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翡翠盛宴 腐书网:八大菩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1:45:15

八大菩萨

  八大菩萨

  关于【八大菩萨】有多种说法。

  《八大菩萨曼荼罗经》里称八大菩萨为:文殊菩萨、观世音菩萨、弥勒菩萨、虚空藏菩萨、普贤菩萨、金刚手菩萨、除盖障菩萨、地藏菩萨。通常佛教造像多依此经。

  《药师经》说:文殊菩萨、观世音菩萨、得大势菩萨、无尽意菩萨、宝檀华菩萨、药王菩萨、药上菩萨、弥勒菩萨。

  《七佛八菩萨经》说:文殊菩萨、虚空藏菩萨、观世音菩萨、救脱菩萨、跋陀和菩萨、大势至菩萨、得大势菩萨、坚勇菩萨。

  《舍利弗陀罗尼经》说:光明菩萨、慧光明菩萨、日光明菩萨、教化菩萨、令一切意满菩萨、大自在菩萨、宿王菩萨、行意菩萨。

  《般若理趣经》说:金刚手菩萨、观世音菩萨、虚空藏菩萨、金刚拳菩萨、文殊菩萨、才发意转**菩萨、虚空库菩萨、摧一切魔菩萨。

  在诸多菩萨中,大家比较熟悉的就是八大菩萨。密宗的八大菩萨是:

  1、观世音菩萨,玄藏三藏又译作观自在菩萨。唐宁以来,民间信仰的有三十三变化观音。密宗造像有六观音、七观音等变化。六观音是十一面观音、不空罗索观音、千手千眼观音、如意轮观音、马头观音和准提观音。另外加上圣观音,称为七观音。观音的造像很多,有一面二臂、一面四臂、三面二臂、三面八臂等;三十三体变化的观音中,特别受欢迎喜爱的是白衣观音。

  2、弥勒菩萨,又称为慈氏、无能胜等。他出身于印度婆罗门,后得释迦牟尼佛的教化,授记为菩萨。他是一生补处的菩萨。所谓补处,是此菩萨可弥补佛陀位置的意思。弥勒菩萨在民间的形象是袒露大腹的和尚,笑容可掬;但在胎藏界的形像是,左手当胸,手掌张开,右手执莲花,所戴宝冠中有宝塔,塔中现舍利;在金刚界的形像是,右手大拇指、食指、小指均竖立,中指与无名指弯曲置胸前,左手放在膝上。

  3、虚空藏菩萨,为藏福德于虚无限境界之意,表示气福可以无限生产和分配的可能性。在胎藏界曼荼罗中,虚空藏菩萨是虚空藏院的主尊。东密虚空藏菩萨求闻持聪明法观想本尊形像,菩萨全身为金色,相貌庄严,头戴五佛宝冠,在莲花上半跏坐,容颜妙而怡喜悦,左手执白色莲花,花上有如意宝珠,发出黄色光芒,右手结与愿印,五指垂下,将手掌向外。

  4、金刚手菩萨,即金刚萨埵,又称秘密主,象征‘坚固不坏之菩提心’与‘烦恼即菩提之妙理’。此名称于密教中,所指有四:(一)指密教传法之第二祖。(二)为金刚界曼荼罗中,金刚部院三十七尊之一。(三)为金刚界曼荼罗理趣会中,十七尊中之主尊。(四)为胎藏界曼荼罗金刚部院‘大智金刚部’之主尊。

  5、普贤菩萨,是骑白象行愿的菩萨。印度古语的普贤称“三曼多拔陀罗”,密宗亦称普贤为善摄金刚、真如金刚、如意金刚,还视为金刚萨埵同体。在雕像上,普贤乘白象侍佛之右;文殊驾狮子侍佛之左。据说普贤菩萨掌管诸佛的理德、定德、行德;文殊菩萨则掌管诸佛的智德与证德。一般把普贤菩萨视为祈求延命的本尊。普贤单独造像通常骑六牙之白象,头戴五佛冠,形如满月童子。

  6、文殊师利菩萨。他生于印度舍卫国,后跟释迦牟尼佛出家,常随侍释尊左右,帮助释尊化号。“文殊”是妙的意思,“师利”是德、吉祥之意。密宗称之为吉祥金刚、般若金刚。文殊菩萨司理智慧,与普贤菩萨相对。文殊的图像一般为骑狮像,顶结五髻,表大日之五智,左手执青莲花,花上有梵箧,右手执金刚剑。此外造像还有一髻、六髻、八髻、文殊,手持之物亦各不同。

  7、除盖障菩萨。其德行为消除所有一切烦恼之障碍,为胎藏界曼荼除盖障院之中尊,也是金刚界曼荼罗贤劫十六尊之一。

  8、地藏菩萨。密宗又称之为悲愿金刚、与愿金刚或金刚幢,因其安忍不动如大地,静虑深密如秘藏,故称为地藏。在释迦佛入灭以后,弥勒未生之前,地藏菩萨自誓必度尽六道众生,始愿成佛;众生不度,誓不成佛。所以,地藏菩萨的雕像大多数是僧侣袈裟打扮,左手拿着宝珠,右手拿锡杖。

  以上八大菩萨是比较普通的为人们所共知,还有其它经典开列的八大菩萨,如《般若理趣经》等所开列的,略有不同,就不再一一介绍。

  【大势至菩萨】

  【大势至菩萨】梵名摩诃娑太摩钵罗钵眵,意译作大势至或大精进。略称势至菩萨、势志菩萨。大势至菩萨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众生离三途,得无上力;又彼行时,十方世界一切地皆震动,故称大势至。与观世音菩萨同为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之胁侍,为西方三圣之一。是现今在极乐世界,是第二顺位递补佛位的菩萨。根据《悲华经》的记载,过去阿弥陀佛仍为转轮王时,大势至菩萨为第二王子,名字为‘尼摩’。当时宝藏如来帮转轮王(阿弥陀佛)及第一太子(观世音菩萨)授记以后,第二王子也禀白佛陀说:“世尊,如我种种所有身口意业清净无染的福德善根,全部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愿遍出功德光明佛(即观世音菩萨),刚刚初成佛道时,我必于当时首先请佛大转**。随着彼佛说法度众生所经历的时间,于其中间行菩萨道利益有情。此佛入涅盘之后,等到正法灭尽之时,我紧临其后,入补佛位圆满成就无上正等正觉。当我成佛之后,所作弘法利生的种种佛事、我国土世界的种种清净庄严,以及入涅盘后,正法住世的时间,都和遍出功德光明佛所作的所有的,平等无差异。”那个时候宝藏如来告诉第二王子:“你今日所愿摄取的清净庄严国土世界,必定如你所愿。你将于如是最殊胜的清净世界,成就无上正等正觉,名号为‘善住珍宝山王如来’。由于你发愿摄取广大殊胜清净庄严的世界故,因此命名你为‘得大势’。”结合上一篇(观世音菩萨)所收录的受记因缘一起来看,应当知道大势至菩萨与观世音菩萨,同行同愿,经过无量劫以来,彼此不相违背远离,乃至庄严净土,先后次第成佛,其所修行的功德也都相等。

  据《观无量寿经》说:“以智慧力,拔三涂苦,得无上乐,故名大势至。”《思益经》说:“我投足一处,震动大千,及魔宫殿,故名得大势。”大是所证之法身,以法身竖穷横遍,故名大;势是能证之般若,以般若智内破烦恼惑,外伏诸魔怨,故名势;至是究竟义,即解脱德,以菩萨位邻极圣,证近于佛故名至。所以《悲华经》卷三说,当阿弥陀佛入灭后,由观世音菩萨补其位;观世音菩萨入灭后,则由大势至菩萨补处成佛,掌握化权,号善住珍宝山王如来。

  大势至菩萨是以都摄六根,念佛法门而证道,他经历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及等觉、妙觉;由念佛至成道的52个阶段;据《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说,大势至菩萨于往昔劫中,得遇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佛;彼佛即以念佛法门,而开示之。这超日月光佛,实际上就是阿弥陀佛。按《无量寿经》称阿弥陀佛亦号无量光佛、无边光佛、无碍光佛、无对光佛、炎王光佛、清净光佛、欢喜光佛、智慧光佛、不断光佛、难思光佛、无称光佛、超日月光佛。以光明立佛,分十二号,阿弥陀佛一名,具十二光明;全归于阿弥陀佛一名,包含无遗。这超日月光佛所示之法,圆顿直捷,甚深切要。大势至菩萨于闻法后,严谨受教,精进修持,即由念佛而证得三昧。这便是大势至往昔发心修行之因缘与证得念佛三昧之来源。此法门圆顿真捷,简便易修.

