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视频广告投放费用:佛教诸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2:30:04

一、唯识宗
1、名词
三性:(1)依他起性:每一法“现行”时,必定依赖其它的帮助才会成功,就是“众缘促成”的意思;(2)遍计所执性:一般人不明白一切有为的“生灭法”,不过是依因托缘的“幻相”,执着为“实我”和“实法”;(3)圆成实性:在众缘依他起上,悟达了“缘生性空”,除去了遍计所执的实我实法之忘执,叫“圆成实性”。

八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

种子:阿赖耶识的别名,在第八阿赖耶识中,含有直接为因而能生自类果者,就是种子。

识的四分:唯识宗对于心境关系分为四(1)相分:所分别的;(2)见分:能分别的;(3)自证分:当见分缘相分时,势之自体又去证明见分之不谬,称为自证分;(4)证自证分:是证明自证分的关系。

2、简述:“唯识”义:,识本义指对境的认识。此认识作用,即是识相。识相可有识别与了别二义,识别作为识相,说明诸识对境的分别与辨识作用,主要是从行为上说的,强调能动性方面。而了别作为识相,则强调诸识对境的了了分明的呈现,偏重从结果上谈。瑜伽行派,对了别之境的“外在性”予以进一步否定,彻底排除了离心独立的外境的存在,认为了别所呈现或显现之境完全是虚妄的。此时,了别即是虚幻境的显现功能,根本是错乱的。“唯识”指“唯了别(梵vijnapti-matra,或~ta)”,即心识或了别作为依他起性存在,皆有错乱(能)显现相,其所显现之能取、所取(或外境)是遍计所执性,决定无。

二、华严宗
1、华严宗的圆融思想:从五个方面讲圆融(1)从本体与作用、本质与现象的关系方面讲圆满;(2)从统一体中对立面的不二和同一方面讲圆满:从表面上看,各种事物或现象无论有多大差别,甚至处于统一中对立的位置,都存在不二或相互等同的关系;(3)从不同事物或现象可以相互包容、渗透方面讲:华严宗认为一切事物都存在着甲中有乙,乙中有甲的关系,即“相入”的关系;(4)事物或现象普遍联系方面讲:从表面上看,一切事物都是独立的、有差别的,由于它们都包含着相同的理,所以它们之间可以互相容通,每一事物与它事物的圆融关系,谓之“重重无尽”或“无尽圆融”;(5)从修行实践方面讲:华严宗把一切佛教修行规定,甚至把原本不属于佛教系统的修行规定,予以接纳,编排成一定的有序结构,共同作为成佛解脱不可或缺的环节和步骤,华严宗人完全接受这套规定,同时又以圆融思想予以解释,这就是“行布门”与“圆融门”的统一。

2、简述华严宗的性起说:华严宗的核心教义是“法界缘起”,也称“无尽缘起”、“性起缘起”,是对世界存在的方式和状态、对万事万物之间本来关系的说明,对世界是从那里来,不作论述,认为是佛自体的体现,世界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佛智慧本体的表现和作用。

3、简述华严宗关于四法界的学说:四法界由澄观最先提出,后由宗密整理定型,“统一真法界,谓总该万有,即是一心,,然心融万有,便成四种法界:一事法界,界是分齐义,一一差别,有分齐故;二理法界,界是性义,无尽事法,同一性故;三理事无碍法界,具性分义,性分无碍故;四事事无碍法界,一切分齐事法,一一如性融通,重重无尽故”

