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嘉电源mvp600接线:孟公菩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4 07:30:48
      孟公孟姥
      传说中的船神。 唐 段公路 《北户录·鸡骨卜》:“南方除夜,及将发船,皆杀鸡择骨为卜,传古法也。占吉,即以肉祀船神,呼为 孟公 、孟姥 ;其来尚矣。按 梁 简文帝 《船神记》云:‘船神名 冯耳 。’《五行书》云:‘下船三拜三呼其名,除百忌。又呼为 孟公 孟姥 。’”

刘思贞云:玄冥为水官,死为水神,冥孟声相似。又,孟公父名帻,母名衣。孟姥父名板,母名履。或云,冥公冥姥因玄冥也。

孟公求爽

    据说从前九峰山附近的山坳有一尊手拿巨斧的神像,那就是孟公菩萨。传说孟公菩萨原本是一位凡人,出身贫穷,靠烧木炭为生。有一天,他无意中砍了一株沉香树混在其它杂木里做为炭柴装入窑中,烧窑那天,天气晴朗,烧炭的烟浪滚滚直冲云天,一股浓香直熏到南天门,恰好被正在晨练的玉帝爷爷嗅到,玉帝感到满身舒服,偶然得到了孟公菩萨的好处后,以为孟公有求于他,便偷偷打发太白金星去探听孟公的口气,问孟公有何要求时,孟公菩萨正从烟雾茫茫的炭窑中钻出来,汗流浃背,满脸通黑,侃声答道:“我富也不要,贵也不要,只要凉爽舒服一点”。太白金星急忙回去禀报玉帝,玉皇大帝感叹道:“当今凡界贪风盛行,而唯独孟公不为富贵所动,实在难得,若能吸纳孟公进南天门把关,可保天下太平。玉皇大帝说罢,便用手一指,那九峰山峰山前裂开一道口子—即为山坳,随即一股清风吹来,整个山坳和炭窑周围都凉风阵阵,使人感到舒服爽体,意下让孟公菩萨享受凉爽并定居在此。后来人们在此山坳修建了孟公庙,孟公菩萨就成为了天下清正廉明的化身。



