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抵上颚的正确位置:画说四季养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5:38:27
智者养生 顺应四时
星移斗转,四时更迭,花开花落,气象万千。一年之中,春温、夏热、秋凉、冬寒,24节气构成了自然界一切生物“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祖国医学认为,天人合一,人生活在大自然中,就要顺应这个规律。《黄帝内经·灵枢·本神》中说“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 唐代著名医家王冰也说:“养生者必谨奉天时也”,只有人和大自然和谐同步,生命才能有序,才能达到养生延寿的目的。故而《黄帝内经》又说:“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

春天,气候温暖,万物萌生,草木开始发芽,动物们也从蛰伏的状态逐渐开始出来活动。自然界阳气生发,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景象。这时人体也禀从春阳生发之机,气血从脏腑内部趋向体表,毛孔开始逐渐张开。因为脏腑内部气血相对减少,这时供应脑部的气血就显得相对不足,就会出现昏昏欲睡的“春困”。

中医认为,“肝气旺于春”,春季养生要顺应肝之生理特性,在精神调养上宜畅达活泼,生机盎然,不应抑制和掠杀,要力戒暴怒,做到心胸开阔、舒畅。在春光明媚、风和日丽、万物复苏的日子里,郊游踏青,陶冶性情,可使自己的精神情志与自然环境和谐地融为一体,此可谓“天人合一”了。

夏天,烈日炎炎,雨水充沛,万物茂盛,动物活跃,植物的营养从根部输送到枝叶。此时自然界阳气旺盛,呈现出一派繁荣茂盛的景象。人体的气血也由脏腑输布到体表,这时脏腑的气血就显得相对亏虚了,脏腑失去了气血的濡养,机能也随之减弱,有的人就会出现疰夏的症状。脾胃少了气血的滋养,消化功能就变弱,所以厌食;肠道机能弱了,就容易受到寒凉的刺激出现腹泻;心脏机能减弱,则射血力减小,所以大部分人夏天血压偏低,整天头晕乏力,就是这个原因。
中医认为,“心气旺于夏”,因此夏季尤应重视心神的调养。首先要保持愉快的心情,对外界事物要有浓厚的兴趣,培养乐观外向的性格,以利于体内阳气的通泄,保持神清气和,“心静自然凉”,以适应夏季炎热的气候变化。

秋天,气候凉爽,万物肃杀,草枯叶落,动物们的活动也少了,人体的气血也开始收敛,即由体表回归脏腑,毛孔也由张开逐渐转为闭合。俗话说,“春捂秋冻”,秋天不能过早的穿上厚衣服,这是因为如果秋天穿得过热,则不利于气血从体表转向内里,对身体健康不利。
中医认为,肺气与秋季相应,此时容易出现肺燥的症状,如口干、咽痛等,应注意养阴润肺。肺在志为忧,此时容易产生忧郁、悲愁等消极的情绪变化,应以愉悦之情克之,保持心志安宁。可采用郊游赏景、静功调神等方法,以排除烦恼、忧郁等不良情绪,保持神志安宁,以适应秋季容平之气。

冬天,气候严寒,植物枯萎,养分完全回归到了根部,蛰虫潜伏,万物呈现一派生机潜藏的景象。此时人体气血也潜藏到了身体内部,这时不要过度的活动,出太多的汗,“无扰乎阳”。因为气血都藏到脏腑内部了,体表相对不足,就容易感受寒邪,而出现感冒。因为脏腑内部气血充盈,人的脾胃消化吸收功能健旺,这时候人们还常常做一些补品,女性要熬一锅阿胶核桃羹,男人要吃点桂附地黄丸,好好的补充一下体内的气血,为来年的春生、夏长打好物质基础。
中医认为,肾气与冬季相应,肾藏精,因此冬季是养精藏精的好时机。精神调养也要以“宁静为本”,固密心志,遇事做到含而不露、秘而不宣,让内心世界充满一种如有所获的满足感,这样才能使精神情志调整到安静自如的状态。
从以上可以看出,春夏两季是自然界阳气逐渐生发并达到鼎盛的季节,此时应顺应这一规律,保护和助长体内阳气的生发和长养,也就是常说的“春夏养阳”,而秋冬两季,阳气逐渐潜藏,阴气逐渐增加,人体也要顺应这一特点,保护和滋养人体的阴精,以养阴为主,也就是常说的“秋冬养阴”。顺应了自然界的养生方法,身体就会健康。
另外,中医认为阴阳是互根互补的,阴是物质,是基础,阳是功能,是活力。只有阴阳协调,阴平阳秘,才能健康长寿!
四季养生的方法,也可贯穿到一日之中,中医认为,一日也可分四时,“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在一日的调养中也可按照生、长、收、藏的规律来进行。平旦至日中为阳,人体阳气充沛,故精神宜于振奋向外;暮晚之时为阴,人体阳气已收敛,则宜休整静息,即所谓“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精神活动应当是清晨开始活跃,白日保持饱满状态,傍晚则应转为安宁,睡前更应保持静谧。
 
