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制儿童发饰教程图解:金陵古城,保住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02:28:55
从2006年8月16位专家联名“刀下救城”开始,到如今的立法保护,近4年多时间,作为古都南京“城市之根”的老城南,在两轮旧城改造中,在“拆保”的激烈博弈后,终于艰难迎来依法保护的历史时期,书写了一座古城保护的沉重样本。
金陵古城,保住了
本报记者  申琳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1年01月13日   第 04 版)

秦淮夜景
对于有着2500年建城史的古都南京来说,2010年的最后一个月值得载入它的城市史:12月1日,《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正式实施;12月15日,《南京老城南历史城区保护规划与城市设计》面向公众征求意见——几近消亡的南京老城南大悲之后迎来大喜,“整体保护”大幕即将拉开。
城市“活化石”渐渐远逝
老城南是南京城市的活化石。自六朝迄于南唐,老城南就是南京最主要的商业区和居住区。明清以降,更是有“十里秦淮、金粉之地”之誉。清末以后,老城南成为单纯的居住区,但传承了六朝建康城的痕迹,又体现南唐金陵城的都城肌理。
然而,随着城市现代化建设进程加快,老城南与南京其他古老街区开始面临严峻考验——
2003年,90%的南京老城就已被改造;
2006年,老城南的颜料坊、钓鱼台、船板巷、门东、安品街等5处历史街区纳入改造计划,涉及40多条历史街巷、10多处文物保护单位、近千座历史院落;
截至2009年,南京古城传统风貌片区仅剩不到100万平方米,尚不到50平方公里老城总面积的2%。
2009年,南京再次启动大规模危旧房改造,老城南几片历史街区全部被列入“危改计划”。老城南命悬一线,仅存的南捕厅、门东、门西和仓巷4处历史文化街区内再次扬起拆迁的尘土。
老城南,一个无助的背影在人们视野中渐渐远去。
救救推土机下的金陵古城
2009年4月,梁白泉、蒋赞初等29位专家联合签署《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告急》的信函,信中大量列举针对老城南的破坏性拆迁行为,惊呼:“金陵古城危矣!”
老城南的命运引起了高层的关注,专门作了批示。事实上,这已是第二次就南京老城南保护作批示。2006年8月,谢辰生、罗哲文、吴良镛、徐苹芳、郑孝燮、侯仁之、宿白等16位学者联合发出《关于保留南京历史旧城区的紧急呼吁》,就受到了重视。
2009年6月初,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组成联合调查组赶赴南京,叫停大规模拆迁行动。然而,白下区对南捕厅四期的拆迁行为仍在继续,4000多户居民拆迁走了2/3,房屋拆掉了1/4。而平章巷、泰仓巷、评事街,仍然是此起彼伏的房屋拆毁声。
鬓发斑白的文史专家薛冰怒不可遏了:为什么一个区拆迁办就能对抗国务院调查组的意见?
把敬畏之心刻在城市基石
2009年8月17日,老城南的“拆保”之战终于迎来历史性转折。
那个酷暑时节,南京市规划局召开“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项规划专家座谈会”——这就是南京“古都卫士”们认为具有重要转折意义的“8·17会议”。会议座谈的《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30)(草案)》中明确提出:“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风貌区应采用渐进式的有机更新方式,不得大拆大建。”
2010年1月,南京市市长季建业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表示:“以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先人之心,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报告特别提到对老城南等三大片区要全面保护,要“推进老城南历史街区、风貌区的保护、利用、改造和复兴”。
2010年7月28日,《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由江苏省人大常委会通过,老城南终于手握法律之盾。同年12月1日,《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正式实施;12月15日,《南京老城南历史城区保护规划与城市设计》面向公众征求意见。
这部《条例》的核心就是“政府主导、统筹规划、整体保护、合理利用”十六字原则,并提出“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维护历史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保持、延续历史文化名城的传统格局和风貌”。
杨永泉,南京市地方志研究专家,在2002年第一个提出要建立南京古城保护区。他认为,《条例》最重要的是提出并贯彻了“整体保护”的理念,让南京老城残存的历史风貌能相对完整保存。薛冰更认为,过去古城区保护改造,为了资金“就地平衡”,通常交给企业运作,而企业总是逐利的,商业开发的思路不会变。因此,《条例》强调整体保护“政府主导”,是一个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