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海归来新手攻略:生不为名相济世 亦当为名医济人(转)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2 18:36:58
生不为名相济世 亦当为名医济人(转)2010-06-14 22:44

       人体的生命起源于肾(这里面的道理详见《黄帝内经》,我不啰嗦了),或者说肾是人体的根本脏,肾中藏有生机。虽然肾在五行配属上是水(癸水),但从人体实际的生理活动上看,肾属于“水火脏”(前人也有“水中真火”、“阴阳互根”、“肾阳在右,肾阴在左”的说法)。对此,我们可以简单地理解为:肾是肾阴和肾阳的平衡体。其中肾阴需要肾阳的温煦才能化育气血,而肾阳则需要肾阴的收摄才能聚而不散。这里“龙”就是指肾阳,而“虎”就是指肾阴。一个人如果肾阴不足,就会导致“肾阳飞腾,上焦火炽”,说白了就是“水浅不养龙则龙腾于上”,这种情况若不及时解决,不仅上焦常常发病,而且肾阳长期耗散,人体的免疫力会迅速下降,从而引发一系列疾病。所以很多名老中医都有个说法——“养生就是保养阳气”,最近几年中医界颇有几位“扶阳派”的专家在些学术上很有声势,而这里说得阳气主要就是指肾阳。

对于“肾阴不足,真龙飞腾”的患者,明朝大医家张介宾在其医学著作《景岳全书》中有个“镇阴煎”的方子,值得推荐,组方如下(详见胡国臣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张景岳医学全书》,第1594页)。

熟地一二两、牛膝二钱、泽泻一钱半、肉桂一二钱、制附子五七分或一二三钱。如果使用我国的中草药名称国家标准和计量国家标准,这个方子大概可以改写为如下剂量:
熟地(30~60克)、牛膝(6克)、泽泻(4.5克)、肉桂(3~6克)、制附子(1.5~9克)。

另一方面,一个人如果肾阳不足,临床用药时就要复杂一些,不能一味温阳,还要考虑肾阴肾阳的制约和平衡关系。关于阴阳的论述,没有哪位先贤比这位张介宾表述得更精准的了,他在《景岳全书》中的《新方八略引》中说:“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对于这段话,后世历代大医家均十分推崇,且注文层出不穷,我引述网上一个叫[岐黃私塾舘]的博客中的说法(我认为此说虽然未必绝对精准,但也是虽不中不远矣了)。

『张介宾这段话的意思大约是:善于扶阳气的,如果单纯用干姜、肉桂、附子等辛热药效果不显著,就要考虑辅以填精的药,如:熟地,枸杞,巴戟天,补骨脂等温润之品;而善于滋阴生津的,如果单纯用生地,麦冬,花粉等甘凉药效果不显著,就要考虑辅以清热的药,如:石膏,竹叶,栀子等。』

张介宾在《景岳全书》中有个“右归丸”的方子值得推荐,此药基本被后世医家作为补肾阳的基本方剂,组方如下(详见胡国臣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张景岳医学全书》,第1580页)。
大怀熟八两、炒山药四两、山茱萸微炒三两、枸杞微炒四两、鹿角胶炒珠四两、制菟丝子四两、杜仲姜汤炒四两、当归三两、肉桂二两至四两、制附子二两至六两。

这个药同仁堂药店有成药出售,但服用这个药的时候,要注意“于阴中求阳”,建议大家要遵医嘱,不要擅自服用,因为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从“阴中求阳”的角度,综合考虑右归丸的配伍用药。

有了上面的准备,我就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一气周流,龙虎回环”。黄师把人体的生理活动归结为一组“回环”运动,说白了就是几个圆圈运动。

首先,(脾升胃降)肾阳上行温煦脾土,脾土上升,胃气下降。
其次,(肝随脾升,胆随胃降)肾阳上行温煦肝木,肝木随脾土一同上升(肝随脾升),胆气随胃气一同下降(胆随胃降)。
第三:(心火上炎,肺降生阴)肝木上助心火,心火上炎而遇肺金,肺金受心火之蒸而下行水气资生肾阴。
第四:(肾水上承,心降生阳)肾阴足满而上承,心火受水而下降温煦肾阳。

于是在这一系列循环中,我们看到“脾升胃降”是人体生理活动的核心圈,这就是中医界常说的脾为后天之本。所以黄师很重视调理脾胃这个核心圈,他的大部分方药里都贯彻着这个思想,而麻老更是把这个“一气周流,龙虎回环”的圆圈用的炉火纯清,其唯治一方的“下气汤”的核心思想就是“脾升胃降”,然后以此方为主方(更好理解的表述叫:舟方),再根据病人的病情随证加减一两味药(更好理解的表述叫:使药),说白了就是“上哪儿去都开这只船(舟方唯制),只是根据不同的目的地再装一点不同的货物(随证使药)”,就这样他老人家一生治病都是这个思路,结果临床上是活人无数。

罗大伦博士在《神医这样看病》中称“一气周流,龙虎回环”为“中土回环”,是这样解释的:

『话说这人体里面,五脏六腑是上下分布的,中医认为,其功能也有方向,这些脏腑所引导的气机也是处于动态中的,这个图画我给大家描述一下,首先肾在最下面,属水脏,中医说肾脏是水中含火,水是肾阴,火是肾阳,火我们就明白了,那一定是向上走的,它生什么啊?火生土,也就是说,火性向上走,使得脾土温暖,那么脾是负责什么的呢?是负责把胃吸收的营养(中医叫精微物质)发送到全身的,这脾有个特性,它是向上走的,因为有一部分营养还要到肺脏,与吸入的空气中的精微物质结合,由肺协助向全身输布。