二十四节气养生秘要
雨水养生:在“润物细无声”中涵养人体的阳气
雨水时斗指壬(东北),太阳黄经为330度,时值公历2月19日前后。
●雨水之时气候多变,当心冷空气突然来袭,继续“春捂”防春寒。
●适当锻炼不可少,气功是雨水时节最佳的锻炼方式。
●绵绵春雨,润物细无声。雨量增多的时节,易使情绪波动,心存淡泊才是养生的关键。
●雨水来临湿气重,当心脾胃受伤害。饮食宜“省酸增甘,以养脾气”;宜食热粥逐寒湿,地黄粥、防风粥、紫苏粥等最宜雨水这段日子食用;宜食黄芪、枸杞、菊花茶。忌食羊肉、狗肉、炒花生、葱蒜等食物。
春天,“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天地之间都处在一个“生”的状态,万物欣欣向荣。在精神调养方面,也要着眼于一个“生”字。怎样“生”呢?《内经》明确指出:“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以使志生”。这里的以使志生,就是说人们在春天要让自己的意志生发,而不要使情绪抑郁,应做到心胸开阔。乐观愉快,一定要让情志生机盎然。具体他说,在思想上要开朗、豁达,使情志生发出来,切不可扼杀,只能助其畅达,而不能剥夺,只能赏心怡情,绝不可抑制摧残。
中医认为,肝属木,与春令升发之阳气相应。肝性刚强,喜调达而恶抑郁,凡精神情志之调节功能,与肝气有密切关系。特别是雨水时节,气候多变,阴雨夹着春寒,最易使人郁闷伤肝。《内经》说“怒伤肝”,老百姓也常说:“万病气上来”,如果不注意情志调控,使肝气抑郁,则会生出许多病来。如情志不遂,肝阳上亢,就会有血压升高的危险;有心脑血管病者还容易发生中风。患有精神分裂症的人、到了春天易复发。因此,春季养肝尤应重视精神调养,顺应阳气升发的自然规律,方可使肝气顺畅。生活不要过分劳累,精神上要保持愉快,遇到情绪不舒畅时,切勿暴怒伤肝。
“怒”是历代养生家最忌讳的一种情绪,它不仅伤肝脏,还伤心、伤胃、伤脑等,从而导致各种疾病。在《老老恒言·戒怒》篇中这样说:“人借气以充身,故平日在乎善养。所忌最是怒,怒气一发,则气逆而不顺,窒而不舒,伤我气,即足以伤我身。”古人的精辟论述充分说明了一定要把戒怒放在首位,指出了怒气伤身的严重的危害性。
制怒的关键是要学会用意识控制,即当你怒从心头起时,就要赶快提醒自己:发怒只会给双方带来更多的烦恼,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实在不值得。这样,神智自会清醒,呼吸自会平缓,用理智的力量来控制自己的怒气,也就不会使用粗鲁的语言,更不会采取粗暴的行动。清代曹庭栋在《老老恒言·燕居》中说:“老年人虽事值可怒,当思事与身孰重,一转念间,可以涣然冰释”,这就是说,老年人遇到某些事情,虽会令人生气,但应当想一想这些事情与身体哪个重要,这样,一转念间,所生之气就完全消散了。
民族英雄林则徐的制怒方法是:在墙上贴一张书有“制怒”两个醒目大字条幅。这就是借用无声的文字语言来控制自己的怒气,我们不妨仿效一下。
制怒还要学会运用疏泄法,即把积聚、抑郁在心中的不良情绪,通过适当的方式宣达、发泄出去,可防肝气郁结。但发泄不良情绪,必须正当的途径和渠道来发泄和排遣之,决不可采用不理智的冲动性的行为方式。否则,非但无益,反而会带来新的烦恼,引起更严重的不良情绪。
此外,还可巧妙运用转移法,即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措施改变人的思想焦点,或改变其周围环境,使其与不良刺激因素脱离接触,从而从情感纠葛中解脱出来,或转移到另外事物上去。
除遇事戒怒外,还要培养开朗的性格,做到心胸开阔,乐观愉快。因为乐观的情绪与开朗的性格是密切相关的。国外有人调查80岁以上老人的长寿秘诀,结果发现其中96%的寿星都是性格开朗的、极富于人生乐趣。《养老养亲书·春时摄养》中记载:“时寻花木游赏,以快其意,不令孤坐独眠,自生郁闷”。在春光明媚,风和日丽,鸟语花香的春天,应该踏青问柳,登山赏花,临溪戏水,行歌舞风,陶冶性情,使自已的精神情志与春季的大自然相适应,充满勃勃生气,以利春阳生发之机。
【保健处方】教你四招“制怒”妙术
◎逆向思维法:难道都是对方的错,自己没有错?
◎冷静思考法:为这么点小事大动肝火,值吗?
◎名言消怒法:忍得一时气,免得百日忧。生气,就是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
◎以笑驱怒法:多看幽默画、读幽默故事也是好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