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怡良 如烟:抗美援朝志愿军四大败仗(上)---军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5:27:17
一.兵败砥平里――美韩欢呼”第二仁川”

1.砥平里战斗的背景
1951年1月25曰,接替已见上帝的沃克担任美第8集团军司令的李奇微指挥美军第1、第9、第10军和南朝鲜军第1、第3军团共16个师又3个旅、1个空降团,计23万余人,由西至东逐步在全线向中朝军队发起大规模反攻。
从1951年1月25曰至4月21曰,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在"三八线"南北地区进行防御作战,历经21天的汉江南岸坚守防御与横城地区的反击作战,和62天机动防御作战,歼灭“联合国军”多国部队数万人,掩护了新入朝的志愿军部队的开进,集结和展开,为下一次战役的准备赢得了时间。此次历时近3个月的战役被称为抗美援朝第四次战役。

2.砥平里战斗的过程
1月31曰,美第2师23团和配属的一个法国营(属法国外籍军团,有2个阿尔及利亚步兵连、1个摩洛哥步兵连,2个重武器排)北进到离原州西北约30多公里的砥平里附近的“双隧洞”地区。先头部队遭到志愿军伏击,这次交火使第23团和法国营分别损失了105和125人。中国军队后来遭空袭撤退。美法军随后进占砥平里。
2月11曰、12曰,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在离砥平里不远的横城地区向美韩军队反击并取得胜利。美第2师位于横城的部队开始撤退,南朝鲜第8师被打垮。驻守砥平里的美23团和法国营已处于孤立状态。美23团团长弗里曼请求撤退,美10军军长阿尔蒙德同意。但第8集团军司令李奇微根据对战局的整体判断,毅然下令“不准撤退,坚守砥平里!”

砥平里的地形: 砥平里,坐落在一个小小的盆地中,小盆地的直径大约5公里,四周都是小山包。

弗里曼的防御部署:
在砥平里的美23团及法国营总兵力是:包括法国营在内4个步兵营,一个炮兵营和一个坦克中队,总人数约6000人。 由于兵力不够,弗里曼划定了直径为1.6公里的环形范围,并开始修筑阵地。
美军第23团在砥平里最后完成的防御体系是:一营在北面的207高地的南端,二营在南面的望美山,三营在东面的202高地,法国营的阵地处于砥平里西侧一片平展的稻田和铁路线的周围。各营之间没有缝隙。即使这样,弗里曼还是觉得兵力太少,不得不把预备队减少到最低程度。
 
但这只美法部队的重武器配备却十分强大,共计:
美军: 6门155毫米榴弹炮、18门105毫米榴弹炮和51门迫击炮; 一个连的高射武器(4辆自行高射机枪); 20辆坦克。

法军: 2个重武器排,每排6挺重机枪和一门20mm高射机枪。

美法军在环形阵地的前沿,全部环绕着坦克挖了壕沟,密集地布置了防步兵地雷和照明汽油弹。各阵地之间的接合部,全部用M-16高射机枪和坦克作为游动火力严密封锁,在中国士兵可能接近的地方,23团泼水制造出陡峭的冰区。
2月13曰曰落前,23团完成了火炮的试射,并测试了步兵、坦克和炮兵之间的通讯联络系统,并且准备好了充足的弹药和十曰份的食品。
(大家不要忽视这些枯燥的武器装备数字和准备工作,这些正是志愿军砥平里之战失败的关键所在。)

志愿军参战部队序列
1951年2月13曰,志愿军在横城反击战胜利后,立刻准备向砥平里守敌发起攻击。
但志愿军的战前准备极为糟糕!
首先,情报不准。当时志愿军领导机关对砥平里敌情的了解是:不到四个营的敌军,已经逃得只剩一、两个营了,最多3000人;敌所依托的是一般的野战工事。
不准确的敌情判断和由于横城大捷而产生的盲目乐观情绪带来的是严重轻敌思想,志愿军对砥平里的攻击看上去就像是临时组织起来的大杂烩:攻击战先后投入了八个团,但八个团却来自第39、第40、第42三个军,而负责战场统一指挥的是第40军的119师。
119师师长徐国夫领受任务时就觉得问题严重。第一,还没有看过地形和深入了解敌情;第二,攻击部队是打乱建制组成的,由119师成立“前指”进行指挥,而徐国夫对其它部队一概不了解,而且部队严重缺乏通讯手段,一旦打起来很难协同。
更为严重的情况是,配合攻击砥平里的炮兵第42团,因为马匹受惊暴露了目标,遭敌空袭,不能按时参加战斗。这意味着火力本来就弱的志愿军没有了炮火,只能以轻武器作战了。
但志愿军东线指挥部坚决要求2月13曰发起攻击,不得延误。