  关于大势至菩萨的形象,据《观无量寿经》说,这位菩萨的身量大小与观世音菩萨相等,圆光四方的大小是各一百二十五由旬,照到二百五十由旬。全身光量呈紫金色,也是照遍十方国土,能让有缘众生亲自看见。只要见到他一个毛孔所放出来的光,就等于见到十方无量诸佛的净妙光明,所以大势至菩萨也名叫无量光菩萨。因为他一个毛孔的光,就与十方无量诸佛光明一样地广照无边。就像观世音菩萨以慈悲的光遍照一切众生一样,此菩萨以智慧的光遍照一切处,具有使众生脱离三途之苦的无上光明力量,所以大势至菩萨名号的意思,就是智慧的大势遍至十方。大势至菩萨的天冠上有五百宝华,一宝华有五百宝台,一台中,能显现出十方诸佛净妙国土的长与宽。大势至菩萨的肉髻像红莲花,肉髻上有一宝瓶,内里装着智慧的光明,用以济度一切众生。其他一切相好与观世音菩萨完全一样,没有什么差别。

  大势至菩萨举足行路时,十方世界的一切都会震动,而当大地震动的地方,会生出五百亿宝华。一宝华都显得高尚庄严,其庄严就像极乐世界一般。大势至菩萨坐下来时,首先本国七宝地面会一时为之摇动,然后逐渐扩展,下至金光佛国,上至光明王佛国都震动起来。上下两国土之间出现尘数般无数的三尊之分身,全部都云集到极乐国土,充塞整个空中,坐于宝莲花座上,演说甚深妙法,以渡济苦恼众生。据《阿喇多罗陀罗尼阿噜力品》载,观世音、大势至二菩萨俱呈纯金色白焰光,右手执白拂,左手执莲花,大势至菩萨之形体略比观世音菩萨小。于密教现图胎藏界曼茶罗中,位于观音院内列上方第二位,全身肉色,左手持开合莲花,右手屈中间三指,置于胸前,坐于赤莲花上。密号持轮金刚,三昧耶形为未开敷之莲花。

  据《观无量寿经》说:“以智慧力,拔三涂苦,得无上乐,故名大势至。”《思益经》说:“我投足一处,震动大干,及魔宫殿,故名得大势。”大是所证之法身,以法身竖穷横遍,故名大;势是能证之般若,以般若智内破烦恼惑,外伏诸魔怨,故名势;至是究竟义,即解脱德,以菩萨位邻极圣,证近于佛故名至。所以《悲华经》卷三说,当阿弥陀佛入灭后,由观世音菩萨补其位;观世音菩萨人灭后,则由大势至菩萨补处成佛,掌握化权,号善住珍宝山山如来。他“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离三涂(指地狱、饿鬼、畜生‘三恶趋’)得无上力”,因此称为大势至菩萨。他头顶宝瓶内存智慧光,让智慧之光普照世界一切众生,使众生解脱血火刀兵之灾,得无上之力。相传其道场在江苏南通的狼山。

  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要义

  大势至法王子。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唐般刺蜜帝译)

  大势至菩萨是以都摄六根,念佛法门而证道,他经历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及等觉、妙觉;由念佛至成道的五十二个阶段;据《楞严经大势至菩萨》说,大势至菩萨于往昔劫中,得遇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佛;彼佛即以念佛法门,而开示之。这超日月光佛,实际上就是阿弥陀佛。按《无量寿经》称阿弥陀佛亦号无量光佛、无边光佛、无碍光佛、无对光佛、炎王光佛、清净光佛、欢喜光佛、智慧光佛、不断光佛、难思光佛、无称光佛、超日月光佛。以光明立佛,分十二号,阿弥陀佛一名,具十二光明;全归于阿弥陀佛一名,包含无遗。这超日月光佛所示之法,圆顿直捷,甚深切要。大势至菩萨于闻法后,严谨受教,精进修持,即由念佛而证得三昧。这便是大势至往昔发心修行之因缘与证得念佛三昧之来源。

  唯此法门圆顿真捷,简便易修,胜过一切法门。所以在楞严法会上,当释迦牟尼佛向与会众问圆通时,大势至菩萨特别介绍了这念佛三昧法门。他说:“……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香光庄严。我本因地,以念佛心,人佛生忍。今于此世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大势至菩萨于因地时,以念佛心人无生忍,故今摄此娑婆世界之念佛众生,归人净土。

  关于大势至菩萨的形象,据《观无量寿经》说,这位菩萨的身量大小与观世音菩萨相等,圆光四方的大小是各一百二十五由旬,照到二百五十由旬。全身光量呈紫金色,也是照遍十方国土,能让有缘众生亲自看见。只要见到他一个毛孔所放出来的光,就等于见到十方无量诸佛的净妙光明,所以大势至菩萨也名叫无量光菩萨。因为他一个毛孔的光,就与十方无量诸佛光明一样地广照无边。就像观世音菩萨以慈悲的光遍照一切众生一样,此菩萨以智慧的光遍照一切处,具有使众生脱离三途之苦的无上光明力量,所以大势至菩萨名号的意思,就是智慧的大势遍至十方。大势至菩萨的天冠上有五百宝华,一一宝华有五百宝台,一一台中,能显现出十十方诸佛净妙国土的长与宽。大势至菩萨的肉髻像红莲花,肉髻上有一个宝瓶,内里装着智慧的光明,用以济度一切众生。其他一切相好与观世音菩萨完全一样,没有什么差别。

  大势至菩萨举足行路时,十方世界的一切都会震动,而当大地震动的地方,会生出五百亿宝华。一一宝华都显得高尚庄严,其庄严就像极乐世界一般。大势至菩萨坐下来时,首先本国七宝地面会一时为之摇动,然后逐渐扩展,下至金光佛国,上至光明王佛国都震动起来。上下两国土之间出现尘数般无数的三尊之分身,全部都云集到极乐国土,充塞整个空中,坐于宝莲花座上,演说甚深妙法,以渡济苦恼众生。

  据《阿喇多罗陀罗尼阿噜力品》载,观世音、大势至二菩萨俱呈纯金色白焰光,右手执白拂,左手执莲花,大势至菩萨之形体略比观世音菩萨小。于密教现图胎藏界曼茶罗中,位于观音院内列上方第二位,全身肉色,左手持开合莲花,右手屈中间三指,置于胸前,坐于赤莲花上。密号持轮金刚,三昧耶形为未开敷之莲花。

