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发展史:宿迁超常规发展已获肯定 政策能否延续引关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9:08:00
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6年01月26日 11:23 来源:
新京报消息(记者 刘炳路 宿迁):

过去十年,仇和在主政宿迁期间推行多项改革措施,被许多媒体称为“最富争议的市委书记”。王轶庶摄

宿迁建立的廉政档案。该市2004年7月开始推行的勤廉公示制度受到中纪委高度评价。

为推行“限桌令”,仇和先后四次批示,限办婚丧酒席,干部不超5桌,群众不超8桌,并因此处理多名干部。本报记者宫靖摄

去年6月2日,江苏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李源潮(右二)在宿迁调研时对当地教育和卫生事业改革给予充分肯定。资料图片
多项改革手段曾惹争议,超常规发展已获肯定,政策能否延续引人关注
元月21日下午,市委书记仇和出现在宿迁学院的新春茶话会上,主持人介绍了他的新身份———江苏省副省长。
最富争议的市委书记仇和登上新舞台
仇和,被媒体称为中国“最富争议的市委书记”,1月20日当选江苏省副省长。苏北城市宿迁,在其治下的十年中,既因快速发展而引人注目,也因激进改革方式而带来诸多争论。升迁之后,苏北发展和教育卫生事业改革被认为是他的关键词。
时光倒推十年,1995年4月,时任江苏省科委农村科技处处长的仇和,被委派至美国马里兰大学完成长约8个月的学习。归国后,他进入宿迁市筹建领导小组,并于1996年9月出任宿迁市副市长,两个月后,兼任沭阳县委书记。
十年来,仇和从沭阳县委书记升任宿迁市市长、市委书记,其间强力推行种种变革:铁腕拆迁、下令公职人员借出工资修路,要求企业垫资修建办公大楼,对医院、学校“一卖到底”,同时率先推行“公推公选”等民主建设试验。
2004年2月5日,《南方周末》刊发《最富争议的市委书记》一文,对仇和的上述政改进行了生动展现。一场关于“仇和现象”的讨论随之而来。
文章发表两个多月后,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视察宿迁。在接下来的两年多时间里,仇和一如既往地推进改革,限桌令、勤廉公示制等措施争议如旧。
记者获知,今年春节过后不久,仇和将赴省城履新,由此结束其在宿迁的十年之任。
超常规发展
“一年仇和,二年求饶,三年求逃”,宿迁民间曾出现这样的顺口溜。但宿迁的经济在这种特殊的政治环境下得到优化。
1月22日,从南京沿宁宿徐高速公路向北约300公里,宿迁这个苏北城市给人的第一印象是马路宽阔平坦,到处是塔吊和工地。
“车子跳,宿迁到!”出租车司机王学义这样描述从前的宿迁。现在,车沿宽约60米的主干道前行,两旁高楼林立。
1996年7月,苏北行政区划进行调整,地处苏北的淮安市将部分县区分离出来,新组建地级市宿迁市,下辖沭阳、泗洪、泗阳三县和宿豫、宿城两区及一个省级经济开发区,总人口达517万,陆地面积8555平方公里。
作为全国19个革命老区之一,沭阳当时的经济实力在江苏倒数第一。全县38个乡镇有8个是省级贫困乡镇,基础设施薄弱,断路、缺水、少电是家常便饭。
“必须采取超常规的方式来发展,才能追赶苏南地区,否则差距会更大。”宿迁市委副秘书长刘斌总结十年来的经验说,只能通过基础设施的建设、优化环境来招商引资。
“上面补一点,企业垫一点,百姓筹一点,政府出一点。”市委书记仇和正是靠这“四点”解决了基础设施建设问题。
他曾要求每名公职人员借出部分工资。江苏省人大代表、宿豫区教育局教研室主任吴成良至今保留着从1997年到2002年的扣款借据,每年是400元,名曰“代建公路借款”。
出义务工,则是仇和整治环境的另一手段。全县5000多名机关干部都充当过“清洁工”,靠近京杭古运河的村民则被要求“清淤筑堤”,对于老城区的措施是强制拆迁。
