脸上皮炎多久能好:道德经—在线观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2 02:34:56
老子与道德经
土豆网在线观看
老子道德经心声-1在线观看
',1)">
01老子道德经济—以柔克钢
',2)">
道德经 11个视频
老子与道德经
老子(动画片)在线观看
',3)">
01老子道德经济—以柔克钢
02老子道德经—无和有
03老子道德经—善利不争
04老子道德经—致荣与守静
05老子道德经—柔弱胜钢强
06老子道德经—除私去欲
07老子道德规范经—自知之明
08老子道德经—为而不争
09老子道德经—祸莫大于不知足
老子《道德经》-B在线观看
老子·庄子在线观看
',4)">
 
《道德经》诵读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
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在前,《德经》在后,并分为81章。
《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老子,姓李,名耳,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经过专家大量考证及考古发掘,终于证实中国古代思想家老子的故里位于现在河南鹿邑县老子故里。
《道德经》诵读1-20章
',5)">
《道德经》诵读21-40章
',6)">
《道德经》诵读41-60章
',7)">
《道德经》诵读61-81章
',8)">
《道德经》的全息哲学科学体解及其养生意义
唐密传灯真圆阿奢黎简牍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据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即李耳,河南鹿邑人)所作,是老子对于宇宙与生命本然规律体悟所成之哲学巨典,是道家哲学思想的根本。道德经上篇《德经》和下共81章。
道者,宇宙与生命之本然规律;德者,顺应本然规律而必须遵守的行为规矩。规矩一如《千字文》、《弟子规》中所述,乃依据本然规律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 者宇宙与生命的本然规律,属于精神;“名”者,本然规律之物化表现,属于物质;“无”者,混沌之状态,依照现代天体物理学理论可以理解为“奇点”,“有” 者宇宙天地万象,如“奇点爆炸”形成的宇宙;“无”中有妙理,“有”中有规矩;“有”、“无”可以互相转化,正比拟为物质与精神;“玄”者至极真理,开释一切天地万象之“钥匙”。
至于养生,明晰此中物质精神互相转化的关系,那么物质不足可以精神弥补,换言之我们的心念可以为身心摄取“能量”而维护健康,同理可以恭敬供养感恩之心为内外环境中的有情、非情使之亦“身心”快乐。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後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宇宙万有皆是因果缘显,本无所谓善恶美丑,而人心强分别之。阴阳,换言之物质精神,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转化。体解宇宙与生命本然秩序者,皆顺势而为,不强为之,是以“无为”。教化之理寓于宇宙万有,何用言说!万物生老病死流转不息,何须自矜自夸!空气、大地、天空、四季未尝向寄居者索要回报,故恒而持之!
就全息养生而言,亦是顺应因果关系规律加以调整。“定业不可转”就是因果关系规律不可改变,然通过守护身口意修身持德,可使因果关系中性量发生变化,好比大病变小病,长病变短病之理。所有欲念追求都是强求,故而无不影响身心健康。转基因食品违背自然规律自不在话下,饮食中应该避而远之。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尚贤”、“贵难得之货”、“可欲”,此处可用“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或者“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比喻。当功名利禄被社会树立为奋斗目标,民心必乱,天下竞争纷起。故而衣食足而少欲少思,少了竞争之心,保养身心乃为上策。让百姓无小聪明,少贪念,使聪敏者不可乘兴而为,天下必然和睦。
养生亦是如此,少了贪念,心则易平。知足常乐,是以身心健康可保。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顺应宇宙与生命之本然规律,一切悉皆安宁和顺。至极真理乃天地万物之所据,深奥难测。体解万有之差别,与之“相应”,合气于精神,和睦于物质。大道至简,感触之似乎存在,然却是精神,好比精神生命之天。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缘我们的身心已然适应了水土,换言之肉体、精神与外环境的物质精神建立了“合气”平衡状态,一旦进入新地域,这种平衡便被打破,于是乎就“不合气”,所谓水土不服也。“和光同尘”即“合气”精神与物质,亦即顺应“色空不二”之理。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天地本依然规律而动,无所谓仁慈恻隐,随万有成住坏空而不经意,圣人亦是如此,知悉一切悉皆因缘使然也。天地运行周流不止,与其评论不如沉默“合气”。
全息养生亦是顺应因缘规律顺势而为,不强作努力,即所谓身心随遇而安之义。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生养天地万物之道亘古常尔,此所谓至妙之母性。母性以生育万物为旨,生生不息,作用无穷无尽。
养生始于生命开始形成于母体之时,正所谓胎教之始,其意义重大。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天地恒常无有生灭,圣人依此理而修养,不住欲念,以不住自性而成就自性。
全息养生正是如此,不因外来之物而加强身心,乃缘身口意本身之维护。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至善无善,非无善乃不执着于善恶,好比水,顺势而流,与道同理。缘至道依于因缘,无因缘则无道可言。仁慈之人,心身安处,善心殷重,待人真诚,言语善听,处事怀仁,善做诸业,能把握时机。与世无争,故无过失,也就没有怨咎。
全息养生就是于衣食住行中以仁慈感恩之心思维、言语和行为。
“持而盈之不如其己;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
器满则溢,物锐易折,财富再多用处不多,飞扬跋扈自找是非。功成名就而隐退,顺乎至理。
吃多了难消化,喝多了难排遣,拿多了难派用场,故而全息养生理念是适可而止于财色名食睡或曰功名利禄,于是身心轻安。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国治民,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肉体与灵魂合一则能默契,心性柔顺则可以比拟婴儿,澄心静虑则可以身心无瑕疵。仁慈执政,则可为天下。故唯时刻阴阳合气,明心见性则智慧无碍。
全息养生即个体身心内外之有情非情合气之道,专心一意则可功用致身心柔韧,禅坐则可内省身心之障碍。
“三十幅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三十根辐条集于一根毂中,洞为车用。陶土做器,空为器用。凿门窗造屋,敞为屋用。所以,“做”而给人便利,“洞、空、敞”发挥其作用。
就全息养生而言,衣食住行悉为身心之用,衣当不宽不敞,食当不饱不饥,住当不狭不旷,行当不急不缓。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五颜六色,令人视觉迟钝。五音六律,令人听觉迟钝。酸甜苦辣咸,令人味觉迟钝;追逐狩猎,使人神情狂荡;珍稀物品,使人行为不端。圣人但求果腹而不纵情声色,少欲知足。
养生亦是如此,少欲知足。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宠爱和侮辱都使人惊恐,是将宠辱看做身家性命。何谓宠辱令人惊慌失措?宠是上位向下位的恩赐,故得宠倍感惊喜,失宠则惊慌不安,此之谓也。何谓将宠辱看做身家性命?人们之所以有大患,是因为太在乎身家性命;若不在乎身家性命,复又何恐惧?当身家性命是为天下,天下就可以托付其人;身家性命是为仁爱天下苍生,天下苍生便得到依托。
养生中,若将功名利禄看得太重,身心很难适悦。若功名利禄是为救济他人,则是养生。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徼,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於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後。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看不见缘“远、小”;听不到,缘“轻、微”;摸不到,缘“小、细”。远、轻、小可以无限,故而不可执着,笼统一义。上无清楚边界,下无晦暗底限,延绵无限很难描述,终归于无。无物可以比喻,这就是“模糊”,无法定义其开始与终结。顺应亘古常尔的“规律”,驾驭现实的人事物。能了解宇宙最初的这个道理,即体认了宇宙本然“规律”。
如果用“奇点”爆炸成为宇宙,宇宙压缩到黑洞、奇点,可以更好地体悟老子这段哲理智慧。顺带提一下,霍金的所谓“找不到黑洞边界因而黑洞不存在”,似乎无理,无限递减、无限递增何处是边界?
