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缸水泵漏电会死人吗:看北京“中轴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12:14:21
看北京“中轴线”

北京中轴线

北京中轴线是指明清北京城的中轴线,北京的城市规划具有以宫城为中心左右对称的特点,很多建筑都建筑在对称轴上,称为中轴线。北京的中轴线南起永定门,北至钟鼓楼,直线距离长约7.8公里。
概况:
北京中轴线是指明清北京城的中轴线,北京的城市

规划具有以宫城为中心左右对称的特点,很多建筑都建筑在对称轴上,称为中轴线。北京的中轴线南起永定门,北至钟鼓楼,直线距离长约7.8公里。
到过北京的人,可能会对北京的许多地名感兴趣:有东直门,又有西直门;有东四,又有西四;有东单,又有西单;有东便门,又有西便门;有左安门,又有右安门……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北京城有2条著名的中轴线
背景
古代北京城市建设中最突出的成就,是北京以宫城为中心的向心式格局和自永定门到钟楼长7.8公里的城市中轴线,这是世界城市建设历史上最杰出的城市设计范例之一。中国建筑大师梁思成曾赞美这条中轴线是“一根长达八公里,全世界最长,也最伟大的南北中轴线穿过全城。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前后起伏、左右对称的体形或空间的分配都是以这中轴线为依据的;气魄之雄伟就在这个南北引伸、一贯到底的规模”。
起源:
北京比较明确的中轴线起于金代,一条御道贯穿外城的丰宜门、皇城的宣阳门和宫城的应天门。元代,中轴线正式形成,位置在今旧鼓楼大街的中心线及其向南的延伸线,越过太液池东岸的宫城中央,直抵外城正中丽正门。到了明代,统治者将北京中轴线向东移动了150米,最终形成现在的格局。

建立中轴线,目的是为强调封建帝王的中心地位,正如中国之名,意为“世界中央之国”一样。城市总体布局以中轴线为中心,左面为太庙,右面为社稷坛;前面是朝廷,后面为市场,即“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北京因此在城市布局上成为世界上最辉煌的城市之一。
地理位置:
北京中轴线南起外城永定门,经内城正阳门、中华门、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穿过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宫、坤宁宫、神武门,越过万岁山万景亭,寿皇殿、鼓楼,直抵钟楼的中心点。这条中轴线连着四重城,即外城、内城、皇城和紫禁城,好似北京城的脊梁,鲜明地突出了九重宫阙的位置,体现封建帝王居天下之中“唯我独尊”的思想。
对称的特点:
按照传统的“隆庙社、崇阙坛”规制,在中轴线两旁对称排列各种坛庙建筑物。天坛、先农坛,东便门、西便门,崇文门、宣武门,太庙、社稷坛,东华门、西华门、东直门,西直门,安定门,德胜门以中轴线为轴对称分布。所有的皇室宫殿、坛庙、政府衙署和其他重要建筑都依附着这条中轴线而结合在一起。这些建筑既是古都北京的象征,又是中国文明的象征。
形成
文化现象的象征
中国”名称源于中国古代文化,“中国”含有“中央之国”
北京中轴线
的意思。“中央之国”的思想源于生活在黄河流域的汉族,他们比同时代的一些部落氏族更早一些进入农耕社会。在农业生产和农耕生活中,经过长时间的与自然灾害作斗争,特别是与洪水作斗争,对天地运转、节气变化、植物生长有了比较领先的认识。由此,黄河流域比较先进的农耕文明成为了周边部落氏族向往的中心。由此,“中”在古代先民的心目中很早就形成一种观念,即:先进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换句话说,这种先进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就是黄河流域的农耕文化。此后,在人们心目中逐渐演变成黄土地居中的思想和意识。例如,在中国古代先民创立的“阴阳五行”学说中,就确定“土”的位置在中央;同时,在各种颜色的土中,又认定“黄土”在中心或中央。在北京中山公园内(古代的社稷坛)就有这一文化现象的典型象征。