“一年仇和,二年求饶,三年求逃”,对仇和的铁腕施政,宿迁民间曾出现这样的顺口溜。
但宿迁的经济在这种特殊的政治环境下得到优化,2005年当地引进固定资产投资额1000万元以上新开工工业项目323个,计划总投资120.6亿元。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25.9亿元,同比上年增长38.5%,GDP由2000年的200亿元增加到去年的387亿元。
尽管人均GDP在全省排名中仍居后位,但有资料显示,“十五”期间,宿迁地区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等五项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均居江苏省第一名。
经营城市
他们将城区内9条市政道路承包给区人事局等9个部门负责建设,各部门可以采取向上级系统申请或者找企业垫资等各种办法。
“不用这种超常规的做法,根本没办法发展。”宿迁市委副秘书长刘斌说。
为了解决建市之初的财政困境,仇和所主导的经营城市理念至今已不新鲜,但同样争议巨大。
“先借钱铺路、绿化搞环境,环境和基础设施搞好了,通过招商引资来的企业就会增多,税收多了,地价也会升值,而用土地出让金和税收还掉借款再造更好的环境,以此达到滚动发展。”宿迁市城建局局长赵建军如此概括这种城市经营理念。
当时,先行启动的铺路筹资任务被分派到各部门,并作为主要负责人的考核任务。
曾任宿豫区区长的刘斌举例说,宿豫新区在2004年起建,他们将城区内9条市政道路承包给区人事局等9个部门负责建设,各部门可以采取向上级系统申请或者找企业垫资等各种办法。
“收效良好。”刘斌回忆,截至2004年底,9条路全部修好。政府承诺,由企业提供给工程的垫资将在三年内分期还清。
对于各政府部门大楼的建设,各部门也采取多种办法,通常有两种办法:联建或者找企业垫资,对于垫资的企业以划拨土地或者分期还款的方式偿还。
位于新区的宿迁市城建局大楼,由20余家企事业单位联合建成,其中政府部门包括市城建局、市规划局和城市管理局。
“这节约了空间,不浪费。”宿迁市城建局局长赵建军说,各单位根据出资情况分配面积,既让政府部门节省了投资,也使得投资巨大的高规格大厦顺利建成,是企业和政府部门的双赢。
根据公开统计资料,近十年时间里,宿迁已形成完备的路网,新修建大桥8座,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应该超过800亿元,这相当于2005年宿迁全市财政收入的30多倍。
“实践证明,宿迁发展思路正确,改革力度很大很有成效。”2004年8月8日,国家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在宿迁进行为期两天的调研后说。
同样是公众人物的李金华当时详细询问了宿迁的财政、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等方面的情况,他的结论是,作为新建地级市,宿迁基础差、底子薄,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就一定要采取特殊的措施。
激进式综合改革
一个极端个案被拿来作为改革的依据:当地某家医院有10个医生,会计和出纳却有13个,“多数是领导塞进来的”。
除了超常规经营城市,仇和在经济和社会事业方面进行的改革,也是外界长期争论的焦点。他提出,对全市的国有资产,能“兑现”的“一个都不留”,全部卖掉。
仇和的逻辑是,在体制不顺的管理机制下,不如让国有企业进入市场,盘活资源。由于可以想见的阻力,他用铁腕手段来强力推进国有企业的拍卖。
2001年8月,仇和正式担任宿迁市委书记。那年起,他断然将学校和医院全部“卖掉”。其中,对教育实行了“一保三放开”的原则:“一保”是确保义务教育的发展,“三放开”是逐步放开学前教育、高中教育和职业教育。
