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嘉wd500:我们应该建设一个怎样的北川羌族博物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9 01:33:34

我们应该建设一个怎样的北川羌族博物馆

关于中小型民族博物馆建设问题

——以北川羌族民俗博物馆为例

 

5•12大地震毁坏了北川人的家园,也重创了这个全国唯一的羌族自治县的羌族文化遗产。灾后的重建中,羌族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北川羌族民俗博物馆(暂名,见后文讨论)的建设引起了各方面的重视。记得一年多以前国家民委和国家文物局曾经组织召开博物馆建设策划论证会议,今天则很高兴地得知,博物馆建设已经即将完成(会上设计方介绍4月10封顶,10月1日开馆),我们又有机会在此讨论陈列展览大纲。

各方面的重视,一方面会让具体的工作人员感到压力大,需要做的协调工作比较繁重,但是起点也会高,条件也会相对较好,博物馆人如果能够充分利用,就可以抓住机遇建设一个不错的博物馆。

其实我们也已经欣喜地看到,一个不错的博物馆建筑马上就要封顶,博物馆陈列展览的大纲也相当不错,体系框架很系统,文物与展品的面很展开,特别是大纲中对展线与展品解说下了相当功夫,非常细致准确,为一个好的陈列展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们的很多博物馆常常是展品说明不到位,展品往那里一摆,配上一个简单的标签式说明牌,让观众看不出多少内在的东西。希望这些已经做的工作能够在将来的展览中很好地保持和体现出来。

一个博物馆不仅仅是一个建筑,建筑与陈列展览以及相关的服务共同构成了一个具体的面向社会和观众的博物馆。我很赞同当年博物馆的策划建设者以及陈列大纲设计组将这个博物馆定位为国家二级博物馆的努力目标。全国目前共有83家一级博物馆,这个博物馆的建筑面积大约4000余平方米,不算太大,作为一个基础不算太好的行政县的博物馆,要成为二级博物馆仍然有不少工作需要做,因此,我们今天的讨论仍然是在向二级博物馆的策划和努力过程中。

一个博物馆要取得成功,最重要的还是要给自己选择一个合理恰当的定位。国家二级博物馆是一种定位,如何实现二级的目标还需要更细致地对定位进行分析,对功能、内容、形式等硬件软件进行具体的展开。

首先是,关于新博物馆的名字,据介绍目前的名字还不算确定,各方面也还有争议,但是将来的名字无论怎样定,都至少应该体现两个关键词——一个是北川,一个是羌族。我觉得,这个地方,这个民族,基本上界定了这个博物馆的功能、内容和形式。其次是,在建的建筑已经考虑到这些内容,那么从陈列展览的角度,又如何去体现这些方面?既然还是在策划过程中,不妨对现有的大纲做些分析,我觉得陈列大纲应从三个方面予以调整和加强:

一是第一部分的历史沿革展示应该向地区开发史展示转变。博物馆的展览,不应该是这个地方的政区沿革、历史传说贴在墙上,这样有些单薄,尤其是一开篇就要拿大禹在北川的传说来开头。北川的大禹传说很有特色,禹迹也有一些,但是这不是博物馆展览语言的特色。大禹传说及所谓的禹迹在全国很多地方都有,相比之下,北川的并不是很突出的。再说大禹这个人作为一个历史人物在学术界也是很有争议的。博物馆的展览拿无法确证的大禹传说打头,其水准一下子就降下来了。因为博物馆是征集保管研究展示人类生存及其环境物证的机构,这物证不是历史传说怎么说,而应是原真的,不是后人怎么解说、附会上去的,而应是让观众去直接面对、体验并感知的。

当然,大纲中这一部分受限于材料比较薄弱,大家也担心将来是否能够获得更多更充实的材料。其实,一个地方,只要有人就会有遗迹,就会有开发的物质化表现,而且会是文化与自然两方面的。举个例子,北川附近近年考古发现的茂县营盘山遗址,不仅内容非常丰富,而且将史前时期西北、中原向四川盆地及西南地区的文化传播与交流特点体现得很清楚,年代也比大禹时代早的多。当时应该有一个文化传播和交流的运动,这也可以说是古羌族形成与迁徙的文化源头之一。这类文化遗存不会是孤例,附近应该还有,北川有没有?以类似的资料做这一部分,效果会好的多。政区历史沿革可以作为框架,但是应该填充符合博物馆展览语言的内容,不能将历史传说和文献成果墙上挂挂而已。这一部分还可以链接北川各地的自然资源,各个时代的人地关系,包括大地震的北川,以及今日北川,未来北川。它既是博物馆展览的必备内容,也是羌族历史文化展览的舞台背景。