养生亦是无限小与无限大的身心适悦问题,放下“养生执着”,即是真实养生。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容;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澹兮其若海;动兮若无止。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古代善于修行之人,体微妙之理,悟玄远之机,非常人能堪透。因为捉摸不透,只能勉强如此描述:其谨慎如冬天履冰过河,其警觉之高,犹如防备四周之不安,其庄严有仪容,其动止优雅如冰雪缓缓消融,其淳朴如天然,其豁达如深谷,其平常如浊水,其安静如大海,其行若无休止。谁能使混乱心绪安静下来,如水澄清,谁能静中求动而缓慢成长?体悟保持这个“规律”的人不会自满。正因为其从不自满,所以能够去故更新去伪存真。
养生即是宇宙至极真理物质精神转化的休养生息。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使心身寂静,使生活清静不变。万物一齐生长,吾考察其周而复始的运动规律。万物纷芸,周而复始于其根本。根本即是寂静无为,根本的周而复始形成生命。生命乃自然,体悟自然规律就即是智者,不体悟自然规律而轻妄举止,则会出灾凶。体悟自然规律者心胸豁达,豁达则坦然公正,公正方能周全,周全才符合天地之“规律”,宇宙本然规律亘古常尔,顺应则终生无忧无虑。
养生就是守护身口意顺应宇宙天地万物之理以“合气”一致。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宇宙万物之主宰者(道——本然规律),人们不知其是否存在,能体悟本然规律的统治者,人们亲近并称赞他。体悟再低的统治者,人们畏惧他。体悟更低的统治者,人们轻蔑他。统治者的诚信不足,人们才不相信他。最好的统治者由于能体悟本然规律故优哉游哉,很少发号施令。世事成功,人们则以为本来就是这样的。
全息养生正是本着对于宇宙与生命之本然规律而行。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不能体悟本然规律,便必须以仁义礼智信作为行为规则;聪明智巧显现,伪诈才会盛行;家庭出现纠纷,才能显示出孝与慈;国家陷于混乱,才能出现忠臣。
正所谓“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于是乎矛盾出现。全息养生正是将矛盾化解到最低限度而提升身心健康。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不提倡圣慧智巧,人们可以安居乐业好处百倍。不需要仁义,人们可以恢复孝慈的天性。杜绝巧诈与货利,盗贼不生。圣智、仁义、巧利此三者尚文不尽意。故要使人们各安本位,保持纯洁朴实,减少私心杂念。
身心健康清心寡欲最要。
“绝学无忧,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傫傫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馀,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杜绝模仿身心无虞,赞美与呵责差别巨大?善恶差距多少?人们所畏惧的,就必须敬畏。亘古常尔!众人都热热闹闹,如同享受盛宴,如同春日登台赏景。而我独自澹泊宁静浑然无觉,如同婴儿尚不会咿呀学语,如同倦旅无处可归。众人都富足,而我却像遗失了什么。我之心愚人心也!似乎浑浑噩噩。众人自夸自赞,唯我沉默寡言。众人似乎什么都明白,唯我懵懵懂懂。宁静时如大海,漂泊时无处停留。众人都有引以为傲处,唯我大愚若(幼稚)智。我唯独与众不同是身心养生之道。
全息养生旨在个体与众不同的差异上用功!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大德之行为举止,顺应本然规律。本然规律乃形而上学,似乎可以具象,似乎可以捉摸。深奥之中有至理,而至理甚简,据此理而信其存。本然规律万古常驻,依据之可观察万物的初始状态。我如何能知道天地万象初始状况?根据本然规律!
何以养生?顺应宇宙及生命之本然规律。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能屈则得保全,能屈才能伸;肤浅才容易盈满,推陈才可出新;少欲则易足,多欲则迷惑。故而体悟本然规律者顺应本然规律为行事于天下之原则。不固执己见故能明理;不轻言是非故而能判明是非;不自夸自赞故而能成事;不自怜自哀故而能成长。正因为善于合气故而能合气天下。古训'屈则全’,怎么会是空话戏言?能得保全必然达于安宅。
养生便是身心保全!
