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芘基妮内衣店:十二五时期最需要提高劳动素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4 01:37:18

十二五时期最需要提高劳动素质

2010年《国家竞争力蓝皮书》指出,中国的核心竞争力与大国地位不相符合。中国人力资源总量大,人力资源在G20国家中排名稳居第1,但是拥有技能人才、工程师和科学家的比例很低,人力资本构成指数连续五年排在第18位,是美国的1/12,日本的1/10,差距非常大,中国整体劳动力素质不高。

   

    十二五时期,我国要在综合国力竞争中争取主动:一是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二是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三是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四是社会建设明显加强,五是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劳动素质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 

    

    10月22日,首届中国人才发展论坛在北京会议中心举行。国务院副总理张德江在中国人才发展论坛致辞时强调,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要把数量巨大的人口资源变成巨大的人力资源,把巨大的人力资源转化成巨大的人才资源,加快从人才大国向人才强国迈进。

 

  

 本人有幸获得全国人才发展论坛一等奖,张德江副总理和尹蔚民部长亲自为获奖代表颁奖。本人在大会上发言《我国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受到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王晓初副部长大会表扬:

中国人才发展论坛

优秀论文奖和组织奖名单

 

一等奖(5篇)

1、人才贡献率引导人才事业科学发展(桂昭明,武汉工程大学)

2、中国海归创业的贡献、成功要素和需要克服的困难(王辉耀,欧美同学会)

3、首都区域人才竞争力评价的影响因素及量化指标研究(杨河清,唐军,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

4、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与产业结构调整——基于杭州城市的实证分析(罗传银,杭州市就业管理局)

5、市场化改革与中国企业家成长(李兰,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人力资源研究培训中心)

二等奖(20篇)

1、中国人才发展之路(1949-2020)(胡鞍钢,清华大学)

2、高技能人才开发与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实证研究及对策建议(陈锐彬,彭衍惠,黄贵平,广东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

3、产业转型升级中集聚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路径研究——以江苏省苏州市为例(王庆华,苏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4、构建推动南疆三地州优势资源转换效率的人才管理机制(柴林,新疆社会科学院)

5、知识员工个人-组织匹配、绩效公平感知与其敬业度的关系研究(伍喆,关培兰,湘潭大学商学院)

6、后金融危机时代浙江省人才战略研究(乐益民,夏春胜,应建民,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浙江省公共行政与人事人才科学研究所)

7、引入“双梯制”机制,促进专业人才自由而全面发展(程明,叶双慧,武汉科技大学)

8、我国博士发展质量调查(范巍,蔡学军,赵世奎,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

9、以高端为引领的核工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实践与思考(张昌明,张和平,肖赞,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10、长三角区域高技能人才发展比较研究(陈诗达,廖忠梅,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

11、上海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研究(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政策研究室)

12、建设我国高技能人才队伍的几点战略思考(余祖光,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

13、关于健全干部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的思考(岳颖,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

14、我国基层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存在问题与对策建议(唐志敏,李志更,许铭桂等,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

15、围绕世界城市建设,打造国际一流的创新型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宋丰景,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16、创新型科技人才的管理体制机制探讨(中国科学院,人事教育局)

17、论人才管理法制化(莫纪宏,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

18、优化四川人才发展环境的实践与思考(叶壮,黄晓东,唐甲军,四川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19、人才评价及其问题思考(萧鸣政,李冷,北京大学)

20、打造我国人力资源新优势:“双高”驱动、机制创新(曾湘泉,周禹,中国人民大学)

三等奖(40篇)

1、四川藏区人才发展战略思考(曹文君,四川省阿坝州人事局)

2、无锡新区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发展路径选择(周谦,冼薇,江苏省无锡新区管委会)

3、辽宁省战略引进海内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的现状与思考(林国军,李安财,赵长文,辽宁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4、完善政策、建立健全长效机制,进一步做好人才储备工作(赵世亮,内蒙古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5、抢抓机遇、扎实工作,推动新疆人才实现跨越式发展(田文,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6、确立人才竞争比较优势,引领中心城市科学发展——新时期广州人才发展报告(崔仁泉,广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7、论以用为本与加快建设人才强国(王金根,深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8、浙江省重点产业转型升级紧缺高层次人才需求分析(袁中伟,夏春胜,应建民,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浙江省公共行政与人事人才科学研究所)

