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发展股票股吧:奶傩爸傩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5:55:37

       很久以前,天地间发大洪水,山川草木人畜全给淹没了,人世上一派汪洋。
  忽一日,水面上飘来一只大葫芦,葫芦里端坐着童男童女两兄妹,一
个叫傩哥,一个叫傩妹。说也巧,这葫芦飘到一个地方就停了下来,洪水
也慢慢地往下落。那葫 芦底可能被露出的山岩戳破了,葫芦船里便有了山,
有了树。那葫芦也越变越大,葫芦船里的山和树也越来越少,直到山和树
与葫芦贴合在一起,葫芦就再没变大了。那傩氏兄妹,看到葫芦没了,先
有些怕。等到有山有树了,他俩又站到了地上,反而高兴起来。连连发出
惊喜的笑声,茫茫大地又才恢复了生气。

   

  寒来暑往,春去冬来,在这葫芦形的山地里,傩氏兄妹以野果充
饥,居洞穴避雨。不知过了多少时日,两兄妹渐渐长成了大人。一天,
正在采摘野果,忽然傩哥拉住了傩妹的手说:“妹,这世上太安静了!”
傩妹说:“是呀!就我和你,好没趣。”不想傩哥冲口说:“那我俩结
为夫妻吧,成了夫妻可以多生些儿女。”那傩妹一听,唰地羞得满脸通
红。她低着头,心里寻思哥哥说的不是没有道理,只是不好意思答应。
半歇才怯生生地说:“那……那要看天意。”傩哥说:“那怎么看呢?”
傩妹说:“那边有好大一墩岩头,你去用指掀,掀得动,就是天意,
让我们结为夫妻,掀不动就是不答应。”傩哥说:“要得,我去试试。”
傩哥跑到大石头处,伸起食指一掀,那墩大石头竟然被掀的直摇晃,
傩哥高兴不已,大声叫着:“妹,大石头掀动了,天意让我们为夫妻。”
不想傩妹又娇嗔说:“这还不算,要三盘为定。”傩哥又说:“那又
以么东西来试呢?’傩妹眼珠一转,指着对面山上说:“那里有一副
大磨子,你我各搬一块,我从山这边滚过去,你从山那边滚过来。要
是上天答应我们结为夫妻,两块大磨就合在一起,天不答应就合不到
一起。”傩哥说:“好,依你的。”于是他兄妹各搬起一块大磨石,
分别从山两边滚下来。偏巧,这两块大磨鬼使     神差地合到一起了,
还合得丝丝如扣呢!傩哥忙说:“妹,这下你没话说了吧!”可傩妹
仍坚持说:“还要第三次试试天意。”傩哥知道傩妹定是不好意思,
便安了心眼说:“那好,你先想着,我在那边洞里去喝点水就来。”
说完,傩哥就进洞里,傩妹在外左等不来,右等不来,担心傩哥会出
什么意外,急忙赶进洞去。未料想,傩哥是专门等着傩妹进来,于是,
他们便成了夫妻。
  傩哥傩妹结为夫妻后,一天晚上,傩妹梦见一只大白虎扑进怀里,待
惊醒过来,便有了身孕。后来生下五儿五女,这十兄妹个个活蹦乱跳,
矫健英俊喜人,常在洞前山上嬉笑打闹,叫傩氏兄妹无比快活。待这十
兄妹长大成人时,那傩哥傩妹也近风烛残年。昔日风光可人的傩哥傩妹,
转瞬间竟成了傩公傩婆。
  一天,傩公悄悄对傩婆说:“妹,眼看你我已老,儿女又渐渐长大
成人。为增人丁,我看也该教习儿女如同当年你我一样结为夫妻,让我
们后辈儿孙,生生不息,你看如何?”傩婆点头称是,并说:“不光要
他们繁衍子孙,还要教习他们手足和睦,持家兴邦。”
  傩公傩母选择了个天气晴和日子,带着五对儿女,来到他们早年合欢
的洞穴处,布置鲜花香草,教儿女顶礼谟拜。然后晓以男女亲情,天地和
合以传宗接代之大义。在傩公傩婆主持下,五对儿女双双结为夫妻。傩婆
还拣选出青黄赤白黑五色石子,让五对儿女闭目任选一粒,然后依五色石
子,在葫芦 山地按东西南北中五垭定居,并命名为东是青石垭、西是黄石
垭、南是赤石垭、北是黑石垭、中是白石垭。傩公又将这五色之石,在火
中烧炼成一颗斑烂五彩珠。告诫五对儿女夫妻,这五彩珠由你们各垭轮番
执掌,每年一轮。凡执五彩珠的垭,担当五垭之首,有事同谋,无事则各
安垭界。繁衍子嗣,兴邦立业,致力昌盛。
  诸事安排就绪,傩公傩婆也至垂老之年,一日,傩公傩婆无疾而
终,死时童颜皓首,雍容泰然。死后升天为傩神。地上化有傩公岩、傩婆石,
以让儿孙世代观瞻。那五方五垭傩公傩婆的传人,不负众望,将葫芦山地
经营有方,依山造型,取石而筑,建有石林城、巴山寨、犀牛沟、笋子淌
(均在梭布垭),十分宏伟壮观。昔日傩公傩婆石磨相合处的“磨子岩”,
以指掀石的“情动石”,傩氏子孙衍生的“巴人穴”等处,后人莫不
敬慕、缅怀。春秋四时香火高祭。青黄赤白黑五垭儿女殁后,因眷恋
傩公傩婆,便化为五虎山,守候始祖所化的傩婆岩、傩公岩左右。
  若干年后,五垭中的白石垭,出了个聪骏神勇的人,四垭尊其为
巴王。巴王率五垭族人,开疆拓土,励耕兴农,倡虎族部落,建巴王国,
威震一方。

我的神秘湘西图文八:

洪水天荒与傩公傩母异化探讨

        吴心源
  [摘要]  本文拟从洪水天荒故事与傩公傩母,奶傩巴傩(奶龙巴龙,音译即龙公龙母)探讨傩的起源,从而证明傩起源于民间(乡傩),颛顼将傩带入宫廷,方相氏(黄金四目)驱赶颛顼三子(疫鬼,水鬼等),从而完成巫文化向傩文化的转变.巫文化崇祖礼祀魂,傩文化崇神驱鬼,形成了宫傩,在军中祀"兵主"形成军品傩,随着屯军等的演变,进一步与乡傩结合,回到民间.如今,全国各地保留傩文化的地方多,而巫文化仅湖南武陵山区有遗存,堪称为民族文化的活化石.
  [关键词]    洪水天荒     傩公傩母       异化探讨
  