孟公菩萨和自生桥

来源:国家森林公园

  仙池山脚下住着一位姓梁的老倌,都叫他梁老倌。老婆已经死二十多年,没给他留下一男半女,孤独一人,只有一条影子伴随他度过这寂寞残年。
  因为家境贫寒,梁老倌只得靠卖碳为生,一年四季,都在仙池山上砍树、打柴、烧窑。冬天风吹雪打,夏天火烤烟熏,生活十分辛苦。
这里原是山深林密,人烟稀少的地方。梁老倌本是个爱说爱笑的人。因难找到聊天的伴,加上成年累月忙于衣食,没有和人家说笑的时间和闲心。老颇死后,二十多年一直过着出门一把锁,进门先烧火的孤独生活。这样久而久之,就养成了不爱多讲话的孤僻生活。常常是三五天懒得说话。碰到有人问他什么,他只是简简单单地回上一两句,从不多说。
  有一年的三伏天,干的连土都冒了烟,人坐在家里热得张口吐气。梁老倌的肚皮不听商量,还是要上山烧炭。
  有一天,他无意中砍了一根檀香木,装进了窑里,点火就烧。烧炭用料全都是粗大湿柴,引火容易。老人站在窑前,不停地添干柴,弄的浑身流汗,嘴里冒烟,心里也闷得发慌。
  窑里面的檀香木一经着了火,窑顶就冒出了香喷喷的青烟。随着火越烧越旺,烟也越来越多,香气因为越来越浓。原来檀木是一种名贵木材,不仅木质坚硬。纹理细致,而且气味特别香。当地居民常常把它晒干以后,劈成一两寸长的小片,烧在香炉里,作敬神之用。
  老人窑里的檀香木可真不得了,滚滚浓烟,直冲云霄,飘到了南天门外。
  把守南天门的天兵天将,闻到这股香味,看到云雾一般弥漫而来的香烟,未免暗暗吃惊,心想:自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今,也不知又多少善男信女烧过香。哪有今天这么大的气派!
天将的首领不敢怠慢,马上来到灵霄宝殿外禀报值事仙官,让他转奏玉皇大帝。
  玉皇大帝还没有听完启奏,浓烟早已穿过南天门,飘进灵霄宝殿。只见那香烟如云似雾,飘飘荡荡,一阵接一阵,四处弥漫,上下缭绕,弄得整个宝殿之上,异香扑鼻,胜过太上老君揭开了装丹药的葫芦,孙猴子弄翻了御厨的酒缸,王母娘娘打开了梳妆台………
  玉皇大帝听完启奏,又亲自闻到了香烟,也暗暗疑惑不解。心想:这是一位什么样子的善男信女,竟然舍得烧这么大的香烟?于是派太白金星下凡,查明回奏。
  太白金星领了旨意,走出南天门,架起云头,朝香烟发生处冉冉飘来。等他来到仙池山顶,拨开祥云,低头一看,不觉大吃一惊,原来他没看见巍峨的寺庙,富丽的宫殿,那里没有和尚礼佛,道士拜斗;深山密林之中只有一个衣衫破烂的老人,站在一个从未见过的土筑大香炉前,忙得不可开交。那滚滚香烟正从那个香炉里冒了出来。
  神仙急忙按落云头,降到仙池山上走到老人面前,欠身施礼,跟他打了个招呼。
  “老人家,你如此虔诚,焚香礼拜,真是功德无量,但不知有何祈求?”
  梁老倌一来忙得又累又烦,二来听不懂神仙的话,结果“唔”了两声,算作回答。
  太白金星听了满肚子不高兴,但他又不能不打听明白,因为他还得赶回天庭回奏玉皇大帝。只好耐着性子,打算把上面的话重复一遍,话未开口。转念一想,这么个山村野夫大概听不懂我的话,于是干脆问他:“老人家,你烧这么大的香,到底求什么呀!”
  梁老倌做梦也没有想到,问他的人竟会是一位能够赐福添寿的神仙。随口答道:“我什么也不求,只求凉快一点!”
  金星一听,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心想:怎么,老倌破费如此大,而祈求的却是如此之小呢?我是钦差大臣,这点小事还作得主,不必回奏,就可满足他的要求。
  于是太白金星施展法力,让老人脱凡飞升沿着身边的一颗枫树,直上树顶,眨眼之间成了一位菩萨,树顶上叶子密得漏不下半点太阳,四面都当山风,凉快自然是不必说了。
  梁老倌一下脱凡成神,弄得莫名其妙,他自言自语叽咕了一句:
“啊!这只怕是在梦中吧!”
  不料金星没听清楚他的话,他以为老倌子说自己的名字叫孟忠,于是顺口赐给一个仙名:“那很好,今后叫你作孟公菩萨!”
  金星办完差事,立即上天回奏,这且不必细说。再说孟公菩萨从此住在枫树顶上。夏天凉快自然很好,只是十冬腊月,未免凉快德有点过头。既然成了菩萨,必须忠于职守,对于冷热也就无所谓了。
  山花开了又落,落了又开,树叶黄了又绿,绿了又黄,几个人牵手围不拢的大树慢慢枯死,指姆粗的树秧又慢慢长成要几个人牵手才围得拢的大树,时光在这深山老林不知过了多久。这里的人渐渐多起来。仙池山上开出一条阳光大道,孟公菩萨住的那颗枫树恰好在山路旁边。
  孟公菩萨坐在树顶,眼看过往行人每走到这里,必须顺着山坡走下谷底,再从谷底沿着对面的山坡爬上山顶,翻到山的那边去,十分吃力。于是孟公菩萨施展法力,一夜之间在谷中造起一条土埂,把两座山连接起来。从此过往的行人可从这边山顶沿着土埂走到对面山顶,就像过桥一样,比原来方便多了。后来大家把这条土埂叫做“自生桥”。

慈城“拗孟公”溯源

董顺德

在慈城,慈湖“拗孟公”的传说故事流传很广,被列入江北区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实,这个民间故事是有文献基础的。

唐代段成式(803~863年)的笔记小说集《酉阳杂俎》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昆明池中有冢,俗号浑子。相传昔居民有子名浑子者,尝违父语,若东则西,若水则火。病且死,欲葬于陵屯处,矫谓曰:“我死,必葬于水中。”及死,浑泣曰:“我今日不可更违父命。”遂葬于此。

“拗孟公”故事与之相比,只是把昆明池改成了“慈湖”,主人公浑子改成了“拗孟公”,而故事内容基本相同。“浑子葬父”的故事亦见于宋《太平广记》卷第三百八十九“冢墓”。

比“浑子葬父”更早的,还有南朝盛弘之编撰的《荆洲记》里“佷子葬父”的故事:

一女嫁阴县佷子,子家资万金,自少及长,不从父言。临死,意欲葬山上,恐子不从,乃言必葬我于渚下碛上。佷子曰:“我由来不听父教,今当从此一语。”遂尽散家财,作石冢,以土绕之,遂成一洲。

对此,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里也有记载:“佷子葬父”,位于汉江中游石碛洲,“世以为此洲为佷子葬父于斯”。佷子是西汉人,可见这个故事很早就有了。

慈城“拗孟公”的“水上坟”在慈湖中。慈湖是唐代慈溪首任县令房琯于开元二十六年(738年)下令开挖的。从时间上看,慈城“拗孟公”故事应是从“佷子葬父”或“浑子葬父”故事移植过来的。

孟公孟姥:行船业——或云冥公冥姥,因玄冥也,冥孟声似。卜吉,即以肉祠船神,呼为“孟公孟姥,其来尚矣”。《船神記》云,船神名馮耳,下船三拜三呼除百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