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林大会官网:思维黑洞——谁在控制我们生 活中的思维谬误 - 北大心理教育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0:20:33

思维黑洞——谁在控制我们生活中的思维谬误

 日期: 2007-02-26 | 点击: 624
你被问过一道很经典的脑筋急转弯题目吗?一斤羽毛和一斤铁到底哪个重?我们中的大部分人会脱口而出:当然是一斤铁重。这时,周围的人哈哈大笑,告诉你答错了,羽毛和铁是重量都是一斤,怎么会不一样重呢?而你,则会懊恼地摸摸头,觉得自己掉进了别人给你设的语言陷阱。但其实你知道吗?你掉进的并不是别人给你高的陷阱,而是你最信任的大脑给你设的陷阱。那么,还有其他的陷阱么?当然还有,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大大小小的思维陷阱

在我们的思维活动中存在很多的思维陷阱,而且,让你无法察觉,虽然它哪怕只是一个看似简单的小型推理。

1、 我们的自发直觉陷阱

让我们从一个古老而又著名的三段论逻辑开始吧。

给定前提:

所有理想王国的人都是富有的

约翰是理想王国的人

我们当中没有人会对给出以下结论犹豫:

约翰是富有的

甚至小学生也能复制这种初级三段论。

可以接下来的,就有一点困难了。

给定前提:

没有一个采果者是水手

所有理想国的人都是采果者

人们也可以逻辑的演绎:

没有一个理想国的人是水手。

那么问完了上面两个问题,我们可以接着问

给定前提:

所有内阁成员是贼

没有作曲家是内阁成员

你演绎的答案是?

之前我们已经提醒:这可能会有陷阱,但大多数人仍然会脱口而出“没有一个作曲家是贼”,或“没有一个贼是作曲家”这样通常错误的答案。这个答案错了么?你也许会惊讶于自己的错误,但仔细分析之后,你会发现,虽然给定的前提是所有内阁成员都是贼,而且没有作曲家是内阁成员,但我们之前并没有限定贼只能是内阁成员,所以正确的答案是“有些贼不是作曲家,或有不是作曲家的贼”。

为什么我们会犯错?让我们看看心理学家给出的解释:人们喜欢凭直觉给出答案,但人类的直觉却是非逻辑的。在这个例子中,内阁部长、作曲家和贼组成三个不同的组合,内阁部长和贼,作曲家和内阁部长,贼和作曲家。但让我们所有人都“看出” 贼和作曲家的匹配是错误的还是相当困难。

2、 我们的概率错觉

如果上一个例子是我们生活中不常遇见的话,那么下面的这个思维陷阱却是我们经常能遇到。

我们经常可以从别人口中得到对一个陌生人的描述,比如下面这样:

“琳达是一位31岁的单身女性,坦率直言,而且非常聪明。她主修哲学,在念大学时对歧视、社会公平等问题非常感兴趣,而且积极参加了反核示威游行。”

在这个简单的基础上,我们经常会对这个陌生人的其他特征进行猜测,比如职业。那么下面给出了一系列可能特征的描述,

* 琳达是一个银行出纳员

* 琳达是一个银行出纳员,而且是一个积极的女权运动参与者

你认为上面哪个选项最符合对琳达的描述。

著名心理学家特维尔斯基和卡尼曼(1982)让86个人回答以上问题的时候,超过90%的人都认为琳达是一个女权主义的银行出纳,而不仅仅是一个银行出纳。也许我们大多数的读者也持有同样的意见,但是如果我们冷静地思考一下,就会发现,我们所有做出这个选择的人都陷入了一个思维陷阱。

概率的一个基本原则是,两个独立的事件(“银行出纳员”和“女权主义者”)同时发生的概率不可能高于单个事件发生的概率(例如,银行出纳员)。而我们大多数人都认为更为具体的事件(“银行出纳员”和“女权主义者”)比一个一般性的事件(例如,银行出纳员)更容易发生。特维尔斯基和卡尼曼称这种现象为“结合廖论”(conjunction fallacy)。

“结合廖论”这个理论本身可能离我们很远,但在生活中我们违背基本概率原则判断他人的例子可一点也不远!无论是对偶像的崇拜,还是对同事个性的猜测,我们都在重复着这样的谬误。我们也许仅仅是根据一个人的相貌美丽就下结论说此人善良可爱,也许仅仅根据某人载眼镜而认为此人一定学习很好,当然,也许很多读者到现在都认为这是绝对正确的推理。问题是,为什么我们人类一面乐此不疲地发展着概率理论,一面却又不断地在犯此类错误呢?

