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丹·特纳出柜:历史黑洞中的二代蜀王-《蜀王本纪》,,《华阳国志》,,古蜀,,五代蜀王,,川景,,三星堆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8:25:44
历史黑洞中的二代蜀王-《蜀王本纪》,,《华阳国志》,,古蜀,,五代蜀王,,川景,,三星堆遗址,,金沙遗址,-川景频道
http://www.newssc.org      2005-11-14

萧易/文
今人所见古蜀史,惟《蜀王本纪》与《华阳国志》两部,且距今已有2000年上下。扬雄、常璩依据的多是蜀地传说,时有错漏,并无考古证据;其中的蜀王传记亦是只言片语,颇多神仙家之说,不可尽信。自1986年以来,三星堆遗址、金沙遗址陆续在四川地区出土,古蜀的传说时代逐渐可以找到考古相验证,三星堆和金沙的主人据考古学家猜测便是蜀王蚕丛、鱼凫或杜宇。本组文章重在从历代蜀王的传说与近年来发现的考古遗址对应的角度,为蚕丛、柏灌、鱼凫、杜宇、鳖灵五代蜀王勾勒一个大概肖像。
是否真有蜀王柏灌?
柏灌之名,晋人常璩的《华阳国志》、六朝《文选·蜀都赋》、宋朝《太平御览》皆云蜀国“次王曰柏灌”。唯独《蜀王本纪》记载的叫“柏濩”(音货)。唐人在《艺文类聚》中说得更玄,“蜀王始曰蚕丛,次曰伯雍”,把柏灌换成了伯雍,不知道根据是什么。由此可见,柏灌的生平,虽然没有记载,其名字却仍然是历代史官争论的焦点。也许,他们也曾急切地想揭开这个接近无解的谜团。
为何关于柏灌的名字会有如此多的分歧?究其原因,历史上,在文字产生之前,古人一般用史诗记载本族的历史。部落的祭司是这些史诗的保存者,一到祭祀、施法时,便吟唱出来,祭司死后,将史诗背给继任者,这样一代一代传承下来。古文献对于远古历史的记载,常常依据这些口传下来的史诗。西汉扬雄的《蜀王本纪》大抵也不会例外,当时的蜀人大抵还会流传着一些先王的传说。据此,扬雄写道,“蜀王之先名蚕丛,后代名曰柏濩,后者名鱼凫。此三代各数百岁,皆神化不死,其民亦颇随王去”,“鱼凫田于湔山,得仙。今庙祀之于湔。时蜀民稀少”。在这里,扬雄笔下的蜀王,都是一些神仙。不过,他并没有单独论及柏灌,由此可以判断,自西汉以来,关于蜀王柏灌的记载或传说,便鲜有人闻,扬雄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到了两晋,蜀人常璩根据《蜀王本纪》、《本蜀论》等史料写成《华阳国志》。也许是手中史料更多的缘故,常璩补充了蜀王蚕丛的生平,他说,“周失纲纪,蜀先称王。有蜀侯蚕丛,其目纵,始称王。死,作石棺、石椁。国人从之。故俗以石棺椁为纵目人冢也”。时间虽错了,却仍不失为宝贵的原始史料。然而,让后人诧异的是,关于柏灌的记载,常璩的记载非但没有增多,反而减少了,只剩下了“次王曰柏灌”一句话。常璩并没有沿用扬雄的观点。这不禁让我们陡生疑惑:为何常璩不沿用扬雄的观点?在两晋,关于蜀王柏灌的争论,似乎空前激烈过。
常璩的反常让我们觉得柏灌很是可疑,他究竟是否存在过?他究竟是怎样一位蜀王?对照史料和近年来的考古发现,我们不妨对柏灌做一次鉴定。古蜀的历史,始于蚕丛。一般的观点认为,蚕丛是岷江上游的古羌人,其年代上限大约距今3600年左右,大约相当于中原地区的商朝。《蜀王本纪》说“此三代各数百岁”,证明三代蜀王各自延续了数百年左右。商代末期,鱼凫王派兵伐纣,反被土著偷袭得手,蜀国由此灭亡。商朝灭亡是在公元前1046年,距今约3050年,从3600年到3050年,其中有550年的时间。柏灌的“数百年”,应该有充足的时间。
从考古学上看,自1986年以来,成都平原陆续发现了几处遗址。金沙遗址的年代大抵距今2000多年左右,与柏灌时间不符;三星堆遗址的古文化年代,延续了大约800年,可以分为四期,中间曾经有过嬗变,如果正如某些考古学家所云,三星堆早期跟蜀王蚕丛有关的话,三星堆遗址很可能也是柏灌的国度。蜀王柏灌在考古学上也是说得通的。
在史料和考古学上,我们都不能对柏灌加以否定。在3000多年前,这位蜀王如何神不知鬼不觉地统治着古蜀,不给我们留下一丝痕迹?
