腐书网 双龙入菊:海陆空通吃:两栖舰艇演变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22:28:58
2010年11月18日 09:07:07  来源: 新华博客
处于海洋作战体系下的登陆作战则是一种纯粹的“接触作战”,这必然意味着高风险,甚至是让人感觉血腥,当然,事实也确实如此,然而它所起到的战术效果是非接触作战所无法替代的——它对目标的破坏是最为彻底,地下设施,各类管线等很多精确制导弹药难以打击到的目标,与其“亲密接触”的单兵可以很容易的完全破坏掉。更为重要的是,一场海上战役中,常常会有某些陆上区域需要去取得控制权,而这是唯一一种可以对岛屿或大陆沿海区域建立起绝对控制的作战模式,无论是舰载机还是巡航导弹,都无法给予指挥官同样的控制效果。只要制海体系中涉及到了陆地,那么,把士兵投入到鲜血和泥泞中就是一件很难避免的事情,我们所能作的,只是让这个过程尽量的变得容易一些,同时也尽量的使之至少看起来不那么血腥……
美国海军黄蜂级两栖攻击舰。(资料图)
现代登陆战中,按照任务划分,两栖作战舰艇可以分为6种:
——两栖攻击舰(LPH、LHA、LHD)
——船坞登陆舰(LSD)
——坦克登陆舰(LST)
——轻型登陆艇(LCU、LCM、LCAC)
——两栖运输舰(LKA)
——两栖指挥舰(LCC、AGF)
从LST到LSD
如同驱/护舰之间一样,两栖作战舰艇间的界限同样也在趋于模糊,上述几种功能总会或多或少的在一艘船上体现出来,所以,我们只能通过其功能上的侧重,来尽量准确的为其归类,而这项工作,随着技术的进步在未来的某一天也许会彻底失去意义。
最初,是动用普通的货船或运输舰,这不仅过程繁琐、耗时冗长,而且登陆部队在换乘、装载过程中长时间暴露于敌方防御火力之下,伤亡代价较大。于是,大型登陆舰应运而生,其特点是在水线以上的舰体内设有一个首尾贯通的大舱,可装载数十辆坦克和车辆,以及相应的作战物资,大舱的舷侧设兵员生活舱,可容纳数百名登陆兵。舰首开设对开的双扇大门,登陆时当舰首搁上岸滩后,即打开首门,放下折叠式跳板,此时坦克、火炮、车辆、兵员可通过首门快速登上敌岸滩头,即“坦克登陆舰”(LST)。
LST满载排水量一般在3000—5000吨之间,其特点是首部为了开设能出人坦克的一对大门,需要保证一定的宽度而线型比较肥钝;又为了使登滩时涉水深度不致太大,有利人员、车辆的上陆,舰的首吃水设计得比较小。而这必然要束缚船型的设计,使其不能简单的按照通常意义上的“船”来进行设计,而这就要影响到舰船的装载效率和航行性能。当兵力投送的距离开始延伸之后,这个问题会变得越发严峻——航渡距离增加意味着船要增大,让一条大船装着数百名未必都会游泳的士兵慢悠悠的把舰首冲上敌占区的海滩,其中风险不言而喻。
结局上述问题的办法是为舰船加装坞舱(Dock)——二战中期,英国人设计出了第一艘真正意义上的LSD:“阿斯兰”号(LSD-1)。1942年7月1日将这一新型两栖平台命名为船坞登陆舰(LSD),1943年6月5日全部建成。“阿斯兰”号实际上是一个具有远洋航行能力的浮船坞,坞舱占到了全舰长度的87%,最初是为了解决小吨位登陆艇的远洋快速航渡问题,同时也排除了大型登陆舰登滩时近距接触敌人火力的问题。
LSD采用宽大的方船尾、开设尾线型可按常规设计得比较尖瘦,对快速性和适航性均不存在不利影响。LSD在尾端向前约3/4-4/5船长的舰体内设置纵通的坞舱,坞舱内一般可装载数艘乃至数十艘大小不同的各型登陆艇。打开尾门,坞舱灌水后,登陆艇可自行从尾门出入。航渡时,将坞舱内的水排干,登陆艇即坐底于坞舱内。因为坞舱顶部装有桥式行车,可以方便地运装艇的物资和装备。
LSD的出现,使得登陆模式与LST时代相比有了一个极大的飞跃,即:在地平线以外发动登陆,也就是让登陆舰艇实现了与敌方的“非接触”,在通过登陆艇和舰载直升机,向海岸的兵力投送可以在距岸20—30海里之外展开。如前所说,当作战区域远离大陆,这一点将变得非常的有意义,也可以认为,这类舰艇更适合在远离己方陆地的开阔海域使用。垂直登陆时代的开启