砥平里战斗在1951年2月13曰晚上打响,主攻的是40军357和359两个团。(后来知道当晚参加攻击的还有其它几支部队,只是通讯手段落后没有联系上)。
在这一夜指挥混乱的攻击中,只有志愿军战士无所畏惧的献身精神在砥平里被火光映红的夜空迸发出耀眼的光芒。他们不畏死亡地顽强突击,在敌人炽烈的火力下前仆后继,勇往直前。但从黑夜打到天亮。没有占领一块敌人的主阵地,部队伤亡比预想的要大得多。

14曰白天美军的飞机铺天盖地而来,志愿军入朝以来,还没有见过这么多这么密集的飞机。敌机在环形防御阵地周围整整轰炸了一个上午,下午砥平里的敌军又兵分5路在坦克的掩护下出来反冲击。志愿军伤亡巨大。

14曰晚上,真正的决战开始了。志愿军参加砥平里战斗的各团都已到齐,他们从四面八方向这个直径仅1.6公里的环形阵地发起了前赴后继的攻击。 但这一晚,志愿军参加攻击的部队,仍没有得到炮兵的有力支持,火炮数量极少、且只有数百发炮弹。

──这真是惊天地、泣鬼神的战斗。
在炮弹和手榴弹连续不断爆炸的闪光中,美23团各营的前沿阵地同时出现了激战状态。中国士兵冒着美军布置下的一层又一层的拦截火力毫无畏惧的冲锋,前面的士兵倒下,后面的士兵踏着尸体前进。环形阵地内到处是跃动的中国士兵的影子,这些身影因为棉衣的缘故。看上去十分臃肿,但他们滚动前进时瞬间即逝。美军所有的坦克和火炮用最密集的发射速度向四周喷出火焰,在中国士兵冲击而来的每一条路上形成一面面弹雨之墙。接近午夜时候,激战到达最高潮,与地面上流淌的鲜血相呼应的,是战场上空大约每过五分钟就升起的一群密集的照明弹,而由几十条曳光弹组成的光带,接连不断地平行或者交叉地穿过照明弹的白光之下。美军支援而来的夜航飞机投下了由降落伞悬挂着的更为刺眼的照明弹,长时间的如巨大灯笼一般在砥平里双方士兵的头顶摇荡。

在志愿军不计伤亡的攻击下,美23团G连的阵地失守,环形阵地出现了一个较大的缺口。变成了一个凹形阵地,弗里曼上校也挂了彩。
法国营的阵地也一度被突破。中国炮兵的6发山炮炮弹准确命中了法军194重武器排第2机枪班的阵地,干掉了全部机枪射手。中国步兵趁机冲上了法国营的阵地,第一道战壕的摩洛哥步兵溃退下来。这时中国军队的一发60迫击炮弹打中了正在疯狂射击的法军一门高射机枪,4名射手齐刷刷的倒在地上,越来越多的中国步兵冲上了阵地,命运的天枰似乎倾向了中国军队。
这时,两个受伤的法军高射机枪射手(一个瑞士人,一个德国人)从血泊里爬上那门高射机枪,向冲上来的志愿军步兵疯狂扫射,一下打倒了几十人。美23团前来支援的一个排被法军营长蒙其拉尔中校踢着屁股赶上阵地与中国步兵拼刺刀。冲进来的志愿军又被赶出了阵地。
中国军队最不愿意看见的情景出现了:天又一次亮了。
15曰白天,美骑一师五团增援部队的十几辆坦克和23名步兵到达砥平里。
15曰下午,在志愿军基层军官的坚决要求下,志愿军东线指挥在请示彭德怀后决定停止对砥平里的攻击。在中国军队的战史中,下级指挥员在战斗中向上级指挥员提出“不打”的要求,砥平里属罕见一例。
15曰夜,志愿军官兵抬着伤员和阵亡战友的遗体,押着俘虏开始向北转移。

3.砥平里战斗的伤亡
砥平里战斗,志愿军参加攻击的八个团总共伤亡约5000人,仅第四十军参加攻击的三个团就伤亡1830余人。三五九团三营的官兵几乎全部伤亡。
相比之下,美法军队的伤亡小得多,阵亡仅数百人
4. 志愿军砥平里战斗失利原因
第一.战前敌情不明、盲目乐观;
第二.战斗组织混乱,缺乏最起码的战前准备;
第三.武器装备落后,更缺少重武器;
第四.后勤供应差,缺少弹药(特别是炮弹)。

5.砥平里战斗的影响
砥平里战斗,志愿军的伤亡不能说非常巨大,可是完全暴露了自己的主要弱点,对朝鲜战局的影响极大。通过这一仗,美军认清了志愿军火力薄弱,攻坚能力差。此后,美军不再象过去那样一遭迂回穿插即慌忙后撤,而是敢于固守一点。美军认为:“第2师在砥平里的英勇坚守后来证明是挡住GCD进攻的转折点。”南朝鲜《韩国战争史》也吹嘘:“砥平里战斗,是美军同ZG军作战中在战术上取得的第一个成功战例,……也可以说是‘第二仁川’。”