皇权的象征
北京社稷坛为正方形祭坛,象征着祖国辽阔的大地和领土,用五种颜色的土堆积而成。其中,正中间为黄土,东面为青土,南面为红(赤)土,西面为白土,北面为黑土。五色土也象征天下五个方位,代表着东、西、南、北、中。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五个方位又与五方尊崇的神物结合,例如,东方尊太嗥,辅佐为木神;南方尊炎帝,辅佐为火神;西方尊少昊,辅佐为金神;北方尊颛项,辅佐为水神;正中尊黄帝,辅佐为土神。
由崇尚黄土地到崇尚明黄颜色,是中国古代社会由原始走向封建等级社会的一个显著标志。在中国封建社会中,不仅崇尚黄土地,还尊崇黄颜色,黄颜色被演绎成为皇权和高贵的象征。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大一统的核心思想或观念就是皇权、皇帝,而皇权、皇帝的标志性颜色就是黄颜色。例如,皇宫要用黄琉璃瓦建筑,皇帝在正式场合要穿黄色的龙袍或马褂等。北京城作为古代帝都,其城市基础色调是灰墙灰瓦的城墙、街巷、胡同与四合院,而在城市核心区域则是红墙黄瓦的宫殿建筑。这种大面积使用黄色琉璃瓦的建筑形式可以说是北京作为封建帝都的一个显著标志。
九五之尊
在远古中国流传“大禹汇诸侯”的故事。这个故事说,大禹在成功治理水患后,为了检阅天下究竟有多少氏族部落,决定在黄河流域的涂山(今安徽怀远)拜会天下氏族部落的首领。当时,得到消息的氏族部落首领都来了,人数有成千上万。同时,各氏族部落首领还带来了各种各样的拜

北京中轴线
会礼物。在这次拜会上,大禹成了受人尊敬的中心人物,成为“万王之王”,也就是在各氏族部落首领之上令人尊敬的人物。由此,从大禹之后,中国进入了阶级社会,出现了第一个朝代——夏。从禹的儿子开始,中国历史上陆续出现了王、天子、皇帝和大一统多民族的国家。在大禹拜会天下氏族部落后,大禹还办了一件大事,那就是将各氏族部落首领送来的不同样式的青铜器统一铸成九个大鼎,以九鼎象征着天下一统和国家的最高礼制。由此,“九”不仅成为个位最大的数字,还成为中华文化中最尊贵的数字,只有天子才能享受的数字,这就是“九五之尊”。由此,中原大地出现“九州与五服”的文化与观念。
九州
九州,按顺序排列分别是: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九”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有最大、最多的含义。当时,人们认为,“九州”已经涵盖了天下。由此,九州也是远古中国的别称。在北京皇家园林圆明园中就有一核心景区,名“九州景区”,景区核心是“九州清晏”,它位于圆明园前湖北岸,与正大光明殿隔湖相望,是圆明园中的重要景区,也可以说是代表中国古代皇家园林特色的景区。有人会问,为什么“九州景区”重要?其根源就是它象征着国家的统一和多民族的团结,是中华大一统的象征。九州景区在规划设计上就体现了这一文化现象和思想。九州景区以圆明园后湖为中心,环湖形成九个岛屿式的景区,即:镂月开云、天然图画、碧桐书院、慈云普护、上下天光、杏花春馆、坦坦荡荡、茹古涵今、九州清宴。这些景区簇拥着后湖,不仅使山水、建筑、景观浑然一体,又突出了封建统治“一统九州,天下和谐”的政治意愿。由此可见,国家的统一、多民族的团结在中华民族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是凝刻在中华民族血脉中的。现在,一提及圆明园,年轻人只知道“西洋楼”,不知道“九州景区”,这是对圆明园中国园林艺术展示上的一种失误。
冀州
在九州中,冀州不仅名列首位,还因为其地势居中,山水环抱,成为首善之区。在南宋时期,著名的理学家朱熹就曾经概括说,冀都天地间,好个大风水。山脉从云中来,前面黄河环绕。泰山耸左为龙,华山耸右为虎,嵩山为前案,淮南诸山为第二重案,江南五岭为三重案。故古今建都之地皆莫过于冀都。“冀”指华北大平原,作为建立都城,北京又是最理想的地方。有些典籍是这样描述北京地形的:说北京前面(东南)有茫茫渤海,又有潮白河、永定河、拒马河以及北运河等五大水系穿流而过,在北京小平原后面(西北)则有绵延不断的燕山山脉及太行山脉为依托,地形是虎踞龙盘,天然形胜。一般介绍北京地形史书或文献也指出,北京是三面环山,一面向海,西高东低,冲击平原,自然环境优越,适宜建都,适宜人类居住。
