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治区人大:维稳新概念:网络既出,谁与争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3 09:23:08
  维稳新概念:网络既出,谁与争锋作者:项小凯来源:作者赐稿来源日期:2011-1-15 

 作为一个中国公民(虽然目前暂住海外),我坚决支持社会稳定。一个稳定、繁荣、和谐的社会环境是所有公民的共同期望。然而很遗憾,我们的社会总要发出一些不那么和谐的声音,不由得让人们忧心忡忡。

一个让人担忧的现象就是所谓“群体性事件”。据某些专家统计,从1993年到2003年间,我国群体性事件数量已由1万起增加到6万起,参与人数也由约73万人增加到约307万人(2005年中国《社会蓝皮书》统计数据)[1]。而某些专家还认为,未来“未来10年群体性事件是社会稳定最大威胁”[2]。

所以“维稳”就理所当然成地成为目前最重要的社会课题之一。有资料统计,2009年全国内保费用达到 5140亿,已经接近军费的5321亿元。并且,公共安全支出成为政府财政支出增长最快的部分之一,2009年中央公共安全支出增幅达47.5%[3]。

然而笔者认为,正如价格管制无法解决通货膨胀一样,刚性维稳未必能起到理想效果。因此,我们更应该从事件本身出发,研究破坏社会稳定真正因素,从而更有效地解决问题。当然笔者无法对海量数据一一调查,只能试图对某些典型案例归纳一二。

根据笔者的粗略归纳,破坏社会和谐稳定的真正原因,很可能是一种特殊而可怕的“期望错位”。

什么是期望错位?我们每个人其实都对某些事情抱有一种预期的愿望。比如说我们消费者去商场买一瓶纯净水,我们不愿意买太贵的东西,如果价钱低于2元钱我们就接受;同样,商场也根据自己成本利益核算,如果价格高于1元钱就有利可图。所以,成交价格必然在1元和2元之间,而最终价格则会根据市场需求与供给的具体情况共同决定。

这其实是最基本的微观经济均衡模型,没什么特殊。现在再让我们设想一下,如果消费者期待价格在1元以下,而商家期待价格在2元以上,那么很显然无法成交,因为二者的期望错位,无法达成交易。

从现在开始就有趣了。以上的经济模型发生在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当交易双方发生期望错位时,消费者会发生短缺,生产者会发生过剩,于是市场会重新调整他们的期望值,价格也会重新趋于均衡。但是,如果不是充分竞争的市场会怎样?

对于垄断市场,垄断生产者会提高价格,结果导致一部分本来在均衡价格可以购买的消费者无法购买,发生短缺现象。垄断者会一直提高价格,直到它达到最大收益点。

然而垄断市场也是市场,消费者仍然可以选择不购买。“不购买”是消费者最基本的市场权利。出于对消费者“不购买”的考虑,垄断者也必须衡量大部分消费者的价格期望,并不能没有节制地提高价格。

然而再设想一下,如果有一种情况,消费者连最基本“不购买”的权利都没有,也就是说无论如何你都得买账,那又会怎样?

我们可以设想,如果消费者最基本“不购买”的权利都没有的话,那么供给方理论上可以完全忽视消费者的价格期望,从而理论上可以毫无顾忌地提高价格直到极限:既然消费者没有选择权利,他们必然会最后买单,那么供给方为何不去卖一个天价?

你猜的没错,笔者所比喻的供给方,就是政府权力;而这些买单的消费者,就是普通民众。他们在这里发生期望错位的物品,就是人权。

这个期望错位,不但会发生在物品价格,而且还发生在物品内涵本身。什么是人权?在某些权力眼中,人权就是可怜的一点点“生存权”和“发展权”:我能让你吃饭活着,就是对你最大的恩赐。

而在民众眼里,人权远远不止简单的混一口饭。人权还包括我们的尊严与体面;为了保护我们的尊严与体面,我们必须保护我们的安全与财产;为了保护我们的安全与财产,我们必须监督那些可能来自权力的侵犯;为了监督权力,我们必须捍卫我们表达的自由;为了捍卫我们表达的自由,我们必须抗议任何企图施加于我们的恐惧。

很显然,某些权力与民众在人权问题上存在着严重的期望错位。某些权力不仅严重低估了民众对人权的期望内容,还严重低估了了民众愿意为人权而退让的底线。我几乎可以肯定的说,正是这种可怕的人权期望错位,直接导致了群体性事件接二连三地发生:因为几乎所有的群体性事件,都是起因于某种形式的严重人权侵犯。