宿迁市教育局一位官员用八个“不”字概括了当初卖学校的初衷,即“总量不够,规模不大,经费不足,投入渠道不畅,机制不活,动力不强,质量不高,后劲不强”。由此导致的结果是,2000年,全市仅有幼儿园415所,幼儿入园率仅为55%;高中阶段学校55所,入学率仅为47.8%,比全省平均水平低22个百分点,受学校规模的限制,将近3万名初中毕业生难以走进高中校门。
面对教育经费的短缺,宿迁这个新建市曾“捉襟见肘”。2000年,全市教育经费投入达到4.54亿元,占财政收入的40.3%.尽管如此,仍有123万平方米危旧校舍无法按期改造,改造资金缺口3.8亿元,图书、仪器更难以添置。
“不解决投入问题就办不下去了。”宿迁市教育局一位官员解释了当时教育机构产权改革的背景。
而这次产权改革也经历了一个反复的过程。宿豫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区教育局教研室主任吴成良回忆,当时对幼儿园进行股权多元化改造,曾提出让教职工以参股的形式解决财政投入不足,在遭到各方面强烈反对后,改为政府控股形式。
多年后的事实让吴成良对这个股权多元化改造给予正面评价,“大大提高了教师的积极性,职工入股后,上进心强了,责任感大了。”
来自宿迁市教育局的统计显示,截至2004年底,全市3-5岁幼儿入园率达到83.1%,比2000年前提高了28个百分点;小学入学率达到99.87%,比2000年前提高了0.71个百分点;初中入学率达到99.96%,比2000年前提高了3.74个百分点;高中阶段学校总量达到87所,入学率达到80.23%,比2000年前提高了32.4个百分点。上述各项指标首次超过苏北五市平均水平。
同样在2004年,宿迁全市教育经费投入已增至6.76亿元,比2000年增加48.9%.另一个“零的突破”是,通过仇和的多方运筹,宿迁学院以苏州大学等八所高校合作办学的方式组建,成为宿迁首所本科院校,现已有在校生万余人。
相较教育改革,医院改制则更彻底。“连人民医院都卖了!”宿迁卫生局负责人介绍,目前全市上百家乡镇卫生院、县市医院相继改制。
一个极端个案被拿来作为改革的依据:当地某家医院有10个医生,会计和出纳却有13个,“多数是领导塞进来的”。
另一组数据则被当成改革的成果:改制后宿迁全市医院门诊费用由原来的人均52.84元降至现在的26.54元,住院费用由原来的人均581.78元降至477.68元。
总书记造访之后
《南方周末》此后发表的报道称,仇和理解胡总书记当时的话的含义是,“选一个人,是机制,选一套班子,就是制度了。”
在仇和的任期中,宿迁因特殊的改革方式和改革带来的反弹,成为“盛产”负面新闻的地方,“政治杀伤力极大”的《焦点访谈》曾三度聚焦此地。
直至2004年2月5日,《南方周末》发表《最富争议的市委书记》一文,作者不再用简单的是非判断来看待这个地方的改革和这个铁腕书记,而就此引发的社会高度关注,观点也不再是一边倒。
同年5月2日下午,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造访宿迁,视察当地城乡状况之余,和当地百姓进行直接交谈。
“仇书记汇报时,胡总书记问到了公推公选等政治民主制度建设的情况。”陪同视察的一位宿迁市级官员回忆,胡锦涛当时听得很认真,也问得很细,但没有表态。
《南方周末》此后发表的报道称,仇和理解胡总书记当时的话的含义是,“选一个人,是机制,选一套班子,就是制度了。”
5月6日,新华社公开报道了胡锦涛此次视察工作。报道引述胡锦涛的话称,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同大兴求真务实之风是内在统一的,要把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与坚持正确的政绩观紧密结合起来,坚持为民、务实、清廉,兢兢业业地干好工作,实实在在地创造业绩。切实转变干部的工作作风,多干群众急需的事,多干群众受益的事,多干打基础的事,多干长远起作用的事,扎扎实实地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向前进。
