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络筒机的主要特点:李冰断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7:33:21

李冰断想

2011年1月15日   12:朝花·连载   稿件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黄亚洲

  黄亚洲



    李冰刀快。

    顺岷江而剖,手起刀落,干脆利洒,如剖一条活鱼,一下子就把这条悍野的大江剖成乖乖的两半。

    顺势又一刀,将玉垒山劈开,劈出一个“宝瓶口”,将剖出来的半条岷江从这个窄窄的口子送出去,送往川西平原,从此让中国西部的一个旱涝无常的大盆地变成了一座常年滋润的“天府”,丰腴得叫整部中国历史怦然心动,并且为之改变装帧。

    李冰刀快。就中华文明的五千年历史长河而言,李冰的这一 “中国功夫”无疑只是电闪雷鸣之一瞬;而就这位蜀郡太守的治水生涯而言,这手起刀落的瞬间概念是整整18年,“越十八载而堰成”,亦即公元前274年(秦昭襄王三十三年)动工,公元前256年(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告竣,构成锋利刀刃上的那些寒光是整整二十万蜀地百姓,是他们骨头中的熠熠闪光的铁和磷!

    那一刻,我看见李冰握着刀柄,慢慢扬起了脸,并且慢慢地举起了手臂。一道寒光在他的脸部上方闪烁。这是秦襄昭王33年。我猜想那一刻大约是冬季,在那个北纬30度的地方已经弥漫了一些肃杀之气,但是我不能准确想象李太守当时的脸部表情是何等坚毅,我只知道,中华民族的远古智慧就要霹雳般地闪现异彩了。

    李冰刀快。

    面对上苍的一切原始安排,中华民族从来是敢于举刀的。

    当然,这只是一把手术刀,虽凌厉,却非伤筋动骨,不是对上苍无端发难,只求对人类健康有利。



    岷江的血色素很高。

    因为这条江河源自雪山,先天的暴烈脾性。

    这种暴烈已经到了可怖的地步。集138条河溪于一身的岷江杀到灌县地面之时,虽已驱驰了三百四十公里,然依旧肌腱鼓凸,血气贲张,它撞击于峭壁的轰隆之声,如战鼓震吼,使整个成都平原闻之心颤。平原的皮肤是脆嫩的,难经蹂躏,良田被淹没的记载一次次显于史籍,发出淤泥的腐味。

    李冰的血色素很高。

    他是攥着一把嘎嘎作响的骨头来蜀郡上任的。他从陇西来。他知道他来四川干什么。

    他没有透露秦昭襄王在签署任命诏书之前,有无与他在密室里谈了些什么,他只知道西蜀这地儿已经被貌似柔软无骨的水弄得苦不堪言,他只知道秦欲统一天下必先将蜀地拾掇得仪态万方花团锦簇不可;同时,他也清楚地知道,大禹治水的头一条江就是匪气十足的岷江,可叹的是治绩并不显著,至多只是“阶段性成果”;他更知道,曾为一代蜀王的杜宇亦曾全力治理岷江,然而治不得法,“尧之洪水”照样呼啸而来,将他无数的子民和牲畜席卷而去,浪淘尽百年民脂。

    他终于站到了岷江岸边。他站到岸边的这一瞬间,人的血性与大自然的血性就有了交集。他从秦陇进入蜀地之前,就明白了他的命运必与这个制高点相连。当他第一次盯视着江面的时候,吃惊的浪花就已经开始收敛野性的嚎叫。

    这是一种历史的感应。

    这种感应几乎可以用“受孕”来诠释。

    李冰是站立的岷江,岷江是躺卧的李冰。



    李冰的底气源于他的智慧。

    他在把岷江牵进宝瓶口之前就先把岷江牵进了他的脑子里。他先在脑子里筑起了长堰,于是那里的哗哗之声率先响了起来,响了八年。

    在八年的响声里,他慢慢明白了怎么样用竹子捆住水,又怎么样用水炸裂山。前一个事例有关“杩槎”以及“竹龙捆石”,这一技术足以把水五花大绑;后一个事例有关玉垒山的开裂和至关重要的“宝瓶口”的出现,坚硬的石山被烤烫之后再被冷水激浇,这一奇巧的手段简直可与火药的发明押韵。

    这仅仅是战术意义上的智慧,而战略意义上的智慧更是令人瞠目结舌:都江堰的“鱼嘴”分水堤成了全自动化装置,这种全自动的节奏感使成都平原从此得福,终年汛旱不愁,锦衣遍身。

