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制玩具直升飞机视频:"中国工业海啸"震惊世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2:33:38

夏 川:“中国工业海啸”震惊世界?

(2011-01-14)

fieldset {width: 306px;border: 1px solid #990000;align: center;}legend {font-family: Arial,"宋体";font-size: 12px;font-weight: bold;color: #990000;}

   审时度势

  次贷危机期间,新加坡淡马锡控股于2008年7月迅速为四面楚歌的美林证券提供援助,一出手就是50亿美元,震惊全世界。这是西方世界第一次发现一个亚洲国家的资金力度。

  两年后,亚洲再次显现其资本实力。这次轮到中国出手了,其规模亦远远大于淡马锡控股,而且此次的救援对象已非一间跨国公司,而是受主权债务危机严重打击的几个欧元区国家。

  当希腊危机让世界首次惊慌地看到欧元区深陷的公共债务危机时,中国总理温家宝出访希腊并出人意料的伸出援助之手,承诺投资希腊并向其政府贷款。几个月后,当葡萄牙也受到债务危机威胁时,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出访该国并承诺购买葡萄牙国债。上周,副总理李克强在对西班牙进行正式访问时,也做出了继续购买西班牙国债的承诺。这些承诺所涉及的金额高达数百亿欧元。

  中国对欧元区的援助让欧洲大大松了一口气,尽管人们都知道它之所以如此慷慨也是为自身利益着想。一方面是为其巨额的外汇储备进行多元化投资,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维护欧洲——其主要出口市场——的健全,以便它可以消费更多“中国制造”的商品。然而,中国的新姿态也让一些人开始担忧,这个越来越自信但政治和社会价值观却是许多西方人知之甚少的亚洲势力,将会“掌控”欧洲。考虑到一向由欧洲主导的重要工业技术领域,例如商用飞机和高速列车所发生的势力变迁,这种恐惧或许就不足为奇了。

  从外国伙伴所取得的技术转移,让中国目前已有能力制造一款中等航程的双引擎客机C919,并准备借此打入国际商用飞机市场。C919于2016年飞上蓝天时,将给空中客车的A320和波音的B737带来严峻挑战。讽刺的是,虽然C919被标榜为“第一架中国制造的商用飞机”,但在其研制过程中,其实借助了不少欧洲的技术优势。欧洲人一开始就很明白C919的优良性能,因为他们其实参与了设计。

  另一方面,尽管法国、日本和德国一直是世界上少数几个有能力经营以及出口高速列车的国家,它们在这个领域的优势和垄断正日益面对中国的威胁。同样的,中国从欧洲的技术转移中吸取了低成本的技术。突然之间,中国不仅有能力建造和经营自己的高速列车,而且还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高速铁路网:2010年中国高铁运营公里数已接近9000公里,预计到2011年底可达1万3000公里。中国的“子弹头”列车甚至准备挑战法国高速列车TGV的时速500公里纪录。居领先地位的法、日、德三国还没来得及做成几笔出口生意,中国这个新来的竞争者已准备向东南亚出口自己的系统了。中国一方面计划协助泰国建设高速铁路网,另一方面也打算今年开始修建一条途经缅甸、老挝、泰国和马来西亚,连接昆明与新加坡的高速铁路。一旦铁路在2020年建成通车,来往新加坡和昆明只需10个小时。

  此外,中国的铁路制造商已经和通用电器公司成立合资企业,计划进军利润丰厚的美国高铁市场。欧洲和日本对这个庞大市场觊觎多年,一直厉兵秣马,但现在看来很可能要眼睁睁地拱手让给中国制造的更为廉宜铁路系统。今年还有传闻称,中国两大主要的高铁制造商可能合并,进一步加强中国对外的竞争力。欧洲担心中国顶尖科技 中国出手帮助欧洲解决主权债务危机;中国制造的飞机将抢占目前被欧美垄断的航空市场;中国汽车制造商吉利收购了欧洲老牌的沃尔沃(Volvo);中国的高铁也将终结欧洲和日本的垄断。最近还有消息宣称,中国已掌握核燃料后期处理的顶尖技术。因此,这一切都让许多欧洲人感到担忧并不让人意外。欧洲媒体的标题便不时流露出这种情绪:“面对中国的挑战,我们应不应该自保?”、“要如何在中国的工业海啸里求生?”或“即使中国人带来礼物也要保持警惕”等。

  欧洲人已经开始讨论怎样抵御来自中国的强大竞争,怎样适应一个东方新势力掌控的世界。很多专家和观察家提出各种建议,包括制造新型“空客”来抵抗来自C919的竞争,和组成包跨让敌对的空中客车和波音合作的欧美西方联盟等来抗衡中国的挑战。但是,很明显的,最困难的一点是欧洲人收起自己的自尊心,接受激烈但实际的解决方案。一名法国行业分析师就提出了一个对欧洲人具侮辱性的解决办法:让一直为自己在航空领域领先而自豪的欧洲人从中国购买许可证,在法国的图卢兹装配C919客机。

  担心“中国工业海啸”的很可能并不只是欧洲人。设想一下从昆明到新加坡的铁路一旦开通对新加坡会有什么影响。表面上看来,新加坡游客可以方便的从陆路花10个小时就抵达美丽的云南,更多的中国游客也会让新加坡的旅游业受惠。但是,一旦中国开始使用缅甸或泰国的港口卸下来自非洲和中东的石油和原材料,再把它们由这条铁路送去中国内地,而不必经过马六甲海峡,作为枢纽的新加坡还能有什么未来?

   作者为法国华裔,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