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制凉粉的做法视频:红军长征,你知道多少(组图)2006-08-02 07:10:00 来源: 解放军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22:59:28

红军长征,你知道多少(组图)

 

 

红军长征简明路线图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的重大事件,是世界军事史上的伟大壮举。

肩负着民族期望的中国工农红军,翻越陡峭险峻、终年积雪的座座高山,跨过浪涛翻滚、暗流涌动的条条江河,穿越沼泽遍布、神秘莫测的茫茫草地,冲出国民党数十万军队的围追堵截,几乎每天都有遭遇战,平均每行进一公里就有三四名官兵献出生命……那一个个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壮举,那一幕幕震山河、撼人心的历史画面,至今让我们心潮激荡,热血澎湃。

红军将士用热血和生命铸就的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正是这种伟大的精神,产生了伟大的战士、伟大的军队、伟大的奇迹。70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工农红军擎起的熊熊革命火炬,一直在华夏儿女的心头燃烧、延续……

 

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支撑,伟大的精神推动着伟大的事业不断迈向新的征程。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之际,本报将陆续推出12期特刊,深入解读长征胜利的根本原因和伟大意义;再现长征中重大战役、重要事件的历史情景;追忆红军将士攻坚克险、血染万水千山的壮烈风采;展示红军团队在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中的新探索、新实践;激励全军和武警部队官兵继承和弘扬长征精神,为建设一支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军队而努力奋斗!

长征中党的几次重大抉择

中央党校中共党史教研部一室主任 李东朗

党中央在红军长征期间做出的几次重大抉择,对于长征的胜利和中国革命的发展产生了极其重要的、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

结束左倾错误

背景1934年10月,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指导,导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战斗失败,红军遭受重大损失,根据地面积大幅度缩小,最后被迫实行战略转移。长征初期,蒋介石举重兵围追堵截,企图彻底消灭红军和共产党,而左倾军事路线的错误指挥又使红军屡屡陷于十分被动与危险的境地。

事件为解决事关党和红军命运的最紧迫的军事指挥问题,中共中央于1935年1月在贵州遵义召开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这就是彪炳史册的遵义会议。此次会议着重总结了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经验教训,结束了左倾主义的错误领导,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的正确领导。

影响遵义会议在最危急的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使中国革命发生了历史性的转折。另外,遵义会议更为深远的意义在于,中国共产党自此走向成熟,开始独立自主地领导中国革命,中国革命从此有了正确的领导。

坚持北上方针

背景1935年6月,中共中央率红一方面军到达四川懋功,与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根据国内形势及川西和川西北的地理、经济、人文等因素不利于红军建立根据地等情况,中共中央提出了北上的方针。但是,领导四方面军的张国焘却因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而产生悲观情绪,提出南下川、康边的方针,想偏居一隅、逃避革命。

事件为消除分歧,党中央6月26日在懋功县两河口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讨论并制定了两军共同北上的战略方针。张国焘在会上也表示同意北上,但实际上仍想避敌主力、南下川康。同时,他看到一方面军减员严重,衣衫褴褛,装备不足,而自己领导的四方面军有8万余人,枪多势大,于是政治野心勃然膨胀,企图以枪指挥党,窃夺党的最高领导权。

中共中央识破了张国焘的用意,与之进行了坚决的、有原则的斗争。在其后中央政治局召开的沙窝会议、毛儿盖会议上,都坚持了北上的决策。张国焘在企图落空后,一意孤行,阴谋胁迫中央。中共中央当机立断,率红一方面军主力先行单独北上。9月12日,党中央在俄界召开了政治局紧急扩大会议,批判了张国焘分裂主义错误,继续坚持北上方针。会后,北上红军改称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在党中央的率领下于当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

影响北上方针为党中央把中国革命的大本营放在西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党中央战胜张国焘的分裂主义、实现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和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取得完全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转变政治路线