各位可记住了,中医认为,脾脏之气,是从左边向上升的。肾脏中的水呢,水生木,也就是说,在水的滋养下,木气也开始得到了营养,要发展了,它发展的方向也是上升,跟树一样,这个肝脏也是从左边往上升的,随着脾土之气上升,中医有句话,叫:“肝随脾升,胆随胃降”,就是说的这个。

好多人说,这中医的肝怎么在左边啊,解剖可是在右边,中医说的是肝气,是肝的功能,是一个功能系统,不单是那个脏器实质。所以左边身体有病,有时要考虑到肝脾之气上升是否正常,尤其是肝气。肝属木,四季配春季,象征着万物生发。此时各位看到了,这个气机随着肝脾升到了顶部,这里就是肺和心了,各位知道,木生火,这火配五脏是心,四季配夏天,心火的特点其实也是要向上的,但是,由于有肺脏的存在,心火被带向下行。

肺是属金的,四季配秋天,主肃降,甭管夏天多热,遇到秋天,气机就开始往下降了,这心火本来是要上升的,但是因为有肺金在上面,所以就跟着往下降,直降到肾中,使得肾水不至于过寒,温暖肾水,而肾水随着肝木和上承,到达心火的位置,使得心火也不至于过热,这叫“水火既济”。

有的时候,这个往下降的过程被破坏了,那么心火就无法下降,憋在上面,各位就会看到上面热,下面寒的局面。口渴,眼睛红,口舌生疮,可下面的腿还是凉的。
在肺金下降的同时,人嘴里吃入的东西进入了胃,然后也是向下走的,所以胃气要下降。在中医里,脾为己土属阴,胃为戊土属阳,阳要下降,阴要上承才对。
在胃气下降的同时,胆气也随着下降,就是我们说的“胆随胃降”,现在有好多的胃病,就是胃气上逆,胆汁反流,这就是气机逆行的结果。
各位同样要注意了,这个胃气和胆气的下降,是从右边下行的。所以,如果人体的右边有病,要考虑一下气机下行是否遇到了麻烦。

您现在在看看,脾土左升,肝气和肾水都随着升,胃气右降,胆气和心火随着下降,这是不是一个左边升,右边降的圆圈呢?在这个圆圈里,脾胃一阴一阳,就是中心的轴,一切都是围绕着它们来转。这就是黄元御的理论,他最后把一切病都归入到这个圆圈的运转失常,任何一个地方出问题了,把圆圈的运动给“咔嚓”一下挡在了那里,就出现了问题,这个时候怎么办呢?就要使用药物,调畅气机,让它们恢复上下运行,这样人体自己就会恢复健康的。

这个圆圈我说的简单,大概就是这么个道理,黄元御自己论述得还要仔细,术语比较的多,各位可以参看他的书。那么该有人问了,这个圆圈有道理吗?能治病吗?

我还跟您说了,黄元御的第五代传人麻瑞亭老中医,就是从黄元御的书里拿出了一个叫“下气汤”的方子,稍微给加减了一下,变成了一个药性有升有降,调和脾胃的方子,这位老人家一辈子基本就用这一个方子治病,来个患者,他就给调调方子,稍微加减,把气机这么一调,患者就好了。您看他的医案,那就是一个升降,我的感觉,他就是用药在人家的身上拨了一下,把这个不大转动的圆圈给重新启动了,结果麻老一辈子“活人无算”,患者如云。尤其是有很多严重的血液病,还真都被他给治好了。

黄元御的这个“中土回环”的理论,其实说白了,就是说明:人体各个脏腑的机能是相互关联的,一个出现了问题,会影响其它所有的脏腑的功能。我们从其中任何一个环节来调整,都可以促使人体向正常的方向运转,而黄元御认为这里面最重要的一环是脾胃。这个圆圈的故事后来被别人看去了,写成了一本书,叫《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其实里面的理论就是通俗版的黄氏圆圈。』

(注3:《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作者系清末民国年间著名的白族医学家——彭子益。此书好几个出版社都出了,只是校点的人不同,个人建议读李可老先生校点,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的版本。)

2、黄师《四圣心源》中的下气汤和麻老“唯治一方”的下气汤。
“下气汤”有两个,一个是黄师在《四圣心源》中所创立的,原书上称此方用于治疗“滞在胸膈右肋者”,其组方如下(详见孙洽熙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黄元御医学全书》,第815页):
甘草二钱、半夏三钱、五味子一钱、茯苓三钱、杏仁三钱炮去皮尖、贝母二钱去心、芍药二钱、橘皮二钱。
煎大半杯,温服。

另一个“下气汤”是麻老根据黄师“一气周流,龙虎回环”的理论,将上方做了一些改进,其组方如下(详见《麻瑞亭医林五十年》和《麻瑞亭下气汤》):
云茯苓(9克)、粉甘草(6克)、炒杭芍(12克)、粉丹皮(9克)、制首乌(20克)、广橘红(9克)、炒杏仁(9克)、法半夏(9克)。

麻老化裁此方,意在既能右降肺胃,又能左升肝脾,以使人体的核心圈运转起来。他此方为主方,随证灵活加减,而治愈了很多内科疑难杂病。【本文尚有最后一部分,主要介绍黄师的一部散失著作,但因内容主要是引文,故不刊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