三、天台宗
1、 名词
一心三观  乃天台宗之观法。为天台宗基本教义之一。又称圆融三观、不可思议三观、不次第三观。一心,即能观之心;三观,即空、假、中三谛。知“一念之心”乃不可得、不可说,而于一心中圆修空、假、中三谛者,即称一心三观。此为圆教之观法,系不经次第而圆融者。 然此不思议法,甚深微妙,其观慧门,难解难入,故为圆教利根菩萨所修习者。
三谛圆融  三谛者,空谛、假谛、中谛,或称真谛、俗谛、中谛,一法上之德用差别即是三谛,三谛一一皆圆融相即,是为三谛圆融,亦即空不离假中,假不缺空中,中亦然。
一念三千  一念亦称一心,指心念活动之最短时刻;三千表示世间与出世间一切善恶、性相等人、物差别之总和。一念三千即谓,于凡夫当下一念之中,具足三千世间之诸法性相。盖天台宗思想,不论三性之有漏无漏,而谓介尔一心即具三千世间之迷悟诸法而无欠缺。
性具实相  天台宗教义以“诸法实相论”为中心,以“一念三千”、“三谛圆融”的性具说为诸法实相 。中谛、真谛与俗谛是众生“天然之性德”,本来就有。
别理随缘
别理随缘又称“但理随缘”、“一理随缘”为天台宗山家派通过对别教真如随缘义的区别而建立的理论;知礼强调别教随缘义与圆教随缘义的区别在:其理不具三千。圆教主张“性具”或“本具”,所以真如随缘不变,别教不谈“性具”或“本具”,故虽真如随缘,但有“变”义,二者同言随缘,但结果不同。
2、简述
(1) “五时八教”的判教:
智顗所主张之天台宗教判。即将佛教诸经典之内容加以分类、解释。五时,从释尊说法之顺序分为:一是“华严时”,指佛讲《华严经》;二是“鹿苑时”,指佛讲阿含类经;三是“方等时”,指佛讲《维摩诘经》《金光明经》《楞伽经》;四是“般若时”,指佛讲般若类经;五是“法华涅盘时”,指佛讲《法华经》和《涅盘经》。
所谓“八教”是将佛的说法分为“化仪四教” 和“化法四教”。
化仪四教(佛陀教化众生所用之形式):顿教、渐教、秘密教、不定教。
化法四教(佛陀教化众生所采用之教法内容):藏教、通教、别教、圆教。

(2) 宋代天台山家与山外派的主要歧义
a. 观心,观的是什么心?真心vs忘心,前者是晤恩的学说,称为山外派,后者主要是知礼的学说,称为山家派。晤恩主张“一念不离真心”的观法,它强调直接观照事物的实相,观照实相即是观照了真心。知礼认为修观的对象是“一念阴识”或“一念妄心”,以五阴十二入为境,各种观境均不出阴入,当这些所观之境被勘破之后,染缘中本有的真如佛性就被呈现出来。
b. “别理随缘”:真如随缘不变、不变而随缘,与出《大乘起信论疏》,湛然曾多次引用。山外派提出“别教不谈随缘”,知礼认为随缘义通于圆教与别教,别教实际具有随缘和不随缘二义,所以建构了“别理随缘”。圆别二教随缘义的区别在于:别教不讲性具。知礼以“别理”来澄清湛然的思想。
(3) 简述天台的性恶说:
性恶说又称“性具善恶”,指众生与诸佛同具善恶之性,其思想重心是由“阐提不断性善、诸佛不断性恶”。诸佛与众生的差别不在“性具”,而在修习。阐提虽具性恶,但却未断灭性善,尚有熏染善因的余地,如能修善治恶,也可以成佛。诸佛虽具性善,但未断灭性恶,由于诸佛对恶法有透彻的了解,所以不被恶法所染,因此可以广用诸恶来化度众生。
3、论述
(1) 湛然的“无情有性”说
“无情有性”说是湛然根据智顗的“性具善恶”理论而发展的,同时还吸收了《大乘起信论》的“真如随缘”思想,建立了“诸法真如 随缘而现,当体即是实相”。

