腐向cp排行榜:寻找天卉课改原动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3:55:08
因为课改,天卉的课堂引发了“核聚变”,天卉的发展实现质的飞跃。一所民办学校何以在短短两年时间内赢得发展的奇迹,是什么支撑了天卉课改的整体繁荣?天卉并非课改的先行者,又是什么成就了他后来者居上的发展速度?天卉课改的原动力来自哪里?

动力一:校长的教育理想

  对于一所民办学校而言,创办人胡志民无疑是这所学校的灵魂人物。这位曾做过10年教师的办学者,当初“弃教从商”是因为对学校教育的不满,而今又“弃商从教”则是为了重拾自己的教育理想,立志办一所理想的学校。
  对于胡志民来说,出于对教育的追求而选择课改的动力,远比其他利益的驱动更具穿透力和持久性。在天卉采访的一个多星期里,记者目睹了这位视教育为生命的创业者的生活状态。
  这是胡志民日常生活最典型的一天。早晨5点30分准时站在操场上,等待学生出操。早饭后处理学校日常事务,然后深入班级看课,中午在学校与老师们一起就餐,下午处理日常事务,晚上9:30以后下班回家。
  7年来,胡志民的生活就是循着这样节奏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循环往复。
  在学校的教学楼的走廊上有一块展板,上面是天卉的学校宣言,宣言中这样写道:我们正一起进行着一项艰苦而充满创造性的特殊工作,我们正生产着一种特殊且具有灵性的“产品”,这种产品有三大特性:第一,“自宣性”,产品本身会说话。我们工作的好坏,产品自身能宣传;第二,“一次性”,产品一经生产,一次成型不可回炉;第三,“定向性”,每一个产品都是家长向我们订做的,家长不满意我们无法转手。
  是产品就要走向市场,而市场像一只无形的手,无时无刻不在排列着各家产品在市场上的位置。市场的法则是无情的,如果我们的产品得不到社会认可,得不到大家满意,那么他们就会行使选择的权力,抛弃我们。我们每一个员工都是在为“家长”、为“社会”打工。“受人之托,忠人之事”,我们必须从根本上保证“产品”的质量,最大限度地满足“家长”和“社会”的愿望,我们才有生存、发展、强大的可能。
  胡志民是这样想的,也就这样表达自己的观点。在他看来,办教育首先要摒弃功利目的,要凭良知去办教育。他常常对教师们说的一句话是,学校是大家的学校,每一个人都是学校的主人,这也因此形成了一种愿景引领。胡志民在天卉提出了发动机文化:一个火车头马力再大,所带的车厢数是有限的,但是如果把每一节车厢都安装上一个发动机,就形成了一个动车组,它的速度就会风驰电掣。天卉中学倡导的发动机文化,是让每一个人、每个部门都成为发动机,那么天卉中学这列车一定会高速行驶在教育的前列。
  胡志民一直认为,家族式管理是民办学校发展的致命伤。因此在天卉,胡志民不允许任何一个人的亲戚参与学校的工作,包括他的爱人也从来不插手学校任何事务。也正是因为如此,天卉的“发动机文化”真正得以有效落实,胡志民与所有教师一起形成了一个价值共同体。
  了解了天卉教师集体的价值认同,也就不难理解天卉强调“责任观”的意义。天卉中学的责任观有这样一段文字描述:一个负责任的人,就是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一个有责任心的人,就是一个能委以重任的人;一个有责任能力的人,就是一个有担当的人;一个会负责任的人,就是一个能创造生活的人。生命因责任而高贵,工作因责任而精彩。每一个天卉人都要以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对未来负责、对国家民族负责的精神,修身、治学、立世,肩负起自己的责任。
  胡志民希望把学校办成一所负责任的学校,把教师锻造成一批负责任的教师,努力教出一批负责任的学生,让“责任”二字贯穿于学校工作的每一个环节,打造独特的“责任文化”。
  “改革让我们体验到了什么叫痛并快乐着,而价值认同让每一位教师都感觉前途有奔头,工作有劲头,全校上下焕发出了一种全新的精神风貌。”胡志民说。
  我们看到,在天卉,校长的思想有效地传递给每一位教师,校长的文化转化成为了团队的文化、学校的文化,每一位教师,甚至每一位学生都能融入到校长所引领的学校文化中,他们中的每一个人都可能成为刷新学校文化的动力元素。