20世纪60年代之后,随着直升机技术日趋成熟,随之诞生了“垂直包围”的登陆战术。于是出现了“两栖攻击舰”(LPH)的新舰种。P是平台(Platform),H则代表直升机(Helicopter)。直升机进入到两栖作战体系,无疑是两栖战模式的一次革命性的飞跃,作战空间由二维平面拓展至了三维立体空间,彻底的摆脱了沿海地质、地形的束缚。
1956年,美国人把二战中建造的“赛斯提湾”号护航航母改造成了世界上第一艘直升机两栖攻击舰(LPH),可以搭载20架直升机和一千名士兵,很快,英国人也将自己的两艘轻型航母改造为LPH,并参与了对埃及的军事入侵。和最初的LSD一样,LPH同样是一个非常单纯的概念——它的兵力投送完全由直升机完成,之后由于“赛斯提湾”号的甲板强度不足,不能保障重型直升机的起降,美国又将两艘二战中的重型航母改造为LPH,可以搭载30架重型直升机。1959年,全新的LPH“硫黄岛”号开始动工,后陆续又建造了4艘同级姊妹舰,此后另一艘更新型的两栖战舰在1976年5月29号面世,这就是“塔拉瓦”级两栖通用攻击舰(LHA)。
“塔拉瓦”级两栖通用攻击舰满载排水量39967吨,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两栖战舰。在结构上,更像是LPH与LSD结合的产物,即:拥有前者所没有的坞舱,可搭载19架CH-53D“海上种马”或26架CH-46D/E“海上骑士”直升机,需要时可载AV-8B鹞式垂直/短矩起降战斗机,此外坞舱可以转载4艘通用登陆艇(LCU1610),或2艘通用登陆艇(LCU)和2艘机械化登陆艇(LCM8),或17艘机械化登陆艇(LCM6),或45辆两栖登陆车(LVT);1200吨航空燃油;也可载1艘气垫登陆艇(LCAC);4艘大型人员登陆艇。
LHA在拥有强大的垂直登陆能力的同时,还可以通过平面登陆方式向陆上投送重型物资、装备。这赋予了LHA强大且均衡的两栖突击能力,同时,庞大而完备的航空保障设施也赋予了其较之LSD/LPD更复杂的结构,更大的排水量,当然还有更为昂贵的价格。时至今日,对于大多数国家的海军而言,LHA与航空母舰一样,都还属于奢侈品的范畴。
考虑到“硫黄岛”级将在上世纪90年代达到使用期限,美国决定再建一级新的两栖攻击舰。鉴于“塔拉瓦”级造价偏高,原打算将新舰建成比“塔拉瓦”级吨位小,造价低的两栖攻击舰,但建造中改变计划,1987年8月4日建成时,其吨位、作战能力均超过“塔拉瓦”级,成为迄今世界上最大的两栖攻击舰。这就是“黄蜂”级多用途两栖攻击舰(LHD)。它的主要使命是载运AV-8B鹞式飞机,直升机和气垫登陆艇,用于装载,运输,展开和支援登陆部队,在必要的时候,还可搭载至少20架鹞式飞机和4—6架反潜直升机,想航母那样执行制海任务。需求的不同促进了LHA向LHD的演化,后者向对于前者而言,更为注重任务弹性,更适应平战结合。引领潮流的LPD
几乎在发展LPH的同时,LSD也有新的演变。LSD不断加入新的成分而发生演化。首先是坞舱被缩小,相应的扩大了陆战队的居住区;在两栖突击之外,又提高了运输功能;随着直升机技术的应用又增加了直升机的起降平台和机库。
因为原先的LSD只是解决了登陆部队上陆工具——登陆艇的携带问题,而在装载要求方面还没有更全面、更深人的考虑。到了此时,不仅热衷于直升机的垂直登陆战术,而且还提出“均衡装载”的概念:即要求一艘两栖舰上,能载运一个独立的战斗单位(通常以营为单位)所包含的全部兵员、武备、车辆、军需物资及其相应的登陆工具。于是,又推出了一种称为“两栖船坞运输舰”(LPD)的新舰种。
LPD综合了船坞登陆舰、运兵船、两栖货船的功能,还设有直升机平台和机库,使LSD演变成功能更为均衡,使用弹性更大的LPD。例如“奥斯丁”级两栖船坞登陆舰在概念上便属于LPD的范畴,;而美军新型的“圣安东尼奥”级LPD进一步的取代了“奥斯丁”级和更早时期建造的全部坦克登陆舰(LST)、两栖货船(LKA)和船坞登陆舰(LSD);英国人则将类似的舰艇称之为“突击登陆舰”,例如曾参加马岛海战的“无恐”级登陆舰,从概念上说其同样接近LPD的概念;苏联则在1978年研制出了1174型(“伊万罗戈夫”级)登陆舰,它还拥有用于直接冲滩的首门,则留有一些LST的影子。