    关于傩的起源和作用,是广大学者一直热衷探索的问题,至今尚无定论。笔者在《萨满源于南巫》一文中,论及萨满教的实质是巫鬼教,同时,也是巫傩文化在中国北方地区的不同表现形式和称法。这样,问题就集中到“巫傩”上面,从中我们看到,先有“巫”,后有“傩”。“巫”的实质是崇祖祀魂,福佑子孙;“傩”(鬼教)的实质是崇祖祀神,驱鬼治病,人有难了,就得了难,就要找傩神(也叫竹王、祝王,系大巫)驱除疫病,也叫“冲傩”。正如饶宗颐先生所说的:“ 对于‘巫’字在古代中国的真相,和使用巫术遗存在民间宗教的陈迹,泛滥而毫不加以思索地来比附古代历史,这一方法是否正确?我认为很值得历史家再去作反思!如果说三代的政治权力完全依靠占卜者、巫术和自称能够与神灵沟通的手段来建立,而把古代所记录下来的典章制度,一笔抹杀,把整个中国古代史看成巫术世界,以‘巫术宗教’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精神支柱,我想:在目前不断出现的地下文物其本身已充分提供实证,去说明古代‘礼制’的可靠性,和纠正这种理论的轻率、混杂、缺乏层次的非逻辑性。春秋以来的学人无论儒家和其他的学派,都用一个‘礼’字来概括三代的典章制度。我写这篇文章的主要目的,希望大家对‘巫’一概念的正视,可否采用旧观念的‘礼’,和有关的制度去细心的探讨来代替‘巫’的看法。换句话说,从制度史的观点来整理古史,或者比较合理,或许可以避免误入歧途,我这种态度是值得深长考虑,还望大家加以指正。”①这也是我们正确研究民间巫傩文化值得借鉴的一种方法。
    世界各民族如巴比仑、犹太人、印度、波斯、汉族等都有开辟神话与洪水传说的故事。在苗族中,开辟神话与洪水传说,二者有时混为一谈,但大都以民族史诗的形式世代相传。湖南湘西苗族的史诗分为“创世纪”(即开天辟地、射日射月)、“长途大迁徙”(即跨江跨湖、涉山爬水);第三部分是“定居”(即立宗立祖、立村立寨)三大部分。以《古老话》为例,整个史诗分开天立地篇、前朝篇和后换篇,其中讲述了仡索与仡僰斗法造成洪水滔天、兄妹成婚。兄妹成婚在苗族中有三个说法:一是仡僖仡卞兄妹为婚(南蛮苗,红苗);二是盘瓠生六子、自相为夫妻[盘瓠苗,黑苗];三是仡索仡僰斗法,导致洪水天荒、兄妹成婚[荆蛮苗,白苗]。《山海经·大荒北经》曰:“黄帝生苗龙,苗龙生融吾(Rong  wu中国苗族东部苗文,下同;戎吴系苗姓),融吾生弄明(卞民),弄明生白犬(犬戎)。”《搜神记》曰:“时戎吴强盛,数侵边境。遣将征讨,不能擒胜。乃募天下有能敌戎吴将军首者,购金千金,封邑万户,又踢以少女。……于是女解去衣裳,为仆鉴之结,著独力之衣,随盘瓠升山入谷,止于石室中。……盖经三年,产六男六女。盘瓠死后,自相配偶,因为夫妇。”文献的记载与苗族传说也颇为相符。傩公(巴傩Bad  nux)即濮伏濮羲,简略记为伏羲。濮为公公的意思,引伸为祖先,是男的傩神。傩母(奶傩ned  nux),即女的傩神,奶(ned)一表示为女性,二是首领,说明处于母性社会时期。傩(nux)的本义是野鸡(nus  nux),鸟类(Dat  nus), 根据古代十二生肖与星野对应,酉对应于毕(鸟,即野鸭)、卯(雉,野鸡)、胃(鸡)星。鸡苗语读gheab,gheab又相当于汉语的“咬”,咬与酉同音,故鸡为酉,酉也就是凤凰。俗语称妓女为鸡婆、野鸡,男妓为鸭子、野鸭源于此,即野鸡、野鸭,男女苟合的意思。大(Dat)是苗语类词,是动物名词。如大业(水牛等)、大能(鼠)、大拉(卯)、大戎(龙)等;仡(Ghot)也是苗语类词,表示相对不动、静止的事物,仡索,指雷公。苗族最喜欢龙,所以傩公傩母也叫奶龙巴龙(Net  ongx Ba  Nongx)或奶戎巴戎(Net  ongx Ba  Nongx)。龙即戎(nongx),从语言的角度来看,傩即鸟,也指凤凰,龙凤同源。许多汉族的学者因不懂中国苗族东部方言,便以为傩作为鸟的本义已经消失了。另外,从“傩”的字形看,繁体字的写法是“儺”,“鳥”的主要特征是嘴尖,以便取食。“隹”不是短尾,而是短嘴,水鸟的嘴长,山鸟嘴短,这是很明显的事实。从尾巴看,野鸡一类的尾巴很长,但表野鸡的“雉”从的是“隹”,不是鸟,呆见,许慎重的说法靠不住。“隹”指山鸟,嘴短而有力,取食用掏的方式。如“雞”,其他锋利之物也帶有“隹”,如“椎”、“锥”、“推”(由“锯”引伸而來,拉锯,推拉等)、“堆”、“雅”、“鸦”等,“鸟”也即尖嘴的“隹”,而不是表示尾巴的长短。甲骨文中的龙字和凤字,头上都有“辛”,表示他们都有坚牙利嘴,十分厉害,龙凤都是神物,专门惩罚行为不端的人。许慎把短喙当做短尾了。从苗语和汉语的语言分化中,我们知道,傩公傩母也叫奶傩巴傩、奶龙巴龙(或奶戎巴戎),戎即龙,傩即凤,龙凤同源。祭祖即祭龙凤,实际凤最早,龙是后起的。也即母系社会在前,父系社会在后。《史记》中说:“国之大事,唯祀与戎。”多少个千百年来,许多人都把“祀”解为祭祀,这是正确的;“与”读为联词,把“戎”释为战事。殊不知,此处的“与”应释为“给予”的意思,作助动词用,而不能释为联词。因此,“国之大事,唯祀与戎。”就只能解释为国家大事,唯有祭龙。龙在苗俗中最早是蛇(nenb),写作“沓”,读音“能”,与鼠(nenl)的读音“能”只是一调之差,所以,子巳相通。“大雄宝殿”中的“雄”,读音为“熊”,实际是“能”,也就是龙,整个“大雄宝殿”就是“龙王宝殿”(大者为王)。《山海经》载,大禹的父亲死后化为黄熊(能),也就是黄龙。黄帝有熊氏,也就是有能氏,有龙氏。《说文通训定声》:“龙、融、熊、崇、蛩、戎等字,韵在丰部,为同韵字。”“熊”读“雄”时要去掉“灬”存“能”,读“雄”,即龙之意。《竹书纪年》:“黄帝居有熊”,熊即龙。《述异记》:“熊,蛇之精,至冬化为雉[鸭],至春复为蛇。”因此,也有“春江水暖鸭先知”的著名诗句。《战国策》记有触   说赵太后的著名故事。《史记》和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书都把触   写成触龙。《集韵》《类篇》又说  读“沓”,沓与它同音,它正是蛇的本字。蛇是龙的象形,龙蛇原本一物,读音的就解决了。苗族传统秘传的风水术中,踏龙脉有“坟山踏尖,屋山踏坳”的说法。蛇,苗语读nenb。传说鲧被殛羽山化做“黄熊”或“黄龙”。能与nenb  同音,故龙也读能。蛇蜕叫“龙衣”。xoub“袭”由此而来。因此,因不懂得苗汉语的分化,使许多原本简单的问题变得愈加复杂或面目全非。如作为龙的“熊”,在北方,因冬季天寒地冻,蛇(能)早已经冬眠,人们看不到蛇,也想不到蛇,而是望而生义地认为“熊”就是棕熊、黄熊、狗熊或北极熊等,但在日本却戏剧化地保存了“能戏”,对此, 笔者很荣幸地同日本的星野弘先生探讨了“熊祭”(熊祭民族的灵魂观)、“能戏”、“艺能史研究”等的演变,他非常赞同龙即熊(能)的观点,同时也知道鲧死后化为黄熊的掌故。
    在古汉语中,“汉”表示男根,《墨子·修身》篇说:“谮慝之言无入于耳,批    扦之声无出于口。”批,牝之借,女阴;扦,汉之借,男根,苗语[     ]。此类粗俗之词,有修养的人不宜出口,古今如此,故列为修身的内容。“汉”与“雄”(xongb),一是都表示男性,北方汉语称男性为“汉们”、“汉子”、“老汉”;苗语称男性为xongb“雄”。二是都是族称。汉族称“汉”,苗族称xongb“雄”。可见,苗族和汉代以前的“汉”,关系很密切。夏,甲骨文中是一只母猴,字也是人形的繁体,其读音的转变为“夏”hneb,夏天ngangx hneb;“奶”ned 、“母”ned ,人ne  ,苗语夏读nded,与母、奶(ned )一音之差;花,古时为华benx,苗语读僰bens,与花benx同音,文献把最早进入中原的白苗叫僰蛮。华夏的本义,也就是华母,苗语读奶僰 ,直呼为母花(华),因此,有华屋山、华母山之说。许慎注“夏”字是“中国之人也”,不完全可信。因为单单从有脑袋的、有手、有足的人形不能区分夷夏,甚至也不能区分欧罗巴人与蒙古利亚种人。“乃”字的读音证实苗语“人”的读音是那个时代的读音。夏与奶、母苗语读音相同是对的。
    从傩的实际功能看,巫傩主要是体现祭祀祖先、崇祖祈福;傩则重于崇祖祀神、驱鬼治病。苗族民间剜羊还傩愿、击猪、椎牛等三大祭祀中,与《国语》所记楚王室的三大祭祖活动:“天子郊之事,必射牲,王后必舂粢。”“诸侯宗庙之事,必射牛,剜羊、击   。夫人必舂其粢,”可见,楚俗与苗俗相同。“还傩愿”的祭祀功能主要是求子愿、求财愿、平安愿、求寿愿,在做法事时,一般是不允许汉人参加的,祭祀时也不准说汉话。因此,对其中的奥妙外人不得而知,非得熟知本民族习俗的研究者才能窥测其中的秘密。作为驱鬼治病的“傩”,实际上是巫教的武教,也叫鬼教,其主要的功能确实是赶鬼治病。那么,巫傩的最早作用是什么呢?我们认为这是苗族先民——九黎、三苗苗民的传统礼仪和习俗。湖南湘西苗族史诗《鸺巴鸺玛》对第一次鼓社鼓会(社会一词由此而来)的兴起情况,作了如下描写:“……鼓社人山人海,鼓会歌声悠悠。 娘豆执斛执瓢,几贵端桶端盆;奴最挟柴烧火,久偶开锅上甑;木木司肉司酒,达苟摆席摆凳;大莲编辞编歌;大千呤诗颂经,奴奴翩翩起舞;达给击鼓助兴;嘎嘎牧宾待客,巴窝护魂护魄。……一帮代熊代夷,歌罢脸笑盈盈;一群代稣代穆,肉饱欢天喜地;一伙代莱代卡,酒醉高高兴兴;男的四方拜朋拜友,女的八面访亲访戚……。”②这样热闹非凡的场景在《诗经·商颂·那》中也有记载:“猗与那与,置我  鼓。奏鼓简简,   我烈祖。汤孙奏假,绥我思成。 鼓渊渊,       管声。既和且平,依我馨声。於赫汤孙,穆穆劂声。庸鼓有   ,《万舞》有奕。我有嘉客,亦不夷怿。”陈子展先生在《诗经直解》中说:“《颂》亦为史巫祝之词,歌舞之曲。”今考《商颂》的第一篇《那》,正是以祭祀祖先为主题,以辞、乐、舞合一的形式加以表达。詹慕陶先生在其《傩的本源考》一文中也认为:“傩之所以为傩,它还必须是和从草从鸟的图腾与氏族有关的。而殷人正是与鸟类草林有关的氏族,同时它们氏族的起源也并不晚于夏族。因而我们的结论仍然是:傩从氏族时代的一种歌舞成为一种祭,系现在商朝,并体现在它的《商颂》和《那》篇中。”③麻荣远先生等人在其所著的《苗汉语的历史比较》一书认为:“   是殷商和苗人的共同祖先神。”④《说文解字》苗:“草生于田者,从艹从田会意。”甲骨文的苗字正是这个形象。苗族先民,最早种植水稻,族称也因此而得名,旋今为止,水稻已有一万四千年的栽培历史了。可见,最晚在商时,傩已经在中原地区广泛分布了。
    从历史的演进情况看,苗族不承认奶龙巴龙(奶戎巴戎或奶傩巴傩)是所有苗人的祖先,只承认兄妹是沅细沅煞(即汉水)流域苗人的祖先。“生祝融与熟祝融”、“生苗与熟苗”是不同时期的文献对苗族先民的称谓。自炎黄占胜蚩尤之后,黄帝便画蚩尤像以威天下。以降,人们祭蚩尤(兵主)于庙,视为战神。颛顼将巫傩(乡傩)带入宫中,成为宫傩(大傩),以满足人们驱鬼除疫的心理需要。在军中则形成军傩,也有的地方叫巴渝舞。之后,随着“大一统”政策的强行推进,军傩又回到民间并与乡傩结合,共同发展。苗族最崇拜龙,苗族先民最早用朱砂(也叫辰砂或濮砂)祭祀龙,来人来客了就杀鸡宰鸭;贵客到了,就“朴牛”(射牛)谢客,至今还保留接龙的古老习俗,祭祖时用白鸡来化煞(表示洁白无暇、吉祥如意)。从“儺”与“漢”字的关系看,也足以证明,龙凤同宗、苗汉同源。正如苏秉琦先生在《华人·龙的传人·中国人——考古学寻根记》一书中指出:“华人(花人)、龙的传人、中国人的源、根从何而来,三者成为同义词从何说起?中国考古学者经过半个世纪的努力,对于这个问题总算已经找到解答的钥匙。”