柏灌原来是柏鹤?
柏灌的历史缘何古史无解?或许,这跟他的族属有关。
考古学上,不少考古学家曾经把蚕丛、柏灌、鱼凫称为蜀族,说他们是一脉相承的。蜀族是古羌人的一支,古羌人从甘肃、陕西一带迁徙至岷江上游,击败戈基人,历经磨难,在岷山站稳脚跟,并更名为蜀族。因此,学者任乃强猜测,柏灌跟蚕丛、鱼凫同属蜀族,当年曾是岷江上游赫赫有名的蜀山氏。任乃强把蜀族的历史,划分成了三个阶段。最早的蜀族,生活在岷江上游;自蜀王柏灌以来,蜀族开始向外迁徙;到了鱼凫时,从彭县海窝子进入成都平原,建立蜀国。任乃强撰写《四川上古史新探》时,三星堆遗址尚未发现,因此,三星堆遗址与蜀族的关系,他并未论及。
在另一本《雾中王国》中,作者刘少匆补充说,商朝时期,蜀王蚕丛不屈服商朝人的迫害,领导蜀人奋起反抗,结果弱不胜强,战死岷山。蜀国国破,蜀人四处逃散,他们的一支,“从茂汶盆地的东面翻过与岷山相连的玉垒山脉进入四川盆地的西北沿”,蜀人此举,志在伺机复国,因此不愿意远离岷山。然而,商朝人却迟迟没有给蜀人复国的机会,岷山一带仍然处于商朝人的压迫之下。战不能胜,经年累月的等待让进入四川盆地的蜀人感到绝望。他们不得不放弃了在岷山复国的梦想,转而向盆地腹地进发。
不过,并非所有的学者都赞成这个观点。段渝就认为三代蜀王的来源各不相同,进入成都平原的时间也不一样。段渝说蚕丛是氐族的一支,鱼凫是羌人的一支。不过,他并没有论及柏灌的族属。只引用了民族学家蒙默的观点,“柏灌可能是成都平原西北地区今都江堰市‘灌口’、‘观坂’一带的土著”。成都平原上的土著,有冉人、濮人等等,大大小小,蒙文通认为其土著部落多达百数十个,究竟谁才是柏灌?
相比较而言,任乃强、刘少匆则勾勒出了柏灌的族属与地域,甚至得名的原因。蜀人来到彭县,这里“高山下白水河与白鹿河分别汇聚成小溪,流入湔江。白水河和白鹿河两岸层峦叠嶂、竹林茂盛,有很多宜于放牧和耕作的台地。”尤为重要的是,此处还有丰富的铜矿和玉石、陶土,是蜀人走向文明必不可少的原材料。蜀人暂时安居了下来。
白水河和白鹿河的高山上有不少大柏树,上面经常栖息着许多吉祥的灵鸟、白鹤。此时,蚕丛已死,蜀人大抵是认为再继续叫蚕丛,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刘少匆认为,蜀人看到柏树白鹤,觉得新鲜,就把自己的部落改为柏鹤氏。但是,他们的口音有问题,常常把“鹤”念成“濩”,在别人听来就是“柏濩”。到了西汉,蜀人扬雄根据蜀地口口相传的传说,写成《蜀王本纪》,记载的其实就是“柏濩”。扬雄另著有《方言》十三卷,加上他又是蜀人,记载的“柏濩”,当是蜀人原话。至于为何以后的古文献中出现的都是柏灌,可能是后世史官的眼误。不过以讹传讹,后人都用柏灌来称呼这位第二代蜀王了。
从蚕丛、鱼凫的事迹来看,我们其实也可以看出此说的合理性:“蚕丛”两字,跟蚕有关,而蜀王蚕丛的功绩就是教民蚕桑;“鱼凫”二字,跟鱼有关,鱼凫的政绩便是教民渔猎。由此来看,蜀王的名字,当与其生平有关,由此推测柏灌得名,出于“柏”和“鹤”,并不为过。今日的彭县,仍然有村庄叫“白鹤村”,其来历似乎可以说明其与柏灌部落的丝丝联系。或许,传承的正是柏灌部落的名称。
此时,蜀族返回茂汶故土的希望已经彻底破灭了,他们在彭县一带安居下来,并一度试图南下。三星堆出土的青铜器、玉石器上有鹤的模样,料想可能跟柏灌部落有关。他们的势力,似乎一度渗透到了三星堆一带。
如果柏灌是蜀族的一支,流落到彭县、乃至三星堆的话。另一个问题便迎刃而解了:蜀人在柏灌王时,隐居彭县,伺机复国,处于守势,并未形成一个国家。因此,柏灌的事迹与生平,也绝少为外人知晓。史书中说,蚕丛“教民蚕桑”,鱼凫“教民渔猎”。蜀王柏灌并无此等让人久久铭记之功绩。或许,这两个原因,就是柏灌无史可载的原因。
柏灌迁到了山东?
