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子龙广场舞:于震:总有一天戏剧演员不用去演影视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5 19:05:28
 

于震:总有一天戏剧演员不用去演影视剧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1月04日18:00  新浪娱乐


于震



于震写真照

  新浪娱乐讯 9月,于震结束了巴特尔执导的电视剧《南下南下》的拍摄,给自己放了一个短暂的假期。而在十一期间的电视荧幕上,于震参与的两部电视剧《东方红1949》和《黑玫瑰》陆续和观众见面。在《黑玫瑰》中于震饰演的探长是一位超级大卧底,在《东方红1949》中,他又成为毛主席的忠诚卫士张虚,智勇双全、心细如发、临危不乱。

  年底的时候,于震准备推掉所有片约,回到人艺剧场排练一部新的话剧作品。就在今年的1月,他和王茜华主演的新版话剧《骆驼祥子》在首都剧场第三轮演出,舞台上于震扮演的祥子,不像李翔老师表现得那么沉重,更显憨厚且具有活力。两个人的表演即传承了北京人艺的“京味话剧”的传统,还演出了自己的特点,得到了观众们的认可和好评。演出后,于震在博客中这样表达自己的感受:“从最开始的紧张到后来越来越自信,谢幕的那一刹那,虚荣心全满足了。”

  一边忙碌于一部接着一部的影视剧,一边还要拿出时间来回到戏剧舞台上表演,这似乎成了如今所有戏剧演员的一种常态。通过影视表演,他们获得更广泛的知名度和更高的利益;但是因为心中的一份戏剧理想和热情,他们又不断地回到戏剧舞台,在这里实现自己的艺术追求,获得艺术的给养。

  同样是从人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走出来的冯远征就曾在访谈中把这一现状称作“中国戏剧的尴尬”。在人艺,有很多这样的实力派演员,他们都在戏剧舞台上有着出色的表演,却一度默默无闻地过着清贫的日子。后来,他们走进影视剧,并迅速走红,成为大腕儿级的人物,但不管怎样,他们都忘不了舞台,也离不开舞台,于震就是这其中的一位。

  “我长这么大,就没人说过我好看”。身高一米八五,长着长国字脸,单眼皮的于震讲起话直来直去,耿直得很。近几年,通过《吕梁英雄传》、《中国兄弟连》、《五号特工组》等一系列影视剧,长相并不出众的于震凭着出色的演技逐渐获得了观众的喜爱,并在今年签约华谊兄弟。

  不过于震还是坚持每年回到人艺排演一部戏,他说:“我身上的表演功底全部来源于戏剧舞台,来源于人艺的培养。回到戏剧舞台也是一个充电、完善自己的过程,要是生活没问题的话我肯定会很喜欢话剧的。”

  “问题青年”考进了人艺

  其实在学习表演之前,不到20岁的于震已经干过很多行业,当过洋酒推销员,在车行卖过车,然而似乎是命中注定,他最终是要端表演这碗饭的,一个极其偶然的机会,他跟着一位朋友报考了当年吕丽萍办的表演学校并被录取,于是开始对表演产生了兴趣。艺校毕业之后,于震想继续深入学习表演,他努力学了一段时间的文化课,考入了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的大专班。

  于震说他那一届的同班同学里,有于小伟、张超,“都是帅哥,我是最难看的,都说我脸挺长的,可以做特型演员,我想那我就演特型呗”。在中戏的那两年,班级里做小品,于震演的大都是胡同串子、问题青年、老板之类的贴近生活的小人物。

  中戏毕业的时候,于震觉得演员这个职业“太被动”,而且“不稳定”,他为自己设计了考研究生之后当老师的路,“当老师也可以演戏,会稳定一些”。不过这条路后来没有走成,因为毕业时,陪同学白卉前去人艺考试的于震,被人艺一同招了进去。

