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手机维修价目表:父母双亡,如何帮助灾区孤儿了却哀伤?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03:30:08
转自安子心工坊http://blog.sina.com.cn/ipose
       2008-05-27 22:57:27 标签:安子 公益 心理咨询 绿丝带 汶川 地震 情感
 
父母双亡,如何帮助灾区孤儿了却哀伤? 文/安子 要点一:根据年龄段不同,谨慎决定是否告知父母死难真相。 求生,害怕或恐惧死亡,是人的本能。不同年龄段的儿童,恐惧的内容、强度、持续时间不尽相同。即使是同一年龄段的儿童,也因个人原因有所不同。一般来说,一周岁以内的儿童,没有死亡概念,只是对陌生的环境与陌生的人有些恐惧。1-2岁,虽然也没有完整的死亡概念,但由于开始建立与父母的亲密关系,特别害怕与父母分离。2-4岁,开始有了模糊的死亡概念,且随着接触范围的增多,害怕黑夜、鬼怪、幽闭、独处,被遗弃等。6-12岁,开始学校生活,对死亡的了解更加具体,特别害怕流血、斗殴、父母吵架或参与恶性事件,害怕各类威胁、恐吓、家庭变故,特别害怕父母出车祸、遭不测及重大疾病。此后一直到成年,恐惧的种类和内容大量增加,但由于理性和心理自我调适能力的增强,情绪较为稳定。个人觉得,2岁以内的小孩,没有记忆或记忆不多,没有必要告知父母死亡及其它真相。3-5岁,则要视孩子的心理素质而定。6岁以上的孤儿,建议待其准备充分后,根据具体情况择机告知真相。 要点二:告知真相要讲究艺术,采取渐进式诱导。 中国由于文化传统的原因,避讳谈死亡,特别是小孩说到死亡被主为不吉利。学校普遍没有开设关于死亡的讨论课程,几乎没有人愿意深入思考死亡问题,因而发展不出来正确的死亡观。儿童更是对亲人的死亡毫无准备,倾向于认为没有比死亡更大的悲痛和挫折。在儿童对亲人死亡完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突然告知真相的话,可能引起儿童的过度悲伤,加上儿童由于缺乏对死亡的了解,因而会加重恐惧。故而有的儿童会回避父母死亡的事实,不愿相信父母已经遇难,固执地等待,或蓄意哭闹。如果儿童已知道父母遇难,就要多给予温暖。如多给予拥抱等肢体语言的安慰,还要多关注孩子的语言中透露出来的恐惧,帮助他了解和摆脱恐惧。要告诉儿童父母死亡真相的时候,一是先要作必要的铺垫。如告诉历史上的地震情况及这次地震引起的人员伤亡情况。让儿童知道并不只有自己一个人父母双亡。二是创造条件与儿童探讨死亡,可以拿动物及虫鸟花草来作比喻,让儿童明白死亡是一种正常的生命现象,在人的一生中谁都可能遇到。三是让儿童了解死亡后没有任何感知觉,因而父母再也不用痛苦与操劳。四是避免过多谈论到孤儿的父母,避免过多谈论死亡,尽量在儿童们面前不要提到“孤儿”这样具有刺激性的字眼。五是当儿童问及父母的时候,要提供正确的解释,不要胡编乱造,致使引起儿童认知错乱。六是对于上小学和初中的儿童,告知真相后,要让他们相信领养者就是他们的亲父母,会同他的生父母一样爱他们,对他们好,并肩负起对于儿童安全与成长的所有责任。 要点三:投入真爱,使孤儿的情感尽快融入到新的家庭。 对于开始懂事的三岁以上的孤儿来说,再也看不到父母的身影,心理创伤的恢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他们一方面要寻求对灾难和父母亡故合理的解释,一方面要适应全新的家庭成员和家庭环境,可能长期处于这种心理痛苦与生活习惯磨合之中。因此,养父母的主动、温暖、体贴、细心、耐心、知心就显得尤为重要。养父母要做好对孤儿的身体健康、环境舒适与安全、学习顺利的全面保障,特别是情感支持。例如多花时间陪孩子说话、讲故事、玩游戏、进行户外活动,多送孩子上学、放学,准时回家陪孩子等等,使其感受到他自己是个很重要的家庭成员,他的到来给了新的家庭很多快乐与活力。另外,对于稍大一些,已经小学或初中的孩子,不宜教导其淡忘生父母,而是要教导他们平静地缅怀生父母,而且养父母最好能征求孩子们的意见,在清明、端午或除夕按照家乡的传统仪式祭奠其生父母。同时,自始至终要让孩子们感觉到养父母完全是出于对他们的喜欢和真爱,而不需要任何回报。只有这样长期、细致、真诚而不做作的情感投入,才能使孤儿的情感融入到新的家庭。 要点四:了解自己的心理动机与收养政策,全面了解收养责任。 诚然,绝大多数人领养孤儿的动机是纯正的,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但是,也不排斥有一时冲动,头脑发热的情况。这之中,政府有关部门对孤儿收养问题负有重大责任。在收养前,必须将孤儿身体状态作个全面检查,提供给领养人选择。对于已上小学及以上年龄段的儿童,最好还要征得儿童本人的同意。收养关系是法律关系,一旦收养关系成立,领养人必须对被收养人负全部乃至终生的责任。在领养前,建议领养人反复思考,认真掂量,将困难与各种可能性估计充分,同时全面了解自己的耐心、容度、信心与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