  【弥勒菩萨】

  一)弥勒的事迹

  弥勒,全译梅达丽(maitreya),又译为慈。弥勒是姓,名阿逸多,义译无能胜。西元前六世纪人,与释迦牟尼同时。生于印度波罗奈国劫波利村,波婆利大婆罗门家。他生而相好庄严,聪慧异常。按印度的习俗,生了孩子要请相师看相。相师惊异地说:‘此儿具足轮王相,长大必然要当转轮圣王’。这话很快传到国王耳里,满朝文武惶恐异常,怕国内要发生政变。急欲觅得此子,加以杀害。其父预感大祸临头,即将其匿藏于母舅家中。及长,舅氏虑其祸终不能免,即令其见佛闻法,从佛出家。弥勒由于从小生活在经济富裕的族氏家中,出家后,依然交游族姓,喜爱穿着。如国王将一件金缕袈裟供佛,佛将它赐给诸比丘,大家看到这般华丽的袈裟,谁都不敢要。唯弥勒受之,并天天穿在身上,到处乞食。引起一些比丘议论,他听了根本不放在心上。弥勒在《楞严经》里说:‘忆我往昔,有佛出世,名日月灯明,我从彼佛而得出家,心重名利,好游族姓’《法华经序品》文殊也说他‘心常怀懈怠,贪着于名利,求名利无厌,多游族姓家’说明他这一习性的养成,并非始于今日,而是有其深刻的历史根源,由来已久。

  弥勒学佛的历史,比释迦牟尼资格要老得多。但他因喜好交游,爱吃穿,而重视慧学。勇猛精进,不如释迦,结果是后来居上了。在《弥勒菩萨所问本愿经》里,释迦回忆说:‘弥勒发意先我之前四十二劫,我于其后乃发道意。于此贤劫,以大精进,超越九劫,得无上真正之道,成最正觉’。‘我以十事致最正觉:一者所有无所爱惜,二者妻妇,三者儿子,四者头目,五者手足,六者国土,七者珍宝财物,八者髓脑,九者血肉,十者不惜身命。我以此十疾得佛道’。

  弥勒出家后,不与小乘比丘为伍,生活或修学。而与文殊、普贤、观音、大势至等大菩萨同事,所以在大乘法会上,弥勒都占有重要的席位。如《华严经》弥勒故现楼阁,而令善财入于法界。《般若护国》为波斯匿王酬量希相,法华会上,而与文殊共任流通。《解深密经》释迦以瑜伽了义之教,传与弥勒,九百年后,畅弘于世。

  释迦牟尼在他的众多弟子中,对弥勒总是另眼看待的。他选择弥勒作接班人,予以授记,次当作佛。这件事引起一些比丘的非议。如在《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陀天经》,优波离问佛:‘此阿逸多具凡夫身,未断诸漏,此人命终当生何处?其人今者虽复出家,不修禅定,不断烦恼,佛说此人成佛无疑,此人命终生何国土?’释迦牟尼回答优波离说:‘十二年后,弥勒于波罗奈国,劫波利村,大婆罗门家,本所生处,结跏趺坐,如入灭定。身紫金色,光明显赫,如百千日,上至兜率天,其身舍利,如铸金像,不动不摇。身圆光中,有首楞严三昧般若波罗密,字义炳然。时诸天人,寻即为起众宝妙塔,供养舍利。时兜率天,七宝台内,摩尼殿上,狮子床坐,忽然化生,于莲花上,结跏趺坐,身如阎浮檀金色,长十六由旬,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悉皆具足,与诸天子各坐华座,昼夜六时,不停地转大**,度诸天子’。

  在优波离等人的眼中,弥勒是一个‘不修禅定,不断烦恼’,‘未尽诸漏’的一介凡夫。释迦选这样的一个人接班,记□作佛,是难以想得通的。说明二乘人的偏见,对一乘佛道是不能望其项背。弥勒精神体现菩萨在艰苦条件下,行菩萨道,着重利他。于利他中实现自利,完成佛国依正庄严。

  过五十六亿万年,弥勒当下生于阎浮提,证得佛果。那时阎浮提的情况大致如下:

  (1)自然条件:国土长十千由旬,广八千由旬。土地平坦如镜,名华软草,遍覆其地。种种树木,华果茂盛,其树悉皆高三十里。

  (2)居民:人寿八万四千岁,智慧威德,色力具足,安慰快乐。唯有三病:一者便利,二者饮食,三者衰老。女人年五百岁,尔乃行嫁。

  (3)城市:城市次比,鸡飞相及。有一大城,名翅头木,街巷道陌,广十二里,扫洒清净。有明珠柱,皆高十里,其光照耀,昼夜无异,灯烛之明,不复为用。时世安乐,无有怨贼劫窃之患。城邑聚落,无闭门者,亦无哀恼,水火刀兵及诸饥馑毒害之难。人常慈心,恭敬和顺,调伏诸根,语言谦逊。

  (4)政治:时有转轮王名叫儴佉,有四种兵,以威武统治四天下,王有七宝,又有四大藏,各有四亿小藏围绕。珍宝涌出,无守护者,众人见之,心无贪着。

  弥勒下生后,也如释迦有托生、出家、成道、说法种种示相。

  (1)托生:有大婆罗门名曰妙梵,女曰梵摩波提、弥勒托生以为父母。弥勒生后,肤紫金色,身高千尺,胸广三十丈,面长二十丈四尺,具足三十二相,相好端正无比。

  (2)出家:弥勒观世五欲,致若甚多众生沉没在生死海,甚可怜愍。如是正念,不乐在家。感王施物,终归毁坏,知一切法,亦皆幻灭,修无常想,出家学道。

  (3)成道:弥勒成道,坐于龙华菩提树下,即日成就无上道果,应时三千大千世界六种震动。地神乃至诸天,各相告曰‘当今弥勒已成佛道’。

  (4)说法:时有魔王,名曰大将,率欲界无数诸天至弥勒佛所,请说施论、戒论及生灭之论,乃至诸佛所说,苦集灭道。时座上有八万四千天子,得法眼净。弥勒有三会说法:初会有九十六亿人,得阿罗汉。二会有九十四亿人,得阿罗汉。三会有九十二亿人,得阿罗汉。弥勒说法常赞释迦功德。弥勒寿命八万四千岁,般涅盘后遗教存世一万四千岁。

  (5)弟子:儴佉王将八万四千众,往至佛所,求作沙门。大臣长者,亦复如是,各自念言:虽复千亿岁,受五欲乐,不能得免三恶道苦,妻子财产,所不能救,世间无常,命难久保。我等今者,宜于佛法而修梵行,念已出家。

  (6)涅盘:弥勒寿命八万四千岁,入涅盘后,遗法留存一万四千岁。

  (二)弥勒的思想和慈氏由来

  汉译大乘佛经,关于弥勒的记载,是不胜枚举,现仅从他的姓名窥知其思想具有两大特色。

  弥勒以修慈心观而闻名的。在《华严经•修慈分》里佛告弥勒,应修慈心,以自调伏。于念念中常修六波罗蜜,修慈心时,未离分别,未能不起我我所见。当得六种梵天之福。若离分别,离我我所,此则名为广大之慈。所有先世以来的罪障,皆得除灭,不久当证无上菩提。修慈心观而上求佛道,是弥勒思想一大特色。还表现在弥勒于一切时一切处,不起杀想,不啖众生肉。如《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缘不食肉经》说:在过去无数劫时,有一世界,名胜华敷,佛号弥勒。有大婆罗门名一切智光明,闻佛说《慈三昧大悲海云经》即便信服,为佛弟子,寻发菩提心,誓愿未来成佛,亦号弥勒。于是舍家入山,勤修梵行,八千岁中,少欲无事,乞食自活,诵持《慈三昧经》,一心不乱。时洪水暴发,不得乞食,一切智光明仙人,已七日不进粒米,生命垂危。时有兔王,母子二兽,为护法久住,投入火中,令己肉熟,供养仙人。兔王母子舍身护法的精神,对仙人教育很大。他看着烧熟的兔肉,即说偈曰:

  宁当燃身破眼目,不忍行杀食众生。

  诸佛所说慈悲经,彼经中说行慈者。

  宁破骨髓出头脑,不忍啖肉食众生。

  如佛所说行慈者,此人行慈不满足,

  常受短命多病身,迷没生死不成佛。

  更发誓言,愿我世世不起杀想,恒不啖肉,乃至成佛,制断肉戒。语已,即投火中,与兔王母子并命,这是慈氏一姓的由来。

  这个故事生动地说明,弥勒对一切众生不起杀想的广大慈心观,即不论在什么情况下,‘宁破骨髓出头脑,绝不啖肉食众生’的坚定立场是不可动摇的。他还制‘断肉戒’,规定其弟子不得食肉。这里清楚昭示人们弥勒是一位素食主义的实践者和倡导者。从印度佛教史上考察,释迦牟尼在世时,还没有做到这点。可见在素食的问题上,弥勒比释迦是略胜一筹。

  (三)无能胜一名的含义

  弥勒名无能胜,是因其修唯识观而着称于世。他修此观,非始于现在,而是源远流长。如《楞严经》说:‘我忆往昔,经微尘劫,有佛出世,名日月灯明,我从佛出家。时佛教我修习唯心识定。入三摩地。历劫以来,以此三昧,事恒沙佛。至燃灯佛出现于世,我乃得成无上妙圆识心三昧。乃至尽虚空,如来国土,净秽无有。皆是我心变化所现,今得世尊授记,次补佛处。’弥勒的唯识观,不仅否定了娑婆世界外境实有,更彻底把尽虚空世界所有佛土,一笔勾销。一切染净因缘没有了,显现诸法的‘我心’,又将安立何处!这种不定一法的精神,唯佛与佛乃能证知,非凡夫、二乘、权位菩萨,所能胜过,故名曰无能胜。

  (四)创瑜伽学派

  佛灭九百年顷,中印度阿输遮国,有无着菩萨入日光定夜升兜率天。参与内院法堂闻法,于弥勒处,受《瑜伽师地论》。昼为大众宣讲,弟子中有不信是弥勒说者,无着为释众疑,乃请弥勒降到人间,为众说法。即于输遮那讲堂,普施法雨。凡所说法,皆约为颂,无着依颂解释,乃成弥勒五论。一、《瑜伽师地论》理无不穷,事无不尽。文无不释,义无不诠。疑无不遣,执无不破。行无不修,果无不证,一百卷,玄奘译。二、《分别瑜伽论》,显观行说,未传我国。三、《大乘庄严论》,庄严大乘,十卷,波罗颇密多罗译。四、《辩中边论》,显主法相,三卷,玄奘译。五、《金刚般若经论》,显实相说,一卷,达摩笈多译。五论立义,罄无不尽。

  传承弥勒学说,有无着、世亲兄弟。无着造有《显扬圣教论》,《大乘阿毗达摩集论》《摄大乘论》等。世亲造有《摄大乘论释》,《十地经论》,《唯识三十颂》,《唯识二十颂》等。世亲之后,又有护法,安慧等十大论师,广造诸论,使弥勒之学,极盛一时,唐玄奘法师从戒贤学,回国后与弟子窥基专弘唯识。弥勒之学,兴旺于初唐,流传于日本、朝鲜等国。

  (五)弥勒在我国的传说

  弥勒在兜率天内,不动本际,应现十方,若凡若圣,不可限量。传我国六朝齐梁时傅翕,五代梁唐时布袋和尚是弥勒的化身。现录其事迹,供研究者参考。

  傅翕(西元497——569年),号善慧,浙江义乌林乡人,父名傅宣慈。十六岁纳刘氏女妙光为妻,生二子曰普建、普成。一日,一个印度和尚,嵩头陀访之,与傅翕说:‘吾与汝毗婆尸佛所发誓,今兜率宫,衣钵见在,何日当返?’因命临水影,见圆光宝盖。傅翕笑答曰:‘□轕(编者按:此地是否为“轕”字存疑)之所多钝铗,良医之门足病人,度生为急,何思彼乐乎?’嵩指松山顶曰:‘此可栖也。’傅遂于此山躬耕而居之,日常营作,夜则行道。自谓得首楞严三昧。如是苦行七年。时梁武帝称帝,祟尚佛教,傅上书曰:‘双林树下,当来解脱,善慧大士白国主救世菩萨,条上中下善,希能受持。其上善:略以虚怀为本,不着为宗,无相为因,涅盘为名。其中善:略以治身为本,治国为宗,人间天上,果报安乐。其下善:略以护养众生,胜残去杀,普令百姓,皆禀六斋’书进,诏遣迎至。帝问:‘从何而来,师事何人?’答曰:‘从无所从,来无所来,师事亦乐。’异日,武帝请讲《金刚经》,傅才升座,以尺挥案一下,便下座。帝愕然,傅曰:‘陛下会否?’答曰:‘不会’。一日,傅讲经次,帝至。众皆起,傅端坐不动。众曰:‘圣驾临此,何不起?’傅曰:‘此地若动,一切不安。’太建元年(西元596年),嵩头陀于柯山灵岩寺入灭。傅曰:嵩公兜率待我,不可留也,四月二十四日趺坐而终。着有《心王铭》传世。临终时对弟子说:‘我从第四天来,为度汝等,次补释迦。’

  布袋,五代时明州(今浙江宁波)奉化县人。自称契此,世莫详其氏姓,但称之为长汀子布袋和尚。常手持锡杖,身背布袋,出入聚落、田野间,后面有十八个小儿竞逐云。见醯醢鱼菹物,辄乞入口,余投袋中,至阛阓处,开袋尽取撒下,请众观看。常以纸包屎物示人说:‘这个兜率内院的。’乞食所至,酒庐屠肆,皆姿其饮啖。遇雨,晨起曳高齿木履,竖股卧大桥上,是日必晴。遇晴,系草履疾走,是日必雨。抵闽,有陈居士者馆遇甚欢及游两浙书偈于门曰:‘吾有一躯佛,世人皆不识,不塑亦不装,不雕亦不刻。无一块泥土,无一点彩色。工画画不成,贼偷偷不得。体相本自然,清清洁皎洁,虽然是一躯,分身千百亿。’至四明,与郡人蒋宗霸游,往来甚密。一日共浴长汀溪中,使蒋揩背,视师背上有四目,炯然光彩,惊作礼曰:和尚是佛也。师曰:‘勿说,吾与汝相聚三四载,可谓有大因缘,吾当去,汝勿忧也。’负明三年(西元917年)三月三日,示寂于岳林寺庑下磬石上。邦人建塔于封山之原,其山皆岩石,石之洼穴,皆师之遗迹,晋天福初,莆田县令王仁煦,遇和尚于江南天兴寺。后又遇于福州官舍,出怀中圆封书,诫王曰:我七日不来,则开看。王如诫,开圆封,内诫曰:‘弥勒真弥勒,化身千百亿,时时示世人,世人皆不识。’后书九字云:‘不得状吾相,此即是真。’至是乃知和尚为弥勒也。宋绍兴间,岳林寺住持圆明为新造封山塔亭。冯斯道等又施四围群山,为增广基地。崇宁三年(西元1104年)住持昙振募捐建阁于寺后,塑像于阁内。天下佛寺山门供师像,肇始于此。

  如傅翕事梁武帝,着《心王铭》,此与弥勒善交流望族,修唯识观,似有相同之处。布袋和尚笑容满面,心量广大,给人们一种皆大欢喜的享受,这正是慈心观的体现。

  (八大菩萨说法众多,到现在为止,都未曾有定语,众位写家可以自己看情况而定。)

