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尊仙皇小说全集篇章:四逆汤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5:34:44

四逆汤

中医世界│首页

【组成】甘草二两(6g)、乾姜一两半(9g)、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15g)

【用法】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一枚,乾姜三两。

【功用】回阳救逆。

【主治】少阴病。四肢厥逆,恶寒蜷卧,呕吐不渴,腹痛下利,神衰欲寐,舌苔白滑,脉微细;或太阳病误汗亡阳,而见四肢厥逆,面色苍白,脉微细者。

【病机分析】

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邪深入少阴,伤及肾阳,肾阳为一身阳气之根本,《素问·厥论)说:“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肾阳虚衰,全身及肢体失于温煦,故见 四肢厥逆,恶寒蜷卧。脾主运化水穀精微,依赖于肾阳的温煦,肾阳衰则不能温煦脾阳,脾失运化之职,致清阳不升,反而下陷,浊阴不降,反而上逆,故呕吐下 利。阳虚寒盛,寒性凝滞,故见腹痛。《素问·举痛论》曰:“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阳气充实,精神 才能旺盛,今阳气虚衰,神失所养,则见神衰欲寐。太阳误汗,阳气随汗外泄,损伤心肾之阳,而致阳气大虚之亡阳证。阳气虚衰,无力鼓动血行,则见脉微而细。

【配伍意义】

本方所治系寒邪深入少阴所致的寒厥证。《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寒淫于内,治以甘热,佐以苦辛”;“寒淫所胜,平以辛热”。病至少阴阳衰阴盛,脉微肢 厥,非大剂辛热之剂,不足以破阴回阳而救逆。方中附子为大辛大热之品,为补益先天命门真火之第一要品,能通行十二经脉,迅达内外以温肾壮阳,祛寒救逆,为 君药。钱潢曰:“附子辛热,直走下焦,大补命门之真阳,故能治下焦逆上之寒邪,助清阳之升发而腾达于四肢,则阳回气暖而四肢无厥逆之患矣”(《伤寒溯源 集》卷4)。乾姜为臣药,温中焦之阳而除里寒,助附子伸发阳气。《本经疏证》卷10说:“附子以走下,乾姜以守中,有姜无附,难收斩将夺旗之功,有附无 姜,难取坚壁不动之效。”附、姜同用,可温壮脾肾之阳,祛寒救逆。但二药过于温燥,恐伤阴液,因而以炙甘草为佐,调和诸药,以制约附、姜大辛大热之品劫伤 阴液之弊。此外甘草配乾姜又可温健脾阳。脾阳得健,则水穀运化正常。如此则脾肾之阳得补,先后天相互滋助,以建回阳救逆之功。若服药后呕吐,可用冷服法。 此即《素问·五常政大论》所谓:“气反者....-温寒以热,凉而行之”之法。

本方配伍特点,主要取功专力强的大辛大热之品相须为用,以加强破阴复阳之力,配伍甘温益气之药,既能解毒,又缓其过于辛热之性。

方名“四逆汤、逆,有违逆之意;四逆,指四肢自指(趾)端向上逆冷,直至肘膝以上。四肢为诸阳之本,三阴三阳之脉相接于手足。一旦阳衰阴盛,少阴枢机不利,阳气不达于四肢,则形成四肢厥逆之候。本方解四肢厥逆,使阳气舒展而达四肢,故名四逆汤。

【临床运用】

  1. 证治要点
    本方为回阳救逆的代表方剂。除四肢厥冷外,并伴神疲欲寐,下利清穀,舌淡苔白,脉微等全身虚寒证表现。

  2. 加减法
    寒气盛者,重用附子、乾姜;体虚脉弱者,加红参(党参)、黄芪;脾气不足者,加焦白术、炒山药;腰痛者,加桑寄生、杜仲;下肢浮肿、小便少者,加连皮茯苓、泽泻。

  3. 本方现代常用于心肌梗死,心衰,休克,急慢性胃肠炎,水肿,胃下垂,亦用于麻疹逆证,阳虚发热,喘证、食管痉挛,白细胞减少症,毒血症,或急性病大汗出而见虚脱等辨证属于阳衰阴盛的多种疾病。

【使用注意】

  1. 本方乃治阳衰阴盛之厥逆,如属真热假寒者,当禁用 。

  2. 凡因寒盛格阳于外而见面红、烦躁等真寒假热者,为防热汤格拒,可将汤冷服。

【附方】

  1. 通脉四逆汤--《伤寒论》
    甘草二两(6g)、附子大者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20g)、乾姜三两,强人 可四两(12g),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其脉即出者癒。
    功能:回阳通脉。
    主治:少阴病,阴盛格阳证。下利清穀,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利止,脉不出等。若“吐已下断,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脉微欲绝 者”,加猪胆汁半合(5ml),名“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

  2. 四逆加人参汤--《伤寒论》
    即四逆汤加人参一两(6g),用法同四逆汤。
    功用:回阳益气,救逆固脱。
    主治:真阳衰微,元气亦虚之证。四肢厥逆,恶寒蜷卧,脉微而复自下利,利虽止而余证仍在者。

  3. 白通汤--《伤寒论》
    葱白四茎、乾姜一两、(Sg)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15g),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再服。
    功用:通阳破阴。
    主治:少阴病,下利脉微者。若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加猪胆汁一合(5ml),人尿五合(25ml),名“白通加猪胆汁汤”。

通脉四逆汤、四逆加人参汤、白通汤均为《伤寒论》中少阴病的主要方剂,是在四逆汤的基础上,加减衍化而成,各有深意,应用时须加以区别。

通脉四逆汤除“少阴四逆”外,更有“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等,是阴盛格阳,真阳欲脱之危象,所以在四逆汤的基础上加重姜、附用量,冀能阳回脉复,故方后注云 “分温再服,其脉即出者癒”。若吐下都止,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脉微欲绝者,是真阴真阳大虚欲脱之危象,故加苦寒之猪胆汁,以防寒邪拒药,又引虚阳复归于阴中,亦是反佐之妙用。是以方后注云“无猪胆, 以羊胆代之”。四逆汤证原有下利,若利止而四逆证仍在,是气血大伤之故。所以于四逆汤中加大补元气之人参,益气固脱,使阳气回复,阴血自生。临床凡是四逆汤证而见气短、气促者,均可用 四逆汤加人参汤急救。

白通汤即四逆汤去甘草,减少乾姜用量,再加葱白而成。主治阴寒盛于下焦,急需通阳破阴,以防阴盛逼阳,所以用辛温通阳之葱白,合姜、附以通阳复脉。因下利甚者,阴液必伤, 所以减乾姜之燥热,寓有护阴之意。若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是阴寒盛于里,阳气欲上脱危象,所以急当用大辛大热之剂通阳复脉,并加猪胆汁、人尿滋阴以和阳,是反佐之法。原方有 “服汤,脉暴出者死,微续者生”之语。方后还有“若无胆,亦可用”,可知其所重在人尿。这些都是白通加猪胆汁汤证治精细之处,与通脉四逆汤之“无猪胆,,以羊胆代之”之反佐法,皆有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