“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於人乎?故从事於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道者道亦乐得之,同於德者德亦乐得之,同於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少言合乎自然。狂风刮不了一个上午,暴雨下不了一整天。谁让刮风下雨呢?天地自然。天地之风雨尚且不能长久,更何况是人呢?所以体悟本然规律者顺应本然规律,修德持身者与德同,行事错咎者同于错咎。顺应本然规律者,规律自会维护之,修德持身者德亦乐助之,行事错咎者错咎归之。诚信不足才会有不信任。
养生就是修德持身,顺应宇宙与生命本然规律行事。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馀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踮起脚尖就会站立不住,跨开双腿就不能行走。固执己见就不会明理,轻言是非则不能辨别是非,自夸自赞则不能成事,自爱自怜则不能成长。依照本然规律判断就是多余。甚至鬼神也会厌恶,故而体解本然规律者不如此处事。
全息养生是画龙点睛而非画蛇添足!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混沌(奇点)先于天地而生。静默无声空虚无形,独自循环运动而不止,是为宇宙万物之根本。我不知道如何称谓,勉强谓之“道——宇宙与生命之本然规律”,再勉强名字为“大”。其广大无垠而运行不息,运行不息渐行渐远,远之又远复归本原(宇宙再次压成为奇点)。所以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宇宙间有四大,而人是其中之一。人法依地,地法依天,天法依“道”,而宇宙本然规律就是自然而然。
人法依地,故而养生即着眼于这个我们所生存地球的全部自然条件。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厚重制约轻率,安静制约躁动。因此君子处事有轻有重有静有动周备所需。即使遇见荣盛的景象也能泰然处之。为何大国的君主,还要轻率躁动准备不足而治天下呢?轻率就会失重,急躁就会失去制约。
故而养生是不急不缓一张一弛循序渐进的身心调理方式。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善行不会留下劣迹(余之体解非擅长驾驭而言慈悲仁善),善语不被诟病(非擅长说道),慈悲数术不用筹措(数通假术,故有会易者不占之说),慈悲心封闭则无心钥难开,诚信封闭冤仇无得开解。因此,顺应宇宙本然规律者常慈悲救济他人而不嫌弃他人,常恻隐救护鬼神而不嫌弃鬼神,这就是本具的智慧。故慈悲待人者不好为人师,非慈悲待人者常觊觎他人资财。不好为人师,不觊觎他人资财,大智若愚,这就是精深微妙“合气”之理。
慈悲方能不贪着,身心才易轻安。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於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於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於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深知什么是长处,而守护短处,甘愿做天下的谦卑的小溪涧。作天下的谦卑的小溪涧,常以德守身,可返回如婴儿的纯洁状态。深知白天,安守黑夜,甘愿为天下明理的处事模式。为天下模式,经常德行无有差错,可更好地顺应于本然规律。深知荣耀,安于卑屈,甘愿为天下之川谷。为天下之川谷,德行乃圆满,复返璞归真。分析木材可做器具,圣人则用全才,是以大“制”大“用”不析才。
谦卑柔和的心态与处事方式,完整而全身心地养生亦是此理。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故无失。夫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羸、或载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想要攫取天下而作为,是不可能达到目的的。天地万物神圣不可侵犯,不可攫取,不可施为,欲作为者必败无疑,欲把持天地万物则会尽失。因此,圣人不违背本然规律而妄为,是以没有得失成败。天地间人、事、物秉性各殊,有前行有后随,有轻嘘有急吹,有刚强有赢弱,有安居有危颓。故而圣人没有极端作为,没有奢侈品行,居安思危。
养生之道非营养或者这个元素那个维生素乱补,而是身心在语言、行为、思维上守持真道!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以真理智慧辅佐君主的人,不会用兵强压于天下。穷兵黩武必然是六月债还得快。军队杀戮至处荆棘横生一派狼藉。战争之后,必定出现饥荒。慈悲才能达到目的,强横事与愿违。目的达到不自夸自赞,不骄傲炫耀,目的只是不得已而为之,更不飞扬跋扈。事物过于茁壮必然走向衰弱,缘不顺应本然规律,不顺应本然规律则急速消逝。
养生不是大量营养补充,而是调整身口意,顺应“合气”至道!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於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刀兵乃凶器,神憎鬼厌。故而体解本然规律者不与刀兵为伍。人格高尚道德品行兼好者安居期间善用左侧文臣,而行军打仗时善用右侧武将。刀兵是个不祥的东西,不是君子所喜爱的东西,只有万不得才使用,且不重用。即使用兵取胜也没必要得意,若得意则是好杀之人。好杀之人,就不能让其坐拥天下。吉庆的事情以左边为上,凶丧的事情以右边为上,文臣居于左侧,武将居于右侧。当以丧礼看待用兵。对待杀人者要怀丧葬之悲,用兵取胜后,也要以丧礼的仪式吊唁哀悼战死者。
全息养生中,风水吉凶也非常重要,而风水是“合气”之道,且不是固定不变的,因人而异。左贵右贱,左文右武,左吉右凶。贵贱、吉凶全取决于是否具备慈悲心和感恩心。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於江海。”
本然规律之“道”,难以称名,朴素且微妙,天下谁都不可能驾驭“道”,唯有顺应“道”。国王诸侯若能顺应本然规律治理天下,百姓们将会自然地拥戴。天地间阴阳和合而致雨,雨滴均匀非听令而为。开始治理天下就要名正言顺(顺应本然规律),名正言顺治理且适可而止,如此就没有危险。顺应本然规律,好比小河、溪流归于江海。
全息养生即顺应内外环境物质、精神之运行规律而调整身心。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能够识人是智慧,能够自知是明理。能胜过别人是有力量,能克制自己的弱点则强大。知足常乐则物质、精神富有,勉强努力作为则是志气。不失优点者(仁慈)就能持久,身虽死而精神仍存的,才是真正的长寿。
全息养生就是守护身口意之仁慈,熟悉内外环境优劣并加以调整。
