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格爱你太过刺激:读《老子》的疑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8:32:56
  多年以来,时断时续的读了多种版本诠释和评析《老子》的书,差不多从开始读的时候就在心中存有多个疑问,于是我就买来不同的版本读,然而,几乎没有一种版本的诠释和评析会消除我存在心头的疑惑。
   几乎所有《老子》的版本都这样评价《老子》的:
  
   《老子》中有许多论述是关于治国方略的,对我们现在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有指导意义。
  
  老子哲学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他科学地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发展变化的普遍规律,为后人认识事物,处理与事物的关系提供了明智的方法。
  
  《道德经》是万经之王,它之所以称之为万经之王。是因为它系统地揭示了宇宙的根本真理;揭示了宇宙万物形成和化生的源动力;揭示了人类与这个真理和源动力的根本依存关系;揭示了人类提升品质回归大道的必由之路。
  
  《老子》其精炼的九九八十一章,仅以简洁优美的五千文字,洋洋洒洒深邃博大地,构造出了一个朴素、自然、豁达、飘逸的宇宙观、人生观、方法论的宏大框架。影响所及,不但融汇于儒、释铸成三位一体的华夏文明基本肌骨,随着中华民族的走向世界,《老子》也被越来越多的西方学者所推崇。
  
   《老子》哲学既是生命哲学、也是行为哲学,以“自然”为最高准则与理想境界,也是其哲学体系的基础公理。
  
  今天我们必须充分重视研究推广老子的思想,而要推广这种思想又必须和当代思想的精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结合起来,形成一种新型的文化。这几种文化相互融合的必然结果,必须是全球统一同一的共产主义大同世界文化价值理念的形成。简而言之。中国文化复兴的实质是共产主义文化的形成。
  
  《老子》一书,是中国人抱着敬仰的心理代代相传的,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最瑰丽的宝藏,其价值是无法估量的。历代人从中汲取了无穷的智慧,一生受用,无不感恩戴德。
  
  够了,我必须承认《老子》的博大精深。他是圣人,我是圣人所说的小民,况且还有诸多专家学者对《老子》盖棺论定的“语录”(如果在两千多年前,他们也差不多应被后人称为圣人的),孔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孔子的话让我忐忑不安,我绝无“侮圣人之言”之意,对“圣人之言”我仅是怀着惴惴之心道出我的疑惑,也许是贻笑大方的疑惑而已。
  
   1、《老子》开篇就讲了“道”。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这是说“道”是不能道的,说出来就不是“道”了。不过老子还是不断地说了很多,他试图让我们知道什么是“道”。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
  
  老子用形象和比喻的方式给“道”做了具体描述。那么,“道可道,非常道”的不可名状又怎么去解释呢?我们从“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中,看到了“道”的作用, “道”是有意志表现的,这不是“道可道”了吗?
  
   2、老子说:道,“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就是说他也不知道“道”是那来的,就知道“道”出现在上帝前面。然而老子又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我就糊涂了, “道”效法的是自然,自然产生了“道”,他这不是在告诉我们“道”是从何而来的吗?
  
   3、老子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那意思是说不要区分善恶美丑。接着又说:“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这话也就是老子说的,如果是我说的――当然,如果是我说的也没人理会,如果真有人理的话我至少要挨一顿痛扁――老子说的就了不得了,有学者就是这么说的:这是老子“‘自然守弱’的方法论,这是老子对常规思维方式的一种超越,是一种大智若愚的方法。这可能正是老子的高明之处。‘自然守弱’,乃是通过个人对自己行动方式的适当限制,对自己实施了有效的身与心的保护,从而使人永远处于幸福状态。老子的方法论,是在珍爱人的生命的基础上,立足于个人的幸福,通过对个人生活方式的自我控制,使自己在生活中永葆心灵的宁静与心理的满足。老子的方法论,从追求个人幸福的角度看,是自觉积极的。”
  如果说这种态度是积极的,这种人生是幸福的,那么我宁说那些在大街上胡说乱叫的傻瓜是最幸福的,然而,我们谁也不愿意做这样幸福的人。
   善恶不分、美丑不辨,四肢发达、头脑简单,我们能怎么去定义这种人呢?把这种人称作行尸走肉还算恰当把。
  老子说:“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老子这是在干什么呢?老子是不是要把人变成没有思想的牲口?那种只听圣人和统治者使唤的牲口?在我看来他的治世之道,就是要愚民之道。
   他的愚民方式多着呢,他以圣人的口气说:
  