五服
五服,中国古代先民讲究的“五服”是一种适应原始社会生产关系的和谐社会结构。核心是帝王居中心,然后从京畿逐渐到边远藩属国均臣服帝王的理想分区域管理思想,也是古代帝王治国安邦的原始思想。这种思想进一步引申就是围绕中央和服务中央的思想和意识。古代先民认为,国家大一统,要有一个中心,这个中心或者称为核心就是中央。中央从地域讲,就是帝王所在的区域,就是都城。由此,在中国古代绘制的“五服图”表明,核心是中央,或是帝都;然后是围绕帝都的五服,由近及远的顺序是:甸服,侯服,绥服(也称“宾服”),要服,荒服。
在古籍《国语·周语》中也有记载,讲的是周穆王时祭公谋父曾解释过“五服”,大意是说,以王居住地为中心,按相等远近作正方形或圆形边界,依次划分区域,最近的为“甸服”,然后是“侯服”、“宾服”(汉书作“绥服”)、“要服”、“荒服”,是为“五服”。
中央的思想
中心、中央的思想到2500年前中国步入春秋战国时期,由于思想、学术空前开放,又有了一次升华,这就是孔子关于“中庸”的思想及论述。孔子认为“不偏为中,不变为庸”。我们常说中国的“中”,就是一个长方形再加上一竖。这一竖不能写偏了,写偏了“中”字就不好看了。在学习书法过程中,教授书法的老师就有专门用“中”字作范例的,其中对“中”字的一竖非常讲究,要求:既要悬肘、悬腕,又要“中锋”行笔,而且要求用笔垂直、左右环视,做到不偏不倚,准确地在“口”的正中攒足气力,行笔。孔子所讲的“中庸”,比写“中”字的文化内涵要博大精深,其中既有规范的要求,又有做人、处事的思维和方法。有人讲“庸”字,认为是平庸,这是现代汉语对“庸”字的一种误解,儒家所说的“庸”字含有广泛的应用和实践之含义。例如,“庸”字拆开是“广”、“手”、“用”三部分组成,“广”就是在一种原则下具有普遍意义,“手”就是强调亲自动手,具有实践的含义;“用”就是应用。有人概括儒家强
北京中轴线
调的“中庸”,是在待人接物时采取不偏不倚、调和折中的态度。这还是字面上的解释,而不偏不倚的深刻含义则是坚持中正或公正,强调的是坚守原则,其中的调和与折中更深刻的涵义是包容与宽容。在孔子提出“中庸”思想之后,将中心思想又进一步应用于帝王、国家、社稷的是《吕氏春秋》。这部先秦时期的历史文献进一步提出“王者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而立宫,择宫之中而立庙”,也就是说,帝王的位置应该是天下正中,帝王的住所(宫殿)应该在都城的正中,帝王的宗祠应该在皇宫正中。
从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来看,中心的思想、中正的意识是深入人心的,是融化在几千年的中国思想文化建设中的,同时也是中国文化最显著的特征之一。人们常说“中式”就是这样一个概念。“中式”是什么?其文化内涵中很重要的内容包括:中心、中正、对称。中心就是核心,中正就是不偏不倚,中心明显;对称就是左右对称,维护或衬托中心。例如,民国以后,创新了一种中西合壁式的服装,被称为“中山服”,就有中线明显、左右对称的特点。中山装是20世纪初由孙中山先生倡导的,一度也被称为“国服”。其款式特点是前门襟有6个纽扣,正中垂直线均匀排列,上下共有4个兜,对称于中线两侧。中国的中医也是讲究中心的,这个中心就是人。中医认为,人在天地的中间,受天和地自然环境变化的影响,为此,要以人为中心。中医认为,人体的大脑和脊椎又是人体的中心,各种器官分左右排列,由此人体有左右、阴阳之区分。人体四肢的活动,也是依靠大脑和脊椎的,为此,人要很好地保护好大脑和脊椎。
将中心引入建筑
将中心、中正的思想引入建筑以及确定建筑朝向,是古人根据对天体和自然现象的观察而归纳总结出来的。例如,在方位认定上,古人认为正南北方位比正东西方位更重要。这是因为南北方位正,东西方位也就自然正;如果南北方位能分辨出来,东西方位也就自然能找到。由此,在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中,有一项发明是“指南针”。为什么要先正南北,这是因为南北朝向有自然标识可以作依据。古代先民在同自然界打交道过程中发现:白天,人们可以依据太阳子午时的投影确定南北的方向。夜晚,人们可以依据北斗星的位置确定北极的方向,从而找出南北。有了南北,自然可以找到东西。据有关科学家考察,不仅早期人类可以依据太阳、星光确定方向,大部分候鸟在天空中长时间飞行也是靠太阳和星光来辨别方向的。例如,有一种叫“滨鸟”的候鸟,在飞行过程中,白天是通过分析太阳的偏光来定方向,夜间是通过星星的偏光来定方向。