“大道汜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於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宇宙本然规律周流不息,及于天地万有。万物正是依赖本然规律生长而本然规律无可推脱,成就天地万物而无可自鸣。养育天地万物而无可自主,无情无欲可以称之为“微妙”。万物臣服于本然规律,本然规律无可自主可以称之为“宏达”。本然规律性空,故而磅礴无垠。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有“理”走遍天下。所到之处人、物两不相害,于是天地万物就无危、清平、安泰。正因为无危、清平、安泰,只音乐与美食便可使旅人停留。本然规律舌不能尝,眼不能视,耳不能闻,而若以心用之,功用可及于无穷无尽。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於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要吸气必先呼气,欲消弱必先使之刚强(刚强易折),欲废除必先使之兴盛(兴盛易衰),想要得必先舍(有舍有得),此理微妙。柔能克刚,弱可胜强,鱼儿离不开水,治国法宝不可轻易示世(犹如利器,他国知晓便可研究破解对策,今日之所谓国家机密是也)。(上帝若要使人灭亡必先使其疯狂)
养生即是刚柔相济。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本然规律自性空故而无所为亦无所不为。国王诸侯若能顺应本然规律天下万民自然响应归化。归化之万民若欲有所图谋,我将用道德来约束之,遵道守德,万民必然欲念熄灭。无欲念可以致静,天下必然安定咸宁。
全息养生即是遵守宇宙与生命之本然规律并努力遵守社会约定俗成的行为准则。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面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德者,遵守规矩)体解并顺应本然规律就无所谓格式化行为准则,遵守本然规律就是“德”;未能体解本然规律而行为循规蹈矩者实质未遵守本然规律所示现的规则。体悟和顺应本然规律则自然而然,似乎无所为,实际无所不为。未能体解本然规律者实际上无所为而自以为有所为(无以为,即与本然规律背道而驰)。上善之人有所作为而不执着作为,重诺守义之人有作为且执着于作为,讲究礼数的人虽然作为然不与本然规律相应故而不得“相应”而勉强作为。不能体解和顺应本然规律才约定了行为规则,一旦行为规则也不被遵守只好慈悲对待,一旦慈悲心也没有了只好义气用事,信义也失去了只好求诸于礼节。一旦礼节流行,表明已经没有仁慈诚信义气,便是祸乱开始的端倪。过往的见解都只是体悟了“道”的皮毛,因此才会愚痴大行其道。故而大丈夫立身处世,以智慧居于安宅不以愚痴停身薄危,体解大道之神髓而非皮毛,即以智慧舍弃愚痴。
全息养生基于“道”“德”二字之神髓而修养身心。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候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其致之也,谓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候王无以正,将恐蹶。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候王自称孤、寡、不谷。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故至誉无誉。是故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一”者,此处余之体解当为“开始”,然宇宙与生命无所谓开始也无所谓结束,一直处于运动变化之中,物质与精神的相互转化亦如“莫比乌斯环”。于不断的循环往复运动中,宇宙万象仅仅形式发生改变,故而“一”权且理解为“奇点”之“大爆炸”,或者古代所云“开天辟地”。
天于起始便自清明,地于起始便自宁静,精神于起始便自妙灵,河谷于起始便自充盈,万物于起始便自生长,国王诸侯于起始便自以正行天下。推而论之,天不得清明恐怕会坏裂,地不得安宁恐怕会崩溃,精神没有灵性恐怕会熄灭,河谷不能蓄水恐怕会干涸,万物不能生长恐怕会灭亡,国王诸侯不能正行恐怕会僵死。所以无低贱体现不出高贵,无基础何以能成高?因此国王诸侯自称为“孤——无父无母”、“寡——无配偶”、“不谷——不善”,这不就是低贱谦卑为根本?难道不是?所以最高的荣誉无须赞美称誉。与其琭琭晶莹如宝玉,毋宁珞珞坚硬若山石(好看不好用)。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循环往复是宇宙万象的运动规律,隐浅变化是本然规律之作用。天地万物始于“有——物质”,而“有——物质”始于“无——精神”,周流不息转化不断。
这段当是圣人老子对于宇宙本然规律最深刻的体解,宇宙大爆炸理论对此可谓最恰当诠释。
全息养生基于物质、精神的相互转化与平衡。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有上智慧者(智者)明白了宇宙万物本然规律便会努力实践;中等智慧者(庸人)即使听说也是将信将疑,下等智慧者(愚者)听闻后还会嘲笑。若不被下劣智慧者嘲笑那就非真理了。故而古训教诫:清楚的规律似乎不清楚,前进的规律似乎在倒退;简单的规律似乎很复杂。顺应规律者(上德)虚怀若谷;最洁白者看上去却像黑的;最广大的似乎显不足;最刚健者却显得怠惰;质朴真诚的品质反而显得变化无定;无限方正者反而没有棱角(平面无限延伸成为无垠球面);大器用者成就反而缓慢;大声音反而听不到(超声波);大象如虚空无形;本然规律看不见摸不着,(本然规律——道)却使天地万物善始善终!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此处“道”可体解为“精神”——奇点、混沌)由混沌而开始(奇点爆炸、太极)精神转化为物质,物质形成星、空,生生不息成天地万象。天地万物都是阴阳“一合相”(即物质与精神一合相),(“冲”者空虚)虚空间于天地万物中间成为天地万物之和谐状态(此段可以理解为今日天体物理学之宇宙大爆炸理论)。人们所厌恶的就是无父无母、离偶、不善,而国王诸侯却谦卑自称。故而事物因为损减才增益,或者因为增益反而损减。先人这样教授我,我亦如此教授来者。残暴者死不得所,我以慈悲而施教!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天地之间最柔韧细腻的事物,能奔腾穿越于最刚强的东西中。精神穿越物质。我因此认识到“无为——精神所为”的利益。不用言辞的教导,精神的利益,天地万物所不及(不能超越精神)。
全息养生乃物质、精神双重养生。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名声与身体哪个更重要?身体与货利哪个更贵重?获取和丢失哪个更有害?过分执着名利就必定要付出更大代价,过度积敛财富必定会遭致更惨重的损失。所以知足才不会遭受屈辱,懂得适可而止就不会遭遇危难,这样才可以保持身心长久安泰。