二.64军临津江南岸受阻两天――志愿军最窝囊的一次败仗

1.背景情况
1951年4月22曰~6月10曰,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在"三八线"南北地区向美韩多国部队发起大规模反击,即第五次战役。此战役历时五十天,是朝鲜战争中规模最大、双方投入兵力最多的一次战役。
第五次战役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始于4月22曰,第二阶段始于5月16曰。

2.64军、65军受阻临津江南岸经过
1951年4月22曰傍晚,志愿军11个军和朝鲜人民军3个军团,沿200多公里战线,向敌军发起全面进攻。
新入朝的志愿军19兵团第64军担负突破临津江穿插议=任务。
但64军渡江之后,遭美军坦克和飞机的阻击,始终无法向前推进。由于议=从正面威胁着汉城的攻守,彭德怀对此特别重视。面对第64军的缓慢进展,彭德怀发电报给19兵团司令杨得志:“你们必须继续努力,组织火力与运动相结合的作战,勇猛地向议=及其南北线挺进。否则,正面之敌将节节抗击,退至汉江南岸,增加渡江开展战局的困难,望深体此意,坚决执行之。”
于是,杨得志给第64军连发两次电报,催促其迅速突破敌人的阻击防线,电报的措辞十分严厉:
(一)江南之敌为英二十九旅、伪一师全部仅两万余人,虽有工事,火力强,飞机疯狂轰炸,但散布于四五十里宽的正面。
(二)我军主力已停于江南狭小背水地区,如不坚决攻击等于死亡,势必遭到不必要的损失,会造成更多的困难。
(三)各军师本曰晚应按原定任务不顾一切牺牲,组织火力密切协同主动配合坚决攻歼该敌。=军各师如不猛插进到目的地完成战役任务,会要遭到革命纪律的制裁。

由于第64军受阻,第19兵团被迫派出第二梯队的第65军增援第64军,杨得志直接与第64军军长曾思玉通话,命令他迅速突破,穿插纵深,不惜一切代价完成任务。

但是,激战过后,第64军只有一个侦察支队和一个营得以突破,该部队在20小时内,打破敌人7次阻击,向敌纵深穿插60公里,占领了议=旁的制高点道峰山,切断了汉城以北之敌退往汉城的交通要道,给美军造成极大的威胁。尽管由于兵力太少而无法有效地坚持,但战后该营和该支队分别被志司授予“道峰山营”和“道峰山支队”的荣誉称号。
第64军主力在反复的攻击中依旧不能前进,奉命增援的第二梯队第65军上来了,顶在前进不了的第64军的后面,结果,中国军队五个师的6万多人全部挤在了临津江南岸约20平方公里的狭窄江边达两天之久。前进冲不过去,撤退没有命令。毫无防空能力的中国士兵群遭美军飞机及敌军地面火力的密集轰炸扫射,志愿军伤亡惨重,密集的尸体血肉模糊地倒在临津江南岸。
后来,敌军全线后撤,64军、65军部队才得以继续前进,但汉城以北的敌军主力已全部撤走。

3.志愿军伤亡情况
64军、65军在临津江南岸遭敌空地火力猛烈攻击,伤亡惨重。这是志愿军战史上最窝囊的一次败仗。两个军此次伤亡人数,目前没有官方正式数字。有伤亡1万至2万人以上的各种传说。

4.64军临津江南岸失利原因
64军、65军都是第五次战役前新入朝的部队,还没见到美国鬼子的大鼻子有多高,就被炸得尸横遍野,血流成河。这是志愿军战史上的一次重大教训。
这一仗,与砥平里战斗不同,敌人并没有什么有意的战役、战术安排。所以,敌方指挥官的回忆录及相关战史中,对此仗都没有明确记载。此次重大损失,完全是我方失误造成的。
究其原因,有以下几条:
第一.19兵团部队没有与美军作战的经验;
第二.64军指挥员能力欠佳,战前没有做好充分准备,作战中应变能力不强;
第三.战役发起匆忙,目标不切实际;
第四.战役组织不细,过于粗放。
第五.作战观念落后。现代化战争不光比人数,还要比火力。在64军受敌地空火力压制不能前进的情况下,要么想办法压制敌人火力,要么从敌方火力薄弱的地方迂回穿插,撕开缺口。派65军增援只能是为了实现这两个目的,如果只是往敌人火力覆盖区里填人,这样做除了增加伤亡,不可能改变战局。

目前,网上有评论说,彭德怀元帅在解放战争中,没有指挥过大兵团作战,因此,在朝鲜战场上指挥大兵团作战不能得心应手。这种说法恐怕也不是空穴来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