为天台宗荆溪湛然所提出之佛性论。佛教一般咸认有情(即一切有情识之生物)方具佛性,湛然据,而认为山川、草木、大地、墙壁、瓦石等无情亦具佛性。其所著金刚錍(大四六.七八二下):“应知万法是真如,由不变故;真如是万法,由随缘故。”主张此真如即一心,或称本觉;万物由一心、本觉随缘所生,故万物亦体现一心、本觉。并驳斥反对者,而谓:“子信无情无佛性者,岂非万法无真如耶?故万法之称,宁隔于纤尘,真如之体,何专于彼我?”主张一尘一心即一切生佛之心性,唯通过对真如之认识,始可成佛,而悟及无情亦具佛性。 p5111

“无情有性”为天台宗湛然关于佛性论的命题。他认为一切事物都是佛性的具体表现,他还认为佛性犹若虚空,无所不摄、无所不包,怎能舍弃墙壁、瓦石这些无生命之物。世间万物,不论有情无情,都是佛性的具体表现。
湛然认为一切诸法皆为真如佛性的体现,真如佛性则是所有事物的主体,普遍内在于有情之物与无情之物;如果无情不具足真如,那不就认为宇宙万物没有真如佛性;因此必须承认无情亦具足真如佛性。
(2) 摩诃止观在禅法方面的革新
在天台大师智顗(538~597)之前,大小乘禅法一直并行不悖。小乘禅法以“五停心观”、“ 四念处观”为主,大乘禅法以各种三昧为主, 禅法之间繁简不一,仍然严守渐修渐悟的传统,普遍主张“次第意”,没有像智顗那样约化到“止观”,更没有进一步讲述止观的关系。
智顗建构一套“圆顿”的止观体系,这套止观体系被称为“摩诃止观”,亦即大止观,确立了“止观相即”的原则,有别于以往所有关于止观的说法;把所有的修行方法概括为“四种三昧”;主张“摄止为观”,提出“十乘观法”,最终归为“观心”法门。其中,“一心三观”是《摩诃止观》内容最终方便法门,而止观又是“圆顿”的根本原则。
《摩诃止观》为智顗晚年所讲述,亦为其著作中体系最圆熟之论书。书中详说圆顿止观之法,阐述智顗独特之宗教体验与宗教实践。智顗为叙说以禅观思惟体得超常识之宗教境界之蕴奥─圆顿止观,故将其具体实践法分成总论略说(五略)与别论广说(十广),详加解说。五略,指发大心、修大行、感大果、裂大网、归大处等五段;十广,指大意、释名、体相、摄法、偏圆、方便、正观、果报、起教、旨归等十章;二者并称五略十广。

四、禅宗
1、名词
无相戒:外离一切相,名为无相。坛经中传戒仪式为先传“自性五分法身香”,次授“无相忏悔”,再则是“发四弘誓愿”及授“无相三归依戒:归依觉两足尊、归依正离欲尊、归依净众中尊”。
或:《坛经》中无相戒为a.归依三身佛:于自色身。归依清净法身佛。于自色身。归依圆满报身佛。于自色身。归依千百亿化身佛。皮肉是色身,色身是宅舍,不言归依,但悟自性三身,即识自性佛。强调众生皆有成佛的可能性,皆可自修自悟的“无相戒”;(b.发四弘誓愿c.无相忏悔d.无相三皈依。

一行三眛:于一切处行住坐卧,常行一直心是也,行直心,于一切法勿有执着。

无念为宗:于诸境上心不染,约无念。于自念上常离诸境,不于境上生心,若只百物不思,念尽除却,一念绝即死,别处受生,是为大错,所以惠能立无念为学佛的宗旨。

五家七宗:继承惠能法嗣的是唐末五代青原行思、南岳怀让两大弟子系统下产生的五家七宗。青原行思门下,分别流出云门宗、曹洞宗、法眼宗。南岳怀让门下,马祖道一及其弟子百丈怀海分出沩仰、临济二宗,此为五家;后临济门下又分出黄龙、杨岐两派,称五家七宗。