全息养生着眼点就是看轻功名利禄,知足常乐而身心轻安。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最完善的事物好似有欠缺不足,然其功用利益却无瑕疵。最充盈的事物好似虚空,然其功用无穷无尽。直线无限延伸反而是曲线,最灵巧的事物好似很笨拙,最卓越的辩才就是沉默。安静制约躁动,寒冷制约酷热。清静才可示范天下!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顺应本然规律治理天下,战马可以去肥田了。若不然,连野外战场也会有马驹出生。贪得无厌是最大祸端,攫取占有是最大过咎。能知道满足者必然永远满足。
全息养生理念:知足常乐!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不出家门,能知晓天下动态;不开窗户,能知天时节气日月星辰运行状态。向外驰求越远,所知晓者越少(为事物表象所迷惑)。故而智慧者不出外行走访历也能知晓天下形势,不观察也能明理(诸葛亮在出山前可曾有游历求学?)。不作为而成办诸事。
此段则是全系哲学思想的精确表达,即一微尘含纳宇宙万物全部信息,我自身心含纳宇宙,自观内省即可明理一切。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学无止境,越学念头越浓兴趣越足(欲念日增)。而修身养性则欲念越来越淡,少之又少,以至于心念熄灭。心念熄灭则一切顺应本然规律则,如此便能无所不为,便可以轻松治理天下而没有是非,若有是非则不足以治理天下。
“圣人常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智慧者没有私心杂念(无欲),却能以百姓之心将心比心。对待善良者以善良,对待不善良者亦以善良,故可以使行为准则完善起来;对待诚信者以诚信,对待无诚信者亦以诚信,便可建立行为准则之诚信。智慧者治理天下,能使天下苍生收摄其欲念而归于质朴,使百姓能守护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智慧者教化使之悉如淳朴婴儿。
全息养生亦是眼耳鼻舌身意之守护!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生老病死乃不可违背的本然规律。生而寿者十中有三,生而夭者十中有三,不善作为而早赴死者十中有三,为何?不善作为乃为了健康长寿而过度奉养自身。据闻,善于以慈悲心守护身心者,行于陆地不会遭遇犀牛老虎等猛兽,行军打仗也不会被刀剑伤身。即使遇见犀牛老虎,犀牛也不会用角顶撞,猛虎亦不会向其投爪。即使身处战场,刀兵也不会着其身。为何?慈悲没有致死的弱点。
全息养生即摄生,摄生者,收摄欲念,慈悲守护身口意,故而有古训“慈悲惊鬼神”,于佛家修行中诸多神僧神迹即是慈悲的精神力量物化之慑服作用。
乱用补品,保寿保健?非也!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混沌——精神能量态的“奇点”开始生成物质宇宙(精神转化为物质),在宇宙运动过程中衍生出各种运动规律(德),继而形成宇宙万事万物雏形,继之运动势态完善了万事万物。故而万事万物悉皆具备精神能量(道)并顺应本然规律(德),故而精神至尊,本然规律至贵。亘古常尔,非听命于“谁”行事,自然而然。是以精神转化为物质,物质运行衍生并遵守本然规律、原理,万事万物生长发育,天地万物受天地养育、覆护。使万事万物生长而不拥有,抚育万物而不自恃有功加以主宰,这便是微妙之本然规律。
此段经文诚然道家哲学思想中物质精神互相转化的极致体悟,故而后来有阴阳鱼以具象化这一哲学思想。
全息养生正是基于物质精神相互转化这一基本哲学逻辑。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袭常。”
混沌(无、精神)——奇点,形成宇宙(有、物质),宇宙之初即为天地万物之生成本源(母),由本源(母)运动变化衍生出万事万物(子),由万事万物可以推知本源并善护本源则终身不危。善护口(兑),善护身(闭),终身无烦恼(勤)。乱开口,乱行事,终身无可救药(不救——烦恼无穷)。观察细微是明理,安守柔顺是坚强。善用大自然的智慧,复开发我们自己本具智慧,才不会给自身带来灾眚,这便是顺应本然规律(沿袭常道)。
全息养生中守护身口意方可“合气”,反之则“不合气”。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人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盗夸。非道也哉!”
假若我稍微明理,唯一担心的是是否顺应于天地本然规律。顺应规律好比行于大道平坦而安稳,违反规律则好比行于山野小路崎岖危险。朝廷腐败,田园荒芜,仓廪空虚,衣食华美,利剑佩身,饱餐美食,资财盈余,其实如同小径强盗,非顺应本然规律守护身口意也。
全息养生就是降低欲念,守护身心。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慈悲所建树者扎实,慈悲所拥抱者牢固,是以子孙可以享受福荫祭祀不绝。以慈悲修身,其行为规范真诚;以慈悲治家,规矩就简单了;以慈悲治乡,伦理规范增长;以慈悲治国,伦理规范便会广泛;以慈悲治天下,伦理规范则会普及。以慈悲之身行观察他身之慈悲,以慈悲之家观察他家之慈悲,以慈悲之乡观察他乡之慈悲,以慈悲之国观察他国之慈悲,以慈悲之行天下观察天下之慈悲行。我如何了解天下?就是如此。
古德多释“善”为擅长,然余之体解,则为“慈善”,缘老子乃悟道之辟支佛,慈悲深厚故。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顺应本然规律修身者宽和仁厚,好比初生婴儿。因为宅心仁厚故而毒虫不蛰刺,猛兽不侵害,猛禽不扑击(慈悲者所具备的精神信息能量场使然)。初生婴儿筋骨柔韧然握拳有力,不知道雌雄交媾小生殖器却能勃起,缘精气充沛,整日啼哭却不会沙哑缘阴阳“合气”。知晓阴阳合气之道谓之常识,知晓常识为明理,爱惜生命为吉祥,用心念强使精气就是逞强。事物过于强大就会衰老,就不符合本然规律了,因此也就会很快死亡。
全息养生即“合气”致柔之道。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明理者不乱语,乱语者不明理。口不乱语,身不乱行。以简驭繁解除俗事的纷扰。能与智慧相应,能与平凡“合气”,即是微妙地认同接纳。无亲疏之别,无利害之分,无贵贱之见,能被天下世人尊重。
全息养生中,分别心难使身心适悦的。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以顺应本然规律的规则治理国家,以出奇制胜用兵,以不滋事扰民而治理天下。我如何知晓这是正确的?因为,天下禁止性规则越多则百姓越贫穷,人们多用计谋则国家会陷入混乱(尔虞我诈,亦可解为多持威慑性器具如刀兵),人们多技能必然珍奇物品泛滥,法令越严明盗贼越多。故而体悟宇宙与生命真理者教诫:“无为” ——顺应本然规律作为,则百姓自然归化;慈悲寂静,则百姓循规蹈矩;不滋事扰民,百姓自然丰足;不起贪欲,百姓自然纯朴。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政治宽和,人民淳朴;政治严苛,人民缺乏淳朴。灾祸与幸福相互依存。谁知究竟是灾祸抑或幸福?因为它是不确定的。确定的会变成不确定的,慈善的会变成邪恶的。所以智慧者心性端直而不唐突,廉洁而不狡黠,直率而不肆意,智慧而不炫耀。