  宝檀华菩萨

  东方净琉璃世界八大菩萨之一,在东方净土中,除宝檀华菩萨外,还有文殊师利菩萨,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无尽意菩萨,药王菩萨,药上菩萨,弥勒菩萨,这八位大菩萨,欲生西方净土而还不能决定的,八大菩萨能引导他,使得往生净土。

  据《药师经》载,八菩萨身材修长,跣足立于莲台上,面相丰圆,头戴花蔓冠,除一个菩萨身着通肩大衣外,其余皆袒上身,披云肩,臂上戴膀圈,胸、膝上饰璎珞,帔帛横过腹膝两道。项后均有圆形头光。

  除盖障菩萨

  此圣尊又称除一切盖障菩萨。此圣尊在胎藏界曼陀罗中为除盖障院之主尊,在金刚界曼陀罗中则为贤劫十六圣尊之一。关于本尊形象,据《大日经》疏中描述:此圣尊“左手执莲华,华上置摩尼宝珠,右手作施无畏手。此菩萨及诸眷属皆是大慈悲拔苦除障门,正以此菩提心中如意宝珠施一切众生无畏,满其所愿也”。

  金刚手菩萨

  文字金刚手,又名“秘密主”,梵名班杂巴尼,藏名恰那多杰,属金刚部,因手持金刚杵而得名,为大势至菩萨的忿怒化现,司大能力,亦称"大力尊",代表诸佛神通大能。传说,龙树菩萨入南天铁塔内取出的密教圣典,就是金刚手所结集的,由于手持金刚杵而得名。

  金刚手形相亦有多种,但最常见者为一面三臂三日,身黑蓝色,头戴五姑骷髅冠,发赤上扬,须眉如火,撩牙露齿卷舌,三红目圆睁,十分怖畏,右手施期勉印,轨金刚杵,左手忿怒拳印,持金刚钩绳当胸,以骨饰与蛇饰为庄严,蓝缎与虎皮为裙,双足右屈左伸,威立在莲花日轮座上,于般若烈焰中安住。修金刚手菩萨法,有无量无边之不可思议功德。

  金刚手为统摄财宝天王(昆沙门)与财神护法等夜叉部之主尊,亦为象头王、龙王、阿修罗之部尊。与观音、文殊三尊合为“三族姓尊”。

  简言之,能具足大威权,制服诸魔外,消灭一切地水火风空等所生之诸难,一切所求,无不如愿成就等。

  如意轮观音

  【如意轮观音】

  这种观音,也可以称为“大梵深远观音”,而之所以名为“如意轮观音”,主要是因其形象是左右手分持宝珠及轮宝,故名为意轮,密宗则称其为“持宝金刚”。

  这种观音,一般是六臂造型,并且各有不同的作用。

  右边的第一手,主要是用于思维;第二手是用于持如意宝;第三手是持念珠。而左边的第一手,则是按明山;第二手持莲花,第三手是持宝轮。这六臂的功能,主要都是在于解除众生的烦恼。

  如意轮尊者,即如意轮菩萨。以其手分别持如意宝珠和宝轮,故名如意轮,密号为持宝金刚。

  其形相一般为六臂像,至于手持宝物及印相,则依经轨的不同而有多种差异。据《如意轮瑜珈念诵法》载,尊者具六臂,全身金色。头上结宝顶髻,戴庄严冠,以示庄严,冠有化阿弥陀佛,住天说法相。右边第一手作思惟相,表示愍念众生;第二手持如意宝珠,表示能满足众生的愿望;第三手持念珠,表示渡一切众生苦。左边第一手按明山,意为成就众生信心无动摇;第二手持莲花。以莲花喩洁净,表示能净各种不合佛法之事;第三手持宝轮,表示能弘扬佛法,顺转无上**,使佛法永住世间,故又名如意轮。六臂表示能游于六道,以大悲心解除六道众生各种苦恼。这是普通常见的形象。另外还有手作说法印,或持钩杖等多种。

  如意轮尊者,又称如意轮观音,为密宗所传六观音之一。

  无尽意菩萨

  本师释迦牟尼佛向无量菩萨大士传授大集经时,于东方自然出现大金色光,照此三千大千世界靡不周遍,若此世界所有地狱皆蒙其光,其中众生光触身时,除一切苦受微妙乐。佛前大众之中,其地自然出六十亿净妙莲华,所出诸香,遍满三千大千世界,诸龙八部闻其香者。皆得妙喜渐离烦恼。佛告诉阿难,这是无尽意大菩萨,在此东方,与六十亿眷属围绕欲来至此,故先现瑞。

  应舍利弗尊者请问,佛讲述了无尽意菩萨的情况:东方有一个不眴世界,普贤如来在那里教化菩萨众。那里国土微妙庄严,平坦广大,无有恶趣。佛说:“彼佛世尊及诸菩萨。不以文字而有所说。彼诸菩萨唯修观佛。谛视无厌。目不曾眴。即便能得念佛三昧悟无生忍。是故彼土名曰不眴。”无尽意菩萨以神力让法会上的四众亲见不眴世界及普贤如来,并向普贤如来敬献了莲华。

  在听闻了佛讲述不眴世界无尽意菩萨等菩萨的功德后,法会大众纷纷供养无尽意菩萨及其眷属,喜云:“若有众生闻其名者。亦得如是无量善利。若闻赞叹称其功德。悉皆当发无上道心。”

  药上菩萨

  药王,【药上菩萨】

  药王菩萨,与药上菩萨一起,有时取代文殊,普贤菩萨,被作为佛陀的左右胁持。本为兄弟,兄名星宿光,弟名电光明。因供养比丘僧众,并施药救人,得众人赞赏,被尊称为“药王”,和“药上”,后兄弟施医行善,双双修成菩萨,佛陀曾对弥勒佛预言他俩将在未来世成佛,号净眼如来,和净藏如来。

  药王菩萨

  药王,梵名Bhais!ajya-ra^ja,音译鞞逝舍罗惹。为施与良药,救治众生身、心两种病苦之菩萨。为阿弥陀佛二十五菩萨之一。据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载,过去无量无边阿僧只劫,有佛号琉璃光照如来,其国名悬胜幡。彼佛涅盘后,于像法中,有日藏比丘,聪明多智,为大众广说大乘如来之无上清净平等大慧。时众中有星宿光长者,闻说大乘平等大慧,心生欢喜,以雪山之良药,供养日藏比丘及众僧,并发愿以此功德回向无上菩提,若有众生闻己名者,愿其得灭除三种病苦。时长者之弟电光明,亦随兄持诸醍醐良药供养日藏及诸僧众,亦发大菩提心,愿得成佛。其时,大众赞叹星宿光长者为药王,电光明为药上,后即为药王、药上二位菩萨。同经并载此二菩萨久修梵行,诸愿已满,药王菩萨于未来世成佛,号净眼如来(梵Vimala-netra);药上菩萨亦成佛,号净藏如来(梵Vimala-garbha)。

  又法华经卷六药王菩萨本事品载,过去无量恒河沙劫,有日月净明德如来,其佛寿命为四万二千劫。时有一菩萨,名‘一切众生喜见菩萨’,修习苦行,精进经行,一心求佛,经一万二千岁,证得‘现一切身色三昧’,乃服诸香,饮香油,燃自身供养佛一千二百年。命终后复化生于净德王之家,受日月净明德如来之付嘱,于彼佛灭度后造八万四千塔。其自身亦于七万二千年间,燃臂供养其塔。或谓彼‘一切众生喜见菩萨’即今之药王菩萨。

  另据法华经卷七妙庄严王本事品载,于过去无数劫,有云雷音宿王华智佛,说法华经。时有国王名妙庄严(梵S/ubha-vyu^ha),夫人名净德(梵Vimala-datta),二子名净藏、净眼。其王邪见炽盛,信外道之法。夫人与二子乃共设种种方便,使王至宿王华智佛所,听闻法华经,共得利益。净藏、净眼二人即今药王、药上二菩萨。