宿迁市委副秘书长刘斌就此理解为,对仇和所做的改革不要去争论法律依据,这些改革本身就是破除不规范的东西,消除矛盾,在制度无法推动制度建设的情况下,试图用人治的方式最终推动制度的建设、健全。
此后,包括审计长李金华等在内的省部级官员有近40人次到达宿迁,其中国家各部委、中纪委、中组部的副部级以上官员有15人次之多。
聚焦政改
“每个问题都触及痛处。”刘斌说。这位区长当着200多名科级以上干部对群众的质疑一一解释。
2004年7月,宿迁推出勤廉公示制度,公示对象被确定为容易“出问题”的“一把手”或者“特殊岗位负责人”。
新成立的勤廉公示办公室通过新闻媒体公开了公示对象姓名、所在单位、职务、分管工作以及公示工作的内容、方式方法、监督举报电话等,然后动员群众和社会各界参与监督,由后者“点题”供被公示人做“述职述廉”,最后是考核评定和总结整改。
刘斌说,这是一年内仇和推出的两大举措之一,为此他还成立了一个课题小组,专责落实民主制度的研究。
刘斌本人当时是宿豫区区长,去年初,当他的材料被公示在《宿迁日报》后,很快就收到勤廉公示办公室转来的15个“刁钻”问题。
“每个问题都触及痛处。”刘斌说,其中一个问题就是问他“是否截留工程款?何时还清“?
接下来,这位区长当着200多名科级以上干部对群众的质疑一一解释。
“这种制度有利于遏制腐败。”江苏省人大代表、宿豫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吴成良认为,点题者多为被公示人的下属,对情况较为了解,所以问题一针见血。
宿迁市纪委提供的资料显示,全市共有2476名干部参与了前后两批勤廉公示,其中县处级领导干部361人,受到通报批评的领导干部10人,提醒谈话的248人,诫勉谈话的61人,免职或调整岗位的12人;勤政方面被评定为基本称职或不称职的17人,廉政方面被评定为基本满意或不满意的16人,其中县处级领导干部7人。
此外,公示期间上缴各种礼品礼金54.7万元,缴存廉政账户42万元。
2004年底,中纪委工作组就此制度到宿迁调研,并予以肯定。
另一项举措是去年5月1日由仇和主导推出的“铁腕治理人情宴”,即要求党员、干部、公务人员办婚丧酒席不得超过5桌,百姓不得超过8桌,并因此处理多名干部。
1月22日、23日,记者在宿迁采访听到的普遍反映是,限桌令收效明显,大肆操办酒席风气被遏制,虽然许多人对政府介入民间私事的方式仍存褒贬。
未竟之事
2004年,徐州和宿迁市区房价相差无几,而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差距明显。宿迁市委副秘书长刘斌认为,并不能因此否定改革方向,现在最重要的是把改革进行下去。
时至今日,宿迁民间在关注市委书记仇和去留的同时,也在关注其所推行的宿迁改革能否继续。当地一位官员说,尤其是那些垫资修路、给政府盖楼的企业,会担忧政府能否按时还款。
宿迁市委方面对于这个问题的答复是,当地每亩土地的价格已由当时的6万元升至现在的30多万元,由此形成的土地收益将成为政府还款的保障。
另一种疑问是,在此种以土地为交易的发展模式背后,如何避免圈地现象。
1月22日傍晚,宿豫新区,一片片的空地被砖墙围起,其中包括未开工的房地产项目和未投建招商企业。一些厂区的保安介绍,有的围墙已垒起两三年了,还未动工。
宿迁市政协2005年8月份做出的一份调研报告显示,全市46个房地产项目购地5582.58亩,未开工项目达18个,占地1701.47亩。
这份报告称,土地的囤积也会直接影响到商品房的供给和房价。18个未开工项目大部分不能兑现两年内完工的合同约定,一些商品房开发项目不能兑现两年内完工的合同约定,46个项目中应开发商品房507.86万平方米,未开发330.47万平方米,未开发的高达65.07%.对此,政协调研组的结论是:“严重影响商品住房的市场供给,造成房源阶段性紧张,导致房价非正常上涨。”
