腌柠檬:北京的中轴线 (报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14:34:55

北京的中轴线  

 

1985年国务院批准北京市的总体规划,确实了“两轴-两带-多中心”的格局。这两轴一个是南北的中轴,是历史上中轴线;东西这一条中轴是新形成的,即1949年后,经天安门广场长安街从西向东的一条中轴线。两条中轴线构成一个十字构架,东西中轴线代表了当代北京发展的一个脉络,南北 中轴线则印证了北京历史的一个脉络。

早期的中轴线理念是十字轴线对称,西汉长安受黄老无为思想的影响而 形成了无轴线理念,到了魏晋唐长安时期受皇权的影响形成了“宫殿前导”型,经过宋朝汴梁、金朝中都到了元朝大都,正式形成了“前朝后市”型,这个中轴线全面地政治价值、伦理价值、审美价值,最后形成整体贯通是在明清时期。在历代都城中,唐朝长安中轴线最长,为8.65公里,除去宫殿,实为7.16公里。洛阳随贯通南北,长6.8公里,但偏于一侧,所以说整体贯通的中轴线最长是北京的中轴线,总长7.86公里

北京的中轴线历史可以追溯到元朝,元世祖忽必烈弃金中都,在其东北方择址建设元朝国都——元大都,即明清北京城的前身,这时中轴线长3.7公里。时朝初年,大将军徐达将元大都城墙拆掉南移,东、西、南仍沿用大都城墙 ,中轴线长4.78公里。到了明永乐年间,沿用了元大都 的城市中轴线,并修建紫禁城,开始营建皇城,又将元大都城墙向南推2里,至此,形成明北京内城。明嘉靖年间,为加强京城的护卫安全,开始增建北京外城。清朝定都北京后,没有做大的改动,只是沿袭明代格局,这时的中轴线长7.86公里

北京的中轴线空间格局是,前导:燕墩及乾隆碑。燕墩在永定门外,俗称烟墩,是一座高8米的墩台,其上竖有清乾隆皇帝御制石碑一座,碑上用满、汉文字刻着乾隆皇帝撰写的《帝都篇》和《帝京篇》两篇碑文,记述了燕京建都的概况,是北京城重要历史文化景观。天街:永定门外石桥——天桥,长1650米。永定门没有闸楼,从箭楼底下就直通过去了,城楼和箭杰之间有一圈翁城。在外城中有个城门比较大,那就是广安门,,当时进北京城的人很少进永定门,一般走广安门,因为广安门是通往中原和南方的主要官道。从永定门进来后是天街,一左一右是天坛和先农坛。明朝时天坛叫天地坛,天和地合祭。先农坛叫山川坛,祭祀的是天下的名山大川。南城商街:天桥——棋盘街,长1780米。天坛和先农坛北墙外有一条由西向东的水沟,叫作龙须沟,意思是天街是一条龙,水沟就像是龙嘴的两条须。龙须沟线穿过天街有桥,叫作天桥。再往北是正阳门。北京内城里九个城门里,只有正阳门是两个闸楼,两边进,正阳门翁城里有两个庙,东边叫怀音庙,廿 边的叫关帝庙,进城以后就是棋盘街。

南皇城:大清门——端门,长850米。中轴线的每一个重要的建筑前面都有前导。皇城的大门一般认为是天安门,实际上是大清门,大清门是皇城的南门,是皇城的前导。大清门进来之后,是由皇城围成的“T”字形广场,东西两端是长安左门和长安右门。天安门和大清门之间有很长的两排房子,后灰人们叫千步廊。宫殿御园:端门——景山,长1990。端门其实就是皇城的前门,进入端门后,两侧是官员办事机构的地方,随时听从皇帝的传唤。与端门对应的是神武门外的北上门。北皇城:景山——地安门,长570米。景山外有两座楼叫雁翅楼,接着有两道黄瓦红墙,到北端接着又有两座楼,也叫雁翅楼。这个墙在皇城里,过去人们叫“里皇城”,墙上的门称作“黄瓦门”,故此墙也可称作“黄瓦墙”。北城商街:地安门——钟楼,长1020米。地安门往北的重要建筑是万宁桥,北京人俗称“后门桥”,它是元代通惠河进入积水潭(什刹海)的门户,可以说是中国大运河北端的一个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