    巨大的智慧还表现在 “飞沙堰”上:哪怕重达两吨的河石由于汛期的急水也会被引入精心设计的漩涡,最终能像陀螺一样腾空而起,自动飞出堰外,这种精妙的设计一下子就使岷江所携年均三千万吨的沙石之患,得以大幅消解;智慧还表现在对于整个蜀郡的地理斟酌上,被引入宝瓶口的半条岷江会顺着三百米的落差,不断裂变,一变二,二变四,四变八,以扇形的美丽姿态分别向北面、东面、南面扩散,最终形成无数个毛细血管,把整个成都平原滋润成了一个丰腴的美人胚子。

    当年三百万亩土地旱涝不愁的常年滋润,扩大到如今的一千万亩,以及未来即将实现的一千四百万亩,仔细想一想,这竟是个什么样的概念!欲在字典上查阅“丰收”一词的人们,请先来天府之国一游!

    答案是清晰的,炸断玉垒山而形成的小小的“宝瓶口”,就某种意义而言,成了中华民族身躯中一个至为关键的穴位。李冰八年苦寻,找准了下针的穴道。

    李冰琢磨和打理岷江的那个时代,中国的道教还没有诞生,但是后来者已明显看见,“道法天然”、“大道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早已浑然天成地体现于都江堰的设计理念。都江堰从头至尾都实践着敬畏自然、顺应自然、利用自然、造福人类的思想,说明了中国古代智慧一直秉持着大自然本身的精美法则,这种智慧构成了东方哲学的核心成分。

    李冰大踏步走在了一个国家的本土宗教的前面,他的作品的那种神圣,超越了宗教。



    一匹快马从远而近。

    庞大的音响匣子同时发出了 “踏踏踏”的急促的马蹄声。

    马上的传令官大汗淋漓并且大声呼喊:“放——水——啦! ”

    于是大鼓轰响,铁斧挥起,竹索砍断,“杩槎”解体,岷水以雷霆万钧之势奔泻而下,直入灌渠,土地为之震颤。

    我为自北宋以来每年持续不断的“都江堰清明放水节”所感动,我为灌区百姓虔诚敬献的全猪和全羊所感动,为他们敬献的五谷瓜果所感动,他们在过去的年代里献的还要多,“唐宗时蜀民以羊把李王,庙前江际皆屠宰之家”,他们如今献上的只是全羊模型,仅具象征意义,但这也足够了,他们献上的是一种由美丽的原因所导致的美丽的结果,献上的是一座常年碧绿的平原,献上的是他们千年不变的感恩的心。

    “清明放水节”是否已经被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不重要的,这个节日的深处所蕴含的江水和泪水才是晶莹所在。

    清明节,人山人海,有人说二十万,有人说二十五万,全是自发。感恩是不用动员的,不用号召的,不用组织起来坐成圈子畅谈学习体会的,人民知道自己的脚印是朝着什么方向,人民挥臂走路并且步伐坚定并且扶老携幼,人民知道他们心里有谁。

    蜀地人民在五谷飘香的四川各地遍筑“川主庙”,时时顶礼,这还不够,每逢清明倍思亲,他们还必得扶老携幼直接往都江堰而来。

    他们脸上两千两百年来的笑容,都是水的波光潋滟。

    “放——水——啦! ”



    我希望有许多李冰站在岷江边。

    我是指当代李冰。

    我希望李冰能从陇西走到四川,进而再走向东北平原和东南沿海,希望有他那样的一双锐眼来细细观察祖国的每一条山脉和每一处江河,每一个渡口和每一处滩涂,以一种谦恭的态度研究它们之间的规律和它们表面的形态,我希望每一种研究都有充裕的时间,至少像李冰那样长达八年,而不要有一任或半任领导在匆匆的五年或三年中,完成一项红旗飘扬锣鼓喧天的政绩工程,紧接着就是垮塌的报道和大修的烦恼。

    李冰的智慧和美德,分布在每一株盛开的花朵和每一株灌浆的穗子之间,分布在每年按时而至的清明和白露之间,分布在土地、沟渠和人民的记忆中间。我们真心希望有更多的李冰被山河原野以及生活在山河原野上的老百姓记住,记住几百年,记住几千年。

    许多东西,一吹就散,一挟就走,许多东西,大风吹不散,河流带不走,千年的芬芳总是会在枝头停留,只要世上还有按时而至的春天。

字体放大 字体缩小 默认大小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