  药王菩萨之形像,一般为顶戴宝冠,左手握拳,置于腰部,右手屈臂,置放胸前,而以拇指、中指、无名指执持药树。三昧耶形为阿迦陀药,或为莲花。真言为‘唵(om!)鞞逝舍罗惹耶(bhais!ajya-ra^jaya,药王)莎诃(sva^ha^)’,或‘曩莫三曼多没驮南讫叉拏多罗阎剑莎诃。’

  (药王菩萨与弥勒一样,都是未来佛,成佛前为菩萨,成佛后,便是如来佛。)

  千手千眼观音

  【千手千眼观音】是观音菩萨的变化身,又叫大悲观音、千眼千臂观音、千手圣观自在、千臂观音、千光观自在,等。

  据说观音菩萨为体悯生苦,大发慈悲,誓要度尽众生,若愿不能偿,自己的头便裂十份,身体分解为千份。茫茫世界,芸芸众生,照应极难,于是他将身躯化四十二段,每化为一尊观音,惟仍穷于应付。此时阿弥陀佛前来告诫,说观音不应残害身体,应以扩大法力实愿宏愿,并施法将观音四十二段合为一体,除原有两臂,留四十手臂,每臂手掌现一眼,表示一个身及二十五"有"("有"代表因果),二十五乘四十即一千,故名。

  千手千眼观音,身洁白,有十一面。下三面,中白左红右绿;中三面,中绿左白右红;上三面,中红左绿右白,这九面为静面;再上面是一忿怒面,有三眼,发棕色上指;顶面为佛面(阿弥陀佛),十一面代表所有诸佛,千手代表一千轮王,千眼代表贤劫时千佛。用野兽皮盖住左胸,身穿绸裙衣,腰系宝带,身着八种服饰。中央二手合掌胸前,代表领会一切法性。右二手持水晶念珠,表接续慈悲;右三手以施胜印,表解救饿鬼;右四手持**,表利益众生事业。左二手持金莲,表无轮回过患;左三手持净瓶,表洗除烦恼,左四手持弓箭,表方便及智慧双运。其馀九百九十二手以施胜印,施众生各种成就。

  因观世音菩萨其功德为大悲,曾起四十八誓,欲除众生之无明、迷妄,救度世人使免坠三涂之苦。然众生造业之速,救不胜救,绝望之馀毁其誓句头逐裂为十块,身手也碎成千片。

  幸其种姓上师阿弥陀佛以法力加持,将碎片合为千手千眼。令勿退道心,大悲度众。十一面观音之面表断十一无明,足十地十波罗蜜而证得第得十一地妙觉。亦为法、报、化、三身所组合,下三层九面为九位化身佛。第四层为报身佛金刚手。顶上为法身佛阿弥陀如来。

  或谓‘二十七面’表示济度二十五有的二十五面,加上本面与本师阿弥陀佛。或说十波罗蜜中,前六度各开三种,后四度各开二种,合为二十六面,再加本面而成二十七面。

  《大佛顶首楞严经》中:『世尊!我又获是圆通,修证无上道故。又能善获,四不思议,无作妙德。一者、由我初获,妙妙闻心,心精遗闻,见闻觉知,不能分隔,成一圆融,清净宝觉。故我能现,众多妙容,能说无边,秘密神咒其中或现一首,三首,五首,七首,九首,十一首。如是乃至,一百八首,千首,万首,八万四千,烁迦罗首。二臂,四臂,六臂,八臂,十臂,十二臂,十四,十六,十八,二十,至二十四。如是乃至,一百八臂,千臂,万臂,八万四千,母陀罗臂。二目,三目,四目,九目。如是乃至,一百八目,千目,万目,八万四千,清净宝目。或慈,或威,或定,或慧,救护众生,得大自在。二者、由我闻思,脱出六尘,如声度垣,不能为碍。故我妙能,现一一形,诵一一咒,其形其咒,能以无畏,施诸众生。是故十方微尘国土,皆名我为,施无畏者。三者、由我修习,本妙圆通,清净本根。所游世界,皆令众生,舍身珍宝,求我哀愍。四者、我得佛心,证于究竟,能以珍宝,种种供养,十方如来。傍及法界,六道众生,求妻得妻,求子得子,求三昧,得三昧,求长寿,得长寿。如是乃至,求大涅盘,得大涅盘。佛问圆通,我从耳门,圆照三昧,缘心自在,因入流相,得三摩提,成就菩提,斯为第一。世尊!彼佛如来,叹我善得,圆通法门,于大会中,授记我为,观世音号,由我观听,十方圆明,故观音名,遍十方界。』

  千手千眼观音的咒语,就是有名的“大悲心陀罗尼”亦名大悲咒。据《大悲心陀罗尼经》所述,过去无量亿劫有千光王静住如来出世,以怜念一切众生,故说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观世音菩萨一闻此咒,从初地超第八地,心得欢喜,遂发身生千手千眼以利益安乐一切众生的大誓愿,应时身上具足千手千眼。

  据《大悲心陀罗尼经》所述,诵持此尊之陀罗尼者,可免受饥饿死、恶兽残害死等十五种恶死,而得眷属和顺、财食丰足等十五种善生,或治各种疾病、虫毒、难产、死产等。《千眼千臂神咒经》说有延命、灭罪、除邪淫、转女身等利益;《千手观音治病合药经》亦说可治诸种疾病、虫毒等,并说夫妇和合之法。

  《大悲心陀罗尼经》谓此尊有密迹金刚力士等二十八部的护法眷属。此称千手观音二十八部众,《千手观音造次第法仪轨》列其一一形像及真言等。千手观音造次第法仪轨曰:‘其尊之正面天冠上有三重。(中略)第三重有二十八部众,有各各本形。一、密迹金刚士,二、乌刍君荼央俱尸,三、魔醯那罗达,四、金毗罗陀迦毗罗,五、婆馺婆楼那,六、满善车钵真陀罗,七、萨遮摩和罗,八、鸠兰单托半只罗,九、毕婆伽罗王,十、应德毗多萨和罗,十一、梵摩三钵罗,十二、五部净居天,十三、释王三十三,十四、大辩功德天,十五、提头赖吒王,十六、神母女,十七、毗楼勒叉王,十八、毗楼博叉王,十九、毗沙门天王,二十、金色孔雀王,二十一、二十八部大仙众,二十二、摩尼跋陀罗,二十三、散支大将,二十四、难陀跋难陀,二十五、修罗、干闼婆、迦楼罗王、紧那罗、摩睺罗伽,二十六、水火雷电神,二十七、鸠盘荼王,二十八、毗舍阇。

  于莲华部(或称观音部,为密教金刚界五部之一,或胎藏界三部之一)诸尊之中,此尊为最胜之尊,莲华部皆以大悲为本誓,但以此尊为莲华王,故特以大悲金刚为密号。其种子为逳(hri^h!),系嵔高喐奥(harai^ah!)四字所合成之字,表示贪(ra)嗔(i^)痴(ha)三毒转入涅盘(ah!)之义。

  根据《千手仪轨》所载,此尊的根本印是以二手作金刚合掌,手背稍曲相离,二中指相合,二拇指、二小指分开竖直。此印称为莲华五古印,或称九山八海印、补陀落九峰印。《姥陀罗尼身经》另说总摄身印等二十四印;《千眼神咒经》再加心王印,而说二十五印。

