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利车身改色贴膜:腊月二十三民间为何祭“灶王爷”(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1:23:02
腊月二十三民间为何祭“灶王爷”(图) (2011-01-25 08:59:26) 标签:

越楚

腊月

二十三

灶王爷

文化

分类: 《越楚说史》(随笔)

腊月二十三民间为何祭“灶王爷”

民间的灶神形象  

    农历腊月二十三,是中国民间的“灶神”或曰“灶王爷”祭拜日。

    中国民间“过年”的风俗源于远古农耕民族的“腊祭”。

    “腊祭”是古人“神先享用”意识的体现,人们习惯“索鬼神而祭祀”、“合聚万物而索享之”,形成“岁终出祭”古俗。

    由于宗教、风俗本身的保守性及历代统治者的倡导,这种原始时代的“敬神”礼俗代代相袭,并日渐演化为祭灶神。民谚曰:“三祭灶,四扫屋……”即指每年的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祭祀灶神。

    灶神,俗称灶君、灶爷、灶王爷,是由原始的火崇拜发展起来的一种“神祗”崇拜。原始人心目中那一堆永不熄灭之火便是他们的灶。

    但自灶神产生始,其职权便与火或灶火相游离,摇身一变成为天帝派驻各家的监察大员,乃一家之长,负责监督一家老小的善恶功过,定期上报天庭,故深得老百姓的顶礼膜拜。人们想祈福禳灾,便对灶神恭恭敬敬。

    《北平年谣》的“二十三,糖瓜粘”,说的便是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灶神升天禀报一年功德时,人们要祭灶,麦芽糖和酒必不可少。酒是为让灶神喝得晕头转向,麦芽糖甜而粘,灶神嘴吃甜后只能说好话。

民间祭送“灶神”

    送灶君时,有的地方尚有乞丐数名,乔装打扮,挨家唱送灶君歌,跳送灶君舞,名为“送灶神”,以此换取食物。

    送灶习俗在我国南北各地极为普遍,鲁迅先生曾写有《庚子送灶即事》诗: 只鸡胶牙糖,典衣供瓣香。家中无长物,岂独少黄羊。

    鲁迅在《送灶日漫笔》一文中则说:“灶君升天的那日,街上还卖着一种糖,有柑子那么大小,在我们那里也有这东西,然而扁的,像一个厚厚的小烙饼。那就是所谓‘胶牙饧’了。本意是在请灶君吃了,粘住他的牙,使他不能调嘴学舌,对玉帝说坏话。”

    鲁迅诗中提到“黄羊”的典故,出自《后汉书·阴识传》:“宣帝时,阴子方者至孝有仁恩。腊日晨炊,而灶神形见,子方再拜受庆;家有黄羊,因以祀之。自是巳后,暴至巨富。至识三世,而遂繁昌,故后常以腊日祀灶而荐黄羊焉。”

    阴子方看见灶神,杀黄羊祭祀,后来交了好运。从此,杀黄羊祭灶的风俗便流传下来。

    民间百姓则不无滑稽地把“拿人手短,吃人嘴软”用在对灶神的供奉上。宋代范成大《祭灶诗》即云:“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送君醉饱登天门,杓长杓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

    及至近现代,祭灶风俗伴随社会的变革而日渐变异,取而代之的则是祭祖。

过年祭祖

    过年祭祖,既是对祖先一个悼怀,也祈望祖先保佑来年的平安。

    祭祖一般在年三十,乡间人家在去法秽、净庭院、易门神、换桃符、贴春帖之后,或举家去给祖先上坟祭拜,或把先祖的遗像挂在中堂正壁墙上,摆上祭品,点上香烛,让后辈祭拜。

    晚上那顿准备多日的团年饭,大都也是先让祖先“前来”享用后方可开席。此时的祖先们便是子孙后代心底之“神祗”。

    各地祭祖形式虽不尽相同,但“祭祖祈福”的含义大致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