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疼左后:重庆的崛起是一种象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8:44:09
关键词:代表
代表中国经济的未来
美国《新闻周刊》
报道时间:2010年7月 2009年3月
关键词:代表
代表中国经济的未来
2010年7月,美国《新闻周刊》发表题为“偏爱中国人的中国”,文章开篇之语便是“如果有一个城市能够代表中国经济的未来,那么这个城市非重庆莫属。”
文章介绍称,重庆这个位于中国西部的大都市,人口多达3200万。最近在当地举行的一个贸易展览会上,大约80%的参展企业都是中国公司,他们提供了包括重机械、汽车、金融服务等种类繁多的产品,比如像力帆、比亚迪这种将来可能成为全球品牌的名字。此外,大多数买家也都是中国人。
美国《新闻周刊》说,这一切都预示着中国新的增长轨迹:主要决定因素将是中国的内需,而不是外国人。所有这些都能印证中国新的发展轨道,这个轨道是由中国企业和中国需求来定的,而非外来者。新增长的中心地带在这个国家广袤的西部,而不是东部沿海。经济学家纷纷将目光瞄向重庆,他们十分看好中国西部,对其前景充满信心。那里有较高的增长率,更吸引人的政策,而且还可能存在着一个巨大的消费市场。
2009年3月,美国《新闻周刊》还发表过题为“中国资金流向西部”的文章,文章称重庆发展速度让人羡慕,其发展将引领中国经济复苏。文章中还写到,这是个迅速扩张的直辖市,尽管人均收入没达到上海、北京等城市的水平,但重庆和许多内陆城市,却是中国经济复苏的希望所在。
媒体简介:
《新闻周刊》1933年正式在美国出版发行,与《时代》、《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并称为美国三大新闻周刊,周发行量440万份。它还拥有3种英文版本和6种非英文版本,前者包括大西洋版本、拉丁美洲版本和亚洲版本,后者包括日语、韩国语、西班牙语(拉美地区)、阿拉伯语、波兰语以及繁体中文等。
美国《外交政策》
报道时间:2010年8月 2008年10月
关键词:标杆
全球化城市发展的标杆
2010年8月,《外交政策》再次推出“国际化城市指数排名(2010)”,从影响力、全球市场、文化以及革新等实力方面对全球65个国际化城市进行了综合排名,重庆再次被列入其中。《外交政策》足足用了20张图片,对重庆进行了浓墨重彩的介绍式报道,对重庆作出了高度评价,称重庆是中国的明日乐园,中国扬子江上的芝加哥,世界的未来之星,全球化城市发展的标杆。
2008年10月,为记录世界范围内的全球化趋势对城市发展的影响,美国《外交政策》杂志联合全球管理咨询公司科尔尼公司、芝加哥全球事务委员会,共同推出首次“国际化城市指数排名(2008)”,分别从商业活动、人文资本、信息流通、文化经验和政策参与五个方面对城市进行综合评比,重庆位列其中,《外交政策》称重庆是全球发展速度最快的城市。
媒体简介:
《外交政策》杂志是全球公认的最有影响力的国际时事刊物之一,由美国政治学“泰斗”亨廷顿1970年创刊,专门鼓励所有对美国外交政策上面临的至关重要的问题而引发的争论。至今,这本以美国首都华盛顿为总部的杂志,已成为一个云集有深度讨论的论坛和新主张、新观念的信息来源。
美国《连线》
报道时间:2010年8月
关键词:期望
我们充满期望
美国《连线》杂志去年8月25日在题为“藏在大雾后的发展速度最快的世界大都市”文章中写道,重庆以多雾出名,雾恰好可以用来比喻充满众多神秘之处的中国,“今天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不远处的前面,我们知道将会发生什么。但是更远处的事情却部分隐藏在雾里。这就是未来,我们看不清楚,但我们充满期望”。
媒体简介:
美国《连线》是反映当今变革应用于现代和未来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的知名大众网络杂志,一般不刊载技术文章。
英国《金融时报》
报道时间:2010年1月
关键词:潜力
投资潜力超过东京