  《千手仪轨》又言,结根本印时,诵根本陀罗尼,即能作四种成就:一者息灾,二者增益,三者降伏,四者敬爱钩召。世间、出世间果报皆得圆满。然此陀罗尼甚长,因而常诵‘唵(om%,归命)■日罗(vajra,金刚)达摩(dharma,法)纥哩(hri^h!,种子)’的小咒。又,此尊四十手随众生根机,相应于五部五种法,能满足一切愿望。即以四十手表示此尊的本誓。兹依《千打观自在菩萨秘密法经》、《大悲心陀罗尼经》所载,略述如次:

  (1)息灾法佛部:化佛(表不离佛边)、罥索(安稳)、施无畏(除怖)、白拂(除恶障)、旁牌(辟除恶兽)、钺斧(离官难)、戟矛肖(除贼难)、杨柳(除病)。

  (2)调伏法金刚部:跋折罗(降伏天魔)、金刚杵(摧怨敌)、宝剑(降伏魍魉鬼神)、宫殿(不处胎宫)、金轮(菩提心不退)、宝钵(除腹中病)、日摩尼(得眼明)、月摩尼(除热毒病)。

  (3)增益法宝部:如意珠(丰饶资具)、弓(得仕官)、宝经(得聪明多闻)、白莲(得功德)、青莲(生净土)、宝铎(得妙音声)、紫莲(见诸佛)、蒲桃(稼谷成熟)。

  (4)敬爱法莲花部:合掌(人非人爱念)、宝镜(得智慧)、宝印(得辩才)、玉环(得男女仆使)、胡瓶(善和眷属)、军持(生梵天)、红莲(生诸天宫)、锡杖(得慈悲心)。

  (5)钩召法羯磨部:铁钩(善神拥护)、顶上化佛(得佛授记)、数珠(佛来授手)、宝螺(呼召善神)、宝箭(遇善友)、宝箧(得伏藏)、髑髅(使令鬼神)、五色云(成就仙法)。

  又有以此尊为本尊,为修敬爱、息灾等法而行的修法,称为千手观音法,或称千手法。此外,有以此尊为主尊而建立的曼荼罗,称为千手观音曼荼罗。此有数种,如《千眼千臂观世音菩萨陀罗尼神咒经》卷上说十肘曼荼罗,《姥陀罗尼身经》所出为五重曼荼罗,《千打经》出三重曼荼罗,《补陀落海会轨》出六重曼荼罗。

  诸经所载千手千眼观音形像不一,有身作檀金色,一面千臂者;有身作黄金色,半跏坐于赤莲花上,十一面四十手,前三面呈菩萨相,本面有三眼,右三面白牙向上,左三面为忿怒相,后一面暴笑,顶上一面现如来相者;有身作金色,千臂千眼五百面者。于密教现图胎藏界曼荼罗为二十七面千臂,跏坐于宝莲花上,千手中有四十(或四十二)臂持器杖。又依千光眼观自在菩萨秘密法经,千手系表以四十手各济度二十五有,故千臂非必具足,但有四十手即可,乃表观音菩萨广大慈悲之化用,故多以千臂称之;且各面各手所代表之功德成就法及印言,亦随各尊本誓之不同而异。

  其千眼系于千手之掌中各有一眼。然若为四十手者,则仅有四十眼。据大悲心陀罗尼经载,四十手所持之物或所呈之手相各为:施无畏、日精摩尼、月精摩尼、宝弓、宝箭、军持(瓶)、杨柳枝、白拂、宝瓶、傍牌、钺斧、髑髅宝杖、数珠、宝剑、金刚杵、俱尸铁钩、锡杖、白莲花、青莲花、紫莲花、红莲花、宝镜、宝印、顶上化佛、合掌、宝箧、五色云、宝戟、宝螺、如意宝珠、罥索、宝钵、玉环、宝铎、跋折罗、化佛、化宫殿、宝经、不退转金轮、蒲桃,另外,也有将四十手加甘露手而成四十一手;或加上中央的莲华合掌及入定印,而作四十二臂。各手之功德成就法及印言等,一一具载于经轨中。《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姥陀罗尼身经》则说十八臂,文云(大正20•101b):『面有三眼,臂有千手,于千手掌各有一眼,首戴宝冠,冠有化佛。其正大手有十八臂,先以二手当心合掌,一手把金刚杵,一手把三戟叉,一手把梵夹,一手把宝印,一手把锡杖,一手掌宝珠,一手把宝轮,一手把开敷莲华,一手把罥索,一手把杨枝,一手把数珠,一手把澡罐,一手施出甘露,一手施出种种宝雨,施之无畏,又以二手当脐,右明显左仰掌,其余九百八十二手,皆于手中各执种种器坏印,或单结手印。』

  关于此观音的三昧耶形,也有多种说法。或说相对于果德的阿弥陀,圣观音为因德,故以初割莲花为三昧耶形;或谓对其他观音而言,此尊是果德,故用开敷莲花。或如《千手陀罗尼》、《千打经》等所言,求智慧则用宝镜,求善友则用宝箭,应其所求,四十手所持之物皆是三昧耶形。或指莲花上的宝珠,谓此宝珠能随愿出生一切,故无须采用四十手上各别的三昧耶形。莲花表示本有的理性,宝珠表示万德具足,因此莲上宝珠即相应于莲华部的果德──此尊的本誓。

  千手千眼观音元壁画240cm×200cm敦煌莫高窟3窟北壁

  画中千手千眼观音庄重直立于中央,四周有辩才天、婆薮现、金刚,上空飞天持花供养。此画衣纹与人体上的线条各有变化,但刻划都极细致入微,造型十分严谨,反映了画工们的深厚造型功夫。

  虚空藏菩萨

  【虚空藏菩萨】,梵名A^ka^s/a-garbha(音译阿迦舍檗婆),汉译又称虚空光等菩萨。相传此菩萨所具之福智二藏无量无边,犹如虚空,因此乃有此名。又作虚空孕菩萨。此菩萨流出无量之法宝,普施所欲者,利乐众生。系密教胎藏界曼荼罗虚空藏院之主尊、现图胎藏曼荼罗释迦院之释迦右方胁侍、金刚界曼荼罗贤劫十六尊之一。

  (一)虚空藏院主尊,其形象,身呈肉色,头戴五佛冠,右手屈臂持剑,剑缘有光焰;左手置于腰侧,握拳持莲,莲上有如意宝珠,坐于宝莲华上。其所持之宝珠、剑,即表福智二门。密号如意金刚。种子为凕(i)。三昧耶形为慧刀。(二)释迦院之胁侍,其形象,右手竖掌,屈食、中指,执白拂;左手覆拳安于脐,持莲花,莲上有绿珠;披天衣,立于一平敷之莲华座,面稍向左。密号无尽金刚。种子为傓(a^)。三昧耶形为莲上绿珠。(三)金刚界贤劫十六尊之一,此菩萨位于外院方坛南方四尊之第三位,又称金刚幢菩萨、宝幢菩萨。其形像,身呈白肉色,左手握拳,按于腰上;右手持莲,莲上有宝珠。密号富贵金刚、圆满金刚。种子为傓(a^)。三昧耶形为三瓣宝珠。印相为金刚缚,即二食指作宝瓶状,二拇指并竖。

  依《虚空藏菩萨神咒经》所载,世尊对此菩萨甚为赞叹,该经云:“虚空藏菩萨(中略)禅定如海,净戒如山,智如虚空,精进如风,忍如金刚,慧如恒沙。(中略)其身即是诸佛法器,(中略)诸天眼目,人之正导,畜生所依、饿鬼所归,地狱救护众生法器。(中略)应受一切众生最胜供养。”可见此一菩萨功德之殊胜。