  考试时于震和白卉演的就是《骆驼祥子》,白卉演虎妞,于震给白卉搭戏演祥子,演完后主考老师们都对这个搭戏的小伙子产生了兴趣,“可能是觉得我的形象比较特殊吧”,于震笑着回忆说,“任鸣一手给我招进去的,当时也有人提出我的学历不高,是个大专生,任鸣就说梁冠华、何冰他们连个大学生都不是,在剧院里面却都是台柱子,我们为什么就不能要一个演戏好的人呢”。这些是于震在进入人艺之后才知道的,听了这话之后,他就只有“更加拼命地好好演戏”了。

  2001年,还在准备中戏毕业大戏的于震,就收到了人艺的录取通知,作为一个大专毕业生能够进入人艺这个话剧的艺术殿堂,是全班同学都羡慕的一件事,于震自己更是高兴得不得了。

  谢幕的时候鸡皮疙瘩从头起到脚

  从2001年到2004年的三年多时间,于震几乎没有拍过什么影视剧,就一心一意地呆在剧院里,“白天排练,晚上演出,排一个新的话剧,演一个老的话剧,等新的话剧演出了,就再排一个新的”,于震的描述听起来似乎有点枯燥,但那段日子却给他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被他视为“最值得留恋和怀念的一段日子”。

  于震说正是人艺,他才知道“什么是表演”,“其实我在(中戏)班里的专业成绩挺好的,可是刚一进人艺,感觉自己都不会演戏了。我看到舞台上那些人都在一条大道上,对戏剧、表演的理解是一样的,就觉得自己功力不够。那段时间自己就像一块海绵一样,不停在吸收。每天都跟很多好演员一起演戏,提升很大。人艺教会我什么是戏,如何去说台词。它从来没告诉我这段话该怎么说,只是会问我想说什么”。

  第一次在人艺的舞台演出,于震演的仍旧是一个问题青年,那是话剧《金鱼池》里面的白三儿,非常贴近生活的一个小人物,一出场,叼着一根黄瓜,夹着一个烟卷,穿着背心、大裤衩,趿拉着一双鞋,骑着一辆三轮车。第一句台词是“妈,把我的腰包给我扔下来!”就是这么一个小人物,于震把他塑造得惟妙惟肖。“那天谢幕的时候,特别激动,观众就在下面喊‘白三儿好’,我一下子有点热泪盈眶的感觉,鸡皮疙瘩从头起到脚”,于震说,就是从那一天起,他知道对一个话剧演员来说,“谢幕的时候是最神圣的时候,也是最美的时候”。

  在人艺,不管给于震安排什么角色,他都演,“就按照人艺教的方法去做没什么不能演的”。在那个舞台上,不光能学习,还能够挖掘一个演员的最大潜力,“话剧的演出时间、工作地点、环境等都是能不断激发人的潜力的,拍电视剧做不到这一点,每部戏都是在不断地在释放,学不到什么东西,它的时间、工作环境等各方面受到限制,让你来不及多去揣摩,磨合,往往遗憾的地方多”。

  在人艺演话剧,挣工资,收入当然比不上演影视剧。那时候的于震住在一个14平的房子里,每天骑着自行车上下班,晚上没有演出的时候就去看话剧,日子过得简单而满足。“我没觉得那个时候辛苦,该吃的都能吃得上,还有一个女朋友,过得挺快乐的。现在的日子倒觉得挺苦,但是肯定回不去了,回想起来觉得那段日子的确是挺有价值的,挺怀念的”。

  于震很早就喜欢收藏老物件,他说只有在逛潘家园,相中了某个老物件的时候,就会觉得缺钱了。

  挣了钱再回去演话剧,心里就踏实了

  当时,于震知道拍影视剧收入会更多,也看到剧团里有忙碌于电视剧和话剧之间的演员,但他却从没想过太多,“也是没有机会,那时候我就想怎么把眼下的这部戏演好,因为话剧太难演了,你怎么演都演不好,所以就一直在琢磨怎么把它演好了,没想别的”。

  一直到2003年,一个看了于震演的话剧的导演找他出演电视剧《预谋》,并把他介绍给了导演何群。于震跟何群合作的第一部电视剧是《使命》,那部戏演到第10天的时候,何群非常高兴地跟于震说:“我们要合作一下,拍一部好戏”,于是就有了后来的《吕梁英雄传》。从那之后,于震就像是影视圈导演们最新发现的一块宝玉一样,片约不断。

