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踝纹身图片女小清新:无门之门——永恒的当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1 18:19:10

  无门之门

  ——永恒的当下

  有一位年轻的僧侣问师傅:“我要如何才能开悟呢?”师傅回答说:“是谁让你陷入这个束缚里的?”这世间根本不存在任何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我们追寻世间的终极真理,这无异于盲目狂奔,跑得愉快,反而离真理之路愈来愈遥远。这一切只会让我们疲于奔命,到头来终将一无所获。

  中国的宋代文学家苏轼写过一名篇《日喻》,里面有一句话:“道可求乎?道不可求,只可致也!”我们在求道的道路上,漠视启蒙的过程和开悟、蒙恩以及觉醒的体验,这固然存在风险,但是过于重视以及巨细靡遗的描述,那也是一种危险,即我们过分强调它的重要性。我们深信于别人的经验,而对于自己所体悟的则是心生疑虑,对自己的经验无法信任,认为自己的灵性生命不完满。

  我们必须认清楚,这种开悟经验和这种智慧再平常不过了,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高深莫测。有一点我们必须记住的是求道之路最终就是我们的本心。任何灵修的目的都是打开我们的心门,让我们看清眼前的事物。我们的本然面目就是道路和目标。当康菲尔德大师在经过长期的精进禅修训练后,告诉他的师父他自己所经历的特殊体验和洞察,阿查姜大师说:“这些知识过眼云烟,不是吗?”

  其实,灵修的境界无关紧要,重要的是现在我们有着坚定不移的意志愿意去包容着一切,这会使灵性的探险之旅的过程精彩万分,我们也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佛陀说过有四种方式能展开灵性生命:第一种方式既快乐又迅速,在这个过程中,一切都是顺其自然,就像妇人顺利生产,其中只有欢愉和狂喜;第二种方式来得快却充满痛苦,我们走在这条路上,可能会面对冲击力极强大的频死经验,意外事故或是失去至爱的人。我们就是借着穿越这道痛苦的火焰之门来学会离舍;第三种方式是灵性生命成长的形式是渐进的,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一直感到喜悦。这时候一个人学习敞开心门去接纳和不执著常需花费数年的时间,而这期间的主要感受是自在和法喜充满。第四种方式也是最常见的道路,缓慢渐进,一路上充满艰辛痛苦,一个人在困境和冲突里不断冲撞突破,借由这个过程学习如何让心灵觉醒。

  这些方式并不是由我们来选择。我们心灵的展开事实上反映了自己的习性,并且开悟过程无论是快是慢,我们只需要让自己完全投入。我们不必去穿越永恒或是悲哀之门,我们只需要踏过无门之门,从无相中解脱。我们在整个过程中的经验和想法只是幻想。我们所到之地其实只是本心。

  也就是说,我们在通过另外一种方式(无门之门)去进行觉醒和开悟,即无为。这并不会与第二种方式相悖,即精勤修行。有时候可以说这二者是殊途同归的。

  有个急于体验禅悟的学生,他初抵寺庙时就要求加入共修团体,精进修行获得开悟。他问师傅这需要多长时间,师傅说十年。学生说如果我加倍努力呢?师傅回答二十年。学生充满疑虑的反问道你怎么把时间拉的那么长?师傅说依照你的情况恐怕得花上三十年。

  这个学生追求精进禅修是好的,只是陷入了我执的迷茫状态。在这两种方式中,单一的通过某种方式获得开悟自有其利弊。把二者巧妙的搭配在一起,犹如清新的春风扫尽内心的烦恼和恐惧,让心灵振作。正如禅修大师铃木大拙所说:“开悟这种事情没办法事先预测,获得开悟实属偶然,精进灵修只是提高我们开悟的机率。”

  与其把开悟当成遥不可及的某种神秘的境界,不如学习把它视为近在眼前的事物,把无门之门这种自然觉醒视为我们与生俱来的权利。开悟本是我们本具的自性,我们能够学习让心灵安住在寂静自由中,完全不受周遭事物的影响。

  正如一位大师所说:“人类的心灵本身是永恒的,本性宁静且不受影响。让自己安住于这种自然的境地···”那么我们修行的目的要如实的看清这整个的迷失的过程并悄然返归到本源之初心。

  在西藏有位著名的行者,多年来在某个山洞里勤苦修炼,平常就由山下的村民供养。一次在一个庆典日子,他听说村民要来探访他,于是这位行者把洞穴打扫的干干净净,还擦拭祭坛上的供奉盘,还特别的献上祭品,并清洗自己的外袍,然后静静地等待众人到访。但是此时他的内心升起一种不安,他到底想要成为谁?最后他站起身,随手抓起即把泥土洒向祭坛。据说,就是这几把泥土是他献上的最崇高的灵性祭品。

  或许我们会对他的行为感到困惑,但是从灵修的角度而言,他先前所做的一切恰恰证明他迷失了自我,对调了自己的本源初心。而那几把泥土则让我们看到他自此时此刻突然有所了悟,才知道我们所追求的是自己的本真。一位禅学诗人写道:

  “我的生命看起来或许沉郁,

  在经历了这个世界之后,

  我已经将自己托付给天堂圣境,

  ······

  有人问我,到底什么是开悟?或是幻影的标记?

  我无法说明白,

  世间的财富和名声渺如尘土,

  我坐在隐居处聆听夜雨,

  舒展双脚侵淫在回答中···”

  到达此阶段之前,我们会寻求很多方法以寻求开悟或是成为别的人。最后我们进入了永恒的当下,发现我们并为偏离此心,我们所到之处便是拥有圆满的安忍、平静、自由以及慈悲的地方。事实上开悟可能已经与你擦肩而过,只是你没有注意到他的存在罢了,他就如同充塞于四周的延续我们生命的无形空气。

  某位禅修者到韩国参访各大寺院和高僧。他走在偏僻的路上,看到山脚有一座典雅的佛塔,旁边标注着:通往韩国境内最优美的佛像。有个箭头指向山顶,他决定一窥究竟。然而当他到达山顶时,却看到放置佛像的地方空无一物。他又走近观看,发现在祭坛上有块小牌子,上面写着:若于此处见不到佛陀的踪影,阁下最好下山继续精勤禅修。

  看不到是因为还没有“放下”,看见则是因为“放下”。阿查姜大师说道,放下就是涅槃,沉静是与生俱来的喜悦经验,也就是我们对于生命不再有执著或是抗拒。

  心灵以此方式开悟,能让我们安住于完整的人生实相中。我们愈能做到不执著,就愈能享受到人生的宁静。进入这无相之门,我们才能够懂得珍惜人生的吉光片羽。我们应该了解,我们灵修的目的并非为了获取知识,而是明了如何去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