公开数据显示,宿迁市区商品住房平均售价2001年为980元/平方米,到2005年5月份达到了1900元/平方米,年均增幅达17.33%,高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幅8.27个百分点。
“十五”期间,同样地处苏北的徐州市区,房价年均增幅5.47%,低于宿迁11.86个百分点。2004年,徐州和宿迁市区房价相差无几,分别为1850元/平方米和1700元/平方米,而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差距明显,分别为9840元和6372元。去年1-5月宿迁市区房屋销售面积同比下降19.3个百分点。
“这都是市场行为。”宿迁城建局局长赵建军说,目前的圈地情况并不算多,房价也不算高。
宿迁市委副秘书长刘斌认为,这是改革中的正常现象,在各个快速发展的城市中都曾出现,并不能因此否定改革的方向。现在最重要的是把改革进行下去。
2005年8月,宿迁常务副市长缪瑞林针对政协的调研已专门做出批示,要求调查了解,解决房地产开发中的问题。他要求市建设局监督各企业尽快动工,全面完成全市房地产开发建设任务。
■仇和简历
仇和,男,1957年1月生,汉族,江苏滨海人,大学学历,学士学位,助理研究员,1977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2年1月参加工作。
1982年1月至1984年11月省农业科学院植保研究所科研人员、院团委书记;
1984年11月至1986年4月省农业科学院工会副主席、党办副主任、院办副主任;
1986年4月至1990年9月省农业科学院植保研究所副所长、党支部书记兼院团委书记、工会副主席;
1990年9月至1992年12月省科委计划处副处长、农村处副处长(主持工作);
1992年12月至1996年7月省科委农村科技处处长、省农业科技发展基金办公室主任、省星火计划办公室主任;
1996年7月至1996年9月宿迁市筹建领导小组成员;
1996年9月至1996年12月宿迁市副市长;
1996年12月至2000年12月宿迁市委常委、副市长、沭阳县委书记;
2000年12月至2001年8月宿迁市委副书记、代市长、市长;
2001年8月至2002年1月宿迁市委书记;
2002年1月起宿迁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中共十六大代表,十届省委委员,省十届人大代表。
■仇和在宿迁推行的部分改革举措
●1996年12月起仇和以宿迁市委常委、副市长之衔兼任沭阳县委书记开始推行铁腕反腐。
●1998年宿迁沭阳县,给教师下达“招商引资”任务,被央视《焦点访谈》报道;
●1999年宿迁沭阳县让有小偷小摸等行为的人,在电视上念检讨书,取名“沉重的忏悔”,被《南方周末》报道;
●2001年起宿迁推行教育事业改革,将学校推向市场变为民营;
●2001年起宿迁市强力推进医改,将所有医疗机构进行股份制改革;
●2002年宿迁推行1/3干部离岗招商、1/3干部轮岗创业,副处级干部的任务是500万元/年,完不成任务的干部,所在部门一把手免职;
●2003年初起仇和在宿迁推行干部任用公推公选制度改革,成为江苏这一制度的发源地;
●2004年7月宿迁推出勤廉公示制度,将党政主要干部资料在《宿迁日报》上公布,由群众提出问题,干部公开“述职述廉”;
●2005年5月宿迁治理“人情宴”,将婚丧酒席限制为干部不超5桌,群众不超8桌,并因此处理多名干部;
●仇和推行强制拆迁铁腕政策,并要求农民出义务工整治京杭运河航道,修筑河堤;
●仇和通过企业垫资,要求公务员、教师借出工资等方式筹资来进行修路等基础设施建设;
“百度”一下“仇和”,找到相关网页约42700篇。1月20日,被许多媒体称为“最富争议的市委书记”的仇和当选为江苏省副省长。
责编:王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