   五色令人目盲;
   五音令人耳聋;
   五味令人口爽;
   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
   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这是一种什么活法呢?没有音乐、没有绘画、没有运动、没有娱乐、民都变成瞎子、呆子、傻子,所要做的仅为填肚子,我们伟大的“圣人”就是这样教育人民的吗?
   我想,老子可是帮了历代统治者的大忙了。
  愚民之道对谁有利呢?是被愚之民吗?民愚了,执政者愚吗?不,执政者不愚,他们知道民愚才好治,最好民跟祥林嫂一样,眼珠间或一轮,表示还算活物就好。
  我时常怀疑,老子的高论不是在教导“民”的,他是在为所谓的“圣人”传经,以指导“圣人”怎样御民。他是这样跟“圣人”说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对待万物都像对待刍狗一样,你们圣人还有什么犹豫的呢,来吧,圣人,对待百姓,不要存仁爱之心,也应像对待“刍狗”一样,轻贱他们,任其自生自灭。
  老子告诉民说,圣人不是学而知之,圣人是“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所以,民,你该认命,你没别的办法,你只能是顺应天命,任由圣人的摆布。
  几千年来,无论统治者还是那些所谓的哲人、圣人都不遗余力的生产着愚民的细菌,民被这种细菌侵蚀着,民的大脑中所有可以思考的细胞全被吃光了,剩下的仅仅是“活”――像狗一样忠诚地“活”的细胞。
  
   4、我把前面一位专家读老子的体会在这复述一遍:
  
  《老子》一书,是中国人抱着敬仰的心理代代相传的,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最瑰丽的宝藏,其价值是无法估量的。历代人从中汲取了无穷的智慧,一生受用,无不感恩戴德。
  
   我知道他的确是怀着敬仰的态度读老子的,那么,我们的民族从老子那吸取了怎样的“无穷的智慧”呢?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
   曲则全,枉则正,洼则盈,敝则新……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归之。
  
  于是我看到了这样的“无穷的智慧”:一个老于世故的,表现出的是天真淳朴;一个名利熏心的,表现出的是清高心净;一个尖诈油猾的,表现出的是愚钝糊涂;一个挥霍奢侈,高喊着的是俭朴节约;一个欲壑难添的,表现出的是淡泊明志。
   真诚、坦白、率直、果敢、敬业、进取••••••等等可以用来定义国人的词汇却没了用武之地。
  在国人的意识里中“识时务者为俊杰”、“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以成为民族性格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对此,老子该负什么责呢?他在鼓励国人什么呢?
  端木赐香女士在《中国传统文化的陷阱》中写到:“早熟的学术,带出的是早熟的国人。一代比一代聪明,一代一代地把早熟进行到底,儒家的中庸,被玩成了抹稀泥的首鼠两端的滑头哲学,道家的超世,被玩成了明哲保身的缩头乌龟哲学,老是老滑头,小是小滑头,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见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话到嘴边留半句,事到临头让三分;饱经世故少开口,看破人情但点头。知识分子如此,当官的更如此,否则鸦片战争期间,中国也不会出现“不战不和不降不逃不死”的两广总督叶名琛那样的老不死的不字主义的官僚来。至于老百姓,虽然识字不多,可是却不傻,也知道:吃饱点儿,穿破点儿,见了当官的走慢点儿,拐过弯去跑快点儿。中国人如此早熟,那晚熟的半生不熟的老外当然看不懂咱了,累死他们!”
  何清涟女士在《现代化的陷阱》中写到:“轻视公德重视私人关系是中国传统人际关系的一个特点,‘礼尚往来’这一戒律使人际关系中的利益交换具有一种道德含义;‘千里做官为求财’则说明中国人心灵深处对在政府任职的一种世俗看法(‘经世济民’只是儒家的道德政治理想,而不是中国人,尤其不是普通民众的普遍理想);‘法不责众’一方面使人们在犯罪之时有了从众的心理基础,另一方面使社会惩罚失去效力。正因为如此,这十多年来关系网的形成,腐败行为的大量滋生,在我国都没有遇到文化上的反抗。更糟糕的是社会现在已出现了不以腐败为耻、反以腐败为荣的风气。在沿海一些城市的人才招聘广告里,公开出现这样的词句:与政府部门有良好关系者优先录用。……现在的腐败现象只是中国古老的贪渎文化的一种延续……也正因为历史上有贪渎文化的传统,因此大规模的腐败行为在我国肆虐,才根本没有遇到文化上的反抗。”
  我不能说这是老子一个人带给我们的,我不敢说老子哲学在中国历史上起到了延缓凝滞、阻碍社会发展的作用,因为会有板砖。主流专家学者告诉我,中华民族的“复兴”只有靠大力“弘扬”传统文化!而不是批判传统文化,否则就是不爱中华文化,不爱中华民族。“老子”动不得,我仅能偷偷的带着疑惑而已。
  