注释:
   本文是参加2005年6月江西国际傩文化学术研讨会及傩文化艺术周的论文.

   ①饶宗颐讲演《中国宗教思想史新页》第132、133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5月第1版。
   ②《湘西苗族》编写组《湘西苗族》,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年第3期(民族问题增刊)。
   ③张子伟主编《中国傩》第133页,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10月第1版。
   ④麻荣远、龙晓飞、周纯禄、龙文玉著《苗汉语的历史比较》第481页,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4月第1版。



麻阳奇人异传

 

怪匠张秋潭

张秋潭(1865—1942),字开先,男,苗族,麻阳县岩门人。自幼爱玩泥巴,泥塑绝技誉满沅水流域,著名作家沈从文誉之为“湘西著名泥塑家”,著名画家黄永玉称之为“伟大的艺术家”。

袖中功夫

清光绪十一年(1885),武陵有一富翁,酷爱泥塑。富翁闻张秋潭塑技精湛,乃托人以厚礼请之。张秋潭应允前往,途经沅陵清浪滩遇劫。匪不劫船货,专劫他所带的泥塑像刘海戏金蟾。抵武陵,富翁以上宾相待,求塑父母肖像。张面对富翁父母寒喧,手在袖内泥塑。顷刻而就,与富翁父母一模一样。富翁喜,谢以重金。张秋潭“袖中功夫”由是远播沅水流域。

民国18年(1929),国民革命军十九独立师师长陈渠珍请张秋潭赴凤凰,为其好友龙团长塑像。张与陈、龙对坐闲谈,仍使袖中捏泥之术,须臾成像。陈观之,赞曰:“绝也!绝也!”。龙高兴大笑,赏银元500块。

土地纳妾

民国21年(1932),“湘西王”陈渠珍再请张秋潭赴凤凰,为天王庙塑青、红、白马及马夫。张秋潭不喜趋炎附势,本不欲前往,又担心家乡岩门遭劫,权衡再三而赴之。不日工成,观者无不咋舌称绝。一日,陈渠珍与张秋潭游李子园,见土地庙内缺神像,请秋潭塑之。张秋潭听说陈渠珍最近拟纳花龄十八少女做小姨太,故恣意泥塑一位老龄土地公配一位18岁妙龄土地婆。陈渠珍指其不相匹配。张秋潭笑讽:“公不亦配少妇乎?土地何不能纳妾?”