古代北京城市主要建筑也体现了人类这种智慧的成果。辽代北京城市建筑多坐东朝西,反映契丹人追逐太阳的生活习俗,主要建筑是迎着太阳升起的朝向。北京西山大觉寺修建于辽代,是北京地区比较少见的坐西朝东的寺院建筑。从金代开始,历经元、明、清,北京城市的建筑主要受中原文化影响,突出坐北朝南,主要宫殿都坐落在贯穿城市南北的中轴线上。这种建筑布局和朝向,既反映了中华正统儒家文化的思想,又适合北方自然环境特点,那就是北方冬季漫长、寒冷,白天房屋需要充足的日照。同时,因为北京是都城,要有明确的朝向和定位,而贯穿城市南北的中轴线就是最明显的城市坐标。有了明确的南北定位,左、右(东、西)对称的建筑就好安排了。北京城市中轴线还充分体现了中心的思想和观念,贯穿北京城市南北的中轴线可以说是“中”字字型的一竖,而方方正正的紫禁城就是“中”字字型的“口”,当中轴线穿过紫禁城就组成了中国的“中”字。这与美国首都华盛顿的城市中心规划不同。华盛顿城市正中也有一条中心线,连接林肯纪念堂、华盛顿纪念碑、国会山,而与其相交的是一小横,即杰弗逊纪念堂到白宫,组成的是“十”字架,展现的是西方文化信仰。
将中心上升到封建等级制度
在中国古代社会,将中心、中央的思想上升到理论与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确立有密切关系。在封建等级和礼制中,最高的等级就是皇帝,最高的礼制是“周礼”。这个礼仪的核心就是以帝王为中心。北京城的规划建设,中心区域是皇城,核心区域是紫禁城。孔子讲:“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这段话的意思就是:执政的君王以德治天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处在天的正中,形成众星环绕的局面。在北京故宫太和殿有一副楹联,上联是:龙德正中天,四海雍熙符广运,下联是:凤城回北斗,万邦和协颂平章。这副楹联的意思与孔子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大意是:作为君主(皇帝),要坐在天地之间的正中位置,始终保持中正,这样的统治和谐光明,四海之内的臣民都会拥戴,都城中的皇宫就像天上的北斗星,不仅位居正中,而且能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为万民所颂扬。
历史渊源:
引子
50年代,北京的一次施工,从地安门地下挖出一只石鼠,从正阳门地下挖出一匹石马。
景山并不高峻,但高度刚好适宜人们俯视这座古老的城市。景山制高点上的万春亭,是北京中轴线上惟一没有实用功能的宫阙建筑,然而它却被赋予更加重要的意义——这座突起的四角攒尖式古亭却给人们观察这座古城提供了最佳视角。每到重阳,明朝的皇帝都会登临景山,圣驾在山顶升座,俯视他的重重殿宇,和无限江山。
已经很少有人知道,这里曾经是北京这座古老都城的几何中心,一颗曾经跃动的心脏,它决定了城市的轮廓,以及道路经脉的方向。这个几何中心,从明代至今,从未偏移。
确认
70年代初,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北京市文物管理处联合进行的一次考古发掘,从在景山北墙外探出一段宽十八米的南北大街,并在景山公园内寿皇殿前探出大型建筑夯土基址,这些证据无疑给历史学家们带来意外的惊喜——这里不仅仅是明清都城的中轴线,元大都的中轴线也自北向南从这里穿过,从而将这条中轴线的历史提前的一百年。当学者们为元大都的中轴线是否穿过北海中的琼华岛而争论不休的时候,这次发掘证实元大都的中轴线与目前这条中轴线完全重合,只不过是起止点不同罢了。
从景山上向北看,最瞩目的建筑便是鼓楼。元朝初年,大画家王冕买舟下东吴,北游燕都,便在鼓楼边的胡同里,隐居多年。
喋喋不休的争论终止以后,学者们已经认定那一带是元朝都城的几何中心,元朝建城时兴建的“中心台”就在那里。它最早确立了北京目前这条中轴线的位置。那么,元朝为什么要选择那里建造“中心台”,而明代,又为什么将城市中心点南移到景山的位置上?
