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堂代言人欧阳娜娜:姜莱:再谈中国人的无神意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15:09:40

姜莱:再谈中国人的无神意识

时间:2011-01-14 23:17 作者:姜莱 字号:大 中 小 点击:132次

  ——华夏文化观察·之八

 

  我的文章《中国人为何不与神对话》被一位朋友看过之后,他说我偏见太深。他的依据是,中国人其实有很深的神灵情结,从玉皇大帝、太上老君到观音菩萨、王母娘娘、妈祖等,中国的很多老百姓都非常崇拜。此外,中华文化中还有发达的神话系统,女娲、后羿、夸父等神话人物,很多中国人耳熟能详,至少在民间,有不少人相信这些神话并非空穴来风。说中国人不信神,未免夸大其词。

 

  这位朋友所说的事实,其实老姜在写上一篇文章时,已经想到了。只是由于篇幅的关系,我避开了这个问题。现在朋友既然扯上了这个话题,我索性就来谈谈,算是对上一篇文章的补充。

 

  与所有的文明现象一样,中国人当然也有神话情结,神灵崇拜意识。中华文化中的神灵之多,神仙个性之丰满,本事之大,其他民族只能瞠目结舌。不过,这些神、仙、灵、鬼等超自然存在,与信仰的对象“神”是否一回事,实在值得商榷。把玉皇大帝与上帝混为一谈,是一种价值上的严重混淆。

 

  区别在那里呢?在于中国的这些神灵,它们“神”就“神”在具有超自然的能力上,也仅仅“神”在这种物质能力上。他们能腾云驾雾,分身隐形,变幻莫测,长生不老,而这些东西,西方的信仰文化是不看重的,至少他们心目中的神,他们理解的神性,并不是这些东西。他们所讲的神,是能够为世人提供超越性体验的精神,是能启示人生终极意义的存在。

 

  这是一条巨大的鸿沟,也就是从这种差别开始,导致了中西方“信仰文化”的分野:我们所“信仰”的神仙鬼怪,他们基本上都不是伦理载体,不会在超越性体验的层面上,向世人提供分辨善恶的能力,以及罪耻感等等,至少这种功能很弱。他们只是一些无所不能的超自然物,人们对他们的区分,评价的不同,也主要是依据超自然力的大小,而不是至善的程度,善性完美与否。

 

  中国这些神灵的非价值性,也反映在世人对他们的描绘和刻画上。中国式“天庭”或“天宫”,从玉皇大帝到托塔天王,就是人间的帝、师、相、臣、将等级结构的复制。这些天上的帝王将相,也是一个个嫔妃成群,生活奢靡,勾心斗角,鸡肚心肠。中国神灵文化的三大系统,反映的也是人间的三个不同的群体,或者说三大阶层。第一个是“公务员”或者“官僚”阶层,包括天上的帝王将相,地上的龙王,以及土地神、庙神、山神等。天庭的帝王将相们在朝廷的“中央”工作,地上的龙王爷是一方诸侯,土地神不过是地方小吏。第二个是“民间”英雄、义士、大侠、能者组成的团队,包括神化后的妈祖、关公、财神,从佛教中吸收的各路菩萨、罗汉,灭寂高僧,以及道教中的各种已成仙的传说人物等。鬼魅世界是第三个阶层,也是社会地位最低的等级。这个世界的鬼魂,多半无名无姓,身份门第也不高,无非是各家各户死者的亡灵。他们的本事也不大,只能在生前死后的所在地附近游荡。

 

  中国的神灵文化,当然也包括一些道德内容,向世人灌输一些伦理意识。这个世界中的“神”,也有些在做善事,并教导人们行善。不过,这些道德大都是人间道德,尤其是朝廷伦理的翻版,并没有什么超越性价值。最典型的是关公作为道德化身的象征意义。神化后的关公,他身上体现的道德价值是“义”。“义”是谁提炼并极力推崇的?是孔子。一位“神”宣示的核心价值,始作俑者居然是凡夫俗子,“神”在为人间的圣人服务,而不是相反,这的确是一种有意思的文化现象。

 