2010年1月,英国《金融时报》集团下属的《外国直接投资》杂志在亚太地区133个城市展开调研,依据经济潜力、成本与效率、人力资源、生活质量、基础设施、商务环境、外资策略七方面的标准,评选亚洲未来十大城市,另外还包括7个子榜单。重庆因在外资策略方面独树一帜,在最佳投资城市子榜单中高居第七位,超过日本东京。
《金融时报》评价称,重庆以其开放政策、低廉成本、城市潜力而备受投资者关注,而重庆正在申请的两江新区又有望年内获批(编者注:已获批),将成为继上海浦东、天津滨海之后走在开发开放前列的中国第三个试验区。
媒体简介:
《金融时报》是一家世界领先的商业新闻机构。该报纸在全球23座城市拥有印刷点,每日发行量为408,544份,为全球130万读者提供大量的新闻、评论及分析。
英国BBC
报道时间:2010年12月
关键词:巨变
这无疑是一个巨变
BBC报道说,中国已经取代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汽车市场。而在包括重庆在内的汽车厂家的努力下,让中国成为全球最大汽车出口国的愿景也非遥不可期。BBC记者说,尹明善和八个伙伴在1992年开创了他的摩托车公司。
十年前,在一个油腻的车间,他和他的小团队开始了摩托车发动机制造。十年后,他的力帆公司已经成为中国第二大的摩托车制造集团。这无疑是一个巨变。发展重庆既意味着刺激经济内需有了新市场,更显示出中国为经济平衡发展找到了新舞台。报道还说,重庆的城市化是保留旧城,再造新城。
媒体简介:
BBC是英国的一家政府资助但却独立运作的媒体。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BBC一直垄断着英国的电视、电台。在1955年独立电视台和1973年独立电台成立之前,BBC一直是全英国唯一的电视、电台广播公司。现在BBC除了是一家在全球拥有高知名度的媒体,还提供其他各种服务,包括书籍出版、报刊、英语教学、交响乐团和互联网新闻服务。
新加坡《联合早报》
报道时间:2011年1月
关键词:模式
“重庆模式”成
中国发展新路径
新加坡《联合早报》在报道中称,中共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近几个月来主导的“重庆模式”成为中国政经界关注的热点。
“重庆模式”是2009年被媒体和专家冠名的概念, 以薄熙来推广的“五个重庆”(宜居、平安、森林、健康、畅通)以及在当地展开的打黑除恶、唱读讲传和环境整治工程专项行动为基础。2010年6月12日,重庆官方七部委正式推出“重庆模式”,内容还包括加大保障房建设解决住房问题、农民工户籍改革、以优惠条件引资、打造IT加工贸易产业集群、承接沿海向内陆产业转移的新产业等等。
“重庆模式”的主要内容正是中国各地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经济转型、改善民生和维护社会稳定急需破解的难题。在“重庆模式”之前,社会已经存在如深圳模式,苏南模式,温州模式等地方经验。但这些模式主要是一种以资本为本、注重经济发展效率的模式。而“重庆模式”则更加强调以人为本、公平正义。
媒体简介:
《联合早报》由新加坡报业控股公司出版,属新加坡主要华文综合性日报,平均日发行量约20万份。
韩国《朝鲜日报》
报道时间:2009年8月
关键词:打黑
打黑净化队伍 提升公信力
韩国《朝鲜日报》2009年8月报道了文强的落网,《朝鲜日报》在文中强调:在不少重庆人看来,文强的落网是一个符号,象征着当地政府深入打黑和净化队伍、提升政府公信力的决心与魄力。
媒体简介:
朝鲜日报是韩国的大报之一,以韩语发行,每日发行量高达222万份。其名称读作Chosun Ilbo,写成汉字就是朝鲜日报。《朝鲜日报》自1920年创刊以来,一直受到韩国国民的厚爱,最近几年在家庭订阅率、个人阅读率、媒体喜爱度等各种就订阅情况进行的调查中,均高居榜首。
日本“共同社”
报道时间:2010年3月
关键词:双赢
促进日企来渝投资
共同社在报道中称,重庆加大力度促进日本制造业企业进入重庆发展。有关方面是在会见访华参加日中政府交流活动的日本媒体时作出上述表示的。
共同社指出,外资企业中,日本企业进入中国市场还比较少。但重庆方面是欢迎外资进入的,当然也包括日本企业。共同社报道说,日本企业拥有先进的技术,如果能去重庆,将实现双赢。
媒体简介:
“共同社”,日本官方主流媒体
为什么偏偏是重庆?
