舰娘91式彻甲弹 7:走出习以为常的世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23:50:19

走出习以为常的世界

  • 发布日期: 2011-01-22 00:00
  • 作者:肖克凡

  说起网络写作,起初我对它并不熟悉。自从学会上网,阅读面儿广阔起来,读博客甚至微博,也阅读贴吧里的帖子们,知道“世道”变了。写作,已然出现全民化的趋向,这应当不是坏事情。

  我就是在朱国成的博客里读到他的一篇篇文章的,尽管他的文笔没有完全溢出传统写作的范畴,读起来还是颇有几分新意的。因为,这是博客。

  我认识生活里的朱国成。他反应机敏语言幽默,会说天津话,更会说杨柳青口音的普通话。他的个人博客名为“老六月雪”,不知为什么取了这么个名字。六月下雪而且老。我读了他的几篇博文,意识到以前并不很了解他。

  有人认为举凡网络帖子,语言往往不甚讲究。不知朱国成在哪块石头上磨砺语锋,他的博文有时候达到一针见血的程度。他以文化视点谈论世道人心,或明或暗地透露出他的“思想力量”。如果必须对这一篇篇充满文化随笔意味的博文加以概括,我认为,他企图“以思想的力量颠覆着习以为常的世界”。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早看东南,晚看西北。人挪活,树挪死。好借好还,再借不难……我罗列这一串我们习以为常的词语就是想说明我们生活在习以为常的世界里。习也可能是积习,常则是常态。我们以多年积习生活在世俗常态里。似乎世界就应当这样。似乎我们也应当这样。

  说起习以为常,我们中国人几千年的积习即使急刹车,它的巨大惯性也会载着我们再冲出几百年。这就是习以为常的力量。况且国人根本没有必要急刹车——因为如今修了那么多高速公路,朝前疾驶就是了。

  朱国成试图对这种“习以为常”发出诘问。比如《难民》这篇博文里,他对“逼良为娼”这个习以为常的汉语词组施以当代解读,使我读出现实生活中已经出现了“逼娼为良”的语义——因为当下确实存在着“性工作者”,而且其中有人正在“不痛并且快乐着”。

  比如《对孩子要有一颗感恩的心》这篇博文里,博主以思想的利器颠覆着亘古以来“百善孝为先”的文化传统,以他自己磨坊里的碾子破碎着“儿女感恩父母”的习以为常的逻辑,断然提出家长与孩子应当“相互感恩”的非常态逻辑,表现了博主独特的说理能力以及对人生的深度理解。这种对所谓文化传统的颠覆恰恰廓清了人性秩序,使我想起鲁迅先生杂文里“这个孩子会死的”的真话精神。

  我不知道国成写不写小说和诗歌,我大胆认为他的强项确实在此类文化随笔方面。时下中国的文化随笔宛若垂天之云,成就斐然阵容强大。然而,勇敢的思想与求实的精神仍然显得缺乏。尽管朱国成在《真话不等于是好话》这篇文章里颇具独识,但是置身于自相矛盾的当代社会,说真话确实成为一件很有难度的事情。因此,博客世界,往往趋真了。

  朱国成的博文,在关心自己的同时关心着国家乃于国际大事。其实,这不足以称道,因为做一个中国人理应如此。然而,如今许多人是做不到关心他人处境的。有人只关心股市行情,有人只关心嫖资价格,有人只关心上司脸色,有人只关心假药假酒是否畅销,有人只关心自家厕所是否畅通,有人只关心竞争对手是否患上不治之症,然后弹冠相庆……其实诸如此类的人间乱象,均为人们见怪而不怪之现状,在朱国成的博文里,都成为讨论的话题。其实,我们总是要讨论一些话题的,这样才会形成互相沟通的良好社会风气。讨论,使我们仍然在关心着这个并不十分美好的世界。我们吃饱了不饿,还应当关心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事物,而且并不单单为了自己消食开胃。

  朱国成结集出版积累多年的文化随笔文章,我突然感觉他的有些文章好似某种利刃,大体属于上飞机不让带的器物。那是什么器物呢?思来想去觉得应当是剃须刀之类的东西。面对一尊尊蓬头垢面的大脑袋,作者满脸嘎笑地抄起剃须刀轻声细语说,我先给您刮干净了露出真面目吧,这样以后大伙就认识您老人家啦。

  我们的生活中不缺乏常识,只是缺乏及时审视由于习以为常而形成的定见的自觉性。有了这种自觉性,就可能避免经常在人生高速公路上的“急刹车”,也减少了被追尾的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