 

船侠滕黑子

滕黑子(1796—1866),江湖上号老九,麻阳马南人。自小行船沅水、江汉,艺高多智,好结侠士,“麻阳船”能畅行沅水、长江,滕黑子功不可没。

沅陵习武艺

滕黑子幼时家贫,父母双亡。10岁时,随伯父行船。一日船停辰州(今沅陵县城)下东门码头,黑子与群童戏耍于沙滩,为争蚌蛤相斗,一童哭归告其母刘氏,刘氏遂携子前来评理。刘氏见滕黑子,愕然:“此子非凡,愿收为义子,授以艺,日后定能成材”。伯父允之,将滕黑子拜寄刘母。此后,义母刘氏精心传授滕黑子刀枪、棍拳、拔钉、跳桩。3年艺成,乃别义母上船拿篙,度江湖风浪生涯。

常德麻阳街

滕黑子在沅水、洞庭湖行船,交结义士侠友。一日,其船行沅水下游,一憔悴流浪汉求于滕黑子:“只求沿途一饱,愿为行舟效劳。”滕黑子慨允。数日后,船停常德上南门码头,抛锚。是夜,“常德帮”悄悄将滕黑子船铁锚压上“千斤闸”。次日晨,滕黑子收到一书曰:“上南门码头,乃我常德帮所有,麻阳船若能起得上铁锚开航,上南门码头尽归麻阳船停靠,否则,须交码头银100两。”滕黑子思忖:铁锚必被他人压上“千斤闸”,凭己之力,实无奈何。滕黑子终日紧锁眉头,闷坐船仓。三日晨,流浪汉曰:“‘千斤闸’锚,乃区区小物,请备爆竹,保准巳时开船!”时至巳刻,流浪汉使出“鹰爪功”,如同雄鹰抓小鸡一般,钩起铁锚。此时,鞭炮齐鸣,篙楫齐举,船往洞庭湖方向驶去。从此,常德上南门码头尽归麻阳船只停靠。久之,此地形成麻阳街。滕黑子乃拜流浪汉为师,工余习艺,得其真传,武功更佳。

名扬洞庭湖

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洞庭湖君山寨掌门人金钩柳胡子设宴,约滕黑子比武。滕黑子应允,漂舟独赴。君山寨大厅,头目云集。厅中八仙桌上摆有36只碗,皆斟满水酒。相见,礼毕。柳胡子反手扣起八仙桌脚,绕厅3周,仍放原地,滴酒不溢。柳胡子傲视滕黑子道:“请!”。滕黑子不甘示弱,亦单手扣起酒桌脚绕厅3周,点酒不荡,放于原地。柳胡子不服道:“黑蛮子,吾在厅内转圈子,汝能将吾逮住,吾认输,往后麻阳船筏,凡插上蜈蚣旗者,吾柳某秋毫无犯。”说罢,其身轻如燕,于厅内穿梭环绕,滕黑子往返捕捉,不获。滕黑子心生一计,抱住厅堂中柱,使尽全力,一扛一顶。柱,哗啦作响,瓦,片片纷落。百众门徒、柳胡子皆大惊。柳胡子环绕稍顿,滕黑子一个箭步上前将柳胡子逮住。柳胡子认输,面向百众门徒大声道:“今后,凡遇插有蜈蚣旗之船、筏,一律放行”。从此,麻阳船只、木筏航行洞庭湖区,畅通无阻。

 

 

苏怡救陈毅

苏怡(1900-1985),原名舒大桢,麻阳锦和镇人,自幼聪颖好学,以司文练武为乐,酷爱文学、戏剧,1922年秋考入北京大学,1923年由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员转为中国共产党员,任中共北大党支部书记。曾任国民党改组委员会委员、黄埔军校第一团政治指导员。1930年后步入电影艺术创作生涯,是左翼电影运动主将。1934年后定居香港,执导了《最后关头》、《大义灭亲》、《游击队之歌》、《日出》等社会主题电影。1949年当选中国电影家协会常务理事。1952年定居广州,历任《周末晚报》总经理、副社长、广东省文化局副局长、省政协委员等职务。1985年4月10日,在广州病故。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逝世,苏怡任北大治丧委员会外宾招待组副组长,担任自行车纠察总队总指挥,在与军阀镇压队伍的冲突中,冒着枪林弹雨,从死神手里救出了夏之栩、郑绮红及中法大学党支部书记陈毅。当时,一个敌人悄悄溜到陈毅背后,举大刀正欲砍下之际,从小练就一身好武艺的苏怡,闪电般冲过去,飞起一脚,将敌人踢进路旁水沟,快速拉起满身血污的陈毅离开险境。1948年9月,苏怡自香港赴北京参加新中国第一届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刚走近主席台,陈毅老总即上前紧握苏怡双手:“哎哟,你这个苏怡呀,你还活着么?”苏怡也幽默回答:“我的陈老总哟,你不是也没有死嘛!”两人哈哈大笑,张臂抱着一团。

 

 

田老七打雷公

 

很古以前,世间有个田老七,他有顶天立地的力气。田老七和天上的雷公打老庚,雷公常去田老七家做客。雷公最恨鸡了,他冇但冇吃鸡肉,连鸡屎壅的菜他都冇吃。有一次,田老七起房子,故意炖几只鸡来招待雷公。雷公边喝边吃说:“好,好,这肉味真好。”田老七听了急忙说:“刚才你吃的是鸡肉呀!”雷公听了大怒:“你个忘恩负义的!你去我家,我摆大酒大肉款待你。今天,你故意这样待我,还有哪样老庚情谊?嘿!我非把你一劈两开。”田老七听了笑笑说:“随你的便。只是,你要劈我,要依我两个条件:第一,先要落七年毛毛雨;第二,你来劈我,要从我的屋顶上下来。”雷公都答应了,“轰隆”一声回天上去了。

田老七天天上山去,剥了梧桐树皮和构树皮,盖在屋顶上;房子的周围,用石头固封;屋檐下挖了很深的壕沟。屋顶上的树皮,经地细雨淋了七年,起了一层滑溜的青苔。到了期限,雷公果然“轰隆轰隆”地劈田老七来了。哪晓得,雷公的脚刚踩到屋顶上,就一滑滚到壕沟里去了。田老七听到响声,赶忙用口大铁锅罩住雷公,抓住它放进一个铁笼。田老七喊来女儿奶傩和儿子德傩:“你们在家守住雷公,我去买盐来腌他。记得冇给他火子。”

