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趾甲上的黑色素瘤:年号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8 04:50:58
汉朝年号表
朝代
年号
元年
末年
皇帝名
(西汉)
高祖
B.C.206
B.C.195
汉高祖:刘邦
惠帝
B.C.194
B.C.188
汉惠帝:刘盈
高后
B.C.187
B.C.180
汉高后:吕雉
文帝前元
B.C.179
B.C.164
汉文帝:刘恒
文帝后元
B.C.163
B.C.157
汉文帝:刘恒
景帝前元
B.C.156
B.C.150
汉景帝:刘启
景帝中元
B.C.149
B.C.144
汉景帝:刘启
景帝后元
B.C.143
B.C.141
汉景帝:刘启
建元
B.C.140
B.C.135
汉武帝:刘彻
元光
B.C.134
B.C.129
汉武帝:刘彻
元朔
B.C.128
B.C.123
汉武帝:刘彻
元狩
B.C.122
B.C.117
汉武帝:刘彻
元鼎
B.C.116
B.C.111
汉武帝:刘彻
元封
B.C.110
B.C.105
汉武帝:刘彻
太初
B.C.104
B.C.101
汉武帝:刘彻
天汉
B.C.100
B.C.97
汉武帝:刘彻
太始
B.C.96
B.C.93
汉武帝:刘彻
征和
B.C.92
B.C.89
汉武帝:刘彻
后元
B.C.88
B.C.87
汉武帝:刘彻
始元
B.C.86
B.C.81
汉昭帝:刘弗陵
元凤
B.C.80
B.C.75
汉昭帝:刘弗陵
元平
B.C.74
B.C.74
汉昭帝:刘弗陵
本始
B.C.73
B.C.70
汉宣帝:刘询
地节
B.C.69
B.C.66
汉宣帝:刘询
元康
B.C.65
B.C.62
汉宣帝:刘询
神爵
B.C.61
B.C.58
汉宣帝:刘询
五凤
B.C.57
B.C.54
汉宣帝:刘询
甘露
B.C.53
B.C.50
汉宣帝:刘询
黄龙
B.C.49
B.C.49
汉宣帝:刘询
初元
B.C.48
B.C.44
汉元帝:刘奭
永光
B.C.43
B.C.39
汉元帝:刘奭
建昭
B.C.38
B.C.34
汉元帝:刘奭
竟宁
B.C.33
B.C.33
汉元帝:刘奭
建始
B.C.32
B.C.29
汉成帝:刘骜
河平
B.C.28
B.C.25
汉成帝:刘骜
阳朔
B.C.24
B.C.21
汉成帝:刘骜
鸿嘉
B.C.20
B.C.17
汉成帝:刘骜
永始
B.C.16
B.C.13
汉成帝:刘骜
元延
B.C.12
B.C.9
汉成帝:刘骜
绥和
B.C.8
B.C.7
汉成帝:刘骜
建平
B.C.6
B.C.3
汉哀帝:刘欣
元寿
B.C.2
B.C.1
汉哀帝:刘欣
元始
1
5
汉平帝:刘衎
居摄
6
8
孺子婴
初始
8
8
孺子婴
(新)
始建国
9
13
新:王莽
天凤
14
19
新:王莽
地皇
20
23
新:王莽
(西汉)
更始
23
25
更始帝:刘玄
(东汉)
建武
25
56
汉光武帝:刘秀
中元
56
57
汉光武帝:刘秀
永平
58
75
汉明帝:刘庄
建初
76
84
汉章帝:刘炟
元和
84
87
汉章帝:刘炟
章和
87
88
汉章帝:刘炟
永元
89
105
汉和帝:刘肇
元兴
105
105
汉和帝:刘肇
延平
106
106
汉殇帝:刘隆
永初
107
113
汉安帝:刘祜
元初
114
119
汉安帝:刘祜
永宁
120
121
汉安帝:刘祜
建光
121
122
汉安帝:刘祜
延光
122
125
汉安帝:刘祜
永建
126
132
汉顺帝:刘保
阳嘉
132
135
汉顺帝:刘保
永和
136
141
汉顺帝:刘保
汉安
142
144
汉顺帝:刘保
建康
144
144
汉顺帝:刘保
永嘉
145
145
汉冲帝:刘炳
本初
146
146
汉质帝:刘缵
建和
147
149
汉桓帝:刘志
和平
150