背景长征加深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国情的认识,推动了党的政治路线的转变。与此同时,中国政治形势发生了急剧变化。日本帝国主义制造华北事变,疯狂侵略中国,中华民族面临严重的危机,抗日救亡成为中国社会的主题。如何联合尽可能多的力量进行抗日斗争,成为中国共产党面临的主要任务。

事件为挽救民族于危亡,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决定实行战略策略的转变。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在陕北瓦窑堡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做出了把土地革命战争向民族解放战争转变的抉择,决定建立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会议还通过了《中央关于军事战略问题的决议》,确立了以打通抗日路线为中心任务,以山西和绥远为红军行动和发展苏区的主要方向。此后不久,红军发起了东征战役。

影响瓦窑堡会议的决定,顺应了当时国内的形势,解决了遵义会议未及解决的政治策略问题,开创了革命的新局面。经过大力实践,党与东北军和杨虎城十七路军形成了西北抗日大联合的局面,在华北和上海等地领导的抗日救亡运动蓬勃发展,同全国各地一些地方实力派建立了联系,他们都表示愿意与共产党联合抗日,从而初步形成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全民族抗战局面的形成创造了条件。同时,大好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势,也为党战胜张国焘的分裂主义和红军取得长征的完全胜利创造了条件。

长征中的重要会议

1934年12月12日在湖南通道县城召开的通道会议

1934年12月18日在贵州省黎平召开黎平会议

1934年12月31日-1935年1月1日在贵州省瓮安县召开猴场会议

1935年1月15-17日在贵州省遵义召开遵义会议

1935年2月在云南省扎西(今威信)召开扎西会议

1935年5月12日在四川省会理召开会理会议

1935年6月26日在四川省懋功以北召开两河口会议

1935年7月21-22日在四川省黑水县泽盖乡芦花村召开芦花会议

1935年8月4-6日在四川省松潘县毛儿盖的沙窝寨(今血洛)召开沙窝会议

1935年8月20日在四川省松潘县毛儿盖召开毛儿盖会议

1935年9月2日在四川省若尔盖县巴西乡召开巴西会议

1935年9月12日在甘肃省迭部县俄界(即高吉)召开俄界会议

1935年9月27日在甘肃省通渭县榜罗镇召开榜罗镇会议

1935年10月22日在陕西省赤安县吴起镇召开吴起镇会议

长征中的重要战役战斗

长征是红军10年内战最为严酷的一个阶段。国民党占领红军根据地后,先后投入100多万兵力,妄图将处于流动中的红军各部消灭。红军为保存力量,求得新的落脚点,开创发展新局面,与围追堵截之敌展开了殊死搏斗。在长达两年的长征中,红军共进行了近600次战役战斗,师以上规模约120次。其中重要战役、战斗有: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湘江战役,四渡赤水战役行动,强渡大渡河、夺取泸定桥战斗,腊子口战斗,吴起镇战斗,直罗镇战役,东征战役,西征战役等;红二、红六军团(红二方面军)突破澧水、沅江封锁线,乌江战斗,乌蒙山回旋战役,甘南战役等;红四方面军强渡嘉陵江战役,土门战役,绥崇丹懋战役,天芦名雅邛大战役等;红二十五军独树镇战斗,庾家河战斗,四坡村战斗等。此外,还有红一和红四方面军一起进行的包座战斗,红二和红四方面军一起进行的岷洮西战役,红二十五军和西北红军一起进行的劳山战役等。红军长征中的战役战斗取得了歼灭与击溃敌军数百个团,毙伤敌军数万人,俘敌少将以下官兵2.4万余人,缴获各种枪数万支、骡马2000多匹的辉煌战绩。

从数字看长征

从中央红军1934年10月10日离开江西瑞金开始战略转移,至1936年10月红军三大方面军在陕甘苏区胜利会师,长征共历时两年。

四路红军部队长征途中共转战14个省份,走遍了大半个中国。其中,中央红军经过了10多个少数民族聚居和杂居区,渡过的主要江河有22条,翻越的主要大山有20座,攻占县城100余座。