动力二:管理凝聚人心

  天卉课改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学校不断创新的管理体系。校长胡志民说,天卉实行的是“361°”管理思想。这一提法有着他个性的解读。胡志民说,360°是一个闭合的圆,圆是中国的文化中一个重要元素,代表着“圆满”、“团圆”、“至善至美”。他的观点是,要敢于继续突破,增加这个1°,就是要倡导教师敢于打破固有的圆满,求得新的突破,否则容易把自己圈在一个圈子里,故步自封,流于平庸。
  这一思想落实在教学管理上就是逐步趋于完善的“三横、六纵、一个圆”管理架构。学校按三个年级、六大学科、一个督查组设置管理机构,自成体系交互评价,构成一个相互咬合的管理体系。
  所谓“三横”,即七年级组、八年级组、九年级组每年级设一名年级主任。年级主任直接对校委会负责,有一定的财权和人权对本年级各教学组进行横向管理,执行校委会制定和下达的管理指令,带领本年级教师完成周计划、月计划、年计划,负责每月对本年级教学组的排队,落实月奖惩,形成三条横向管理通道。
  “六纵”是围绕语文、数学、英语、政史、物地生化、体音美综合实践六大学科,每学科设一学科主任,有一定的财权和人权对跨年级、同学科的教师进行纵向管理,直接对校委会负责,制定本学科的教学、教研计划;执行校委会对教学的管理指令,带领本学科教师完成制定的周、月、年,教学、教研计划,随时深入各年级教研组,指导集体备课;负责每月对各年级教研组的排队,落实月奖惩,形成六条纵向管理通道。
  “一个圆”则是学校设立的“督查组”对年级工作和学科工作进行闭合式督查。督查组也直接受校委会领导,是校委会行使学校管理权的“特使”,为学校评价学科主任和年级主任提供依据,形成一个圆形的闭合管理通道。
  2009年该校又增加了“一个支点”和“一个杠杆”。“一个支点”是强调校长作为学校的引领者、设计者,要成为学校管理的支点,对全校的管理系统起到一个整体支撑的作用,校长应该抓“大”放“小”,要赋予每个管理者充分的权力和责任,真正做到“权力下放,责任上移”。“一杠杆”是指校委会作为学校管理的最高权力机构,是撬动整个管理圈的“杠杆”。每周一次雷打不动的班子会,是管理的“起点”,也是管理的“终点”,班子会在“值班校长”的主持下,要真实客观地总结评价一周的工作,对没有完成的工作要说明理由及解决办法,对下周的工作在校委成员充分发表意见的前提下,列出纲目,交由下周“值班校长”细化,下周一公示。
  “361°”管理思想落实在教学评价上是“三展、六评、一奖惩”。“三展”:督査组、年级组、学科主任每天把检查结果在门厅公示板上公开展评,打出分数,列出课堂优缺点。“六评”,即每天有六个层面检查直指课堂,校领导、督査组、年级主任、学科主任、教学组组长、班主任、每个检查人员要记录检查情况,做出各自的检查评判,形成一个高密度的评价网络。“一奖惩”,则根据各层检查,每月一次综合考评,分年级学科两条线落实奖惩。
  通过这样的管理,一个科学的、民主的、真正意义上的扁平化管理就形成了,在整个管理网络中,除校长外,都来自于基层教师,所以整个学校的决策依据更具科学性、民主性,管理措施、工作目标的制定也更具合理性和可控性。
  这种最大限度的“扁平化”管理,使指令以最快的速度到达基层,管理信号实现“衰减”的最小化,为课改向纵深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动力三:教师重拾职业信仰