柏灌的族属和生平无史记载,他的命运,更是个谜团。今天的温江寿安镇长青村,有座方圆4亩,高3米的圆形土丘,当地人叫它“八卦山”或“八卦墓”。古人有崇拜八卦的传统,认为八卦蕴藏着乾坤,司马迁的墓也叫“八卦墓”,本不足奇。然而,《温江县志》却记载说,此地“历代相传为蜀王柏灌之墓”,八卦是柏灌之讹。《温江县志》之说,不知源于何处。
柏灌王的命运到底如何?学者谭继和还提出了一个猜测。这个观点不仅揭示了柏灌部落的命运,还可以解释为何柏灌典籍无载之谜,不过这个猜测,却已经将柏灌的年代拉到了4000多年前的夏代。
夏代的历史,并无文字记载,流传至今的传说,往往是半信史,让人难辨真伪。传说夏朝时,今山东寿兴县东北一带有一个部落,叫斟灌氏。斟灌氏虽然生活在山东,其子民却说自己不是本地人,而是大禹的后代,从遥远的地方迁徙而来。谭继和的猜测,正是从斟灌氏开始的。
斟灌氏有两点颇值得我们寻秘。其一,他们说自己是大禹的后代;其二,他们虽然生活在山东,却说自己不是本地人,从远处迁徙而来。夏的历史,始于大禹。今天岷江上游的百川县,据考证就是大禹的故乡。若干年前,大禹从这里走出蜀地,治理洪水,最终成为了中华民族的英雄。斟灌氏说自己是大禹的后代,是否意味着也跟蜀地有关?史料记载,大禹曾多次兼并诸侯,巩固自己的统治。谭继和据此推测,“斟灌氏即蜀王柏灌,被夏征服后,变为夏的同盟部族,一直随夏东迁,直到今山东一带,并奉大禹为先。”这个解释,跟任乃强蜀族因商人迫害迁徙的推测,年代早了成百上千年。不过,这个解释如果有它的合理性,却意外地向我们揭开了柏灌的另一个谜团:作为蜀王,柏灌在蜀地的时间可能并不长。大禹不止一次地兼并诸侯,成都平原上的柏灌可能也在兼并之列,跟随大禹迁徙到了中原,改名为斟灌氏。为什么看不到蜀王柏灌的事迹和踪影?因为他在蜀地的时间太短,早就留在了中原的史册中。
山东的斟灌氏并不是一个幸运的民族。他们奉大禹为先,是夏人的亲属,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夏人掌权时尚好,轮到夏人倒台,灾难也来了。启死后,其子太康继位,沉湎于声色酒食之中,政事不修,激起民愤。神话中射落太阳的后羿(他真实的身份,是东夷族有穷氏的首领)攻入夏都。不久,后羿部将寒浞又篡夺政权,太康的侄子相其时跑到斟灌氏居住的帝丘(今河南濮阳西南)避难,寒浞为了铲除后患,命长子浇攻打帝丘,斟灌氏抵挡不住,惨败而归,四处逃窜。从此,这个部落便消失在了历史中,侥幸逃亡的斟灌氏改姓为“湛”,分居各处。如果柏灌真是斟灌氏的话,他们早已流落到中原,并屈服在寒浞的淫威下了。他们早先的事迹,倒反而很少有人记起,也绝少有史可载了。
来源:
编辑:   朱鸿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