“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根深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管理百姓、祭祀天地犹如收割庄稼。收割庄稼就要从下种开始准备,这个过程好比积累福德。福德深厚则可克化一切纷乱,能克化一切纷乱表明福德威力无限,福德威力越大越不可估量,才能肩负治理国家的重任。治理国家犹如母亲仁爱孩子家庭,则国家可以长治久安。这就叫根深蒂固,乃常保不衰之规范。
养生非一朝一夕之功,乃长生久视之道。
“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治理国家好比烹饪小鱼,要依照严谨的顺应本然规律的规则谨慎行事,如此才不会神憎鬼厌(合气故)。神不憎鬼不厌(积极精神信息能量场之合气作用),则鸡犬宁。不但鬼神不添乱(无天灾人祸)还意味着智慧的管理者不会扰民。百姓与鬼神两厢安和,此乃感应道交。
与物质生命对应的是精神生命——鬼神,故而全息养生不仅要小心谨慎“合气”天地人,还要“合气”鬼神。
“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邦不过欲兼畜人,小邦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所欲,大者宜为下。”
大国要将自己放置在可以兼收并蓄天下的地位(母慈仪天下,以慈悲谦卑待天下),好比河流溪谷的下游,天下水流皆汇聚于此。母性之阴柔慈善处于下位可以感化和制约处于上位的强大雄性,缘安静和下位。大国以谦卑的低姿态对待小国就可以赢取小国的信任;小国对大国恭敬供奉则可以取得大国的信任。所以要么是低姿态对下赢取,要么恭敬对上赢取。大国不能过分干涉小国治理,小国不过度奉承大国。两国要和平共处就该谦卑、恭敬。
养生中的社会适应亦是如此,待人谦卑恭敬则人际关系良好。
“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
天地本然规律使天地万物得到庇护,遵守本然规律是仁慈者的至宝,非良善者也要遵守本然规律。美丽和悦的言辞可以换来别人的尊重,良好的行为可以感化别人。人们身心的瑕疵该如何舍弃呢?所以无论是天子还是三公(太师、太傅、太保)与其拥有稀世珍宝、豪华的驷马车乘,毋宁修身重道。自古以来,为何人们尊重本然规律?顺应本然规律不是获得欲望的满足,而是为了免去灾眚,所以天下至尊。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以顺应本然规律的方式作为,以不扰民的方式行事,以恬淡平静的心态体会人生。大由小积,多由少聚。以慈悲感恩对待他人的怨愤而感化“合气”之。面对难题要从易着手处,大事从琐碎事做起,难事从易处做起,治理天下之大事必须从处理细小的事情做起。这就是智慧者为何不好高骛远而是求实于从小事慈悲作为,最终成就大事业。轻易承诺者很少能守信用,看似容易做起来反而困难重重。所以智慧者居安思危视一切为艰难,故最终无有困难。
养生亦然,从细微的言行思做起,守护身口意之小善逐渐成就三业大善而身心适悦。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现状安稳时容易主理,没有预兆时易于策划。物硬脆易碎散,物细小易遗漏。应于事情发生之先就采取措施,应于混乱发生之前就加以治理。大树从小苗开始长成,高台由地基累筑而成,千里行程由脚下开始。违背本然规律做事必然失败,违背本然规律所掌控的最终必失去,所以人们做事总是眼看要成功却失败了,如果谨小慎微顺应规律则不会失败。故而智慧者都是做别人不愿意做的,不看重稀罕之宝物;学习别人不愿意学习的,不犯别人犯过的的过错;一切顺应自然之理本然规律,“合气”天地而不违背自然规律。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古代慈悲者顺应本然规律做事,不是让百姓变聪敏狡黠,而是使其淳朴诚实,百姓难于管理就在于其小聪明多。所以用计谋治理国家乃国家之大忌,淳朴顺应本然规律治国则使社稷多福。知晓此二者就是明理管理模式(准则),通达模式才会微妙地顺应万事万物之规律。事物之规律微妙深奥,与物质表象可能截然相反,只有顺应本然规律,才可以通畅顺遂。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江河湖海之所以能容纳百川,缘其地势低下。故而智慧者欲管理百姓必然对百姓言辞谦和,欲引领百姓必然将自身利益放在最后。所以即使智慧的管理者地位高高在上也不会增加百姓负担,虽然引领在最前面然随从其后的百姓也不会担心恐惧,所以天下拥戴而不反感。缘智慧者不与民争利,所以天下百姓也无人会与之抗争。
“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天下都认为我所体悟的真理弘大,然却很难具象表达。因为弘大所以很难具象表达。如果能具象表达,时间长了也会变渺小。我有三件至宝:第一件慈悲,第二件勤俭,第三件不先于天地万物自居。慈悲是护身最好甲胄故而可以无畏;勤俭能丰裕宏广;不先于天地万物自居故而可以引领天下。如果舍弃慈悲追求蛮勇,舍弃节俭追求丰裕,先于天地万物自居,其结果必然是死亡。用慈悲征战则所向披靡,以慈悲坚守则固若金汤。若不该绝,必然是得慈悲守护。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慈悲的谋士不逞蛮勇,慈悲的将军节制怒气,慈悲战胜对手者非与对手交战,慈悲用人者谦卑为下,这是慈悲而不好争的行为准则,慈悲可以借用别人的力量,这才叫亘古以来的至德——最高行为准则。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
用兵教诫言:我不敢主动进攻而要采取守势,不敢逞勇向敌方阵地前进一寸而宁可向己方阵地后退一尺,这就是似行非行布阵。使敌方臂膀无处可击,标枪无处可投,兵器无处可向。最大的祸患是轻敌,轻敌则会致命。若两军实力相当,重视敌军且心情沉重一方取胜。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
我的语言很简单,照做也很容易。然而天下人却很少能理解,也很少能照做。世间人所言教条,做事跟随有势力者,世人无知所以不可能如我所知。知道我的人极少,能够依照我所说行动者更难得。所以智慧者外表朴素却身怀至宝。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知道自己还有不懂的是高明,不懂装懂则是缺点(还可以翻译为:知道别人不懂的比别人高明,应该懂的却不懂是缺点)。智慧者没有缺点,因为他认为自己都是缺点,正因为如此才没有缺点。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百姓如果不畏惧统治者,国家的祸乱就要来了。莫让百姓居无安所,莫让百姓生活无计,百姓有活路国家才会安定。所以智慧者有自知之明却不表现自己,珍惜自己却不看重自己,故去自见自贵取自知自爱。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是以圣人犹难之。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应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好勇而大胆则死,好勇然谨慎则活。这两者要么有利要么有害。鬼神所厌恶,谁知道缘由?对于智慧者而言也难以抉择。本然规律,没有纠纷以慈悲而胜,没有合气却能以慈悲“合气”,不招呼也会自主而来。规律和缓但一切结果都很自然。本然规律宏大,宽和但不会遗漏丝毫因果。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希有不伤其手者矣。”