古人建城,都要建立“中心台”,作为整个城市的几何中心。北京有着三千多年的建城史,八百多年的建都史。从西周时期到辽金时期,北京作为地方割区的首府,城市的中心点和中轴线不断漂移。直到元代,蒙古铁骑扫荡了华夏四方,北京才真正全国的政治中心。
蒙古骑兵在金朝皇宫内点燃的一把大火中,告别了那个已经瓦解的女真王朝。公元1260年,踌躇满志的忽必烈第一次踏进这座梦境一样的城市。金宫的废墟已无法居住,城外东北方向一片湛蓝的湖水却吸引了他。那片水当时名为积水潭,今天叫北海。两年后,有人把一整块玉石雕琢而成、名叫“渎山大玉海”的大酒瓮进献给忽必烈。也是在这一年,忽必烈批准了著名水利工程学家郭守敬提出的放弃金中都的莲花池水系,引导高梁河水系进入积水潭,为未来的都城取得更丰沛的水源的设想。新城市的中心点,终于在积水潭东北岸,也就是今天鼓楼的位置上,尘埃落定。
中心点
中心点确定之后,城市中轴线和城池的位置也自然得以确定。丽正门(今天安门)内的干道,向北穿越皇宫,直抵钟鼓楼附近的“中心台”,正是沿中轴线开辟出来的。中心台仿佛投入平静水面的一颗石子,而宫城、皇城和外城,则如辐射的涟漪,环环相套。
忽必烈或许没有想到,他所确定的中轴线,在八百年中再未改变。仿佛一只沉甸甸的镇纸,压在漂泊的地图上。然而,当一座帝王之城日渐清晰地显露形骸的时候,中心台却悄然消失。如同一个魔术师,在“变”出一系列新奇的事物之后,悄无声息地,收回他的道具。
中心点南移
明代以后,中轴线没有再度漂移,只是城市中心点悄然向南滑动,固定在景山这个位置上。景山原名“万岁山”,用挖掘护城河和南海的泥土堆筑而成。古代风水学要求宫殿“背山面水”。而都城北面,只有琼华岛上有座土山,这也是有学者误认为元大都中轴线穿过琼华岛的原因之一。但是,让中轴线被水域割断,显然并非理想的设计。用河泥筑山,这项聪明的方案,不仅轻而易举地解决了土方堆积的难题,而且符合了古代建筑的山水形制,成为新都城设计施工中的不二之选。于是,景山,就成了宫城背后的靠山,而它面临的水,是同样由人工开掘的金水河。还有一个问题是,都城的中心点为什么出现在现在这个地方?原来万岁山中峰,恰好居于元代宫城最重要的宫殿——延春阁的位置。于是,万岁山的另一层意义便显露出来——用于压制前朝的“风水”,让它永无翻转的机会。所以万岁山也叫“镇山”,而“景山”一名的使用,则是从清代开始。也许我们能够借助想象复原明代中轴线上宏伟的景观。自南向北,分别是:永定门、正阳门、大明门、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门、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神武门、北上门、景山门、万春亭、寿皇殿、地安门、鼓楼、钟楼。它们从永乐、嘉靖时代起,就占据着都城的轴心位置。中轴线是一条抽象的线索,但它因这些建筑而有了具体的形迹,甚至随建筑高度的起伏而具有了跳动的乐感。
清朝时,一位外国公使抵京,要面见皇上,但又拒绝下跪。礼部官员于是“别有用心”地安排他从正阳门进城。这显然是一次不平等的对话,一方是渺小的个人,另一方是规模宏大的东方建筑群落。他走过大清门、千步廊和御道,天安门金色的重檐、深红的城楼、洁白的阶石栏杆、石狮华表,以深远的蓝天为背景,如同梦境里的布景,令他倾倒。走过端门,凹字型的午门,充满东方王朝的神秘力量;而午门后的太和殿广场,却又豁然开朗,节奏变得舒缓,有内金水河弯曲流过,如天国般宁静深远。在太和殿上,他身不由己地跪倒,不仅因为宫殿道路的巨大尺度令他的身体无法承受,更是被中轴线上透露出的王气所征服。
现在再回过头来,解开出土石鼠和石马的谜团。天干地支中,子为鼠,午为马。这两只分别被埋藏的石雕,暗示着中轴线实际上是城市的子午线。整个城市的建筑都以此为对称。即使大地上的景物不断被时间篡改,这两只被埋藏的石兽也将恒久述说曾经存在的真相。
1是南北中轴线:
南面起自已被拆除的永定门中心点,向北经过正阳门、天安门、午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宫、坤宁宫、神武门、景山最高点万春亭、寿皇殿、鼓楼,最后直抵钟楼的中心点,全长7.86公里。这条中轴线串连着四重城,即外城、内城、皇城和紫禁城。