雷公被关在铁笼里,有天大的本事也无法施展,只好闷头坐着,它从铁笼缝缝里看见德傩、奶傩两兄妹,就哀求说:“好孩子,你们送我一个火子抽杆烟罗!”德傩、奶傩说:“阿爸交待过,冇准给你火子。”雷公继续哀求:“你们冇肯送我火子,咯先把火子丢到水里浸熄了,再拿来送我,好吗?”德傩、奶傩问:“你用来做哪样呀?”雷公说:“我要来耍把戏,耍个很好看的把戏呐。”德傩、奶傩想看把戏,就夹了一个火子,放到水里去浸了一下递给雷公。哪晓得火子冇浸熄,雷公在铁笼里“噗噗”地吹起来。火子吹燃了,它烧毁了铁笼,“嘎咚咚”一声逃跑了。

这时,田老七买盐回来,正走在半路上,忽然听见雷声响,知道是雷公打脱了,心里很着急。

雷公逃出铁笼后,慌慌张张地朝前跑,半路上看见田老七回来了,心里害怕,见路边有半截一抱多粗的梧桐树杆,就钻进树心躲了起来。田老七边走边想怎样才能再抓住雷公,正好走到那截梧桐树旁,就坐下来歇气,想起今天耽搁了一天工夫,空着手回家去冇划算,就顺便把那截干梧桐扛回家去做柴烧。到了家,他也懒得劈细块柴,就放了进火炕里。可总是烧冇燃,反而飞起火花来,把衣服烧了几个孔,满屋青烟熏得他睁冇开眼。田老七就把那截干梧桐扛起来,往院坪里一丢,雷公赶紧从梧桐树里钻出来,又“嘎咚咚”一声上天去了。

雷公寒心极了,要降满天洪水来淹死田老七。但他又想起德傩、奶傩两兄妹救了他的命,冇忍心淹死他们,就趁着田老七冇在家,送了德傩、奶傩一颗南瓜种子,叫他们赶快拿到后园里去种,一个时辰就结了一个木盆大的南瓜。雷公动手把南瓜柄取掉,挖了一个洞,将瓜瓤、瓜子掏得一干二净,告诉德傩、奶傩:“要是涨大水了,你们钻进里面去坐起,就可以保全性命。”说完,霹雳一声就上天了。

田老七在山上听到雷响,以为雷公找他来了,就一趟子跑回家。到了家里,冇见雷公,就问德傩、奶傩:“刚才是雷公来我们家了吗?”德傩、奶傩把雷公到他们家来教种南瓜的事讲给他听。田老七预料到,雷公一定要降雨来淹他了,就赶紧做了一只木船。

突然,乌天黑地,飞砂走石,天就象压在头顶上一样。接着大雨如注,日夜冇停,洪水滔天,世间的人都被淹死了。只有田老七坐在木船,德傩、奶傩坐在南瓜里面逃过浩劫。田老七的木船在洪水上面一波一荡,顺水就飘荡到南天门。田老七看见南天门有棵日月树,高得碰天,就跳下木船,抱住日月树,要爬上天找雷公拚命。

这时,雷公以为下了七七四十九天大雨,世间定是一片汪洋了。他就差天将到南天门去看田老七淹死了没有。天将打开南天门一看,看见田老七正从日月树爬上天来,他着慌了,急忙把天门关上,回去对雷公说:“哎哟!冇好了,田老七没有死呀!他正从日月树爬上天来了。”雷公叹了一口气:“劈也劈冇死他,淹也淹冇死他,我实在没有办法了!”天将一皱眉头,想出了一个主意,对雷公说:“我们只好打开天门,请他上天来,到了天上,一面好酒好肉请他吃,冇要提起往事;一面放出十二个太阳来晒死日月树,他就无路回地上去了。趁他冇防的时候,再想办法害死他。”雷公听了直点头:“快去打开天门迎接。迟了一步,他冲上来就冇好了。”他们刚打开天门,田老七已经到门边了。雷公装着久别重逢的样子,高高兴兴地接待田老七。田老七到了天上后,雷公就放出十二个太阳,晒死了日月树。从此,田老七就冇能回到地上来了。田老七暗想:如今世上的人,都被他用洪水淹死了,他还在设计害我呢。这样没有良心的东西,我一定要和他拚了。想着想着,就一手抓住雷公的脖子打起来。可是,雷公的力气也冇小,一扳就犟脱了。雷公慌慌张张,东跑西窜,想找个躲避的地方,田老七紧紧地追撵着,要打死雷公,为世间的人报仇。雷公东躲西藏,田老七也一下追到西,一下追到东,拿起铁棍到处乱打乱敲。拨了一下水,地上就有了江河;敲了一下土,地上就有了丘陵。至今,人们还时常听到雷声一时响到东,一时响到西,这就是田老七还在天上追打雷公哩!

 

 

兄妹配婚

 

雷公被老庚田老七整得七魂八素,寒心极了,也恨死了田老七,就决心要降满天洪水来淹死田老七。但他又想起田老七的儿女德傩、奶傩两兄妹救了他的命,冇忍心淹死他们,就趁着田老七冇在家,送了德傩、奶傩一颗南瓜种子,叫他们赶快拿到后园里去种。两兄妹照着雷公的话拿去种了。刚回来,雷公就叫他们去看生了没有?两兄妹回答说:“刚种下地,怎么就生了呢?”雷公催他们去看。德傩、奶傩跑到后园,果然瓜秧生了出来,还长了两片小嫩叶。两兄妹高高兴兴地跑回去跟雷公说:“庚叔叔,瓜秧真的生出来了!”雷公又问:“开花了没有?”德傩、奶傩又跳跳蹦蹦地往后园里跑去,一看,真的牵起几多长的瓜藤,瓜藤上开满了瓜花。这样一来一去,往返好几趟。到最末一次,德傩、奶傩看见结了一个南瓜,德傩想摘回家去,奶傩说:“雷公冇叫摘,你摘回去,他会骂的。最好回去问他一声。”他们回去和雷公说:“庚叔叔,结了个大南瓜,我们去摘回来吧?”雷公说:“摘冇得,现在还很小很嫩,摘了可惜啦!让它长得象个大木盆,再摘。”他们不相信:“我们阿爹年年种瓜,没见瓜长得像大木盆;也没听说过世间有那么大的瓜!”雷公说:“你们冇信,现在就去看吧,要是长得有木盆那样大了,就把它摘回来。”德傩、奶傩急忙跑到后园去看,见那个南瓜真比木盆还大哩。他们摘了,可瓜太大太重,扛冇动,就去请雷公帮忙。雷公把大南瓜扛了回来,德傩、奶傩说:“庚叔叔,今晚把它煮来给你吃,好吗?”雷公说:“这瓜要留起来,以后对你们兄妹有用哩。”德傩、奶傩说:“种瓜冇拿来吃,拿来做哪样嘛?南瓜搁久就烂了。”雷公冇理,动手把瓜柄取掉,挖了一个洞,将瓜瓤、瓜子掏得一干二净,回头告诉德傩、奶傩:“要是涨大水了,你们钻进里面去坐起,就可以保全性命。”说完,霹雳一声就上天了。