  《吕梁英雄传》之后,《五号特工组》,《中国兄弟连》,《海浪行动》....。。于震好戏不断,名气越来越大,越来越为人们所熟知,收入也逐渐增多,他买了房子,也开上了车,但与此同时他那简单而平静的生活也被打断,一去不复返。

  于震笑着给记者讲,他刚开上车的时候,因为不习惯,常常会把车开进自行车道里去。不管多忙,他一直坚持每年回到人艺去排演一部话剧,因为电视剧演多了,人会觉得发慌。回到剧院,一切都会变得沉静下来,包括人的状态,“在剧院,每天上班朝九晚五,能够有正常的生活,晚上演出,白天可以休息,排练的时候中午和晚上都有休息时间,来确保演员演出时有更好的状态。人在精力有保障的情况下拿出来的东西才会很好看。拍电视剧的时候工作量太大了,太长时间的工作使人的情绪、状态都不好,演出来的东西不会很好看,会让观众失望”。

  因此,于震说:“要是生活没问题的话我肯定会很喜欢话剧的,但话剧的收入太少了。而钱这东西,赚得越多就好像越觉得不够。拍几部电视剧,挣了钱,再回去演话剧的时候,心里就踏实了。”

  只要心中有表演艺术,就不会丢掉舞台

  刚开始出来拍电视剧的时候,于震同在人艺排戏时一样,提出自己的意见看法,偶尔也会跟导演发生争执,那时候导演会很高兴地说这孩子还挺用功的。后来,他有了点名气,戏份也越来越重,同样提出意见,跟导演争执的时候,就会有人说他耍大牌,这让于震感觉挺困惑的,“在我的内心来讲,我觉得我还是没怎么变,还是踏踏实实地在做这件事,演小角色的时候我也不会因为这个角色小而不说自己的想法。但是在不同阶段,人们就会给予完全不同的两种评价”。

  这种情况,在人艺的舞台上就不会发生,于震说:“在这里每一个人都是各抒己见的,把自己的想法讲出来,然后不断地完善。这里没有任何大牌小牌的说法,我看到濮存昕、冯远征、何冰排戏,也是一样挨批评,大家也都会提意见,没有人会想你是不是大牌,大家心无芥蒂,都在为戏而着想,在很好的氛围下完成一部戏。”

  “我记得我进人艺之后演的第一个重要角色是在《足球俱乐部》里演特德,那个戏已经演出了一年多,演到第七十多场的时候,有一天冯远征老师在演出之后跟我说:‘你今天反应不对啊......’我就说‘好,我明儿注意’。你想想,演了一年多的一个作品都还在说,还在调整,不断完善、不断修复。拍电视剧就没有这样的机会。”

  所以于震认为:“话剧能够出艺术家,但是没有听说电视剧能出艺术家。现在我觉得一个优秀的演员只靠话剧来存活,挺难的,但如果他心中有表演艺术,那他一定不会把话剧舞台丢掉的。因为影视舞台不能很清晰、透彻地诠释一个演员的能力,电视剧拍的好不等于话剧会演得好,但我不相信有的人话剧演的很好而电视剧不会演,如果没有话剧表演的基础,我觉得他很难成为一个好的表演艺术家或演员。”

  现在的于震,仍然忙碌于一部接着一部影视剧的拍摄,但每年,他都拿出两三个月的时间,回到舞台,排演一部话剧。因为影视剧的受众群大,他的知名度越来越高,很多人成为他的影迷,也因此开始关注他演的话剧。“我觉得好的演员一定会有话剧的基础,用电视剧来拉动话剧市场,然后用话剧来推动电视剧,这是话剧演员很幸福的一件事。像濮存昕老师、何冰、冯远征等,很多一线的前辈们都在干这事,让更多的观众走进剧场。我觉得这个现象挺好的,我现在也在为这事出力,当然不是我自己想这样做的,而是环境使然。我相信随着话剧舞台的发展,总有一天,话剧演员也会有很好的收入,可以不用去演影视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