“为什么偏偏是重庆?”这是国际媒体在关注重庆城市化发展时提出最多的问题。英国《卫报》日前的一篇文章很好地回答了此问题,《卫报》称重庆有许多优势,比如运输成本比较低,同时还兼有空港、水港及铁路等交通便利的条件。中国西部内陆与世界的距离正在缩短。海外制造商向内地挺进的趋势正好与中国城市化进程相呼应。在未来数十年内,重庆和中国西部在这一城市化进程吸纳的“新市民”人数可能会超过美国的人口总数!报道还称,发展重庆这样的内陆城市,减少对出口的依赖、加强内需正是中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扭转失衡状况、进行战略转型的方式之一。
“重庆是一个未来的中心”
事实上,近来一些外国领导人访华日程越来越多从西部开始。去年9月6日,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开始纪念新中建交20年的访华行程,他把行程第一站放到重庆。这是他第一次访问中国中西部城市。李显龙行前称,他这样做是为了“亲自观察这些城市的发展,并了解这些城市在中国把发展从沿海地区引向内陆战略中所扮演的角色”。无独有偶,瑞士联邦主席洛伊特哈德日前也把庆祝中瑞建交60周年的访华行程首站定在重庆。瑞士广播电台去年8月10日引述洛伊特哈德的话称,“重庆是中国五大经济中心之一,是一个未来的中心。”尽管西部占中国71%土地,但只占全国GDP的19%和进出口的4%。对于领导人为何选择重庆作为访华首站,新加坡《联合早报》称,2010年是中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新十年的开始,“中西部地区目前正逐步承接沿海的产业转移,为中国经济从出口导向到内需主导铺路”。
德国10位网友中
有6位多少了解点重庆
近几年来,重庆在国际上的认知度越来越高。《环球时报》驻德国记者通过Facebook对一些德国网友进行随机采访,10位网友中有6位表示或多或少了解重庆。在德国亚马逊网站,可以搜到有关重庆的德文书有417本,从介绍重庆美食、美景到投资机会的各种书籍都有。实际上,世界对重庆的了解主要是近几年。曾到重庆进行学术交流的德国学者艾图博士对《环球时报》记者说,重庆这几年出了不少新闻,频频被国际媒体报道,从某种角度上说,这是由于重庆在很多事上开辟了新道路。
艾图博士说,中国人自己认为中国还称不上是真正的强国,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巨大的东西部发展差距以及城乡差距。未来中国有多强大,不是看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能否追上纽约、巴黎、伦敦,而是要看西部能否变得像东部一样富裕,农村能否像城市一样繁荣。就发展潜力而言,中国东部许多地方在硬件上已没有太大上升空间,但中国的潜力还很大,这一潜力的权重几乎都集中在西部。
瑞典安全与发展研究所去年的《国别报告》曾预测,中国的经济发展将在2020年前后进入“平台期”,中国的GDP增长将回落到3%-5%的水平。不过这个报告也提到,倘若中国西部的发展进程提速,“平台期”有望延后至少20年。
据《环球时报》

中央公园建成后成了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巨建兵 摄
核心提示
“重庆利用外资增幅连续两年全国第一;吸引世界500强企业投资项目总数西部第一;在投资潜力竞争力排行中居京沪津之后排名第四……这组数据支撑起了重庆开放型经济发展。”人民日报为此下了定义:山城重庆,成为近年来我国西部地区优化投资环境、提升开放水平的缩影。重庆:在改善投资环境中破题。
从“五个重庆”到“两江新区”,从“民生十条”到“拥有二线城市的房价享受一线城市的居住品质”,2010年以来,国内主流媒体纷纷把目光聚焦到发展中的重庆。毫无疑问,发展的重庆近年来取得的成绩是引人注目的,国内媒体无论从宏观还是从细节,都全方位地感受并报道出了发展中重庆的轨迹!