北京城以这条中轴线为中心,形成了东西对称的格局,因而在地名上也就表现了出来。
北京比较明确的中轴线起于金代,一条御道贯穿外城的丰宜门、皇城的宣阳门和宫城的应天门,但御道上并无著名的建筑。元代,中轴线正式形成,位置在今旧鼓楼大街的中心线及其向南的延伸线,越过太液池(今北海及中南海)东岸的宫城中央,直抵外城正中丽正门。到了明代,统治者将北京中轴线向东移动了150米,最终形成了现在这样的格局,目的是为突出皇宫,不与西苑太液池连在一起,避开琼华岛和西海子众多的楼台亭阁,中间有相应的空间,更使宫殿显得凝重富丽,唯此独尊。因此,北京中轴线其实并不完全在城市中心线上,如正阳门与崇文门之间的距离就比与宣武门之间的距离近200多米。
建立中轴线,目的是为强调封建帝王的中心地位,正如中国之所以命名为中国,意为“世界中央之国”一样。城市总体布局就以中轴线为中心 ,左面为太庙,右面为社稷坛;前面是朝廷,后面为市场,即“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北京因此在城市布局上成为世界上最辉煌的城市之一。
为体现封建王朝在国家的中心地位,北京许多著名的建筑都处在中轴线的位置上,如正阳门、天安门、帝王所居之地紫禁城、全城报时中心钟、鼓楼等。这些建筑既是古都北京的象征,又是中国文明的象征,在世界文明史上占有很高的地位。因此,凡来北京旅游的人,没有一个不来这里参观游览的。
新中国成立以后,又陆续扩建了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 毛主席纪念堂等等。
2是东西中轴线:
就是长安街
长安街驰名中外,有“神州第一街”之称。长安街修建于明代,是兴建北京紫禁城、皇城和内外城时最主要的道 路。据有关

长安街
资料记载,明朝永乐四年至十八年(1406—1420),它与皇城同时建造,是明代兴建北京城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距今有600年的历史。长安街,其名取自盛唐时代的大都城———“长安”,含长治久安之意。
解析:
并非正南正北
北京的南北中轴线是世界城市史上极为罕见的一条建筑艺术轴线,但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的退休老人夔中羽经过认真测量研究发现:北京南北中轴线居然不是正南正北的。
中国的很多城市都有中轴线,而且往往是和子午线相一致的。北京中轴线南起永定门,往北经过正阳门、紫禁城、景山、鼓楼、钟楼,全长大约为7.8公里。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夔中羽在一次准备拍摄北京全景鸟瞰图的过程中,从北京的航空影像图、卫星影像图、北京地图中猛然发现,北京南北中轴线并非正南正北,而是有所偏移。为了证明“北京南北中轴线偏离子午线”这一现象,夔中羽先在北京地形图上选择了永定门、地安门和钟楼三个点,算出偏角是2度十几分,又在永定门城楼下向北的甬路上,进行了“立竿见影”试验。“我们在甬路中央立了一根2米长的竿子。由竿子的下面,沿甬路中心线向北,粘上一条长6米的黑胶带,表示中轴线。当太阳经过永定门上中天时,竿子的影子就是永定门子午线。影子与黑胶带之间的夹角就是子午线与中轴线的夹角。经量测和计算,北京中轴线偏离子午线也是2度十几分。根据这一计算,从永定门开始的中轴线到了钟楼,就已经偏离子午线达300米了。”
将向南北延伸南北中三段各有特色
北京的中轴线将向南北两侧延伸,连接北起奥林匹克公园,南至南五环外的广阔地区。记者昨天(18日)从市规划委获悉,一条暂名为“欢乐颂”的中轴线将把北京传统中轴线大大延长,并按地域分成“时代轴线”、“历史轴线”、“未来轴线”等各具特色的3段。
北中轴(时代轴线)体育文化城 都市社区
北中轴北起即将建设的奥林匹克公园,南至北二环,由体育文化城和都市社区两部分组成。体育文化城以北京奥林匹克公园规划中选方案为主,这里将建成一个开放性的运动休闲文化区。从北土城到北二环之间为都市社区,维持现有的居住、办公混合布置的社区发展模式。其中,黄寺大街以南的中轴线两侧以公共建筑为主,北二环护城河北侧的绿化带将被扩大,形成时代中轴线与传统中轴线的自然过渡。
