舰娘俾斯麦手机壁纸:胡奥会能给中国带来什么?(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9:10:02
胡奥会能给中国带来什么?(图)  信力建

  应美国总统奥巴马邀请,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于1月18日至21日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奥巴马将这次访问定位为“美中关系和美国外交的头等大事。”在昨天发表的《中美联合声明》中说,双方认识到开放的贸易和投资对促进经济增长、创造就业、创新和繁荣的重要意义,重申将采取进一步措施推进全球贸易和投资自由化,反对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中国也将向美国购买200架波音飞机,并签署高达数百亿元的合作协议。中国给美国带去一大笔财富,那么美国给中国带来什么?

  近年来,在官方层面常常将中美关系描述成“建设性合作关系”以及“1972年以来最好的时期”。中美两国官员在公开场合都大赞双边关系,并竭力避免涉及双边分歧。在2009年11月,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其任期内的第一年就实现了访华。而在金融危机发生后,中美两国之间的经济贸易合作更达到唇亡齿寒的地步。

  中美:曾经的蜜月期

  1972年,随着尼克松总统访华,冰封已久的中美关系开始松动,两国开启了关系正常化之路。1979年元旦,中美两国正式建立了大使级外交关系,当年1月28日至2月5日期间,邓小平即对美国进行了正式访问,这也是新中国领导人首次访问美国,揭开了中美关系发展的新篇章。这在美朝野引起巨大轰动,一股前所未有的“中国热”席卷美国大地。邓小平同卡特就国际形势和中美关系深入交换了意见。这次访问对发展中美友好关系以及国际关系格局的变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卡特和邓小平并肩走过红地毯,检阅仪仗队,乐队高奏两国国歌,礼炮鸣放19响。美国政府众多高级官员和1000多名群众挥舞着小旗,见证了这一历史时刻。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后来回忆,“当时的气氛就像充了电,我不记得白宫以前曾有过如此令人激动的场面。”美国一些报纸则把这次仪式的规格称作“超级红地毯”,美国主流媒体也成了“邓小平频道”,邓小平亲民朴质的作风及和蔼可亲的领袖风范,至今还令许多美国人津津乐道,许多美国人正是通过邓小平访美而对中国共产党人有了好感。而从美国、日本等国家考察访问回国的邓小平,对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化发展感到十分震撼,毅然决定推动改革开放。

  1993年起,中美两国元首通过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这一多边场合多次会晤,并于1996年在菲律宾马尼拉商定,两国元首在1997年和1998年相互进行国事访问。随后的1997年10月26日至11月3日,时任国家主席江泽民对美国进行了国事访问。江泽民和克林顿在白宫举行了正式会谈,就中美关系未来发展目标达成共识:为了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中美应该加强合作,努力建立面向21世纪的建设性的战略伙伴关系。这标志着中美关系向前迈出重要一步,达到了一个新的起点。而在经历了“9·11”事件后,反恐上升为美国对外的主要战略,包括中美分歧在内的一些议题被暂时搁置,两国关系得以修复,甚至出现了所谓的“蜜月期”。此次访问中,江泽民应布什邀请,在美国得克萨斯州克劳福德布什的私人农场举行了会晤。由于与美国的关系处理得当,中国获得美国的支持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打开了国际贸易的新局面,迎来了中美经济贸易的快速发展。时任美国驻华大使雷德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表示,两国在越来越多的问题上找到了共同目标和利益,频繁高层交流减少了误解,中美双边关系从未比现在更好。

  2006年4月18日,胡锦涛主席一行抵达美国西雅图,开始其就任国家主席后首次访美。胡锦涛与布什在白宫的会谈,涉及台湾问题、中美贸易摩擦的立场态度,并同意加强军事、司法、科教文化等领域的交流合作,尤其是在反恐、防扩散、禽流感防治和能源环保等领域,以及亚太地区安全局势等重大问题继续对话和合作。胡锦涛指出,中美关系已超越双边关系范畴,具有全球影响和战略意义,双方拥有广泛而重要的共同战略利益,两国“既是利益攸关方,又是建设性合作者”。

