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海王启航换装:薛涌:中国人在美国的未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1:44:48

编者按:耶鲁大学华裔女教授蔡美儿发布新著《虎母的战歌》,讲述了自己如何以一个“中国妈妈”的教育方式对待两个女儿。节选文章在美国报纸刊登后,引起美国社会的强烈关注,并迅速掀起一场有关中式教育与西式教育孰优孰劣的大讨论。晨报专栏作家薛涌受邀撰写系列评论文章,对此进行独到的剖析和深入的解读。今天刊发最后一篇。

□薛涌 (发自美国)

四分之一世纪前,我在北京碰到位《纽约时报》的记者。双方无法交流。我不懂英语,他不懂中文。我心里埋怨他:“既然你远道而来了解和报道中国,当然是你要学我们的语言了。”如今,我不仅学了英语,而且在美国用英文教书,也偶尔上报纸和广播。可是,你再看看美国那些驻京记者,大多数还是不懂中文。也许有几位能上街说几句的,但能流利地上网阅读的很少见,更不用说写作了。有时你会吃惊:美国人难道就是这样了解世界?

也难怪,最近的民调显示,大多数美国人还以为中国的GDP总量已经超过美国而成为世界第一了。美国人意识到中国的挑战,知道中国的孩子聪明。但是,习惯性的无知加深了他们的恐惧和惶惑,而不是理解。当他们想知道中国家长究竟怎么教育孩子时,犯的是 《纽约时报》式的错误:让那些不懂中文的人来讲中国家庭。蔡美儿也许能说几句客家方言,但普通话不会讲,中文阅读写作恐怕也无法通过基本的测验,自己在美国土生土长,只不过父母是菲律宾移民的华侨而已。她1962年出生时,华裔在美国人口中比例大致在0.13%左右,2006年在美国的中国人则占总人口的1.2%。这主要还是因为大陆移民的涌入。如今在美国学校里表现优异的孩子,绝大多数都是大陆人的子弟。美国还有一项研究揭示出,华裔和拉美裔移民的学业表现,第一代和第二代最好,第三代开始跌落、接近美国本土学生的水平。从这个意义上说,蔡美儿不仅本人不够典型,她的孩子那一代,正处在“优不过三代”的节骨眼上。难怪一些“正牌”的中国妈妈对蔡美儿很愤怒,觉得自己根本不是她那样的人,也不像她那么教育孩子,凭什么突然“被代表”了?

确实,我接触的中国人中,几乎没有像蔡美儿那样教育孩子的。她严格的家教,使13岁的女儿歇斯底里地摔杯子,大叫“我恨你,我恨自己的生活”。美国人喜欢轻描淡写地把这说成是青春期的反叛,可在普通的中国家庭中,孩子如果对妈妈说出这种话,谁还好意思把自己的家教当成功范例来吹嘘?

蔡美儿的书摘通过 《华尔街日报》中文版在第一时间就传给了中国的网民。但是,中文网友的反应比英文网友更为负面,许多幼教人士公开谴责。耶鲁法学院教授的光环如此失灵,在中国还是很少见的。至少在有教养的中国人圈子里,学习西方那种以孩子为中心、以培养创造力为主旨的教育原则,还是占主流地位的理念。懂中文的《纽约时报》专栏作家纪思道也注意到,中国的“教育成就”似乎让举世羡慕,但就是不能征服中国人自己。有条件的中国人,千方百计地把孩子送到美国,口口声声要逃离应试教育的“地狱”。

可见,如果以在美国绝大多数中国孩子(百分之七八十的大陆人)的家庭背景来衡量,很难把蔡美儿的教育方法归结成这些孩子成功的原因。真正的原因,恐怕还是大陆这一代对封闭社会有着比较深切的记忆、在改革开放中得风气之先的新移民,借助自己文化水平比较高的优势,能够敏锐地把握和借鉴美国教育的优越之处,使他们的孩子在学校里比美国的孩子还适应。如今在美国,批评公共教育体制已经成了一种“国家级娱乐”。相比之下,中国人圈子里对美国学校的评价要积极得多。有位清华训练出来的工程师甚至对我说:“即使是义务教育,一流的还是在美国!”对美国教育体系究竟怎么评价且另当别论,但有一个事实大家需要面对:那些人生地不熟的中国大陆移民似乎很知道怎么利用这一体系而使孩子受益,美国人自己则水土不服。

为什么会如此?在我看来,最关键的一点就是中国人心胸比较开放,知道虚心向人学习。特别是因为自身成长环境的关系,中国家长的英语和对美国社会细微之处的了解,都不如在美国土生土长的孩子,很难像蔡美儿那样强势,反而经常要听孩子的。这种民主的家庭关系,给了孩子很大的自信。当惯了“老大”、也不懂外语的美国人,则凭着肤色判断蔡美儿就是典型的中国人。他们即使想从中国人那里学习,也相当困难。

所以,在全球化时代,有多元的文化经验和开放的心胸,对教育下一代非常重要。也正因此,中国家长要尽快走出“被蔡美儿代表”的愤怒,通过这一事件更深入地反省自己的问题。蔡美儿虽然极尽夸张渲染之能事,毕竟她还有个朦胧的 “中国底本”。比如,亚裔孩子自杀率偏高的问题,在这次“中国妈妈”风暴中被一些美国人提出。这和中国家长管得太严、期望太高、太过重视书本、致使孩子难以适应更丰富的社会环境恐怕有密切关系。更重要的是,如同许多美国批评者所指出的,中国家长过分强调书本和成绩,乃至孩子长大后太循规蹈矩,不愿意冒险。这限制了他们的成就。最近让我最为感概的就是facebook的官司。Facebook的前身叫“哈佛关系”,本是三位哈佛学生的创意。他们曾找到一位叫VictorGao(名字一看就是华裔)的学生编写程序。但这位姓高的同学拒绝当创业合伙人,而甘愿打工拿400美元的现款。他离开哈佛时,把这摊事介绍给了Zuckerberg。Zuckerberg不仅决定入伙,而且把这一创意“偷走”,自己推出了facebook。如今facebook市值500亿美元。

在我看来,在美国的中国家长教育孩子时仍然过于保守。如今美国校园里的中国孩子,长大后完全有能力充当美国社会的领袖,而不仅仅限于个人的成功。培养他们的领导力、创造力和敢为天下先的气魄,是家长重要的使命。保守派评论家David Brooks对此就有很独到的见解。他认为,蔡美儿的问题不是管教太严,而是对孩子过分保护、过分娇惯。她不敢让孩子独自到同学家过夜,使孩子丧失了在新环境中处理复杂社会关系的机会。这种能力经常比苦练钢琴更有挑战性,而且在未来对于孩子领导一个群体或社会也更为重要。

“中国妈妈”的风暴,本来是以抨击美国教育开始,如今媒体正把注意力转移到 “中国教育”的问题上。从长远看,这对中国家长大有好处:凡是那些能不停反省自己问题的人,总会比较成功。而那些放下自己的问题不管、总是靠用放大镜看别人问题而获得自信的人,则最终会成为失败者。

(作者为美国萨福克大学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