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信的反义词是什么:儒家的立场---经得起任何检验和批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8:13:39

儒家的立场---经得起任何检验和批评

 

儒家的仁本思想和中庸立场与古今中外任何思想学说“主义”都有所不同(不同的程度当然也不同。例如,仁本主义与自由主义、马列主义都不同,与前者是小不同,与后者是大不同。)兹略说如下:

 

一、儒家反对唯物主义,也不认同唯心主义。

仁,是形上形下一体圆融的(形上形下不二,也就是本体现象不二,道器不二,天人不二。)就形而上的超越层面讲,它是第一性的“东西”,心物一元,不可分割。这个第一性的“东西”,非心非物:不是意识不是物质,超越心物;亦心亦物:兼含意识和物质的双重信息,统摄心物,同时内在于一切意识和物质之中。如果一定要说仁本主义是唯心主义的话,仁本主义所唯的是兼含意识和物质的双重信息“本心”而不是学术界一般理解的意识心。儒家的宗教性就体现在这里。

 

二、儒家反对神本主义,也不等同人本主义。

人本主义以人为本,仁本主义更进一步,以仁为人之本、生命之本、宇宙万物之本。仁(良知)不仅是本质生命和生命本质,还是“生天生地、神天神地”(王阳明语)的第一性的“东西”。另外,儒家不是有神论也不是无神论。是否存在某种外星生命(姑且称之为“神”),在得到科学实证之前,儒家置之不论。不过有一点可以断定,即使有外星生命存在,也不过是另外一种生命形式,绝不是象基督教所谓的上帝那样是创世造人的。

 

三、儒家反对利己主义,也不等同利他主义。

利己利他不二,都属于本性的作用,两者不可分割、不可极端、不可“独尊”、不可“执一”、不可“主义”。利己主义和利他主义都不符合仁义原则。一般情况下,利己不碍利他,利他不碍利己;利己就是利他,利他就是利己。当两者产生冲突的时候,该利己就利己(只要不损他,何妨利己?),该利他就利他(必要的时候,不妨损己),因地、因人、因事、因时而制宜。

 

四、儒家反对集体主义,也不认同个人主义。

集体个人不二,集体与个人之间要追求一种均衡,不能为了集体利益而侵犯个人权利,也不能一味强调个人而忽略集体。(社会主义、民族主义、国家主义等,属于不同形式的集体主义。)

 

五、在政治上,儒家反对专制主义,也不尽认同自由主义。

对自由主义既有认同,又有超越。儒家追求民主但不限于民主。尊重民意但不唯民意,更不民粹。另外,儒家追求外在的政治社会自由更追求内在的道德意志自由。

 

另外,儒家既有超越性又有内在性,既有科学性又有神秘性,既有平等性又有等级性,既有快乐性又有忧患性,既有世俗性又有宗教性,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既有理想性又有现实性,既有自由性又有约束性……这些“两性关系”的两面一体矛盾统一,都是中庸之道的体现。

 

上述“以仁为本道中庸”的立场,是儒家也就是东海的立场(相关问题东海在旧作中已有详阐,这里仅点到为止。)可见中庸不是平庸,不是庸俗,更不是折中主义。“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仁本主义就是这样不偏不易的正道和定理,其正确度和真理性是至高无上的。

 

儒家在思想义理上寸步不让寸土必争坚持原则不动摇,同时在社会政治层面倡王道,具有最高的文明性和最大的宽容度,对于古今中外各种思想学说“主义”,主张言论自由百花齐放、并且汲精取华为我所用。

 

是真理,当然就经得起任何实践检验和理论批评。只是,古今中外对儒家无数无量的批评都没有批到点子上,也不可能批到点子上。很多今人对东海仁本主义和大良知学亦是误解深深误会重重,批起来鸡对鸭讲文不对题。(当然,儒家的反对者和批判者不可能具有正确理解和领会仁本主义的智慧能力,否则就批不起来了。)

 

除了时间精力顾不过来,或条件不允许,东海有时对有些问题不予回答,或是因为它们过于粗浅。一般儒学爱好者就能够答复的问题,不值得“劳我大驾”,更不值得劳我大笔。当然,如果是电视上、讲学时及其它只动口不用动笔的场合,任何针对儒家的批评和质疑,即使极其幼稚粗浅的问题,我也会耐心认真地予以圆满解答的。正如格筠所说:

 

“在跟学校老师们座谈时,递上来很简单的问题,有的还有些荒唐,但是他都一一认真做答。这和我印象中的他完全不同。印象来自他的文字,觉得他惜时如金,不屑也不会去理会没有质量的人和问题,其实他是那样耐心、认真、和气。”(格筠《儒师东海》http://blog.sina.com.cn/s/blog_608b0b910100n676.html)

 

这是实在话。顺及,我很喜欢“儒师”这个称呼。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其中一大乐就是“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这也是东海最大的人生理想,意味着双重的幸福----返本皈儒、自见仁性是一大幸福,如果有机会在一所大学当个“传道授业解惑”老师,又是一大幸福。

 

儒师,应该是智慧的开发者、正义的维护者、真理的传播者、道统的传续者,是中庸之道的全面掌握者和深度实践者。在我看来,人世间没有比做一个这样的老师更有意义、更加尊贵光荣的职业和事业了。

 

人能仁义终无敌,道及中庸不易行。中庸乃是至高境界至高道德,只有儒家圣贤才能正确理解、全面把握和深度实践之,根本不是一般批评者能够做到的----真做到了,也就不可能再对儒家对东海持批评态度了。难怪孔子在《中庸》中感叹:“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孔子又说:“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这是形容中庸之道的难以掌握,比“均国家”、“辞爵禄”、“蹈白刃”更难。掌握中庸之道者,可以“均国家”、“辞爵禄”、“蹈白刃”,但是,可以“均国家”、“辞爵禄”、“蹈白刃”者,却不一定能够掌握中庸之道。

 

又说:“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鲜能知味也。”过犹不及,过和不及,都不符合中庸之道。

 

又说:“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罟攫陷阱之中,而莫之知避也。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孔子说:人们都说自己智慧,选择中庸之道,却“不能期月守也”,坚持不了一个月。说明了中庸之道是很难坚守的。

 

又说:“君子之道费而隐。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

 

这里的君子的道,指的就是中庸之道。费而隐,广大而精微的意思。因为广大,匹夫匹妇也可以有所知有所能;因为精微,其最高境界,连圣人也有所不知有所不能,别说一般人了,所谓“人莫不饮食,鲜能知味也”、“百姓日用而不知”、“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说的都是这个道理2011-1-12东海儒者余樟法

“中国选举与治理网”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