那么谁对谁错?从最客观的角度来说,这本身没有绝对的对错。正如所有生产者都希望卖一个天价,所有消费者都希望拿一个免费,权力与民众天生利益冲突。

然而,正如一个硬币的两面,权力与民众又天生利益相关,他们都需要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问题的关键是要存在一种合理机制,能让他们在其中理性地讨价还价,最终对于人权问题有一个趋于合理的认识,那么正如均衡市场价格产生最大社会福利,社会也因为双方都满意的人权解决而自然回归到稳定状态。

你又猜对了,这个机制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存在了,笔者认为它就是网络媒体。

很多人对网络缺乏进一步认识。,就像市场的实质是一种商品交换媒体一样,网络的实质是一种信息交换媒体;而就像市场的出现对社会所产生的巨大作用一样,网络同样能对社会活动产生巨大的基础性作用。网络的巨大作用,就是能在短时间内完成信息的流通与汇集,同步大量个体的价格期望;而这些汇聚起来的信息量,足以让任何一个权力都不得不谨慎地对民众的人权期望重新进行评估。因为这些权力也许不会关心几个几十个几百个人对它门的看法,但是它们绝对不会不关心几百万几千万甚至上亿人对它们的看法。

很多人也对稳定缺乏进一步认识。所有长期的良性的社会稳定其实都应该是一种动态平衡,都应该是一种不断持续的讨价还价过程。当社会某一方的讨价还价能力被完全剥夺时,那么社会的崩溃也就是时间问题了,因为这种期望错位必然会愈演愈烈,最终将会突破某一个不可逆转的社会底线,从而导致社会的全面崩溃。历史上这种例子数不胜数。

所以,建立并维护一个稳定的社会,其关键是建立并维护一个合理机制,让权力与民众能够理性的讨价还价。所有的刚性维稳,包括“各打五十大板”,肯定都是事倍功半,因为它门都忽略了社会本生潜在的自我调节功能。而网络恰恰能在目前这种主流媒体信息流通不畅的情况下发挥这种社会自我调节功能的潜力,一个非常明显的例子就是在本次乐清钱云会村长死亡事件中,在网络平台上,信息自发流动,网民自愿调查,而且整个过程中网络环境所体现的正是一种开放、理性、不妥协的公民维权精神,这正是建立笔者所呼吁的理性讨价还价机制的好兆头。

维稳的最佳方式不是等社会危机出现再去解决危机,而是防止社会危机于未然,也就是应该从危机管理走向风险管理。如何预防?这就需要转变观念,不能再过度依靠自上而下的刚性纠错机制,因为信息的流动趋势是相反的,越是上层所掌握的信息就越少,等到上层有所察觉再下决心的时候往往已经是事态无可挽回。笔者认为,发生社会危机的一个最重要潜因,就是某些权力机构对普通民众的人权期望发生严重错位,所以要预防社会危机,当然应该直接给这些权力机构“期望纠错”,以纠正它们对民众人权的错位性认识。所以,笔者呼吁在社会基层平面最大限度地鼓励信息良性公开,鼓励被侵权者主动去讨价还价,以理性方式去纠正那些侵权者的错位期望,从而调动社会的自我维稳功能。

必须指出,网络并不是万能的,网络同样也具有很多脆弱性和风险性。目前的网络维权现象,所折射的正是本来应该有所担当的主流媒体的功能缺失。但是就当前的社会情况而言,网络理所当然的成为了民众维权的最佳道具。可以预想,民众与权力之间的人权博弈游戏还会长期继续下去,然而笔者认为,双方都会在新式的网络平台环境下对对方的期望重新有所认识,从而理性地调整自身行为。网络维权则会在根本效果上导致网络维稳,而且很可能是目前为止成本最小且最为有效的社会维稳方式。

笔者也大胆预测,以乐清事件为分水岭,如果我们能进一步开放而不是严控媒体,让主流媒体与网络媒体一样与社会良性互动,那么被调动起来的社会自我调节机制将会有效降低“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概率,而“群体性事件”的数量也会逐渐减少,从而在真正意义上实现政府与民众的互赢,创建一个名副其实的和谐社会。

参考资料:

[1] http://theory.people.com.cn/GB/49154/49156/4511453.html

[2] http://gb.cri.cn/27824/2010/01/25/110s2740792.htm

[3] http://theory.people.com.cn/GB/12130048.html

[4] http://news.163.com/special/leqingcunzhurensi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