  由于基本不提供形上的伦理启示,所以,在中国式的“神”身上,即使有某些道德光环,这种道德作用于形下世界的俗人时,也往往会流于形式。这些形式主要是仪式,仪式压住道德内涵,使伦理道德成为仪式的附庸。即使有人在这些“神”身上吸取道德力量,吸取的也主要是外在的,用于审判和制裁他人的道德力量。这种重形式轻内涵,重索取轻奉献的道德诉求,很难内化为心灵的道德律条。比如,中国人跪在菩萨或关公像前,焚香磕头,又有几个是在自我忏悔的?大部分人都在诅咒他人,希望“神”能惩罚他们心目中的坏人。惩罚他人的目的,是想借助神力保佑自己。

 

  中国文化中许多“神”,都是真实的凡人化成的,他们在历史上确有其人,后来才演变成“神”,这也是一个有趣的现象。考察一下这些人是如何成“神”的,我们或许就能弄明白,中国文化中的人“神”关系是怎么回事儿,与西方信仰文化中的人神关系有何不同。大体说来,在中国文化中,人而能升华为“神”,有两种情况:一是这些“神”在做人时,的确品德高尚,人品上乘,生平做过不少好事,至少民间的口碑如此。人们将他们供奉为“神”,有敬仰他们的意思。第二种成为“神”的途径是修炼,修炼到一定火候,就能升天成为神仙。这两种不同途径造就的“神”,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便是他们都不具备超越性启示的伦理神性。第一种“神”,如关公或妈祖,固然是伦理的楷模,道德的典范,但人们从他们身上获得的道德收益,仍然是外在的,大部分情况下是指向他人的。人们敬仰崇拜他们,长跪于他们的像前,主要的目的还是希望能得到他们的保护,而很少会把他们当成精神导师。这跟人们希望周围的人都是雷锋,做好事不要钱,自己能搭便车的心态十分相似。至于修炼而成的神仙,人们敬仰他们,就更是纯粹的功利心在发酵了。对这类神仙,中国人还普遍怀有一种羡慕心理。羡慕什么?羡慕他们的超自然能力,能幻化宇宙自然,想要什么就有什么,而且,要的都是仙丹、寿命、美女、锦衣玉食等物质的东西。这不是唯心论,这是十足的唯物主义。

 

  崇拜“神”,是因为“神”有超自然能力,能满足我们的需求,主要是健康、财富、仕途方面的物质需求,至少希望能得到他们这方面的保护和加持,这就是我们传统的所谓“信仰文化”的基本内涵。这种“信仰”其实还带有不少原始文化的印痕。在史前时代,人们崇拜鬼灵精怪,就是因为他们在自然力面前感到无能为力,幻想能得到具备超自然力的神灵们保佑,甚至能帮助自己战胜自然。这种“信仰”指向的大都是物质层面的需求,与精神追求没多大关系。直到今天,中国人的这种文化心理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大部分人的所谓“信仰”,仍没有跳出这一窠臼。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不乏鬼神与亡灵文化,却连我们自己也觉得中国没有真正的宗教的原因,也是我们这个民族能一夜之间为钱疯狂的历史原因。

 

  这种精神的局限性,甚至影响到我们对其他文化的判断,造成了我们对信仰真谛的无知。我在学校学习宗教史时,有好几位教授都讲过课,讲来讲去的,用的都是唯物主义的标准。无非是由于生产力不发达,人们在大自然面前感到既无知又无力,于是就幻想有一种超自然力的东西存在,能帮助自己战胜自然,这才有了宗教等等。对超自然能力的渴望和崇拜,当然是人类原始宗教产生的一种重要助力,但并非全部。人还有精神追求,尤其是超验的终极追求。这种追求对宗教和信仰的形成更为重要。超越性精神需求更是现代宗教与信仰的基石。可惜的是,我们的文化却不大看中这一点,所以我们心目中“神”的最高境界,竟成了无所不能,心想事成,各种物质欲望都能满足的神仙的境界。这些没有精神超越性,无法向我们提供终极价值,不能充当我们的最高精神导师的神仙灵异,我不认为他们是神。

 

  201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