  从经济贸易层面,是最能体现中美关系的重要性的。据海关统计,仅2010年1-9月,中美双边进出口额为2785.4亿美元,同比增长31.5%,占同期全国进出口总额的13.0%;其中,我对美出口 2055.4亿美元、自美进口730.0亿美元,分别同比增长30.7%和33.8%,占同期全国总额的比重分别为18.1%和7.2%。美国继续保持我第二大贸易伙伴、第二大出口市场和第六大进口来源的地位。另根据美国商务部统计,我国仍为美第二大贸易伙伴、第三大出口市场和最大的进口来源。2009年,我国对美贸易顺差出现较大降幅。但2010年以来,我方顺差重拾升轨,2010年1-9月累计为1325.44亿美元,同比增长29.0%,占同期我国整体贸易顺差的110%。

  而据英文《中国日报》1月17日报道:由中国日报社和零点研究咨询集团联合实施的2010“中国人眼中的美国”调查日前揭晓,结果显示:公众普遍认为中美关系非常重要,普遍关注胡锦涛主席即将访问美国,认为中美关系将保持稳定发展;朝鲜半岛局势等应为中美首脑会晤时的关注重点;公众对美“好感度”有所下降,政治和经济行为成为主要影响因素;近七成公众认为中美经贸关系可定位为竞合关系;公众对美国人的印象以正面评价为主。那么,这意味着中美关系已经成熟了吗?

  沟壑:民族主义与亚洲问题

  其实,在官方之外,中美关系并不被视为是如此亲密无间的。相反,中美两国的公众和媒体对双边关系的发展却是越来越挑剔的。公众的这种看法与中美两国官方所描述的“正常化以来最密切的关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毕竟,中国的公众政策制定过程一般是没有公众参与的,这意味着政府在处理外交关系时必须考虑民族主义情感和呼声。比如2001年公众对日本前首相小泉纯一郎参拜靖国神社的反应就加剧了中日双边关系长达数年的冰冻期,煽动公众情绪或鼓励民族主义,是对中国外交的极大损害,如果加上有关愤愤媒体的煽风点火,以及中国人长期以来的“受辱妄想症”,想把国际外交搞好几乎是举步维艰。

  2010年中美关系出现比较困难的局面,主要是因为两国关系中的老问题以及新的突发事件相互交织,为中美关系的发展增加了很多障碍与不确定因素。除了中国内政以及贸易摩擦等问题,真正令中美关系深陷困境,无法得到有效转圜的是在亚洲,尤其东北亚地区发生的一系列突发事件。比如“天安号事件”和“朝鲜炮击事件”等,两国之间的对抗隐隐作动。而两国人民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经过筛选、挑选,有时甚至是偏见的报道、观点和评论,“夷狄”思想仍然盛行。

  实际上,美国政府对中国的经济崛起是欢迎的,并且希望中国成为维护国际体系的负责任的利益攸关者。美国公众对中国崛起的看法似乎更多地从与自身相关领域(如就业保障问题),而不是国家的角度出发。相反,对外国尤其是美国如何对待崛起中的中国问题,中国公众既有民族主义情感又有个人问题的担忧。当他们认为国外媒体对中国的民族问题进行不公正报道时,也会表现出民族主义情绪。

  当前,就如专家所言,美国政府对中国的战略定位仍然趋向于积极,并未发生明显的改变。所以,中美两国之间需要调整心态。一方面,美国不应将中国的崛起视为对其霸权利益的挑战,不要将中国作为取代美国,充当世界第一的候选者。实际上,中国未来的发展目标主要还是侧重于自身内部的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另一方面,中国也不能总是处于极度敏感的状态,虽然必要的警惕是不可或缺的,但是过犹不及、物极必反。拥有自然的、从容的、理性的、健康的心态是一个大国发展和走向成熟的必要条件和重要标志。

  访美归来的邓小平和江泽民,都给中国带来了新的经济飞跃,这既包括贸易上的相互合作,更重要的是双方坦诚以待。因此,期待胡锦涛主席此行能够也为中国带来新的发展思路,重振中国经济。



-----该贴于2011-01-20 15:14被贫道是贫农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