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伦斯特博士是谁:瑞典人如何收养孤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11:56:30
瑞典人的完美收养

□ 文/和  苗

 青年文摘绿版2008年7月·环球采风

 

    汶川大地震后,那些失去父母的孩子的眼神让无数人揪心,收养地震孤儿也成了很多好心人的迫切愿望。然而,要给这些孩子一个温暖的家,仅靠美好的愿望是远远不够的……

    爱娃在瑞典斯德哥尔摩担任儿童和青少年的社会问题协调员,丈夫是一名工程师。现在,他们来自中国云南的大女儿菲利斯6岁多了,来自重庆的小女儿艾美丽4岁,她们在一起很快乐。

    爱娃拥有了梦想中的家—瑞典人把有两个孩子的家称为“完美家庭”。女儿们来后,爱娃每天晚上睡觉前都会读上一段关于中国的故事。最后,爱娃会告诉女儿们,她们就出生在那个遥远的国家,是新爸爸妈妈坐飞机把她们从中国接到瑞典的。

    “让孩子了解自己的出生背景非常重要,尤其是心灵受过创伤的孤儿”。爱娃认为,孩子在成长中会发现自己与父母的不同之处,例如外表的不同。让孩子渐渐接受被收养的事实,在成长中理解自己的特殊出生背景,是最能让孩子有安全感和信任感的方式。

    孩子信任了父母,才会获得安全感,而安全感又是被收养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我们现在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孩子们在幼儿园里也很快乐。”

    已经稍微懂事的菲利斯为自己的黑发而骄傲,她觉得自己身上的中国特质是非常漂亮和与众不同的。每当看到菲利斯照镜子时开心的样子,爱娃就很欣慰,因为她正在接受被收养的事实,越来越喜欢自己的黄皮肤。

    对于收养,爱娃强调最多的一个词是“感觉”,而心理准备远比物质条件更难具备。通过上收养父母培训班,收养申请夫妇就可以更进一步了解自己是否适合收养孩子,一些觉得无法胜任者会主动撤回申请。

    爱娃和丈夫一直都是非常坚定的收养申请人,他们在持续七周培训班里了解了中国国情。政府的两名社会工作者负责给六对收养申请夫妇介绍收养国的基本情况,讲述一些收养家庭的经历,教授与孩子沟通的方法。爱娃说,她和丈夫受益匪浅。尽管收养孩子之前,也帮亲戚和朋友们照顾过孩子,但如此有理论和系统的学习,让他们更有信心把爱给予失去父母的孩子。

    “开始的时候,虽然很多亲戚和朋友都想来探望孩子,但我们拒绝了他们。”爱娃让孩子们在安静的家里适应了到瑞典的最初阶段。当她们和夫妻俩真正成为一个家庭的时候,爱娃才带着孩子们出现在有亲戚和朋友的场合。她说:“小孩子在换了新环境时,一下子见到那么多陌生人会感到害怕。但在接受了新父母后,他们就会觉得有了依靠,而父母也能够和孩子有更深的感情。”

    爱娃夫妇希望孩子将来能够自己到中国和其他国家旅行,了解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她还给菲利斯报名参加了中文学习班,每个星期学习中文两个小时,现在她已经会说一些简单的中文词了。

    收养申请的审查非常严格,瑞典收养中心信息秘书英阿·奈斯隆德说:“申请人年龄限制不可缺少,25岁至45岁的人最适合收养孩子。”英阿解释说,太年轻的人不懂得对孩子的爱,上了年纪的人与孩子代沟过大。只有符合年龄的申请人才有资格参加特殊的收养父母培训班。家庭调查是政府决定是否给予批准的重要环节,调查通常持续3~6个月,包括对申请人的家访、对申请人亲戚朋友的走访等。

    收养申请家庭必须有稳定的家庭情况和社会生活,申请人要有稳定的工作和良好的收入,有自己的住房,婚姻关系必须很牢固,家庭生活一定要和睦,申请人应该了解关于孩子的知识和有过照顾孩子的经验,这些是收养孩子的最基本条件,也是必备条件。为了给孩子良好的成长环境,他们还从各个方面来考查一个收养家庭,这是对孩子和申请人负责,更是因为很多被收养的孤儿心灵上受过创伤。

    收养看似简单,其实深刻复杂,不仅是把失去父母的孩子接到家庭抚养,更要为孩子创造新的幸福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