平常心:马祖道一以“平常心是道”体现他禅法的特色,从日常生活行事中认识“起心动念、弹指瞬目”皆是佛性之用的禅旨。

公案:临济杨岐派门人大慧宗杲,以参公案的方式,引导行人起疑情、看话头,力求彻然大悟。禅宗所说的“公案”,一般是指对古代禅师的言行或他们与学人的对答之文字纪录。“参公案”就是从那众多的公案中挑选一些看来难以理解的言论或问题出来,让求道者不断参究。例如:有僧人问赵州和尚:“狗子有佛性也无?”赵州答:“无!”它有二个作用:一、作为印可的标准;二、举古、评讲。

2、简述:
(1) 临济宗的主要特点:
临济禅法:树立自信、立处皆真;
接引门人的门庭施设:三玄三要、四料简-是临济宗另一种门庭施设。所谓“料简”,又作“料拣”,亦作“料捡”,它具有“品评选择”的含义。依不同根器的门人对“我执”、“法执”的修行见地而灵活加以施教。师晚参示众云:“有时夺人不夺境,有时夺境不夺人,有时人境俱夺,有时人境俱不夺。”
四宾主-临济宗有“四宾主”之说,通过宾主之间的应对,考验双方对佛法认知的真伪深浅,测试对方的见解,看彼此谁能真正掌握禅理。四宾主中,宾主之间有四种形式产生。一是宾看主。二是主看宾。三是主看主。四是宾看宾。一般说来,“主”指彼此之间能显大体大用,处于上风的一方;“宾”指执着于我、法之境,未能证悟,处于劣势的一方。
四喝-临济禅师应机多用喝,“临济喝”是其宗门施设,是接引门人教禅、学禅的另一种方法。禅师的“喝”并非每一种都相同,他的每一种喝,各有其旨意,绝不雷同。
临济宗风机锋峻烈,五逆闻雷。棒、喝是临济宗接引门人最常用的方便施设。不仅在棒雨喝雷上,更表现在呵佛骂祖、非经毁教上;事实上,临济禅师这种棒喝齐施、呵佛骂祖,其目的是要摆脱束缚,剿灭情识;如此始得解脱,不与物拘,透脱自在
(2) 文字禅的主要形式:文字禅是一个特殊的概念,它有独特的表现方法和固定的体裁。是透过文字形式来参禅,但都不是用文字来讲,文字成为禅修的手段或工具。公案”本指公府内的案牍,此指古代禅师的言行记录,其中蕴含着开导弟子觉悟的经验,可以作为禅修者的范式,学习和修行的准则,是禅门的“古则”。用偈颂解说公案就称为“颂古”。善昭讲的“代别”是“代语”和“别语”的复合词。“代语”指公案中只有问话没有答语,或所答不合旨趣,而代为作答。“别语”指公案中已有答语,作者又另作别有含义的答语。比起偈颂来,“代别”是解说、发挥古代祖师禅法的重要文体,“评唱”阐说、评议古人机语的禅学思想,

3、论述:《坛经》的主要思想
《坛经》内容大致由三个方面组成∶1.惠能自述生平。2.惠能在大梵寺讲法a.授无相戒-戒b.摩诃般若般罗密-慧。c.顿悟禅-定。3.惠能与弟子的问答纪录及临终嘱托。
前两个部分,大体是惠能应韶州刺史韦璩等人的邀请,在韶州大梵寺讲演的纪录,各版本出入不是很大。反应了惠能的出身、黄梅得法、南归传禅的生平事迹,以及以空融有、直了心性、顿悟成佛的禅学思想与禅法特色。这是《坛经》的主体,由弟子法海纪录,在惠能生前已经确定。
第三部分,在后出的本子则增加不少,内容是惠能平时接引弟子的机缘,临终前后的情形,由弟子辑录出来,附编于被称为《坛经》的大梵寺说法部分之后,这就是我们所泛称的《坛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