长征中,红军平均每天行军37公里。在中央红军368天的行军途中,15个整天在打大决战,平均每天都有一次遭遇战。

为消灭长征中的红军,蒋介石调集了国民党中央军、粤军、湘军、桂军、黔军、滇军、川军、东北军、西北军、马家军及少数民族中反动头人武装等10多支部队数十万大军,千方百计进行围追堵截。

在中央红军的队伍中,共有32位女同志历经艰难险阻,胜利完成了长征,途中没有一人掉队,没有一人牺牲,可谓中国妇女运动史上的一个奇迹。

长征途中,红军师以上干部的年龄绝大部分都在二、三十岁,红军将领的平均年龄仅25岁。

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授衔时,在中将以上的254名将帅中,有222人参加过长征。以长征开始时计算他们的平均年龄,9位元帅为36.5岁,8位大将为31.7岁,48位上将为25.9岁,157位中将为23.8岁。(郑椿霖辑)

长征中牺牲的中高级干部

四路红军长征出发前共有将近20万兵力,到达陕北时只剩下五六万人。据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所编《红军长征(综述·大事记·表册)》一书提供的名单,长征期间牺牲的红军官兵当中,营以上干部约为430人左右。另据军史研究专家统计,长征中牺牲的师职干部约有80多人,包括红三军团第四师师长洪超、红五军团第三十四师师长陈树湘、红三军团第六师师长曹德清、红四方面军第十师师长余永寿等;在战斗中牺牲的军职干部有红三军团参谋长邓萍、红二十五军政委吴焕先、红五军副军长罗南辉等人。

长征概述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离开中央苏区,实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在历时一年的长征中,中央红军穿越11个省,行程二万五千里,于1935年10月19日胜利到达陕北吴起镇。

红二十五军和鄂豫皖省委按照中共中央指示,于1934年11月从河南罗山县开始西移,在鄂豫陕边建立根据地。次年7月,为策应中央红军北上决定西征。9月到达陕西延川永坪镇,与红二十六、二十七军会师。在历时10个月的长征中,红二十五军行程近万里。

1935年5月初,红四方面军放弃川陕根据地,由彰明、中坝、青川、平武等地出发开始长征。在历时一年多的长征中,行程近万里,于1936年10月到达甘肃会宁,与红一方面军会师。

红二、六军团1935年11月从湖南桑植出发开始长征。次年6月底抵达四川甘孜与红四方面军会师,后红二、六军团合组为红二方面军。当年10月,红二方面军到达甘肃静宁县将台堡(今属宁夏),与红一方面军会师。在历时近一年的长征中,红二方面军行程近两万里。

长征中的外国人——洪水

 

洪水,越南人,1906年出生。1925年来到中国投身革命,进入黄埔军校第4期学习,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参加中央红军长征,1955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军衔。在长征队伍中,还有共产国际派驻中共的军事顾问李德等几位外国人。

长征中的年长者——周素园

 

周素园,1879年出生于贵州毕节,清朝末年贡生。1936年1月,红军二、六军团从湖南进入贵州。他和贺龙等进行思想交流,深受启发,真诚恳求要跟红军走到底,死也要死在红军队伍里。解放后曾任贵州省副主席。

长征中少数民族战士——天宝

 

天宝,又名桑吉悦希。1917年出生于四川阿坝马尔康。十二三岁时入寺庙当“扎巴”(小喇嘛)。1935年,红四方面军长征来到阿坝,他毅然报名参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批藏族战士。解放后任中共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等职。

长征中走出的女将军——李贞

 

有着“开国女将”之称的李贞,1908年2月出生于湖南省浏阳县,6岁当童养媳,1926年参加革命,长征中任红军第六军团政治部组织部部长、红二方面军政治部组织部副部长。1955年,作为惟一的女性,李贞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军衔。

本版资料主要来源于《红军长征史》(中共党史出版社、万卷出版公司出版)和《红军长征(综述·大事记·表册)》(解放军出版社出版)

责任编辑/刘万平张晓祺 图表制作、插图/仓小宝

(来源:解放军报第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