   5、很多现代人为了逃避现实、减少名利诱惑,把老子的“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之孰病?甚爱必大贵,多藏必厚之”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等作为座右铭置于案头。目的是求稳避祸、以便活得长久些。活的长久没错,问题是怎么活?“好死不如赖活着”为什么会是国人活着的信条呢?因为老子传达给我们的是“贵生、贵身”这一信念。
  为活的长久我们甚至可以“无知无欲”,像动物一样仅为生存而生存;为活的长久,我们可以没有理想、希望、欢欣、勇气、力量、爱情等美好的东西。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老子告诉我们,名利和生命相比,生命更重要。在老子那里没有“自由”、和“尊严”的概念(有专家说老子思想中含有自由主义、民主主义、放任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的东西,但我毋宁说他思想中含有的是“苟活主义”更恰当),如果有他也会说“自由、尊严与身孰亲?”当然是“身”。那么,自由、尊严与生命相比,哪一个更重要?很多国人因普希金为尊严决斗而死的壮举,表示出相当程度的不理解,我们更多的确是津津乐道“韩信能忍胯下之辱”,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嘛。倘若一个人心灵已经没有了自由、尊严、爱,那他的生命之花是不是已经枯萎、是不是已经死亡――哀莫大于心死呀。
  我在看美国电影《勇敢的心》的一个场景时不禁泪流满面:苏格兰独立运动领袖华莱士在刑场上忍住凌迟的痛苦,用尽全身力气,张嘴高呼出――自由!自由,为了自由,为了理想,他勇敢的反抗着,哪怕付出生命的代价,自由之音响彻寰宇,那情景强烈的震撼着我的心灵。
   米兰•昆德拉所说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是什么呢,那就是――自由、尊严、爱!
  老子一再的教导我们“祸兮福所依,福兮祸所伏”,活着就要在祸福利害上打做算盘。大家以为不利的,那就是有利,大家看着是福的,那可能就是祸。“绝圣弃智”、“ 绝仁弃义”、“ 绝巧弃利”、 “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他把所有除了吃以外的东西全都“绝”了,肚子吃得饱饱的,还管其他什么呢。当人们骂人的时候总会用“饭桶”这个词,我怎么感觉老子就是在用他的“道德经”一代一代的培育着“饭桶”呢。
  我很是感叹端木赐香女士在《中国传统文化的陷阱》中写的这段话:“按我的分法,奴隶分三种,一曰愚奴,二曰顺奴,三曰猾奴。第一,中国文化充当集权政治的帮凶,在愚民方面起了决定性作用。孔子说: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翻译过来就是:小民百姓可以随便使唤,但是不能让他们知道原因。老子也说:民之难治,以其智多;绝圣弃智,民利百倍;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声,常使民无智无欲。总而言之一句话,对统治者来讲,牧民就是养群傻,越傻越好,老百姓也还真争气,叫傻就傻,集体犯傻,不傻也要装疯卖傻,难得糊涂。英人马戛尔尼使华,在自己的日记中总结说:‘清政府的政策跟自负有关,它很想凌驾各国,但目光如豆,只知道防止人民智力进步。’可以说,清政府成功了,《还珠格格》里的一句歌词‘你是风儿我是沙’,我最喜欢唱了,把它改为‘你是疯子我是傻子’,越唱越乐,越乐越傻。”
  我还是这样说,不仅仅是老子,而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的“越唱越乐,越乐越傻”的国民。
   人,一个有意义的生命过程应该是什么样的呢?一个人的生命之花该如何开放呢?难道仅仅是“苟活”?
  
