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道老公的小小妻微盘:中国鞋文化的时尚演变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02:52:10

中国鞋文化的时尚演变史  

 

鞋,作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从远古年代先人们用兽皮树皮裹足,到今天繁花似锦的各种鞋式,走过漫长发展的路程鞋由实用性发展到既讲究实用,又要求美观古代就有上衣,下衣,足衣之说

 

 

所谓足衣,即指鞋与袜鞋是人们服饰的组成部分,在服饰穿着上起着画龙点睛的装饰效果鞋,在它的发展过程中,因地域气候民族不同,加之政治经济的影响,形成了各种不同的风格和表现形式这些看上去只是横着的英文L型的鞋样,通过历代人们的智慧不断地发展创新,可以随心所欲地生产出成千上万个花色品种来,而这种发展,正是鞋文化的发展那些做工精细,色彩艳丽,花样繁多的一双双鞋子,无不充满着美的魅力,值得我们去欣赏它收藏它研究它

这是仿制品,它反映了远古居民兽皮裹脚的原始形态数十万年以前,人类为了保护脚部不受伤害,已学会了用动植物的皮或茎裹脚特别是皮革之类的东西是狩猎以后得来的剩余产品,因为它的质地坚韧耐磨,防寒保暖,所以被用来当作服饰和"鞋袜"穿这就是人类最初的鞋

这张照片展示的是我国迄今为止,最为古老的原始木履板上有五个洞,作为系绳之用1989年在浙江省慈湖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时期遗址发现出土时一只已腐烂,另一只比较完整据考古学家运用C14测定为5365士125年前的遗物这虽是仿制品,但再现了原始木履的形制

这是工艺品战靴上的蟠缡纹是典型的战国纹样此仿古品的形制,是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变革时从东胡族引进的皮靴"胡服骑射"是我国鞋文化史上第一次伟大的改革实践战国时,各国战争频繁赵武灵王首先引进北方民族和西域少数民族所着的胡服,战士们穿短衣着裤着马靴,作战十分灵活于是赵国逐步放弃车战,改用骑兵战术,终于使赵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靴的出现,是我国鞋史上的一个伟大里程碑它变穿舄穿履而改着靴,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军事生活政治生活乃至社会生活从此,皮靴不仅成为我国各朝代的军事用鞋,同时传入民间,演变为生活用鞋成为中原一带的民族鞋饰

金莲旧时指缠足妇女的纤足后引申为小脚鞋其起源众说纷纭,史学界一般认为金莲始自五代南唐李后主令宫女睿娘用帛缠足成弓状,在金制莲花台上跳舞,故称"三寸金莲"后从宫廷到民间,形成妇女纤足以小为美为贵的民俗建国后已绝迹它的精细工艺,作为历史进入博物馆民间有个传说,隋朝炀帝是一个荒淫无道的昏君,他去运河游玩,不想用男丁,而改用百名美女为他拉纤,一位铁匠的女儿吴月娘被选中吴家父女非常痛恨炀帝,准备借此机会刺杀炀帝吴父专为女儿打制了一把三寸长一寸宽的莲花瓣刀吴月娘将刀用布裹在脚底下,同时把脚也尽量裹小,又按裹小的脚做了双鞋,鞋底上刻上莲花,十分漂亮炀帝见后,非常喜欢,就下旨召见吴月娘近身,想看看缠足吴月娘等侍臣走开,慢慢解开裹脚布,突然抽出"莲花"刀刺向炀帝,炀帝一闪身,被刺中手臂,炀帝随即拔刀向月娘砍去,月娘自知事已败露,便投河自尽了炀帝回宫后下了一道圣旨"女子再美,裹足者不选"但民间为了怀念吴月娘,都纷纷裹起脚来,以示纪念

清代宫廷女布鞋仍是中国传统色红色为主色调,配以花纹,底有寸厚,贵气而精美,满族女子多有穿着,且脚都比较大,跟常人无异


清代宫廷男布鞋造型粗犷,短鞋口双梁,配以花纹,秀长而不失阳刚之气


清代花盆底鞋

满族妇女喜欢穿长袍,行走不便,便在鞋底上加上高底鞋底上宽下圆,形似花盆,因此而得名这种花盆底鞋为木头底,上面裹一层布,鞋底制成马蹄状,所以又叫马蹄底鞋,走路时会发出有节奏的响声,传说满族穿上这种鞋可以驱蛇虫,蛇虫听到走路的声音,就会远远的避开另说妇女穿长裙,花盆底鞋可使身体增高,便身体更加修长,另外由于鞋的特殊造型,女子走路双手臂前后摆动幅度较大,身材更加婀娜多姿


清代洞房婚鞋

这双粉红色的"三寸金莲"是进洞房时新娘的婚用鞋,鞋内藏有春画,是对新婚夫妇的性教育,也是世界上比较独特的,用鞋作为性爱的传导工具在洞房花烛夜时,用睡鞋进行婚前性教育,是中国生育文化中的一大发明,表达了父母期望"早得贵子"的迫切心