等到雷公降齐天洪水,德傩、奶傩两兄妹坐在瓜里,随水飘流。一直等到雷公放出的十二个太阳晒了九九八十一天,洪水也消了,两兄妹才从瓜里走出来找东西吃。可是,怎么也找不到一个人,就连一只鸟都没看见。妹妹奶傩哭起来了。哥哥德傩问她为哪样哭?奶傩说:“哥哥啊!只怪我俩不听阿爸的话,放走了雷公,他把世上的人全都害死了。”奶傩这样一说,两兄妹就哭做一团。最后奶傩说:“哥哥啊!我看只有我们兄妹配成夫妻。”德傩急忙说:“这个不行,除非竹子破开又合拢,磨子撒开又相重。”

于是妹妹奶傩就拔出一根竹子来,破成两块,兄妹俩各拿一半,德傩站在东山,奶傩站在南山,把竹块同时抛下山去,两块竹块就陷进泥里去了。

兄妹下山去看,妹妹奶傩就从泥里拔出另一根竹子来给哥哥德傩看,说可以成亲了。德傩说:“这还不行,再试一盘看,把两扇石磨各从东西山顶滚下去,如果两扇石磨自己合拢来了才行。”

这样,奶傩就叫哥哥先扛一扇磨子上山去等着,她先去把一副石磨在山脚下摆好了,然后才把另一扇石磨抬上山去。兄妹俩同时从东西山上将半扇石磨滚下山去。

兄妹一起下山去看,果然见两扇石磨合在一起了。德傩没话可说了,可是他又想起雷公说过“兄妹结婚,躲不脱雷打火烧”的话来,心里很害怕,不肯和妹妹结婚了。奶傩很伤心,就在摩天岭上哭个不停,整整哭了三七二十一天。

田老七在天上听到奶傩的哭声,就从南天门伸出头来,对德傩说:“你兄妹俩就配成夫妻吧。雷公现在累得瘫痪了,没有本事劈人了。听阿爸的话吧,乖孩子!”接着又对奶傩说;“乖女崽,快与哥哥成亲吧。婚后若是生下磨岩儿,就用刀把磨岩儿砍个稀烂,抛散到四野去。”

奶傩、德傩两兄妹结婚一年后,生下一个儿子,眼、耳、口、鼻都没有,真象磨岩一样。晚上,奶傩照着阿爸的话,将磨岩儿砍得稀烂,一块挂在屋上,一块抛到垄坡上,一块缠在麻秆上,一块丢进田里……剩下一小块没地方放,她就随便埋在山上。第二天起来一看,四处炊烟,满是人家。儿女子孙象鱼虾一样多。挂在屋上长成的子孙姓了吴;丢在垄坡上的姓了龙;缠在麻秆上的姓了麻;悬在蓼草上的姓了蓼;摆在石头上的姓了石……剩下一小块埋在山上的,就成了白芨。十冬腊月脚后跟开皲口,人们就去挖它来补塞那裂开的口子。

从此,每年秋收后,子子孙孙们挑笼担物纪念奶傩、德傩。不生儿育女的夫妻,还求奶傩、德傩赠男送女。代代相传,形成风俗,直到今天,苗家还在一年一度隆重纪念祖先傩母(奶傩)、傩公(德傩)哩

麻阳盘瓠文化是苗蛮文化历史的叠浪沉积



 

内容提要:麻阳盘瓠文化是一种复合型文化现象。麻阳盘瓠文化以苗蛮文化纵向沉积为主体构成,土著水文化是其初期发轫,三苗傩文化构造其核心特质,荆楚巫文化定型其个性,五溪蛮文化界定其内涵。苗蛮文化的历史叠浪沉积,形成了麻阳盘瓠文化非纯苗文化的边缘性地域特征。

关键词:盘瓠文化  地域性  边缘性  苗蛮文化  水文化  傩文化  巫文化  蛮文化  叠浪沉积

 

从文化的时间上看,文化是多层次的,是累积的。麻阳盘瓠文化作为少数民族文化现象之一,从时间上来说,是苗蛮文化的历史叠浪沉积。但麻阳盘瓠文化是一种特殊的地域性文化现象,说其特殊,是因其属于中国苗族文化体系,却又不是纯粹的苗族文化。麻阳盘瓠文化在其形成过程中,从土著水文化发轫,三苗时期纳入苗文化范畴,进而又揉身于“荆蛮”、“五溪蛮”文化丛,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边缘性文化特征。

一、土著水文化是麻阳盘瓠文化的初期发轫。

“凡民函五常之性,而其刚柔缓急,音声不同,系水土之风气。”每种文化现象的形成,都难脱其原生态文化,即土著文化的窠臼。

土著文化是特定地域、特定“水土之风气”环境下形成的人文积累。1987年,麻阳县文物普查队在锦江河两岸官村、烟土坡、麻阳火车站、龙家坪、龙船上等地挖掘旧、新石器时代生产工具320余件,发掘石器时期遗址5处,商代聚落遗址6处。这些遗址散落于锦江河岸两侧,甚至位于江中(如“上洲”聚落遗址)。这说明,早在石器时期,麻阳先民即生活在锦江河畔。所谓“靠水吃水”,锦江河哺育的麻阳先民创造的文化,必然打上“水”的深深烙印。

麻阳民间至今尚流传“鱼变人”的故事。笔者年幼时曾迷惑于自己从哪来的,寨中长辈都说是“用撮箕到江里捞的”,还说“人是鱼变的”。或许有人认为这是由于中国人羞于谈人伦的传统观念作祟,是成年人用来应付孩子的话。但是,如此口径一致的“谎言”,不能不说明水的记忆在麻阳历代居民脑海中划下的痕迹之深。

水文化的记忆,遗留下不少生活习俗。老人们病了,首先想到的不是求医问药,甚至山间随处可见的草药,而是习惯于到山中求一碗称之为“仙水”的山泉治病;每逢农历月初或重大节日,特别是大年初一,天不亮必出门往水井“抢头水”;人死后,灵堂一设,第一件事是“取水”;祭奠“伤路鬼”,要用“水饭”(掺水的米饭)。端午(大多是农历五月十五“大端午”)划龙船,无论离河远近,麻阳上山区仍有每个村寨出一只船参赛的传统,而且没有太多的繁琐祭告仪式,只是烧三堆香纸对天祈平安,杀一头肥猪举村打牙祭。龙船,应该是麻阳先民亲近水、走进水的最初尝试。

据《麻阳水道考》载:“在昔轮船、火车未兴之时,麻阳早以船业著名,凡沅水流域之船,驶出湖南境者,无论自称,皆自为麻阳船。”可见,麻阳与外界交往也是由水开始。麻阳船运业盛极一时:沅水流域第一大码头常德,至今尚存“麻阳街”。这是以船为生的麻阳人或携家聚居,或就近娶妻生子,积年生活繁衍异乡的见证;湖北武汉鹦鹉洲头,曾有一专门停靠麻阳船的“麻阳码头”,据传是清代麻阳名水手滕黑子挑战水盗黑帮获胜的战果。康熙19年(1680),被纪晓岚称之为“无时无地不以诗为事”的诗人查慎行,在其《麻阳运船行》中,叙说了麻阳船运承担数万征讨吴三桂清军军需的惨状;时任麻阳知县的黄志璋也上奏朝廷,麻阳为五六万驻军“采买粮米料草,供办夫役船只,日无停晷”。虽然揭示的是麻阳驿运之苦,但也从侧面见证了麻阳船运的发达。如此规模(以“装载才数担”的小船承担五六万人的军需)的麻阳船运,没有长年的技术积累和资财积累,是不可能形成的。