  天卉中学教师的整体专业素质并不是全县最好的,但天卉中学的教学质量却连年蝉联全县第一。胡志民给出的答案是,这是天卉教师团队合作所产生的力量。让胡志民最感欣慰的是,天卉7年的发展,历练出了一支充满敬业、协作和创新精神的激情团队。他说,这是天卉最大的财富。
  对于民办学校来说,教师频繁流动是其管理的一大硬伤。而天卉自办学以来,教师的流失率一直很低。无论是年轻的还是年老的,他们都在这里实现了自我的价值,赢得了职业的尊严。
  天卉创办之初曾吸引了全县一大批公办学校的优秀教师,在天卉已经工作了6年的赵文广,可谓是天卉的元老了。他说,在天卉工作这么多年,最大的感受就是,在这里很舒心,无论是与学校领导还是同事之间,大家都很和睦。
  来天卉之前,赵文广在公办学校就已经是很优秀的老师了,曾经荣获承德市十大青年教师提名奖。谈起当初选择天卉的初衷,他说,一方面天卉给出了比公办学校更高的待遇,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天卉向社会放言,要办一所理想的学校,成就学生的同时成就教师。这一点深深吸引了他。
  赵文广坦言:这些年来,总会有学校出高薪来挖我们的优秀老师,但是我们这些老师没有人选择离开的,因为大家在这里工作很愉快,天卉已经成了大家的精神家园。
  “现在与以前公办学校的同事一起聊天,会发现我们的生活方式已经完全不同,生命状态也完全不同。他们追求的是在学校工作要多么悠闲,而我虽然工作量比他们大,但是很开心,因为我在工作中找到了自己乐趣。”赵文广说。
  语文教研组组长冯玉杰曾在自己的日记里这样写道:想想自己初踏上天卉这方土地,是在五年前的一个明朗的夏日。因为仰慕这里的简单的人际关系,以及“先学做人,再做学问”的教学理念,于是经过近似于“过五关斩六将”的层层选拔,终于让刚刚毕业不久的我,登上了这方教育的圣洁之地。
  一向被学生视为“知心姐姐”的刘悦也是天卉的元老了。她告诉记者,她曾经在公办学校一度消极,随波逐流,到了天卉才真正发现了教育的美妙,体验到了教育的职业幸福。如今,每送走一届学生,她都会多收到很多学生的来信。她说:“带给孩子一生最大影响的,不是你教了什么,而是你是怎样一个人,以及你是怎样对待他们的。”也许正是在这样的追求中,众多像刘悦这样的天卉老师才找到了职业的尊严和幸福。
  天卉中学教师叶建军说:“以前做了那么多年的教师,只感觉苦,感觉累,从没感觉到当老师有什么幸福,到天卉工作以来,尤其是参与课改以来,我才知道什么是好老师,什么是教育,我从内心感受到了从教的快乐,也找到了一个教师的幸福和尊严。”
  刘金铭老师向记者介绍说,天卉教师有很强的合作精神,同事之间彼此非常和睦,亲如一家。“我们常常把平时一起就餐的餐桌当成了教研论坛,同事之间叫哥、叫姐的很多,这不是哥们习气,而是发自内心的一种自然表达。”刘金铭说。
  也正因为教师们这样的幸福、和睦,天卉涌现出了一大批魅力教师图谱:风趣与幽默的“大嗓门”赵平、被学生唤做“老刘”的刘金铭、学生的“知心姐姐”刘悦、“老大风范”何有国等等。
  天卉的教师在这里有尊严地工作、生活,这里不仅人际关系简单,而且教师在专业发展方面都找到了合适的定位与突破,这就使教师有了归属感,有了创新工作的积极性,这无疑是给学校发展安装了“动力引擎”。天卉这种以和谐、温馨为主题的“家文化”已成为其发展的特有基因,而这种“家文化”的形成,无疑将保障天卉在未来的发展中走得更远。

动力四:学生离开学校的怀念

  “掬天之甘露,育花之灵卉”。这是胡志民对校名天卉的诗意解读。胡志民希望从天卉走出的学子都很阳光、都很自信,都能走得更远。
  胡志民告诉记者,为了实现天卉的育人目标,天卉在不同的年级设置了不同的教育主题。在七年级以“习惯”教育为主线,侧重孩子行为基础的培养,八年级以“自律”教育为主线,侧重孩子人格基础的培养,九年级以“理想”教育为主线,侧重孩子精神基础的培养,从而努力培养学生的六种品质,即自信,而不自负;自尊,而不自傲;自立,而不自私;自知,而不自赏;自爱,而不自骄;自谦,而不自卑。
  “走出家门一步,身负一家荣辱;走出校门一步,身负学校荣辱;走出国门一步,身负国家荣辱。”这是些在天卉中学校门的后墙上的文字。这些直击人心灵深处的文字,并非写在墙上的装饰,早已融入学生的心灵成长历程。
  天卉独特的育人文化给在这里学习的孩子打下了生命的底色。有学生考上了高中因为留恋在天卉的学习生活,专门选择复读就是为了在天卉多上一年。有不少家长找到校长胡志民,希望学校尽快办高中,这样孩子可以继续在天卉就读。
  毕业生李国庆在给母校的信中这样写道:迈出高中的殿堂已有数月,可天卉的课堂仍历历在目,这才意识到天卉的三年不仅仅丰富了我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因为,在天卉的课堂上的每一次精彩展示,都为我们今后的生活奠定了基础,刚进入高中时,当自己在新同学面前侃侃而谈却没有一丝紧张,看着座下同学们敬佩的眼光,才切身感受到天卉的课改真的让我改变了许多,我变得更稳重、更大方,让交际变成小菜一碟,让自己的一生受益匪浅。
  如今,自己所在的高中也进行着课堂改革,这一切对于天卉的学子都不再陌生,并光荣地充当着改革的先行者!每当自己在黑板前精彩地展示,心中便油然而生一种自豪感,我为自己是天卉的学子而骄傲,为天卉的课改而自豪。是天卉“自主、求真”的课堂塑造了一个崭新的自我,为我创造了美好的明天。
  一位已经毕业的学生在百度贴吧里留言,老师们,现在离开你们了,才发现你们真的那么好,祝各位老师永远快乐、开心、幸福……
  “我是天卉的第一届毕业生,我很想念我的老师,我的班主任,我是相当崇拜您,我在天卉时您给了我很大的帮助和支持,现在虽然我生命有多了很多班主任,但我还是觉得您是我生命中最好的老师。”
  像这样的学生留言在百度贴吧里有很多,只要有学生怀念到哪一个老师的好,接下来就会有持续不断的跟帖。这就是天卉发展的又一动力——学生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