9、创新观念、开发人才,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提供强力支撑(庞波,甘肃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10、广西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发展现状分析和对策(伍梅,广西教育学院)

11、从人力资本理论的视角看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以广东省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相关情况为例(刘开君,广东省茂名市人事局)

12、我国工伤职业康复技术人才现况及对策(唐丹,罗筱媛,卢讯文,广东省工伤康复中心)

13、与广西科学发展相适应的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研究(李国君,谭泽友,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人才资源研究所、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公务员局)

14、浅谈重庆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戴昕桐,重庆市涪陵区委组织部)

15、贵州省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研究(施长冬,陈鹏,贵州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16、海南省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若干问题探讨(王焕明,海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17、人才队伍建设导向机制的基本框架及其运行机理(张健,山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18、浅析山东省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许明道,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19、高端带动、整体推进、努力构筑山东技能人才高地(张民,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20、民族地区人才队伍建设思考(袁希远,四川省凉山州人事局)

21、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调查与思考(谷峰,河北省鹿泉市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22、国家级贫困县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研究(陈星元,中共云南省永胜县委)

23、浙江经济转型升级的高技能人才瓶颈问题研究(陆海深,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

24、我国积极延揽外国专家和智力的对策研究(徐坚成,上海公共行政与人力资源研究所)

25、高技能人才综合能力评价的设计与实施(庄建源,河南省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

26、政府主导下加强广东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思考(杨小平,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科技情报研究所)

27、山东省省管企业人才工作机制创新课题研究报告(山东省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28、高等学校贯彻党管人才原则的主要任务(郭海,高慧芳,北京大学)

29、关于完善公务员考核体系促进公务员激励机制建设的探讨(山东省公务员局)

30、服务型政府人才需求和管理体制创新(杨燕绥,胡乃军,清华大学)

31、创业型经济、人力资本与创业型人才培养(姚裕群,童汝根,中国人民大学)

32、人才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与人才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赵永乐,河海大学文天人力资源研究院)

33、人力资本投资、教育制度变迁与技能人才培养(孔令峰,上海理工大学)

34、构建与国际接轨的“人才特区”:实践、定位与路径(戴锡生,无锡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35、关于地方建立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的思考(苗月霞,袁娟,于欣,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

36、产业转移承接地区高技能人才开发问题研究(朱国成,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

37、大学生“村官”培养使用研究——以山东省某市首批大学生村官为例(战斌,山东省大中专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

38、高职院校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与作用(田秀萍,河北省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39、高技能人才“N+Y”评价体系的研究与实践(丁新兴,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人事部)

40、配置能力、创业教育与大学生创业(田永坡,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

组织奖(12个)

1、河北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

2、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3、四川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4、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5、福建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6、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能力建设司

7、中国劳动保障科学研究院

8、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司

9、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

10、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留学人员和专家服务中心

11、欧美同学会

12、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

大家好!

劳动素质,是强国富民的重要途径。对每一个劳动者来讲,劳动素质是人的生存和发展;对每一个企业来说,劳动素质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条件;对国家发展来讲,劳动素质关系到经济增长方式转型。

21世纪是一个创新的世纪,国际经济大变革,特别是金融危机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在重要场合强调:“世界制造”要向“世界创造”转型,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离不开一大批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高技能人才。

 

2009年,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启动了高技能人才调查,杭州市收到37家有效的企业问卷,涉及25852名技能人才,7003名高技能人才;收到340名有效的个人问卷。通过历史数据的收集,运用SPSS软件进行回归分析和相关分析,形成了高技能人才的调查结果,向大家汇报下。

第一、关于高技能人才与经济增长

从高技能人才培养规模上看,初级技工对经济增长贡献最大,当初级工的数量提升1%的时候,人均GDP就会增长1.02%;但其它变量相关性不大,说明经济增长方式还停留在劳动密集型发展阶段,高技能人才培养规模,需要与经济增长规模相衔接,这对打造世界制造业有重要意义。