水,是麻阳先民的最初记忆;水文化,是麻阳土著文化,是麻阳盘瓠文化之滥觞。

二、三苗傩文化是麻阳盘瓠文化的核心特质。

三苗傩文化,即古代苗族农耕祭祀文化。苗族有文字记载历史,可上朔远古传说黄帝时代。梁启超的《中国历史上民族之研究》写道:“据汉儒说,黄帝所讨伐之蚩尤即苗酋长。”《史记·本纪》孔安国注云:“九黎君号蚩尤。”梁启超在其《太古三代记载》指出“三苗九黎,一族两名”,肯定了三苗就是继九黎之后建立的国家。苗族“为中国之土著民族,曾建国曰三苗。对于中国文化之贡献约有五端:发明农业,奠定中国基础,一也;神道设教,维系中国人心,二也;……”“《说文》:苗,草生于田者曰苗,凡草初生已曰苗。故知古人称南方土著人民为苗,实显该族能耕易耨,戮力农事。”“‘苗子’二字,可译为‘犁田之人’(children·fc·il)。”《尚书·吕刑》载:“三苗昏乱,相尚听于鬼。”由此可知,“古代苗族是由许许多多农耕氏族或部落结合而形成的。”不仅善于农事,创造了农耕文化,而且“神道设教”,创制了打破君民间隔,追求人间真理,“让人民可以祀天,民意可以通天”的原始宗教祭祀文化。

一般观点认为,“傩”是信仰鸟图腾民族的自称,是“以狩猎为主的经济生产反映到原始人的意识中”,才产生鸟的动物图腾崇拜,进而构成“巫人鸟舞”的傩文化。笔者以为,根源于古三苗的苗族傩文化,应该是一种农耕经济生产意识下的宗教祭祀文化。

继尧与三苗“丹水之役”、“舜征有苗”后,禹时正逢天下洪灾,他认为三苗治水不力,遂以“有苗弗率”为名誓师出征,三苗举族动员备战。大战一触即发之际,禹臣“益”进谏:“满招损,谦受益。”面对威胁人类生存的自然灾害,人类间的分歧已显得微不足道。禹即息兵,全民动员治水。于是,“三苗至禹而定”,积极协助禹治好了南方水患。三苗人民在与洪灾搏斗的过程中,面对凶猛的洪水,无奈和绝望中,肯定羡慕和向往鸟的自由自在,幻想拥有鸟的本领而轻易地脱离险境,从而萌生鸟崇拜也在情理之中。何况,洪灾余劫,人口锐减,甚至是灭族丧生。幸存的人们必然担负起繁衍族人的职责,于是傩公傩母兄妹“抛竹子”、“合石磨”,“自相婚配,繁衍人类,成为人类始祖”,从而产生集祖先崇拜、英雄崇拜和神灵崇拜为一体的“傩神崇拜”,进而发展演变为“雄性男根”的傩原型和“生殖崇拜”的傩祭祀。“傩神崇拜”,实质上就是一种农耕社会的固有的“鬼神崇拜文化”。

《战国策·魏策》载:吴起对曰:“昔者三苗之居,左彭蠡之波,右洞庭之水,汶山在其南,而衡山在其北。”“东起江苏,西至四川,南自湖南零陵,北至河北怀柔,这一片广阔的神州大地,皆古三苗国之疆域。”据此,麻阳当在古三苗活动区域内,三苗傩文化长期的熏陶,形成了麻阳盘瓠文化的核心特质。

麻阳上山区至今有“玩傩愿”现象。“酬傩”一般在冬季农事初定后进行,有从“竖梅”到“安香火”二十一道程序之多,主要是敬傩公(“牙牙”,即爷爷)和傩母(“娘娘”),主家“酬傩”的目的是驱邪、求福、祈家发人兴,而所有意愿的前提是丰衣足食、子孙满堂,体现了浓郁的农耕文化意识和生殖崇拜倾向。这从“进表”前,请仙凤娘娘命童子往五岳山采香的唱词即可窥见一斑。“仙凤娘娘”开场唱词,先历数一年十二个月时令活动,其中提到:三月“戴柳”,四月“蚕丝”,六月晒衣,九月造米酒,此为农耕生活;五月龙船,七月目莲会,八月回乡,此为祭祖、恋家习俗。接着唱“左手插香求男子,右手插香求女郎”,继而细说“吃娘奶”、“下地行”、“上学堂”的孩童成长经历,则折射生殖崇拜的潜意识。农耕生活在以下“仙凤”、“童子”、“玉女”的唱白中也有体现,如“黄瓜茄子都要脱皮”、“一升米打粑又有几个”、“采得牛屎和老糠”、“蜂糖茶”、“钉耙”、“锄头”等十余处与农事相关的字眼。至于生殖崇拜则体现在“童子”和“玉女”的调侃上,如“驼子”睡竹子、泥巴、石头、糯米“老娘”(妻子)等数处与生养有关的嬉笑言辞。

三苗傩文化遗传的农耕祭祀文化传统,在今日麻阳生活习俗中俯拾皆是。漫水敬供盘瓠神位的庙宇,不叫“盘瓠庙”,而叫“龙王庙”。庙中供有一公一母两个木质雕刻龙头,旱时,附近村民常用来“求雨”;端阳,则是参神拜庙、祭祀祖先的工具。“龙”主水司雨,而水是水稻等农作物丰收的前提条件,龙祭祀实际是生产力落后的古代农耕时代人类改造自然的原始行为意识遗存。

漫水龙王庙大门横枋正中刻有扇形浮雕图案,主体是龙头、狗耳、牛身(前后大腿根部有水涡纹)、狗尾(上翘)、虎爪,身子左倾,顾首右盼,闲步洞顶“岩块”上的“龙犬”;其左上方环绕四只“蝙蝠”,乃一幅“五福瑞图”(盘瓠的“瓠”,蝙蝠的“蝠”,与“福”谐音)。这是一个反映农耕生殖意识的“盘瓠图腾”。“龙犬”(盘瓠)就是集农耕意象(与牛合体)、生殖意象(与狗合体,“龙犬”立状似洞口的岩块上)和祖灵意象(与水涡纹合体)为一体的“苗龙”形象。

由于社会发展,麻阳农耕祭祀日趋简化。(水稻)秧苗长成,插秧前,要“开秧门”,备牙盘、糍粑到秧田边叩动神灵;秧田留最后插,插秧田前,要“倒秧脚”,备牙盘祭告神灵;农历六月,稻谷初成,收割前半月左右,要过“吃新节”,捋少许新米,掺陈米做“粳米粑”,捕捞田中鱼、虾、螺等,备牙盘酒菜,祷告家宅内外神灵。麻阳年轻一辈,虽然说不清祭祀对象,但习惯性地继承了简单的祭祀程式和习俗。由此可知,麻阳盘瓠文化的农耕祭祀特点是很显然的了。

三、荆楚巫文化是麻阳盘瓠文化的个性定型。

楚国是三苗后裔在自己原三苗故地建立起来的王国,楚国国民与三苗国民,都是在同一块土地上生活的一脉相承的人们。苗文化可以说是楚文化基础的骨干。荆楚文化因为地域和血缘的关系,实际是三苗文化的延续,几乎全盘继承了三苗农耕祭祀文化,并无限放大其神秘性,建构了独具一帜的巫文化体系。“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21)楚王的宣言,代表楚民族的态度。楚民族以不求人同的逆向思维品质,坚守自己的传统,不顾中原民族的耻笑,高举浪漫主义大纛,形成了以巫术、神话、乐舞、楚辞、哲学等为载体的整体的综合的浪漫主义艺术和美学风格。22)