  依佛典所载,虚空藏菩萨对一切众生甚为慈愍,常加护持。如果有人赤诚、如法地礼拜过去世三十五佛之后,再别称大悲虚空藏菩萨名号,则此菩萨当会现身加以庇佑。依《观虚空藏菩萨经》的描述,他的形像是‘顶上有如意珠,作紫金色。若见如意珠,即见天冠。此天冠中有三十五佛像现。如意珠有十方佛像现。菩萨身长二十由旬,若现大身,与观世音等。’关于此菩萨之住处,依《大方等大集经》卷十四所载,此菩萨住在东方大庄严世界之一宝庄严佛所。曾与十二亿菩萨俱来娑婆国土,对释尊发出诸问,并述说种种法义。依《虚空藏菩萨经》所载,此菩萨住在西方一切香集依世界之胜华敷藏佛所。曾与十八亿菩萨来诣娑婆世界,说破恶业障陀罗尼,令众生得福德,诸愿满足。

  在我国佛教界,‘虚空藏菩萨咒’也是佛教徒常持诵的真言。一般人总以为该咒的特色是增长记忆力。实则虚空藏菩萨的慈悲、方便与愿力,与观世音菩萨都甚为相似。经典曾说他‘为诸众生成就大慈,常化众生而无休息。’可见增长众生的记忆力,只不过是其无量菩萨行愿的一小部分而已。

  八世纪时,虚空藏信仰传入日本,僧侣间颇盛行虚空藏求闻持法以增进记忆力,日僧空海即曾修此法。而在民间,也普遍信仰虚空藏菩萨能增进福德、智慧,消除灾害。此菩萨在日本所受的信奉,其热烈程度较中国犹有过之。

  十一面观音

  十一面观音在六观音之中,主救济、破修罗道,给众生以除病、灭罪,求福现世利益。总之为除恶向善,引导佛道之菩萨。十一面观音的经典主要有二种四部,即北周保定四年(564)天竺僧耶舍崛多译《十一面观音神咒经》,唐永徽四年(653)阿地瞿多译《陀罗尼集经》卷四之经,唐显庆元年(656)玄奘译《十一面神咒心经》。此三种经其实都是出自《金刚大道场经》同本异译,唐慧沼还对玄奘译本作过《义疏》。唐不空译有三卷本《十一面观自在菩萨心密言念诵仪轨》。北周译经后并未浒,初唐高宗、武周时仅三年间即出两经,而十一面观音画像亦现,如敦煌石窟就从初一直到西夏,都有此经变壁画流行。

  关于观音十一个头面之寓义表征,一说以为以左右十面表示因位十地,最上一面表十一地佛果,以便使一切众生转明为十一品,得十一地佛果。藏传佛则有一说,罗刹鬼有十个脑袋,非常狂妄自大,观音变成十一个头,将其降服(《造像量度经》)。

  经中说持诵此《神咒经》,现世可得十种果报,或如《念诵仪轨经》说可得十种胜利。即离诸病、如来摄受等。经中还说可得临终见佛、不堕地狱。不非命终,得生极乐世界四种功德。这些功德胜利,使十一面观音信仰迅即播扬。现陕西西安花塔寺(原宝庆寺)、天津蓟县独乐寺、河南洛阳龙门、山西太原天龙山、四川资中、新疆吐鲁番、甘肃敦煌石窟为多。

  十一面观音的造像标准,诸经描述极为接近。耶舍崛多、阿地瞿多、玄奘所译皆出一本,自然大同小异。其中皆说须用白旃檀作像,当前三面作菩萨容,左三面为忿怒相、右三面狗牙上出,后一面作大笑,顶上一面作佛面。慧沼释疏为:前三面慈相,见善众生面慈心,大慈与乐;左三面嗔面,见恶众生而生悲心,大悲救苦;右三面白牙上出面,见净业者发希有赞,劝进佛道;后一面暴大笑面,见善恶杂秽众生而生怪笑,改恶向道;顶上佛面,对习行大乘机者而说诸法,究竟佛道。

  诸经中还对造像仪轨持物等作出具体规定。图样可见于《胎藏界曼荼罗》中。而藏传佛教中十一面观音多为八手,背后环列呈放射状。观音之头较大,层层堆逫叠形同宝塔,也是汉藏像式的区别处。敦煌壁画中十一面排列多种多样,细节不尽合经轨,初盛唐画中多仅菩萨面,中晚唐及五代像多有忿怒利牙面,而最后一笑面则难以表现。观音所执法器与手印中,澡瓶、柳枝和施无畏、与愿印皆有,中晚唐以至五代时不仅有托日精摩尼、月精摩尼,还有锡杖、宝珠、三叉戟、宝钵、数珠、羂索、莲花、骷髅杖,以及施财宝、施甘露、合掌等手印。这些画面细节并不合乎十一面像经轨,却是从别的观音经轨所来,其中体现出的规律性很有趣味。

  此经变画中的眷属像亦是丰富。初唐仅有数菩萨,中唐有了日光与月光菩萨,晚唐出现有天王、忿怒尊、龙王、婆薮仙、功德天、毗那野迦与金刚面天。五代时眷属更多,多种菩萨如常精进、不休息、妙吉祥、延寿命还有弥勒。《普门品》中化现居士身、宰官、四众身等移入此经变中。晚唐时眷属像颇似千手经变,其中亦反映不同观音经变间的渗化现象。曼荼罗坛场在阿地瞿多译本中有复杂详细的描述,内外两院,数十身造像,仅有部分见于经变眷属之中,全部曼荼罗画未有表现。由柳洪平创建。

  (观音的化身很多,而且很荒谬,譬如送子观音,嘿,连感应随世正神之事都管上了。)

  竺法护

  鸠摩罗什尚未来到中国以前,中国佛教初期最伟大的译经家就是竺法护。大乘佛教的中心,最重要的经典《法华经》,也是竺法护以《正法华经》为题译出,流布于世。罗什以前,到中国的译经僧虽然很多,但以译经部数来看,竺法护的成绩最为可观。

  竺法护,又称昙摩罗刹(梵Dharmaraksa),月氏国人,世居敦煌郡,八岁出家,礼印度高僧为师,随师姓“竺”,具有过目不忘的能力,读经能日诵万言。为了立志于求学,不辞辛劳,万里寻师,不但精通六经,且涉猎百家之说。

  晋武帝泰始年间(二六五——二七四),寺院、图像、佛像等,普遍受到崇敬,然《般若经》等方等部的经典还在西域,未能完全传布于中国。竺法护发愤立志弘法,随师游历西域诸国。据载,他能通达西域三十六国语言,熟谙印度、西域各国的字体、发音等,具备这样的能力,确立了他翻译经典的基础。

  竺法护为求《般若经》,随师从敦煌经西域南道,先往于阗国,再到疏勒,转往西域北道,经龟兹而回敦煌,完成西域一周之旅。大致游历了安息、月氏、大秦、剑浮、龟兹、于阗、疏勒、鄯善、焉耆、匈奴、鲜卑等十几个地方。依传记所载,他携带大批胡本回中原的途中,从敦煌到长安之间,随时随地都在从事译经工作。总计一生游化二十余年,在武帝太康五年(二八四)译出《修行道地经》、《阿惟越致遮经》,其后,直到怀帝永嘉二年(三○八)为止,共有二十几年岁月,便是他在长安积极从事翻译事业的颠峰时期。竺法护从最初译经到晚年,在译经事业上得到许多得力助手,如聂承远、聂道真、帛元信、竺法首、陈士伦、孙伯虎、虞世雅等人,都担任润笔译校的工作。总计竺法护翻译的经典共有一五四部三○九卷(《出三藏记集》载),其中,流传较普遍的是《方等泥洹经》、《光赞般若经》、《渐备一切智经》、《舍利弗悔过经》、《普曜经》等。竺法护的晚年,世局动乱,以七十八高龄入寂,穷其一生心力从事译经大业,是一位伟大的译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