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嘉曼化妆品价格表:货币过调已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1 18:14:38

货币过调已现

(2011-01-25 13:45:52)转载 标签:

cctv投资大参考

财经

股票

汇率

经济

美国

商品价格

杂谈

中国

央行通过逆回购紧急投放3000亿元货币,连续两周不再对冲到期央票,加上外汇占款的投放,再加上银行自己大规模揽储所获得的流动性,估计两周以来,银行系统一共获得1万亿元以上的资金。但就是这样,银行系统资金依然高度紧张,而且是历史上几乎空前的紧张。

 

为什么会是这样?为什么货币当局突然“回笼变投放”?不客气地讲,现在货币市场的状况恰恰反应了“中国货币政策过调”的现实,这是我们一直以来担心的问题,可偏偏就真真切切地发生了。

 

不仅货币市场利率大起大落,而且股市也随之再探新低。我不明白,这就是我们中国的宏观管理?我们的宏观管理就是为了加大市场波动?岂有此理。

 

实际上,央行也好、银监会也罢,这其中个别嘴里每天都在大叫“市场化改革”的人,似乎并不太懂如何尊重市场,它们总认为自己比市场聪明得多,进而努力地改变着市场运行规律,致使市场恶性循环、逆向选择经常发生。现在就是这样。

 

什么是均衡信贷?按照常规的解释,信贷投放节奏3:3:2:2,每月信贷规模大体相当就是均衡信贷。请问,这样的安排有什么依据,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吗?我看没人问这个问题,但这是一个十分本质的问题。央行、银监会不是力主市场化吗?为什么继续把计划经济的手段搞得如此极致?为什么不停歇地干预银行信贷市场?

 

我们都知道,中国银行业的收入主要来自于利差,而利差收入必须依赖信贷,这是中国实体经济为本的必然要求。华尔街金融机构则不然,它们更多是依赖交易性收入,信贷不是它们的主要收入来源,而且这些年信贷市场大幅萎缩。所以,中国银行业与华尔街金融机构有着本质的区别。如果你们敢于放开中国银行业的经营限制,中国银行业也完全可以不再依赖存贷利差收入,但你们敢不敢这样做?中国经济结构是不是允许这样做?

 

既然中国银行业必须依赖存贷利差收入,那它们把大量的信贷放在年初投放,希望“早投放、早收益”的行为选择就是无可厚非的。尤其是在贷款规模受到限制的时候,它们更希望有限的贷款获得足够的收益。要知道,银行存款和贷款的差额已经达到24万亿元,这些被政策锁定的无效资金,已经给银行经营带来巨大的负担。

 

按照2010年公布的数据,中国银行业必须用48万亿元的贷款收入,背负72万亿的存款成本。央行、银监会你们不要只会说三道四,有能耐自己去试试,你们面对这样的现实条件应当做出怎样的选择?除非你们批准银行可以从事其它的经营路线,如果不能放开银行业的经营限制,那就不要抱怨银行倚重利差收入的现实。

 

中间业务不是不可以发展,但它的发展规模受限于居民对服务的购买能力,所以这必定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而绝非一蹴而就之事。有鉴于此,监管机构没有理由照搬华尔街的经验套用中国银行业,更没有理由越俎代庖去规划、干预银行的经营。

 

面对监管机构,银行当然害怕,人家把你是因为你手中的权利,而不是因为你们比银行家更会经营银行。现在,银行经营好像不是银行家的事情,而是监管机构的事情,这是不是错位?所以,敬请监管机构检点些,你们必须意识到,你们已经越位了。

 

再有,央行和银监会在争论1季度贷款是9000亿元还是12000亿元。这简直滑稽之极。信贷是银行和企业之间供需双方的事情。请问,央行和银监会你们争论信贷规模9000亿元还是12000亿元的依据是什么?是不是“拍脑门数据”?

 

更重要的是,贷款需要多大规模,我听不到实体企业――这位贷款需求者的声音。都是金融业在哪里争来论去,难道中国的贷款规模无须顾及企业方面的需求?到底“谁是皮谁是毛”?金融到底是服务业、还是老天爷?他们是不是已经“忘本”了?

 

我必须说:今年年初企业贷款需求旺盛是必然的。因为,未来原材料价格暴涨、财务成本暴涨是完全可以预期的。出于控制成本的考虑,早些拿到贷款,早些购买原材料,甚至囤积一些原材料都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必然的选择,无可非议。现在,央行、银监会一味压缩贷款的行为,实际剥夺了实体企业控制成本的权利。

 

这同样是实体经济生存环境恶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管理者错误的政策,必然导致整个经济发生逆向选择、恶性循环。比如,现在已经大量关闭实业生产的中小企业主,其资本再也不愿意回到实体经济,更不愿意回流银行,而变成了社会游资。长此以往,国有经济和民间经济的结构失调问题会越发严重。难道这不是市场的逆向选择吗?

 

为什么会发生货币过调?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央行按照以往的经验回收货币,根本没有考虑监管条件不断提高对货币所产生的收缩作用。结果表面上看,货币供应量(M2)增速甚至高达20%时,而市场实际状况已经非常紧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