木制金莲鞋

这双木制"三寸金莲",红底子,黄色花纹这双鞋的上面用两只小圆木塞住,可做欣赏用也有人作贮存器,将自己喜爱的小物件放进去贮藏


铜制金莲鞋

白铜"三寸金莲"鞋是以白铜为原料的工艺鞋,小巧精致,上面有刻花


清代瓷鞋

此为工艺鞋仿古代云头履形制鞋头略翘,饰有云状图案,寓吉祥之意古代用于殉葬,用瓷土烧成,现转化为工艺欣赏品


清代发财鞋

代常用纸牌作为赌具,民间惯用鞋形器来发纸牌,意为"发邪(鞋)财",以民俗口彩形式祈盼发财致富

玉鞋,用玉石制,为观赏工艺鞋


清代白瓷鞋

此为清代瓷鞋,颜色古朴而秀美


民国女绣花鞋

民国时期小脚放足,脚得到了放宽,她们的裹脚布去掉以后,脚都不同程度地长大了她们的鞋也随之增大,但基本做工还是相同的

当时上海有个"小花园"鞋店,专门生产纳底布鞋派生出的线纳皮底布鞋用优质黄牛皮为底,厚约1.5厘米鞋子为暗绱法


陶瓷茶壶鞋

工艺器皿,民间的传世实物鞋形为草鞋,五指皆露在外面,鞋口分别写着"脚踏""实地",揭开可以置放茶叶,鞋头有鞋嘴,倒茶用,置于茶几上,颇有几分田园风味

这是一双具有江南特色的婚袜在袜底上绣有"喜"字图案,针法细腻朴实可爱,给人以亲切感,充分表达了人们祝愿新娘永远幸福的诚意

草鞋从原始人类到现在一直有人穿着草鞋的编织各种各样,有稻草,有麦秸,玉米秸,东北有乌拉草,鞋有系绳,也有拖鞋

一种在鞋头饰有兽形图案的小儿鞋,是汉族一种育儿民俗鞋有棉夹两种,皆手工绣品较常见的绣有虎猫狗猪兔等生命力强的兽形,取繁衍旺盛,易养易活和祝福孩子健康成长之意


满族绣花鞋

这是满族妇女穿用的高底"旗鞋",即满族绣花鞋它的最大特点是鞋底特别高,木底的形状分上宽下窄的花盆底和上宽下圆的马蹄底,所以人们习惯称"花盆底"鞋"马蹄底"鞋,统称为"高底鞋"其鞋底用木头做成,一般高5-10厘米,有的可达14-16厘米,最高的达25厘米左右木底用白布包裹,镶在鞋底中间的部位鞋帮上多饰以蝉蝶等刺绣纹样或装饰片,木底靿身部分也常用刺绣或穿珠加以装饰有的鞋尖处饰有丝线编成的穗子,长可及地满族统一全国后仍然实行"八旗制度","旗人"的社会等级最高,高底旗鞋自然就成了地位和身份的象征,多为十三四岁以上的满族贵族青年女子穿用满族不尚裹脚,实行"天足",所以旗鞋一般都比汉族的小脚鞋要大一些关于"高底鞋"的起源,还有一传说:满族的先民为了渡过一片泥塘,夺回被敌人占领的城池,便学着白鹤的样子,在鞋上绑上了树杈子,终于取得了胜利人们为了不忘那些苦难的日子,纪念高脚木鞋的功劳,妇女们便穿上了这种鞋,并世代相传现在,这些木底旗鞋只有在文体娱乐活动中穿用


朝鲜族的"勾背鞋"

是传统的女性鞋履朝鲜族自古就生活在"白山黑水"之间,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属于"跨境民族",所以"勾背鞋"在中国朝鲜族韩国和朝鲜都有流行朝鲜族历来崇尚素白色,衣服鞋饰多用白色,朴素大方,极富民族特色朝鲜族古代多穿草鞋木屐,后发展到浅口勾背鞋勾背鞋,口浅,便于穿脱,而且晴雨两用胶鞋普及后,用橡胶制成的白色勾背鞋成了朝鲜族男女脚下的"宠物"这里展示的几款"勾背鞋",呈船形,造型别致,线条流畅,颜色也不限于纯白色其中,全红色勾背鞋为绸缎面料,上绣"蝶恋花"图案,勾头为蓝色,为婚礼场合穿用


彝族虎头童鞋

生活在大小凉山的彝族从远古时代起就对老虎非常崇拜,处处表现出"虎文化"的痕迹儿童穿用的"虎头鞋"并不限于某一民族,而是许多民族共同喜爱的童鞋,但彝族虎头鞋却是其原始宗教与信仰的反映该鞋为硬白布底,圆头,鞋面以红色绒布缝制,鞋帮前部成虎头状,以蓝绿黄黑橙及粉红色毛线绣出五官虎头沿及鞋口分别用橙褐色丝绒滚边,内衬两侧为红绸鞋的造型和颜色搭配独具匠心,寓意孩子虎虎生威,茁壮成长


白族儿童"虎鞋"

生活在云南大理苍山洱海之间的白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人杰地灵,风俗习惯独特农历三月三是"赶月街",白族妇女要穿绣花鞋清代月街词中"乌绫帕子凤头鞋,结队相携赶月街",指的就是白族妇女的包头和绣花鞋农历4月23到25是传统盛会"绕三村",白族妇女要穿布制的"白节鞋"白族绣花鞋不仅妇女喜爱,儿童也爱穿您现在看到的这双儿童"虎鞋",与其他民族的虎头鞋在造型不完全相同,独具民族特色鞋为棉布底,红色绒面,上绣有"分体"虎形,鞋帮头部为虎头,虎额头有"王"字,上以毛装饰,构图十分讲究整个造型极似卧虎,寓意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