关键词:唱读讲传
“唱读讲传”红遍重庆关键词:“民生十条”“民生十条”让群众
《人民日报》
报道时间:2010年11月
关键词:唱读讲传
“唱读讲传”红遍重庆
《人民日报》报道说,2008年6月以来,重庆市深入开展唱红歌、读经典、讲故事、传箴言的“唱读讲传”活动,两年多来,全市累计开展红歌传唱活动12.8万场、参与市民超过7770万人次;开展经典诵读展演活动2.8万多场、参与市民1275万人次;举行故事会7.01万场;手机和QQ用户转发箴言1.3亿多条次、参与用户达1.63亿人次。
“红歌一唱,神采飞扬;经典一读,智慧十足;故事一听,明理舒心;箴言一看,百读不厌”,“唱读讲传”活动受到山城广大群众的欢迎和喜爱,成为重庆宣传思想文化建设的“品牌”。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思想日趋多元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被逐渐淡忘,一些青少年唱的是流行歌曲,读的是快餐文化,讲的是低俗故事。重庆市委认识到,保证党和国家的事业薪火相传,最根本的是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用先进的、红色的、健康的文化抵制落后和低俗文化。
新华社
报道时间:2011年1月
关键词:“民生十条”
“民生十条”让群众
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新华社在报道中提到:2010年召开的重庆市委三届七次全委会决定用两年半时间,投入3000亿元,在解决全市群众最关心的十大民生问题上取得重大突破,实现“民生十条”。重庆市决策层认为,以人为本、改善民生,既是发展的目的,也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既能拉动经济发展,又能为百姓办好事,使群众真正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新华社还指出:重庆市在“民生十条”中推出了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公租房建设,以解决城镇中低收入“夹心层”的住房困难问题。截至2010年年底,重庆已有多个公租房项目开工,预计该市2011年将竣工约1000万平方米公租房,可集中解决50万城市“夹心层”居民住房困难,同时还将新开工建设公租房1000万平方米以上。
《光明日报》
报道时间:2010年8月
关键词:森林重庆
深刻认识“森林重庆”
《光明日报》报道称,重庆市主要领导对建设“森林重庆”的意义有着独到而深刻的认识。
一是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需要。在2008年8月召开的全市“森林工程”动员大会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指出,重庆作为一个重要的汽车和摩托车生产基地,要通过大力种树抵消排放的二氧化碳,为全球气候安全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是改善重庆生态环境的需要。在2008年7月召开的市委三届三次全会上,薄熙来指出,提高森林和绿地覆盖率,是改善生态环境的治本之举;建设“森林重庆”会缓解“雾都”、“火炉”的气候现状,减少长江上游的水土流失,促进国土资源增值,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综合效益可观。
三是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需要。2008年3月底、4月初,薄熙来在渝东南调研时指出,要充分挖掘山地资源优势,变荒山、穷山为秀山、宝山,真正“靠山吃山”。
四是加快重庆林业发展的需要。2008年5月,薄熙来在涪陵等地调研时指出,今后10年要把林业作为全市重要战略,使林业成为重庆大发展的又一个代表作。
《光明日报》还说,“森林重庆”建设不是政绩工程、形象工程,而是符合世界潮流、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
《经济日报》
报道时间:2010年2月
关键词:快车道
“畅通重庆”建设驶上快车道
《经济日报》报道说,交通曾是长期以来制约“山城”重庆发展的一大因素。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之后,重庆的交通基础设施得到了极大改善。2008年,重庆市委、市政府提出建设“畅通重庆”的目标,有效带动了重庆交通的跨越式发展,已经形成了一个覆盖城乡的公路网络和一套富有特色的公交系统。在重庆市委、市政府的强力推动下,2009年重庆市全年新改建农村公路1万多公里,超过年初计划25%,解决了112个乡镇通畅和834个行政村通达、770个行政村通畅的问题。重庆市乡镇通畅率、行政村通达率和通畅率分别由2008年底的83.5%、85.7%、38.9%提高到97.3%、96.2%、50.5%。