传统中轴(历史轴线)民俗展览馆 文化纪念中心 民俗大观园 皇家祭祀文化与民间艺术博物馆
传统中轴线以民俗展览馆、文化纪念中心、民俗大观园、皇家祭祀文化与民间艺术博物馆为基本特色,包含了从北二环到南二环之间的老城区。钟鼓楼、什刹海和南北锣鼓巷等特色街区构成民俗展览馆范畴。这些地区的多数胡同都将保持现有宽度,并进行适当贯通和梳理。什刹海在荷花市场西侧的历史水面将得以恢复,拆除一些对景观造成破坏的建筑。
对于二环内皇城、天安门广场及东西郊民巷等历史文化名胜,该规划一方面力图再现皇城的轮廓线,另一方面主张恢复一些古河道景观,计划逐步搬迁、腾退部分单位,建成低密度布局的广场花园。从珠市口至永定门范围内,将复建永定门,迁出天坛和先农坛内零散建设的住宅和小型单位,完全恢复两坛坛墙,并通过绿化将两坛联为一体。
南中轴(未来轴线)现代商业圈 文化小镇 田园社区 科学文化城
南二环以南的轴线更多体现了商业和田园气息。在木樨园和大红门路附近将规划设施齐全的商业街区,凉水河地区则规划为博物馆、艺术馆、图书馆、音乐厅等文化建筑聚集地和文化园区。此外,南部绿化隔离带中各类零散的建设用地也将被整合,形成配套设施相对齐备、基本可以独立满足日常生活需要的“田园社区”。南苑地区规划为方格网结构,形成博览、科学、居住三大功能相互渗透的空间。五环路以南的中轴线延长线两侧还将建成宽约1000米的景观控制区,以绿化为主,预示着丰富的轴线魅力将无限延伸。
北京:王者之轴
北京的中轴线,其意向直接来源于“中”这个汉字。在远古的农业社会,太阳对人的生存极其重要,以观测日照为目的的“立杆测影”活动被视为神圣之举;而观测太阳所立的“杆”,因其具有报告时间、标定方位的作用,也就具有了神性。在山西省襄汾县陶寺考古遗址曾出土过测日影所用的“圭表”,通过太阳照射下“表”杆的阴影投射在“圭”杆上的长短来进行大地测量。在冬至这一天的正午,如果在某个地方测量时投影正好到达“圭”杆上一个特定刻度,此处即为“大地之中”,由此有了“帝王所都曰中,故曰中国”的定都准则。测影所立“中杆”被视作天地之中的象征,往往成为一个聚落的中心图腾,由此又成为了政治意义上的中心。中国人民大学张法教授认为,当时“中杆”的形态类似于旗杆,这就是甲骨文“中”字的最初象形含义。因此,“中”字在其诞生伊始,便被赋予了天人合一、居天地之中的神圣意义。从“中杆”开始的“寻中”的观念,以及由此产生的文化向心力、大一统国家的愿望,从古至今都影响了中国人的政治观念。
都城,作为政权的象征,理所当然被视为天下的中心。《吕氏春秋》曾提到:“于天下之中而立国,于国之中而立宫,于宫之中而立庙”,是一国都城营建的原则。“紫禁城”之得名,便与星相学中紫微垣(即北极星)有关——紫微垣位于中天,传为天帝所居,因而天人对应,地上宫城成为天子居所。可见,紫禁城的选址与命名便是一种“择中”活动。
在这一观念指引下,历代帝王,均将“前朝后寝、左祖右社、坛台四环”作为都城营建的总原则,这一原则构筑了一种“居天下之中”的心理效应,与中国的国名一样,契合了古代中国区别于西方民族国家的特殊性质,故而日本学者渡边信一郎称其为“天下型国家”。在地理上,中国北部为干旱的荒漠,西部与南部为高耸的高原,东滨大海——这些天然屏障使得中国获得了超级稳定的自我认同;更由于“寻中”思想造成的大一统观念,使得“王者以天下为家”成为每一个统一王朝的基本政治形态。在记载历代王朝始创的文献中,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语句:“定有天下之号曰新”(王莽)、“定有天下之号曰宋,改元大赦”、“定有天下之号曰明,建元洪武”、“定有天下之号曰清”——所谓天下,是古代中国人所认知范围内世界的总和,其最和谐之地即为王都,周边地区随着与王都之间距离的变化,文化与道德被认为呈反比例下降,所谓“狄夷”的概念便由此生成。在此指导思想下建立的国家,与欧洲同一块大陆上的不同民族国家具有本质的不同,这就是中国与欧洲之间都城形态差异的根源。