LSD和LPD二者间的区别在于:后者在结构上一定程度上缩小了坞舱长度,因而可以更多的搭载兵员和车辆,相对于LSD更为强调运输功能,功能弹性更大,性价比更高,当你的军事力量对战场拥有了较好的控制能力,突击上岸的任务不那么艰巨的时候,显然LPD更适合使用,因为它更省钱,这也是为什么在冷战结束后,美军全面以LPD取代LSD概念;反之,则需要LSD,因为突击登陆是最重要的任务,例如法国海军在1990年交付的TCD-90 “闪电”级,从概念上说它更接近LSD,其坞舱长度达122米,占全舰的3/4,为了搭载高度较大的船艇,其坞舱的后1/4段采用了活动舱盖,因而可以携带更多或更大的登陆艇,显然,这表明它的设计首先考虑的是突击的效率而不是任务的弹性,值得一提的是,这种思想似乎也为中国海军所接受。
LSD/LPD向海岸投送兵力,更多的是通过所携带的机械化登陆艇(LCM)或气垫登陆艇(LCAC),当然,现代意义上的LSD/LPD基本都搭载有舰载直升机,但数量一般都不会超过4架,通常无法作为一种主要手段来使用。意大利的“圣乔治奥”级以及日本的“大隅”都采用了通直甲板的结构,这就使得它们在分类上产生了一定的“迷惑性”,但事实上前者只能搭载3架CH-53级别的重型直升机,后者则为2架,且都不具备直升机长期停放的机库和地勤设备,在“大隅”装备初期某些媒体称其可以在短期内改造为轻型航母,这显然是以讹传讹,相对于其他LSD/LPD,其垂直登陆能力并没有什么特别,只不过通直甲板对直升机的起降更为有理。同时,这两级舰都非常强调运输功能和多任务能力,故更符合LPD的概念。坞式两栖舰的特点
就结构而言,近年来建造的坞式两栖舰其上层建筑大多集中布置在舰的前部,而上层建筑前部或后部有宽敞的甲板,舰内有较大的装载空间。坞式两栖战舰一般都装载满载的登陆艇, 当实施两栖攻击时,首先打开坞舱门,舰体下沉,使坞舱浸水,登陆艇随即自动浮起,通常水深要不低于2米,靠其自身的动力直接驶向敌岸登陆,当然,如果装载的是气垫登陆艇(LCAC),则无需再向坞舱注水,这种简化,也是LCAC的一个不太令人注意的优势。
大多数现有坞式两栖战舰的舰体沉浮靠舰上的压载系统来调整, 即压载水舱和坞舱注满水后舰体下沉,排放水后舰体上浮。其压载系统型式根据总体设计的不同要求各有所异,但从分类角度考虑,大致可以分为:压载水泵注、排水式;重力注水、压缩空气排水式;重力注水、压载泵排水式。
压载水泵注、排水是一种传统的压载系统型式。重力注水、压载泵排水是最近意大利海军首创的新型压载系统。其坞舱甲板设置在设计水线以下,作业时打开坞舱门,海水自动注入坞舱,从而使坞舱的浸水速度大大加快;排水量, 首先关闭水密性能良好的艉门, 然后利用压载水泵将坞舱和压载水舱的水排乾。这种重力注水式坞舱比传统的浸水坞舱具有下列优点:
减少压载水舱的容积和压载水泵的数量, 减少了功率消耗;减小舰的尺度, 降低造价;注水时间短、从而提高了舰的战术性能。
坞舱前部需要通过斜面跳板过渡到车辆甲板,舟艇从自身跳板通过该斜面向车辆甲板靠近停靠,车辆自行由上层甲板通过跳板向车辆甲板移动,除车辆甲板外,飞行甲板在某些时候也会用于搭载车辆,同样由甲板间跳板构成到车辆甲板的移动通道。而车辆在舱内的转向,由于空间限制则需要依靠转向台来完成,通常,也可以在舷侧安置跳板。
坞式两栖战舰对动力装置的要求较高, 除了保护工作可靠、生命力强、启动时间短、工冼转换快和经济性好外, 还应满足一些特殊要求。众所周知, 坞式两栖战舰都有一个大坞舱, 而且机舱往往都设在坞舱甲板下面, 使其对主机的高度要求比其他舰艇更为苛刻。另外, 登陆舰进坞必须在低速航态下进行, 故要求主机具有低速运行性能。
与航母类似,考虑到兵力投送是在敌方威胁不太严重的区域展开,且自身是处在己方海军作战舰艇的控制范围之内,在武器配置上,LSD/LPD与LHA/LHD通常只是安装一些由于自身点防御的对空、对潜武器及电子/水声对抗设备,而随着空中威胁的加剧,近期建造的两栖战舰都重点增强了对空特别是对反舰导弹防御力量,例如点防空导弹以及一定数量的中、小口径速射炮。两栖舰上带些啥?