   6、 《老子》中“无为”和“自然”是两个最核心的观念。“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老子期望着从上来说,具有统治权力的“圣人”和“侯王”们“无为”;从下来说,被统治平民百姓,也“无为”。老子设想着,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应该是,“统治者”不要“统治”,“被统治者”不需要“治理”;从统治者来说是“不治”,从百姓来说就是“自治”;因“不治”,才有“自治”;因“自治”,才有“不治之治”,这应该是老子的“无为而治”。
  我必须认为老子是真诚的为所有人传播他的理想,无论做统治地位的“圣人”还是处被统治地位的“民”,否则,我真该说他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骗子。
  如果他不是在为“圣人”欺骗“民”,那他就是太天真了。古往今来,那个统治者做到“无为”了呢?那个统治者不是“只许周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呢?统治者不能“无为”,老百姓必须“无为”。
   老子说“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那意思是说“为”太危险了,要想活就需“不为”。根据“无为”的原则,“有为”毫无意义的,民要的是与自然合一,归于自然,怎么归于自然?就是处于无为的状态,老子只会一味倒退到原始社会。
  
   “小国寡民。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车,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我以为老子是一个自私的老子、懦弱的老子、害怕矛盾的老子、害怕新事物的老子。他害怕新事物出现会坏了他回到“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的时代去,他不愿看到矛盾的产生,他幻想所有的矛盾会一个个通过“无为”而解决。
  我们不能期望老子懂得生产力的发展对社会的发展有什么意义,会产生什么影响。他也根本不知国家是什么,他只是从想象中的幸福生活出发,反对任何生产力的发展。
   在老子等“圣人”的教导下,几千年来的国民以“无知”、 “麻木”、“奴性”和“孤立”为己任,迎合着专制,维护着专制制度。在民“无为”而圣人们“有为”的情境下,民如同一个在拳头下长大的孩子,逐渐习惯于服从暴力,习惯于驯服――这都是无为之功啊!
  于是,民族产生了普遍性的对公共事务的冷漠,公共意识的丧迫使民退到只知道保护自己,只关心自己的地步,然而,最终只能是任“圣人”们宰割。
   马丁•路德金在美国波士顿犹太大屠杀纪念碑上写了这样的铭文:
   “???”。
   历史告诉我们,我们的人民就是这样子的。
  我们要大力弘扬什么样的传统文化呢?我们从传统文化中能继承这样的理念吗?
   “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赋予他们若干不可让与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存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为了保障这些权利,人类才在他们中间建立政府,而政府的正当权力,则是经被治者同意所授予的。任何形式的政府一旦对这些目标的实现起破坏作用时,人民便有权予以更换或废除,以建立一个新的政府”-――美国独立宣言。
   我们看到中国古代传文化统顽强地对这种理念加以抵抗,几乎所有的圣人都努力为自己时代做合理性的辩护。
  孔子讲“攻乎异端,斯害也已”,孟子以“禽兽”看待论敌,儒家一面把人置于无法超越的宗法血缘关系网中,把下一代定死在上一代的意志和好恶上;一面又把被统治者置于完全的被支配地位,并实行典型的愚民政策,孔子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同老子的“非以明民,将以愚之”前呼后应,自由、民主、人权就这样被扼杀了。
  我开始理解鲁迅给青年人开读书单时说的"少读或者不读中国书"的话了,鲁迅对中国文化历史是绝望的,他的绝望是把中国的文化历史概括成两个字,那就是――"吃人"。
  妙就妙在处于主导地位的专家学者们把中华民族的“复兴”与传统文化的“复兴”等同起来,大谈特谈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我真不知道他们所要弘扬的到底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