在这一情形下,象征都城中心线的城市轴线,成为天下之中心的象征,自然必须被代表权力的建筑所占据,而不能如罗马一样,将它们排列于这一轴线的两侧。中国建筑的轴线是围绕尊者代表物设置的,尊者代表物——不论是宫殿、陵寝还是碑楼、享殿——不但是轴线存在的唯一原因,而且是轴线中断的结点。当人沿轴线的空间运行到御座所在的太和殿、或陵寝神道上的大碑楼时被中断,人必须不断地离开轴线,绕过这一代表物才能继续沿轴线的运动。这些代表物占据了轴线,使其他来到轴线的人均处于客位的角色。即便轴线营造了良好的视觉效果,其结果仍然完全是烘托尊者的地位,而不是为在这里活动的人所考虑——事实上,他很可能在需要绕过建筑之前便被制止了前行。
北京的中轴线终止于美丽而宁静的钟鼓楼。钟鼓楼的角色,实际上与太和殿前的日晷、嘉量有相似之处,因其在人们生活中的授时功能,而体现了统治者的特权。因此它们有足够理由坐落在中轴线上,就像很多中小型城市鼓楼位于十字大街交叉口的现象。
梁思成先生说,中轴线在向北到达钟鼓楼后便不再延伸,而是“平稳地分配给”北面的两个城门。这固然引起人们对旧京景物的思古幽情,然而剥离感情的因素来看,中轴线在钟楼戛然而止,是由于不再有政权的代表物需要占据轴线——没有人被允许从背后拜见皇帝,因此北城墙没有了礼制上开设中门的需要,只从军事安全角度开设了东西两门。没有尊者代表物占据的中轴线,在钟楼之后便失去了存在的理由,便无需延伸,隐没在墙根街巷中即可。如果说“中国”的“中”字就是早期聚落中心的符号模型,那么后世集权的一再强化和北方崇拜的形成,终于消除了它上面没有必要的出头。而今天北京城市规划中,中轴线的北延和南延,实际是向西方轴线概念的靠拢。
北京的中轴线,是紫禁城轴线的延伸。只有在出了内城的前门大街、天桥一代,才沾染上了普通的生活气息,提供给城市中的市民活动。不得不说,北京只有前门到永定门这一段,可算与卢浮宫前的香榭丽舍大街相对应。事实上,这一段原本并不是北京城规划的一部分,它的出身是一条城外大街。自打进了前门,这条线就像卢浮宫大楼和埃马努埃莱二世纪念堂本身建筑的对称轴,脱离了公共空间,专属于建筑的主人。只因为东方建筑是在平面族群上展开,而不以单体的宏大取胜,才有了这条比西方长得多的轴。长长的轴线,仿佛漫长的皇权时代……[1]?
相关信息:
长安街简介
长安街是世界上最长、最宽的街道,也是中国最重要的一条街道。
长安街以天安门广场为界,往东为东长安街;往西为西长安街。由于这条道直如矢的大街一眼望不到头,所以人们形容它是十里长街。其实,从东单到西单全长只4公里,但它是全城的东西轴线,东到通县八里桥、西至石景山横贯38公里,东西各有一系列的街道与它相连,从而将市中心,城区和新市区联成一体。
从天安门广场向东,至台基厂北口是几处政府机关,依次是公安部、纺织工业总会、中国远洋轮船运输公司等单位。其中,纺织工业总会原是情代的翰林院旧址,是大知识分子集中的衙门。
这一段路北,有一组通称北京饭店的建筑物,共三幢,各有各的历史。中间一幢米黄色老楼为北京饭店旧楼,现称中楼,是清代协尉大官厅原址。1900年后,被帝国主义者拆毁,1917年由中法实业银行出资,建筑了这幢七层大楼,成了中国土地上的外国饭店。1940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饭店的股票大部分落到日本人手里,董事长也换成了日本人。次年,即改称日本俱乐部,成了日本人的天下;西边一幢是1954年秋天落成的浅紫红色七层大楼,这里曾是清代理藩部的旧址。理藩部是办理少数民族事务的衙门,后来根据满清政府签订的邮政须由外国人主办的丧权辱国条约,把理藩部拆毁,改建成了北京邮政管理总局,并派外国人作邮务长;紧挨北京饭店中楼东面,即王府井大街南口,有座杏黄色的新楼,这里是1974年秋天开始营业的北京有名的大饭店之一。它原来只是一座二层红楼,旧为京汉铁路局,1949年后,曾是铁道部驻地。
出天安门广场往西,就是西长安街,它的东段和东长安街的西段,都是在1950年拆除了西外三座门和花墙后,马路才展宽的;路北的28中学,原是清代的升平署,住着皇家剧团;沿中南海南墙往西是新华门,现为国务院南门。新华门最早叫宝月楼,又叫望乡楼。据说,清乾隆帝为香妃眺望故乡而建。袁世凯当政时改为新华门;再往西有高耸的电报大楼和民航营业大厅。原来在楼前一带的路中心有一座金章宗初年建的双塔庆寿寺,1954年扩建西长安街时被拆除,电报大楼的斜对面是著名的鸿宾楼饭店和首都电影院;再往西就到西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