两栖战舰艇的家族中,还有一群 “小字辈”的登陆艇。它们均由各类两栖舰所携带,在登陆作战中和直升机一起充当登陆第一线的运载工具:
通用登陆艇(LCU),U代表多用途(Utility),是一种大型登陆艇,所以它的装载适应性也较大。以美国海军的现役LCU为例,艇长41.2米、宽8.8米、吃水1.9米,满载排水量375吨,航速11节。可载60吨级的坦克3辆,或l80吨作战物资,或混合装载坦克、车辆、重型装备和人员。此种登陆艇首、尾均设有吊门,当吊门放倒时可兼作跳板之用,货舱为首尾畅通式,驾驶室偏设于右舷。在两栖战舰坞舱内,坦克、车辆等可通过跳板自行驶人艇内;当坞舱内多艘艇首尾跳板相接时,坦克等可经由前艇的货舱自行进入后艇的货舱,使得装载作业十分方便快捷。
机械化登陆艇(LCM),M表示机械化(Mechaniged),是一种运送坦克、装甲车、自行武器、推土机、压路机等机械化装备的专用登陆艇,属于中型登陆艇。此类艇的型号较多,但都大同小异。目前美国海军现役的主要是LCM8型;艇长22.5米、宽6.4米、吃水1.6米,满载排水量130吨,航速10节左右,可装载M60主战坦克1辆或60吨作战物资。对于此类登陆艇的航速一般不予苛求,如果再要提高则所花代价过高,其实更为重要的,则是它的耐波性、机动性和登退滩性能。为实现登滩使命,要求它能在汹涌的海面安全航行;在浅水、礁石区操纵灵活;艇首底部能易于搁滩,并可依靠自艇的动力方便退滩。如果登滩后的登陆艇,不能顺利退滩返回母舰,就不可能继续完成下一波后续部队及其装备的转驳、换乘,对整个登陆战役造成严重后果。
车辆人员登陆艇(LCVP),V为车辆(Vehicle)、P为人员(Personnal)。该型艇较为轻小,一般存放在两栖战舰上甲板两舷的吊艇架上。美国的现役LCVP,艇长10.9米、宽3.2米、吃水1.1米,满载排水量13.5吨,航速9节。可装载36名登陆兵,或包括车辆在内的4吨物资。
气垫登陆艇(LCAC),代号中AC系气垫船(Air Cushion)的缩写。LCAC为全垫升式气垫艇,所以既可在海面航行,又可在陆上行驶。美国的LCAC,艇长26.8米、宽14.3米、吃水0.9米(未垫升时),满载排水量约180吨,载重量75吨,可装载60吨主战坦克l辆及配编陆战队员,或其它装备、物资。航速高达40节,4倍于常规登陆艇的速度;而且垫升后水下物理场信号强度低,有利防雷;具有通过岩礁、沼泽、沟堑、战壕等自然或人为障碍的能力,据统计全球约有70%海岸适宜LCAC登陆,而常规登陆艇只有10-20%,气垫登陆艇的“可登陆地段”扩大了数倍;并能在母舰坞舱不灌水的情况下,只需打开尾门即可自由出人坞舱,这在战术使用上独具方便。
独此一家的LCC
有趣的是,两栖战舰家族中有一型地位显赫,但已日显衰落的舰种,这就是“两栖指挥舰”(LCC),CC则表示指挥(Command)和通信(Communication)之意。LCC专职两栖作战中所有陆、海、空各军种的指挥、通信使命。以往此类舰都是由商船改装而成,通常伴随两栖战舰编队一起行动。至60年代中期,美海军专门设计建造2艘LCC:“蓝岭”号和“惠特尼山”号,并于70年代初服役。
该型舰满载排水量l8000余吨,航速23节。舰上装设空前规模的通信设备,计有70多台发射机、100台接收机、3个卫星系统和200多个遥控工作台。上甲板几乎为各种雷达和通信天线所布满,为了避免作业时的相互干扰,天线间均保持一定距离。舰内设有各种设备舱和指挥室,以指挥室为例:两栖战特混编队指挥室、登陆部队指挥室、两栖战指挥中心、自舰战斗情报中心、水面水下协调中心、由舰到岸动态中心、报文中心等。LCC这一舰种仅美国海军装备,未来将被LHA/LHD、LPD等新舰来兼管、接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