错误还没有停止,让我们继续我们的错误之旅。

3、 我们如何在后悔

贝克先生在某公司有20000美元的股票。几年来,他实际上已经忘了这回事。一天,他突然想起来了,心想,是继续把股票放在那里,还是卖掉它?根据这几年来股票一直没有变化的情况,他决定维持现状。

几个月后,意外发生了,公司垮了,他的股票一文不值。他发现自己失去了20000美元。

他的朋友琼斯先生也有20000美元某公司的股票,并且也忘了有这么一笔资产。一天,忽然记起来了,考虑是该保持不变还是卖掉它们?他知道这些股票这些年来价值一直没有变化,所以决定卖掉它们,并且投资到一个有较大回报的公司。

他重新投资并不如愿。因为几个月后,他卖了股票的那家公司股票价值翻了一番。琼斯发现他比不卖股票的情形少了20000美元,还不如不卖那些股票呢!

两者开始时的情况相同,并且二者的结果也是一样(都少了20000元),但是贝克和琼斯的感觉却不一样。他们中谁更后悔呢?显然是琼斯。

琼斯比贝克更后悔的理由是:琼斯的行动损害了他长时间既没有获利又没有损失的利益,还不如不去行动。

人们常常忘了考虑行动和决断需要在“不行动”、“不决定”和“不改变现状”之间作出判断。思维经济学有一种行动的内在成本。如果我们的行动不成功,我们就会后悔采取了这个行动。如果代之以不行动,我们让事物保持原状,我们的投资不成功,我们也后悔,但是这时的后悔要少得多。所以,不行动也是需要决断的。当我们发现我们的行为没有达到效果,我们宁愿我们从来没有行动过。

上面的三个思维的误区显露的也许只是冰山一角,我们的大脑还给我们设下了其他的许多陷阱。现在的问题是:为什么我们的大脑给我们开这种玩笑?到底是什么在控制我们的谬误。

启发式(heuristics)也许是解释的一种

简单地说,启发式就是一种简单的、近似的规则——它是我们在生活中积累起来的一种认知世界的方式,它是我们快速解决某种问题的方式。举一些平凡的例子吧,我们想象:变小的物体,看似在变远;清晰的物体,看似离我们较近;显得紧密的物体,我们认为他们重。

除了这些直接的感觉之外,我们也能比较容易认知更加困难的启发式。例如,看一个数是奇数还是偶数,只要注意最后一个数字就可以了;或者想当然地以为数字是8或者是6的车牌是富豪或权利的象征。这些全是启发式的例子。

实际上,我们不会去刻意追求这种认识,因为它们每天都会自发的发生。一斤羽毛和一斤铁确实是一样重;一个缩小的物体可能既小且近,但任何见过海的人都知道:海岸线看似很清晰,但事实上可能还远着呢!我们做出一斤铁比一斤羽毛的重的判断,和我们认为海岸线就在眼前的判断一样,是在凭直觉进行判断,一斤羽毛和一斤铁一样重吗?那么,你愿意他们中的哪一个砸在你的头上?我们脑中的重的观念,是基于对阻力、对硬度、对举起一个物体要多大的力和该物体的撞击能造成多大伤害而言的。举起一斤铁(它小,只需要用一只手举起)比举起一斤羽毛(体积比较大,需要两只手来举起)更需要集中肌肉的力量。所以在这个意义上,一斤铁比一斤羽毛重。当我们取前者在手,我们真实地感受到了“力量”的集中,所以我们毫不犹豫地认为:这个物体比较重。虽然略加思考就能看出这种谬误,但我们发现要排除这种直觉判断却非常非常的难。

而当这些大大小小、简单的复杂的各种启发式持续不断地把我们所有人全都导向某个思维的方向时,我们的思维就开始违背了自己的意愿进入推理的黑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