《经济日报》提到,重庆加快了构建农村客运网络,设立发展资金对车船保险费等予以补贴,新建农客站点150个,新解决19个乡镇、900个行政村通客车问题,全市乡镇和行政村客车通达率分别达到98.1%、64.6%,使广大农村地区出行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在重庆主城区,公共交通也从只有汽车,发展到索道、轻轨、地铁、汽车。”
《瞭望》
报道时间:2010年3月
关键词:重组世界
用笔记本电脑重组世界
《瞭望》新闻周刊以“别样重庆”为主题,对新重庆近几年来的巨大变化做了全方位解读,展示了一个在中国转型期的西部直辖市的蓬勃活力和城市张力。
《瞭望》新闻周刊在解读中提到:重庆决策层注意到IT业界提供的一个信息,在国际金融危机中,全球笔记本电脑市场不仅没有萎缩,反而年均增长30%,2008年全球销量达1.6亿台,预计到2013年销量会翻一番达到3.2亿台,他们从中看到了新技术产业增长的曙光。
《瞭望》报道称,2009年初,黄奇帆率重庆市政府代表团与惠普公司展开协商谈判后,惠普决定将新增4000万台产能的项目放在重庆。据介绍,至“十二五”末,重庆的笔记本电脑产能可达到8000万台,由此成为亚洲乃至世界最大的电脑制造基地。清华大学教授胡鞍钢认为,重庆此举可以说在笔记本电脑生产上“重组了世界”,为中西部地区推进跨越式的转型发展,开辟了一条具有启示意义的路径。
《亚洲周刊》
报道时间:2010年3月
关键词:共同富裕
重庆探寻共同富裕
模式新路径
香港《亚洲周刊》刊文说,重庆开展干部大下访、大排查、大接访,动员干部下访与民众同吃同住,并要求领导干部找贫困户“结穷亲”,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探索共同富裕新路径。支持者认为,干部大走访解决的不仅是访民实际问题,而是重拾共产党密切联系群众、为人民服务等传统价值。在中国迈向共同富裕路途中,重庆正在探寻一条中国模式新路径。
凤凰网
报道时间:2010年9月
关键词:重庆梦
重庆梦是中国模式
的载体与叙事
“凤凰网”去年9月份以“重庆梦是中国模式的载体与叙事”为主题,报道了重庆的发展。以下是报道摘要:
作为一个内陆中心城市,重庆在2008年金融危机中并没有受到严重冲击,因其外向型经济只占12%。在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之下,重庆却以15%的速度飞奔向前。重庆的高速发展证明了市场原教旨主义的失效,也证明了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意义———以人为本、改善民生既是发展目的,也成为发展源泉。
重庆通过“一座拥抱农民的城市”、“一座为低收入群众造房的城市”、“一座关爱留守儿童的城市”、“一座关注市民幸福感的城市”、“一座适宜人类居住的城市”、“一座民生型的社会主义文明城市”六大实践破解了“中国双重人格难题”。重庆协调激发个体积极性和公共控制能力已经成为一种软实力,其对发展中国家的吸引力超过西方模式的吸引力。中国的改革开放将把重庆探索的实践带进国际思想观念市场。我们需要提出在国际观念市场上通过推销重庆梦、中国模式,向世界清晰地传达中国的理念和奋斗目标。
《南方周末》
报道时间:2009年4月
关键词:敏锐
敏锐意识到
金融危机的危害
《南方周末》在2009年4月的一则报道中称,重庆早在2008年上半年就敏锐地注意到金融危机可能带来的危害,比其他省市早几个月推出了一系列刺激经济的财税金融政策。此外,当时重庆提出了2009年的GDP目标为12%,一度是全国最高。
《财经》
报道时间:2010年8月
关键词:两江新区
两江新区成为一个集合
2010年8月2日,《财经》杂志就重庆两江新区的发展作了深入详细的报道,以下是报道节录:
“两江新区将充分发挥对渝东南、渝东北等区域的带动作用,在新区范围内对口三峡库区的几个区县设立类似‘飞地经济’性质的发展模式,采取税收返还的方式,既能帮助库区致富,又能保留库区的主体功能。”重庆市委常委、两江新区管委会主任翁杰明说,“如果‘西三角’是一个增量级的话,希望两江新区成为一个集合,先行探索,并发挥产业聚辐作用,包括我们的新兴要素市场在第一时间内就要辐射到‘西三角’。同时我们的保税港区作为内陆地区惟一的保税港区,实际上是为‘西三角’以及680万平方公里的西部地区服务。”
新浪网
报道时间:2011年1月
关键词:变迁
在西部大开发中乘风破浪
“新浪网”报道的提要如下:
“北上广”,中国自由市场经济的亮点城市,承载着年轻一代中国人的梦想,但是日益高涨的房价却让不少肩负成家立业沉重使命的外地打拼一族望而生畏。而如今,连续十年高速发展的新兴直辖市重庆,在西部大开发中乘风破浪,于城市发展与人民幸福感方面后来居上,拥有的是二线城市房价,享受的却是一线城市最具品质的居住环境。
重庆发展的10年,也是地产的黄金10年。这10年,居住业态之丰富,居住区域的扩展,居住环境的改善,都使重庆人的居住品质空前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