百姓不畏惧死亡,何必用死亡来威胁他们?如果百姓畏惧死亡,其中为非作歹的我就杀掉他,还有谁敢为非作歹?常常由执掌生杀大权的官吏杀人。代替执掌生杀大权的官吏杀人的刽子手,叫替人杀。替人杀,很少有不伤到自己手指的。
全息养生中积极提倡避免介入他人的因果关系中而与他人共同承担因果。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百姓遭受饥馑,缘苛捐杂税沉重,所以饥馑。百姓难于管理,缘统治者不顺应本然规律而作为(胡作非为),所以百姓难管理。百姓之所以敢轻生冒险,缘统治者为了一己私欲疯狂聚敛财富,百姓只好轻生冒险以求生存。只有顺应本然规律作为而不贪着功名利禄者,比之搜刮民脂民膏聚敛财富者要贤明的多。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人活着身体支分柔软,人死了则身体僵硬。草木生长则柔软脆弱,一旦死亡枝叶根茎就会枯槁干硬。所以蛮勇刚强者容易死亡,柔弱细软者容易生存。用兵逞强就会灭亡,树木太硬就容易折断。柔弱比之强猛要胜出一筹。
全息养生乃柔性养生。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本然规律,好比张弓射箭,射高处弓弦向下,射低处弓弦上举。弓弦拉的太满就放松一点,拉的不足再拉紧一点。本然规律也是如此,自然平衡法则会减少多余的弥补缺乏的。然而世人之道,却反其道而行之,让匮乏者更加匮乏使富足者更加富足。谁可以让天地万物多减少补?唯有本然规律。故而智慧者有所作为而不仰仗其所作为的,不居功自傲,缘不让人们觉得自己高明。
全息养生亦是损有余而补不足。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
世间万物以水最为柔软,然而没有任何东西比水更能攻克坚硬的,因为水之柔软无可替代。世人都明白柔弱胜刚强,然而却没有照做的。故而智慧者教诫:能替国家受屈辱才能做君主,能替国家承担灾祸才可为国王。正话似乎在反说。
“和大怨,必有余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化解了大的冤仇,必然还会有其他的小冤仇。报怨可以善了吗(报怨以德,中似乎红色二字多余)?因此,智慧者即使握有别人欠债的契据也不会追债。守规矩的还会据契收债,不守规矩的就会强迫别人酬债(比如苛捐杂税)。本然规律不分亲疏,但却常佑慈善之人。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至治之极。甘美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国小民少,即使各种设备齐全也很多不派用场。使百姓重视生命也就不会流离失所远徙他方,虽有舟车鞍马也不大用,虽有刀兵也无处收藏,使百姓淳朴自然。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百姓便会满足自己的衣食住行。即使可以遥远看见邻国能听到鸡犬叫声,然却不会发生冲突。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诚实的语言不动听,动听的语言缺乏诚信。慈善者不会与人争辩,爱争辩者缺乏慈悲。智慧者未必博学,博学者未必有智慧。智慧者不会聚敛财物,因为为别人着想自己则更丰沛,施与别人的越多自己得到的也更多。本然规律,有利于万物而无害于万物。智慧者所有作为都不会与人竞争。
老子《道德经》的几个主要观点
老子,又称老聃。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被道教称为教祖。又被《列仙传》称为太上老君。老子生于东周时期,曾任职周朝国家图书馆的管理员。其留传于后世的著作主要是《道德经》,共八十一章。后来取书名《老子》。
《老子》的主要观点有如下几点:
一,天地万物的成因。天地万物究竟是怎么来的?其运行规律和兴衰存亡究竟是谁主宰?这个问题一直是世人想探索而又无法探索的问题。有的国家宗教认为是上帝,有的国家宗教认为是天主。而老子认为这个主宰者是无法名状的,“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故混而为一。...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勉强称其为“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个一就是太极。老子又说这个“道”“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天地万物各有不同的秉性,这个秉性就是“德”。是天地万物的具体体现,而这个德是道所派生的。“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是以为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为玄德。”说明道是天地万物来源的本体,德是道的具体功能体现。道通过德主宰天地万物。“道”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二,人的处世之道。老子教导人类处世的观念有很多是值得借鉴的。其一,要柔。柔弱胜刚强。“柔弱者生之徒,坚强者死之徒。”“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人要学会象水一样随物就形,就不会有困惑,而且会很自在。其二,人要知止知足。“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人不可为名利所惑。要适可而止,不要贪得无厌,也不要追求盈满,老子有句名言“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其三,人要慈爱。这也是老子的“三宝”之一。要对世间万物无论善恶保持一种慈爱之心,因为万物皆道所生,德所养。而且所谓善恶只是所占的角度不同罢了。人间没有绝对的善与恶,有时就是一念之间。其四,要节俭。这是老子的“三宝”之二。天下万物都是道所生,都来之不易,所以要懂得珍惜,学会节俭。不要将物糟蹋浪费,更不能暴殄天物。其五,不为天下先。这也是老子的“三宝”,意思是不要逞能充强,木出于林风必催之。出头的椽子先烂。人能保持中立最安全。