从高技能人才培养速度上看,技师和高级技师增长率对经济增长率贡献最大,当技师和高级技师增长率提升1%的时候,人均GDP增长率就会增长0.10%。

但其它变量相关性不大,这说明高技能人才培养速度,需要与经济增长速度相衔接,对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关于高技能人才与产业结构调整

从高技能人才结构上看,高级工、中级工、初级工的比例为27%、38%和35%,也就是说高级工低于初级工近7个百分点;这与发达国家有较大的差距,发达国家的比例为35%、50%、15%,高级工超过初级工近20个百分点。  

从高技能人才企业分布看,三资企业(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的比例为31%,股份制企业(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为28%,国有企业24%,而联营企业、私营企业只有8%和9%,这说明联营企业、私营企业生产技术含量较低。

从高技能人才行业分布看,制造业占52%,交通运输业占17%,服务业占7%,这说明制造业是高技能人才主流;但在制造业当中,食品加工18%、石油化工17%,而装备制造12%、汽车制造1%,说明高技能人才分布不均匀,以加工贸易为主,需要根据产业规划制定高技能人才培养规划。

 

   第三、关于高技能人才培养路径

高技能人才培养包括企业培养、学院培养和社会培养。近几年来,杭州在体制、机制上下功夫,建立和健全高技能人才工作机制,有62%企业选择自行培养、技工学校和市场招聘相结合,有56%企业选择技工学校和校企合作培养,有27%企业选择高等院校培养。

从个人的培养路径上看,个人获证时间与技术等级正相关,个人的年龄与获证途径正相关,与获证时间负相关,但个人的性别和文化程度与获证时间、获证途径不相关的,颁发部门和获证途径与技术等级也不相关。这说明社会相关部门要加强统一协调。

     第四、关于高技能人才短缺路径

由于产业结构调整,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最急需的高技能人才是:高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分别占企业需求比例的50%、42%和19%;缺口最大的是电子制造、维修保养、汽车制造,占企业需求的35%、32%和27%。

研究表明,目前高技能人才的工种、性别和年龄段是形成短缺技术等级的主要因素,其中短缺的年龄段相关系数最高0.864,短缺的工种相关系数为0.669,短缺的性别相关系数为0.621,短缺的年龄段、技术等级和性别是形成高技能人才短缺的主要原因。

 

最后谈谈对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一些希望:

一是企业要发挥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主体作用

调查发现,企业对员工的培训投入不够; 部分企业受规模限制,自行培养困难;在职职工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低,个人学习性不强,影响了企业的培养和发展; 一些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后,存在着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对职工重使用轻培训,甚至只使用不培训;

技能人才薪酬体系不合理,很多企业没有实施技术津贴。待遇低与风险大的反差,导致许多青年工人想改变职业身份,加入到待遇高、风险小的管理者行列和专业技术人员行列。

二是学校要加大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力度

现行教育体制重学历教育,轻技能培训; 由于缺乏综合性的职业技能培训学校,经费不足,规模有限,设备老化,毕业生待遇未得到很好解决,难以在短期内迅速培养出大批高技能人才。

再加上职业教育的培养时间过长,培养的成本较大。一些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没有能够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规划,有较大的盲目性,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学生难以符合企业需求和市场需求。

三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社会环境

调查显示,只有4%的青年愿意当技术工人,想当老板的青年是愿意当技术工人的4倍,多数人不愿从事技术工人。高技能人才的开发、激励机制和环境建设有待加强。

在技能人才评价方式上,需要加强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工作业绩为重点,注重职业道德和知识水平的技能人才评价体系。在技能人才的激励上,需要加大鼓励生产操作一线的技能劳动者,努力钻研技术业务,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的收入分配机制。

 从长远规划上看,高技能人才培养是社会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和高校共同努力。

2010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技能组织,给我们开拓了一个广阔的国际交流平台。根据《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总体要求,我们要不断创新工作机制,以促进就业为宗旨,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依托,以职业能力建设为核心,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大力实施技能人才培养工程,为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宝贵的人才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