麻阳古属荆楚之地。楚国疆域,春秋时“南到洞庭湖以南”,战国时“西南到广西西北角”。23)麻阳当在此区域内。“麻阳开发较早,西周时,即有人在九曲湾大规模开采铜矿,其遗址犹存”,24)麻阳铜矿年代为2730±90年,矿井14处“舍贫矿,采富矿”。25)据此,麻阳至少在战国时代已经成为楚国铜原料基地之一。屈原“济湘沅以南征兮,就重华而陈词”(《离骚》),“乘舲船余上沅兮,齐吴榜以击汰”(《涉江》),他作为楚国放逐王族,徘徊吟唱于沅水流域,可知“沅水”定非楚境最边鄙之地。“朝枉渚兮,夕宿辰阳” (《涉江》), “辰阳,地名,在今湖南省辰溪西。”(朱东润注)26)我们虽不能确定屈大夫是否曾涉足过位于“辰溪西”的麻阳境内,但最起码我们得出一个结论:麻阳属楚国中央行政管辖,并以原有的三苗文化心理惯性,积极主动地消融于楚巫文化的血统中。麻阳盘瓠文化,因为楚巫文化的覆盖,完成了自己的个性定型。

“乌鸦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屈原怀旧恋国,楚人怀旧念祖。“筚路蓝缕,开启山林”,是楚先民创国的写真。随着时间变迁,楚人不仅没有忘却,反而是“筚路蓝缕作为一种传统融入楚民族的血液”,成为一种民族精神。27)这种精神体现在心理上是怀旧,付诸于行动则是继承祖先传统。古楚国有“栽橘明界”的习惯,政治势力发展到哪里,哪里就有橘树的踪迹,以致于“如果绘制一幅古代柑橘地理分布图,就会发现这也是一幅楚国疆域图”。28)于是,楚人对橘树钟爱有加,房前屋后,宫园庭院,皆栽橘树;屈原在其《橘颂》里,把“橘”人格化,溢美之词凸现字里行间,足见楚人对橘的备至推崇。或许是楚风积习,麻阳向有在田间地土屋角栽种橘树的习俗,拮林遍野的今天,麻阳赢得“中国冰糖橙之乡”的美誉。

“筚路蓝缕”的进取精神,催生悍、刚、强的民族性格。《晋书》载:“荆……其人有道后服,无道先强。”麻阳则素有“你重我一寸,我敬你一丈”之民风。

剽悍的性格,衍生的是对火的极力崇拜。楚人奉祝融为祖先,而祝融是火神;《九歌》所颂诸神中,最高大最完美的是与火同辉的日神东君和与火同源的雷神云中君。麻阳风俗无处不体现对火的崇拜:不能往火中撒尿,小孩不能玩火,否则会得“尿子病”;年三十要烧“旺火”,彻夜灯火不灭,是祈福,更是对火的热衷;生猪进栏,要“弹茅火”,念“过火三百斤”的咒语。人生大事莫过于嫁娶,于是,迎亲必备几束葵花杆,新嫁娘天不放光须离娘家门,照明的就是葵花杆火把;送亲必备烧有碳火的“火烘”随行;进新房前,要跨火焰升腾的火盆;进了新房,第一件事是起出伴嫁而来的“火烘”内碳火引燃房中火盆。

因为火,楚人尊红色为贵,喜著红裳。麻阳习俗也以“红”为吉。婚娶要“换红庚”、送红粑,新嫁娘入房时要鸡血开道,涂鸡血于新床;生小孩要吃“红蛋”、“红糖甜酒”;人死,要躺在红色内壁的棺材里,并用红纸封棺;建新屋,要用红布包裹新梁木,以鸡血涂梁柱;过节,要挂红对联、红灯笼;请贵客,要写红帖;接龙,要扎红绸布。

强悍基于自信,自信定格放达,放达形于惟我独尊的浪漫,楚人浪漫集中体现在与鬼神同乐、与醇酒结缘、与音乐共生。

“楚人信巫鬼,重淫祀”,29)元稹见之,不禁感叹:“楚俗不事事,巫风事鬼神”,并且“赛妖无富贫”。30)汉代王逸《楚辞章句》云:“昔楚国南郢之邑,湘沅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 楚人祀鬼敬神是举世公认的,而且是鬼神不分,人与鬼神同乐。“一切已死的先辈们的传统,像梦魔一样缠著活人的头脑。”(31)麻阳日今祀鬼之风,虽已无楚时夸张,但却深入日常生活每个角落。“茅厕有茅鬼,堂屋有堂鬼,灶屋有灶鬼……”俗语流传,反映麻阳盘瓠文化“人鬼相随,无处无鬼”的潜意识。由此,吃饭要先架筷为敬,席丰要烧香纸尊礼;逢节必在中堂神龛上香,端牙盘敬祀村寨邻近神鬼;如有小恙恭请仙娘“杠仙”,家境不顺延请老司“驱鬼”,小孩受惊举家出动往田野“喊魂”;入夜不得打口哨,夜行要念“藏身躲影”;即便路饮山泉,也要扎草标为祀,怕的不是病从口入,而是山神水鬼作祟。“冒把七月半冒当时节”,祀鬼最隆重莫过于“七月半”,这是“鬼节”,鬼要“过年”,因此,七月初十起祀,十五送“鬼”,期间天黑忌讳出门。

楚国贵族“娱酒不废,沈日夜些”(《楚辞·招魂》),普通百姓虽不至于饮酒“沈日夜”,但好酒之习是显然的。《左传·僖公四年》载:齐师伐楚,理由是:“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包,当作苞,丛生曰苞。茅,即菁茅,楚国特产植物。”(32)“缩酒”之物,唯楚据之,楚地酿酒技艺肯定高超,相应的饮酒之风也定习以为常。清康熙年间陈五典《苞茅遗地》诗序云:“左传:苞茅不供,无以缩酒。旧志栽出麻邑,今茅坪其地也。”(33)苞茅出产现麻阳绿溪口乡大溪桥地,麻阳酿酒、饮酒之俗当古已有之。麻阳俗传“无酒不成席”,待客“看酒不论菜”,可见“酒情”之深。至今麻阳民间仍推崇“喝头缸酒”,即未经过掺兑,略经过滤(缩)的酒。若无随处可见的家庭式小酒坊,哪来这许多“头缸酒”?锦江泉酒,名列湖南四大名酒之一,远销海内外,中国驻外使馆用酒有其一席之地,其扬名立万,与麻阳继承楚人“好酒”遗俗不无关系。

楚人尚乐。史籍载:楚庄王在位三年,不出号令,日夜为乐;昭王垂涕深知琴曲之情;襄王好乐而爱赋;灵王常披羽绂,伴乐起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楚国音乐文化的繁富与楚人对音乐的崇尚是相辅相成的。”(34)“山歌无假戏无真”,麻阳乡村山野,不时山歌缭绕,这是楚人尚乐的浪漫激情在田间地土的自然回应。出嫁有分角色演唱成体系的哭嫁歌。灵堂有一整套丧堂歌与死者同娱。花灯、搬土地、打霸王鞭等,都是麻阳由来已久、载歌载舞、自娱自乐的民间节庆音乐形式。由麻阳花灯发展而成的“麻阳花灯戏”,名震省城及湘、黔、鄂、豫、川边地,名列《湖南省地方戏剧志》“地方小戏” 特色剧种,不能不说是楚人尚乐遗风,沉积在麻阳文化意识流中饱满情感释放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