三,君主为政之道。老子的为政之道主要是“无为”。“无为”是老子思想的精髓。也是道之根本。“道常无为而无不为。”“道”永远是无所作为的,但实际上却生养天地万物而无所不为。侯王如果能遵循道的规律,万民自然会教化为完美的人。关键是要人民没有私心杂念。即“无欲以静,天下将自定。”在无为的同时还要“无争”,要谦下。“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以其不争,故为天下莫能与之争。”意思是江海因甘于处在溪流的下游,所以能成为百川之王。因此,圣人要想处于万民之上一定要在言语上对万民谦虚,也不要与万民争利。“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老子提倡第二个为政之道就是“德善”,“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这就是以德服人,以德感人。其次是提倡节俭,“治人、事天,莫若啬。”
四,兵家之道。老子的用兵之道主要有:第一是兴正义之师,“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于天下。...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强。”第二是“不武”,不怒。“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老子认为“天恶强,勇于敢则杀。”第三是不客战。“用兵者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得尺。”第四是不轻敌。“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加,则哀者胜矣。”第五是示弱。这样可以让对方轻敌。“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同时柔弱似水则无坚不摧。“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五,养生之道。老子非常注意养生。据史料记载,老子活了一百六十多岁。老子的养生之道一是清静。“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静神心清者,洗内心之污垢也。心中之垢,一为物欲,一为知求。去欲去求,则心中坦然;心中坦然,则动静自然。动静自然,则心中无所牵挂,于是乎当卧则卧,当起则起,当行则行,当止则止,外物不能扰其心。故学道之路,内外两除也;得道之人,内外两忘也。内者,心也;外者,物也。内外两除者,内去欲求,外除物诱也;内外两忘者,内忘欲求,外忘物诱也。二是要顺其自然。老子道:“养生之经,要在自然。动不知所向,止不知所为,随物卷曲,随波而流,动而与阳同德,静而与阴同波。其动若水,其静若镜,其应若响...入于自然之始也。倘入完美境界,则与禽兽共居于地而不以为卑,与神仙共乐于天而不以为贵;行不标新立异,止不思虑计谋,动不劳心伤神;来而不知所求,往而不知所欲。...身立于天地之间,如同枯枝槁木;心居于形体之内,如同焦叶死灰。如此,则赤日炎炎而不觉热,冰雪皑皑而不知寒,剑戟不能伤,虎豹不能害。于是乎祸亦不至,福亦不来。祸福皆无,苦乐皆忘也。”三是建立朴德。要见素抱朴。“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说明修身养性的重要。四是要稳重。“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老子不愧为是中国哲学理论的鼻祖,提出的许多观点都涵蕴着哲理。如: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前后相随,恒也。老子提得最多的是朴素的辩证观点。如:明道若昧,进道若退,上道若谷,大白若辱。又如: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学习了《老子》一书后,第一,进一步明确了自己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对天地万物起源有了大致的认识。第二,提高了自己的思想境界。第三,进一步懂得了处事为人的方法。
赵孟頫小楷《道德经》真迹欣赏
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松雪道人,湖州(今浙江吴兴)人。宋太祖赵匡胤十一世孙,秦王德芳之后。赵孟頫一生历宋元之变,仕隐两兼,他虽为贵胄,但生不逢时,青少年时期南宋王朝已如大厦将倾,他在坎坷忧患中度过。他的父亲赵与告官至户部侍郎兼知临安府浙西安抚使,善诗文,富收藏,给赵孟頫以很好的文化熏陶。但赵孟頫十一岁时父亲便去世了,家境每况愈下,度日维艰。宋灭亡后,归故乡闲居。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行台恃御史程钜夫“奉诏搜访遗逸于江南”,赵孟頫等十余人,被推荐给元世祖忽必烈,初至京城,赵孟頫立即受到元世祖的接见,元世祖赞赏其才貌,惊呼为“神仙中人”,给予种种礼遇,被任命为从五品官阶的兵部郎中,两年后任从四品的集贤直学士。至元二十九年(1292)出任济南路总管府事;在济南路总管任上,元贞元年(1295),因世祖去世,成宗需修《世祖实录》,赵孟頫乃被召回京城。可是元廷内部矛盾重重,为此,有自知之明的赵孟顺便借病乞归,夏秋之交终于得准返回阔别多年的故乡吴兴。赵孟頫在江南闲居四年,无官一身轻,闲情逸致与鲜于枢、仇远、戴表元、邓文原等四方才土聚于西子湖畔,谈艺论道,挥毫遣兴,过着与世无争的宁静生活。大德三年 (1299),赵孟頫被任命为集贤直学土行江浙等处儒学提举,官位虽无升迁,但此职不需离开江南,与文化界联系密切,相对儒雅而闲适,比较适合赵孟頫的旨趣,他一直干了十一年。至大三年(1310),赵孟頫的命运发生了变化。皇太子爱育黎拔力八达对他发生了兴趣,拜赵孟頫翰林侍读学士,知制诰同修国史,次年五月,爱育黎拔力八达即位,是为仁宗。他登基后不久,立即将赵孟頫升为从二品的集贤侍讲学士、中奉大夫。延祜三年(1316),元仁宗又将赵孟頫晋升为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官居从一品。至此,赵氏政治地位达到了一生中的顶峰。
由于仁宗的青睐和赵氏艺术的出类拔萃,赵孟頫晚年名声显赫,“官居一品,名满天下”。
赵孟頫博学多才,能诗善文,懂经济,工书法,精绘艺,擅金石,通律吕,解鉴赏。特别是书法和绘画成就最高,开创元代新画风,被称为“元人冠冕”。在绘画上,山水、人物、花鸟、竹石、鞍马无所不能;工笔、写意、青绿、水墨,亦无所不精。他在我国书法史上已占有重要的地位。自五岁起,赵孟頫就开始学书,几无间日,直至临死前犹观书作字,可谓对书法的酷爱达到情有独钟的地步。他善篆、隶、真、行、草书,尤以楷、行书著称于世,《元史》本传讲,“孟頫篆籀分隶真行草无不冠绝古今,遂以书名天下”。元鲜于枢《困学斋集》称:“子昂篆,隶、真、行、颠草为当代第一,小楷又为子昂诸书第一。”其书风遒媚、秀逸,结体严整、笔法圆熟、世称“赵体”。与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并称为楷书“四大家”。
赵孟頫传世书迹较多,代表作有《干字文》、《洛神赋》、《胆巴碑》、《归去来兮辞》、《兰亭十三跋》、《赤壁赋》、《道德经》、《仇锷墓碑铭》等。著有《尚书注》、《松雪斋文集》12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