二是应该考虑将第二部分的羌族历史文化一分为二。现在虽然是合在一起考虑的,但其实历史部分只有一章三个单元,只占本部分的六分之一,至多只能算是文化的铺垫。我觉得历史的部分应该加强。所有的博物馆在本质上都是立足于历史的,作为全国唯一的羌族自治县,对羌族的历史应该有透彻的展示。这可以从三个角度来理解——整个羌族的历史;北川羌族的历史;羌族在北川的历史。我认为具体到这个博物馆,则应该主要取第一个角度。羌族人口不多,在北川及其附近又相对集中,如此一个二级博物馆能够用一部分将整个羌族的历史很好的陈列展示一下是应该的,恐怕也难得有其他的机遇和机会来进行这样的展示。现在的历史部分尽管也选取的是这个角度,却太薄弱了。这个博物馆有各级政府的支持,有社会各界的关注,如果对这一部分考虑的周全些,实现起来也相对容易一些,甚至可以考虑从全国各地征集一些相关的资料。不要放过这个机会。

三是对羌族文化的展示再加斟酌。文化部分已经被作为这个大纲的重头,我觉得可以再博物馆化一些,不妨重新研究,重新组织,打碎原来的体系,比如以生产、生活、文化、艺术等这样的思路来组织,逻辑上会更清晰一些,也更符合博物馆语言特点一些。比如生活部分,可以采取生老病死衣食住行等安排的逻辑,这样也有利于开阔展品的思路和来源,更能体现博物馆展览的语言和特色。同时,建设这样一个博物馆,对于羌族的民族文化遗产,也有抢救、保护、继承、发扬、发展等意思在里头。思路开阔了,可将更多的可以用作展品的生产生活资料多抢救一些,可以将传统技艺、活动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进来,将展示、传承结合进博物馆的展览中,可以和地方环境、日常的生活结合紧密一些,也有利于推进羌族社会与文化的持续发展。

需要强调的是,在陈列展览设计中,应该思考一下这个博物馆可以提炼出哪些亮点进一步予以突出?这些亮点应该是不可替代的,是要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我认为,如果能够将整个羌族历史的展示做好,可以算一个;还有文化展示部分,如果思路得当,展品再丰富和展开一些,体系更完美精细一些,也可以算一个。还有什么?可以多听取专家的意见,比如一些具体的文化元素,如羌笛、羌族语言与史诗传说是否也可以?在这个问题上,博物馆的科研工作配合要跟得上。如果藏品和展览搞的好,应该向国际性的羌族历史文化研究基地的方向努力,与高校及科研单位等开展一些合作。

上述这些展示方面的构思其实也关系到博物馆今后的长远发展问题。比如,地方及其开发的展示部分,应该成为每一个北川的学生乃至成人了解家乡、培养对家乡地方与文化认同、情感的必修课堂。而羌族历史与文化展示,应该成为不可替代的对外来客的引力源,成为他们必看的内容。这样,博物馆才会有人气,观众才有持续性。同时,这个博物馆也链接着今日北川各地的自然与文化资源,成为北川的窗口——开放的、与北川各重要的自然与人文遗产资源链接、互动的窗口,这样势必会受到北川各级领导及有关方面的重视和持续的关注。

最后一点,做这个博物馆的建设和陈列设计,也应该思考一下一个民族博物馆尤其是人口较少的民族博物馆应该如何建设,摸索一套建设与设计的思路、展品征集和陈列展览的方法,最好能够概括出一套模式来。近年国家文物局单霁翔局长等非常重视人口较少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和博物馆建设问题,新疆、西藏等事件后中央领导和其他部门也开始重视这个问题了,这次两会大家也看到代表、委员及有关部门的一些观点。这的确是一个应该高度重视、深入研究的问题,可以预计,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抢救与相关博物馆建设正在面临良好的机遇,但是,如果遗产界和博物馆界没有理论与方法方面的准备,就可能会造成一些浪费,走一些弯路。

总之,尽管博物馆一般都是立足于地方、历史和实物性的藏品,但在本质上却是文化的、面向未来的。博物馆建设与展览应该既传统又现代,这是对博物馆人的挑战。

(2010年3月26日应邀参加中国民族博物馆组织召开的北川羌族民俗博物馆陈列大纲论证会,此为会上的发言并于2010年03月29加以整理、订正)

                                              中国文物报               曹兵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