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制喷雾保湿水蒸馏水:“政 治 ”与 “正 自”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6 06:02:39

“政 治 ”与 “正 自”

 

 

 

哲学从来给人的印象就不好。有认为哲学是那么一群人蜗居在象牙塔里故弄玄虚的东西的,有认为是象尼采那样的“疯子”的一派胡言的……总之,给人的就是抽象晦涩很难懂的感觉。中学生届届相传的也是这样的观点。基于这样的背景,我特别注意哲学前言和第一课的教学,努力去激发其学习兴趣。但是,在高二哲学上学期的课程进行了大约一半的时候,问题还是出现了。有些学生上课的状态不佳,有学不进去的表现,部分同学在成绩上有点波动。这是什么原因呢?正好准备在这个时候进行一个调查,了解一下学生对哲学学习的感受,就顺便对学生的听课状态进行了一下调查,真的有了很有意义的发现。

有个学生写道:“‘政治’的谐音是‘正自’,我自己认为应解为‘端正自己的态度’,‘正视自己的现实’,最终达到‘使自己各方面正确’”。这句话让我豁然顿悟!原来学生状态不佳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端正心态。有了这样的认识,我再去查阅调查材料,这一认识得到了验证,归纳一下,大致表现在这几个方面:

(1)听课凭兴趣。兴趣固然是最好的老师。但学习不能完全凭兴趣。这门课对自己的胃口,就认真听课,努力的学;这节课老师讲了些课外的东西,如故事等,就认真听,当老师系统讲解理论时,就没劲去听。记得当年在梅街中学工作时,就有这样的体会:那里的学生基础很差,往往上课伊始,我说下面讲个故事,学生的头抬起来了,耳朵竖起来了;当我说完故事,说,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哲学道理呢,他们的头就低下去了,耳朵就耷下去了,对老师后面的分析就更听不下去了。这种喜欢上课的热闹,而不听“门道”的学生在贵池中学这样的省示范高中也不少见。

(2)根据老师确定对学科的态度。不同的老师自有不同的风格,有的很幽默,有的很严肃;有的很宽容,有的很严格;有的讲究效率,有的靠苦干;等等。学生自然是喜欢幽默的、宽容的老师,对那些严肃的老师自然很怕,不得不去听课,而那些讲究效率,有些宽容的老师,有些学生就放纵自己了,认为老师不管自己,可以不听课了。这样,哪个老师抓的紧,就抓那门学科,放弃其它学科了。在这方面学生受家长和社会的影响也很大。据调查,文科学生的数学基础普遍较差,请家教的也多,学生在这方面下的功夫就很多,而政治学科一般都不重视,认为背背就行。这给了学生以很大的误导。

(3)考前临时突击。平时不努力,临时抱佛脚,是学生从初中带来的习惯。这种习惯导致的结果就是学的很肤浅,只能在记忆层面上掌握知识。甚至有不少学生说,那一段时间发狠的干,却考不好;但那一段时间放松的学,没做什么事,却考的好。这种现象确实是有的。如果不弄清其本质,学生同样会受到误导。学习不是简单的拼时间,靠苦干。学习更需要讲规律讲策略,还要靠巧干。

(4)具有唯美诗人的气质,缺乏抽象的逻辑思维的趣味。学生对哲学故事等很有趣味,但对老师的理论分析往往听不进去,不喜欢一套一套的知识体系。可没有理论的分析,故事就是故事,只能让人笑笑而已,是没有意义的,也不能提高学生的能力的。有的学生作文写的很好,很有感情的,但政治论述题却写不好,不是零零散散没有完整的逻辑结构,就是前言不搭后语,所用原理与材料分析对不上号。

以上的问题,当然有多种解决途径。但我从调查材料里发现,首要的还是要端正心态。

那么,如何端正心态呢?我在课堂上集中给学生提了几点建议:

(1)重视思考在学习中的作用。上课听不下去的,有许多都是因为听不懂的。理科有一环节听不懂,后面就无法继续下去,学生往往知道自己在哪儿不懂。文科却不是这样了,这一句没听懂,下一句可能也听的懂,学生就往往不知道自己在哪儿不懂。其实他整个的都没懂,因为他没把握老师所讲的话的内在的逻辑联系。这样他的听课就在“意识流”的状态,就很容易开小差。所以,上课时一定要积极思考,善于把握老师所讲的话的内在逻辑联系,弄明白老师是在解决什么问题,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

(2)文科,特别是高中思想政治课,更着重要培养的是理论思维能力。即使在新课程里,以生活逻辑在组织知识体系,但也不是完全的生活化,只是从生活逻辑出发,要我们把握的还是知识逻辑理论逻辑。我们要能够解决社会现实问题,还是要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的,否则就无法对认识对象有深刻的完整的符合逻辑的分析,回答问题,要么就摸不着边,要么就是如同隔靴搔痒。所以,上课时重点在于把握老师给我们讲授的知识的体系,明确知识的现实意义。譬如学习“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就要在学习中,把握这一哲学原理的知识体系,也就是课文以什么逻辑结构来说明这一原理的。然后把握这一原理的方法论意义,明白这一原理对于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性,进而理解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3)兴趣确实很有利于我们的学习,是我们很好的老师和学习动力。所以我们还是要培养对所学学科的兴趣。因为我们要实现全面的发展,不能顾此失彼。兴趣的培养多是从老师的幽默风趣、渊博健谈而引发,但还有两点也是培养兴趣的途径,却往往被我们忽视:一是老师创设的探究性活动,一是老师和课本所讲授知识的逻辑力量。当你在逻辑思辩中有所领悟有所发现时,那份欣喜就是兴趣的来源。

随后我又个别做了部分学生的思想工作,有针对性的消除他们的一些误解,给了他们一些心态调整上的指导。

一段时间之后,课堂状态发生了较大转变,学习积极性有了提高,师生的互动也比以前顺畅了一些。在接下来的单元测试里,有几个同学的成绩有了回升或提高。

看来,端正心态,“正”好“自”己,真的很重要,是我们学好思想政治课的一大法宝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