 

    第五,李敖說“沒韻的詩,只證明了掌握中文能力的不足”是不足為訓的。車爾尼雪夫斯基、托爾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契科夫、塞萬提斯=司各特、狄更斯、莫裏哀、巴爾扎克、雨果、莫泊桑、等等,都是不擅長寫詩歌的,有的壓根兒就沒有寫過詩歌;誰能夠說他們不是駕馭語言的國際大師!中國的許多國際大師級作家也是如此。

 

    英國詩人威廉-布萊克(William Blake),曾寫過這樣一首詩:

    

     Love’s secret

     Never seek to tell thy love,

     Love that never told can be;

     For the gentle wind doth move

     Silently,invisibly

 

     I told my love, I told my love,

     I told her all my heart,

     Trembling, cold, in ghastly fears,

     Ah! She did depart;

    

     Soon after she was gone from me,

     A traveler came by,

     Silently, invisibly;

     He took her with a sigh.

 

     朱光潛先生譯文: (中國美學家、文藝理論家、教育家、翻譯家。中國現代美學奠基人、介紹西方美學史奠基人、北京大學一級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被選為全國政協二、三、四、五屆委員、六屆政協常務委員,民盟三、四屆中央委員,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委員會委員,中國外國文學學會常務理事)

 

        (一)

    切莫告訴你的愛情,愛情是永遠不可以告訴的,因為她像微風一樣,不做聲不做氣地吹著。

        (二)

    我曾經把我的愛情告訴而又告訴,我把一切都披肝瀝膽地告訴愛人了。打著寒顫,聳頭髮地苦訴,然而她終於離我而去了!

        (三)

    她離我去了,不多時一個過客來了。 不做聲不做氣地,只微嘆一聲,便把她帶去了。

 

      李敖先生譯文:

 

         (一)

    君莫訴衷情,衷情不能訴。微風拂面來,寂寂如重霧。

         (二)

    我曾訴衷情,萬語皆煙樹。惶恐心難安,伊人莫我顧。

         (三)

    伊人離我後,行者方過路。無言只太息,雙雙無尋處。

 

    李敖朱光潛譯文的評價:“達意有餘,詩意不足。”

    李敖自己的譯文的評價:“比朱稍勝”。 並說“我認為詩以有韻為上,沒韻的詩,只證明了掌握中文能力的不足。”

 

    對朱光潛先生,我自信比李敖先生要更了解得全面深入一點。因為30年前我考中國社科院蔡儀先生的美學研究生時,已經通讀了朱光潛先生的主要美學著作和美學譯著;我的網名“光潛”也是由此而來。

 

    在評價李敖的“評論”前,有必要簡單介紹一下朱先生在古典詩詞和外語方面的情況。朱先生15歲入桐城中學。當時的校長和國文教師在古文詩詞方面頗有造詣,在他們的熏陶下朱光潛對傳統文化特別是舊詩詞發生了濃厚的興趣。20歲進入武昌高等師範學校國文係。次年,經考試被選送到香港大學,修教育學和英國語言文學。在此期間他還攻讀過生物學、心理學和邏輯學。這使他的學術視野大為開闊。1922年他在港大畢業後,便到吳淞中國公學擔任英文教員,兼《校刊》主編。他的學生中很多人是來自川、黔、湘、鄂等處的窮學生,程度很低。但是他堅持使用原版英文書,採取直接教學法,從課內到課外對學生進行教學和指導,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我們對朱先生在古典詩詞和英文水準應該有了一個認識;朱先生通曉七門外語;這是作為一個翻譯家最大的資源,因為可以同時在多種譯本中進行比較研究,從而使自己的譯文更臻完美。我不知道李敖懂幾門外語,但我知道他不會超過二門。就譯著的數量、內容的廣泛和在中國文化史上的地位而言,李敖也不能與朱先生同日而語。

     李敖也是我非常喜歡的文化學者之一。2005年,在他70歲壽的時候,我寫過一首詩祝賀:(收錄在我的《不了集》,2008光明日報出版社出版)

 

     嬉笑怒罵皆文章,  直言犯上非輕狂。

     著作等身論天下,  身陷囹圄說荒唐。

     飽學經史百家言,  化為傳記自己唱。

     指斥台獨魍魎技,  古稀猶能著戎裝。

    

     現在,我可以說說李敖的評論了。我們知道,李敖是一個喜歡用嬉笑怒罵的方式錶揚自己並且批評別人的人,這就是我說的“李敖式幽默”。在他的文章和講演中,他從來沒有說過誰比他高明,總是說他比別人有才。

 

     首先,朱先生是採用“散文詩”來翻譯的;李敖是用“五古”翻譯的;這並沒有什麼高低之分;只是譯者的自由和認識而已;當然,也不排除譯者在形式上的一種偏愛和選擇。

    

     其次,李敖認為朱先生“達意有餘,詩意不足”武斷了一點。就第一段而言,李敖的譯文我倒是覺得離“原意”遠了一點;應該是“詩意有餘,達意不足”了。就第一和第三段而言,李敖對“Silently, invisibly”這一句沒有譯出來;或者說根本沒有“詩化”的反應出來;又或者說沒有照顧到全詩的“統一”,而是以完全不同的方式表達。我認為,這一句在全詩中是非常重要的!不僅是詩中主人翁“她”的重要心理活動,同時也是詩人的重要心理感受。

    

     “Silently, invisibly”,這一句的重復,對理解全詩具有極高的美學價值。朱先生的譯文保持了原詩幽怨,悽婉的風格;李敖的譯文有一點難以掩飾的說教;這與他的個性倒是非常吻合的。

    

     第三,最後一句,朱先生的“便把她帶去了”與李敖的“ 雙雙無尋處”也大不一樣。不言而喻的是,詩人的筆下,眼裏始終只有一個“她”,沒有那個“過客”,這一點朱先生是牢牢把握住的;李敖譯成“雙雙”就走樣了。

     文學翻譯“信、達、雅”的原則還是要講的。“信”,是最根本最重要的。失“信”,“達和雅”都談不上;就如“真善美”一樣,“真”,是最根本最重要的;沒有了“真”,“善和美”安在哉!

    

     第四,大家都知道,散文詩是不必拘泥于押韻不押韻的。李敖的“五古”押了韻,更便於讀者上口自然也是一個優點。

 

    第五,李敖說“沒韻的詩,只證明了掌握中文能力的不足”是不足為訓的。車爾尼雪夫斯基、托爾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契科夫、塞萬提斯=司各特、狄更斯、莫裏哀、巴爾扎克、雨果、莫泊桑、等等,都是不擅長寫詩歌的,有的壓根兒就沒有寫過詩歌;誰能夠說他們不是駕馭語言的國際大師!中國的許多國際大師級作家也是如此。

 

     有人借李敖的評價貶低朱先生的譯文,無疑是徒勞的。

     有人借李敖的評價貶低朱先生的譯文,無疑是徒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