150
汉桓帝:刘志
元嘉
151
152
汉桓帝:刘志
永兴
153
154
汉桓帝:刘志
永寿
155
158
汉桓帝:刘志
延熹
158
167
汉桓帝:刘志
永康
167
167
汉桓帝:刘志
建宁
168
172
汉灵帝:刘宏
熹平
172
178
汉灵帝:刘宏
光和
178
184
汉灵帝:刘宏
中平
184
189
汉灵帝:刘宏
光熹
189
189
汉少帝:刘辩
昭宁
189
189
汉少帝:刘辩
永汉
189
189
汉献帝:刘协
中平
189
189
汉献帝:刘协
初平
190
193
汉献帝:刘协
兴平
194
195
汉献帝:刘协
建安
196
220
汉献帝:刘协
延康
220
220
汉献帝:刘协
清代年号表
清(公元1616年至公元1911年)
天命 元年  丙辰  公元 1616年  天命 二年  丁巳  公元 1617年
天命 三年  戊午  公元 1618年  天命 四年  己未  公元 1619年
天命 五年  庚申  公元 1620年  天命 六年  辛酉  公元 1621年
天命 七年  壬戌  公元 1622年  天命 八年  癸亥  公元 1623年
天命 九年  甲子  公元 1624年  天命 十年  乙丑  公元 1625年
天命 十一年 丙寅  公元 1626年
天聪 元年  丁卯  公元 1627年  天聪 二年  戊辰  公元 1628年
天聪 三年  己巳  公元 1629年  天聪 四年  庚午  公元 1630年
天聪 五年  辛未  公元 1631年  天聪 六年  壬申  公元 1632年
天聪 七年  癸酉  公元 1633年  天聪 八年  甲戌  公元 1634年
天聪 九年  乙亥  公元 1635年  天聪 十年  丙子  公元 1636年
天聪 十一年 丁丑  公元 1637年  天聪 十二年 戊寅  公元 1638年
天聪 十三年 己卯  公元 1639年  天聪 十四年 庚辰  公元 1640年
天聪 十五年 辛巳  公元 1641年  天聪 十六年 壬午  公元 1642年
天聪 十七年 癸未  公元 1643年
顺治 元年  甲申  公元 1644年  顺治 二年  乙酉  公元 1645年
顺治 三年  丙戌  公元 1646年  顺治 四年  丁亥  公元 1647年
顺治 五年  戊子  公元 1648年  顺治 六年  己丑  公元 1649年
顺治 七年  庚寅  公元 1650年  顺治 八年  辛卯  公元 1651年
顺治 九年  壬辰  公元 1652年  顺治 十年  癸巳  公元 1653年
顺治 十一年 甲午  公元 1654年  顺治 十二年 乙未  公元 1655年
顺治 十三年 丙申  公元 1656年  顺治 十四年 丁酉  公元 1657年
顺治 十五年 戊戌  公元 1658年  顺治 十六年 己亥  公元 1659年
顺治 十七年 庚子  公元 1660年  顺治 十八年 辛丑  公元 1661年
康熙 元年   壬寅 公元 1662年  康熙 二年   癸卯 公元 1663年
康熙 三年   甲辰 公元 1664年  康熙 四年   乙巳 公元 1665年
康熙 五年   丙午 公元 1666年  康熙 六年   丁未 公元 1667年
康熙 七年   戊申 公元 1668年  康熙 八年   己酉 公元 1669年
康熙 九年   庚戌 公元 1670年  康熙 十年   辛亥 公元 1671年
康熙 十一年  壬子 公元 1672年  康熙 十二年  癸丑 公元 1673年
康熙 十三年  甲寅 公元 1674年  康熙 十四年  乙卯 公元 1675年
康熙 十五年  丙辰 公元 1676年  康熙 十六年  丁巳 公元 1677年
康熙 十七年  戊午 公元 1678年  康熙 十八年  己未 公元 1679年
康熙 十九年  庚申 公元 1680年  康熙 二十年  辛酉 公元 1681年
康熙 二十一年 壬戌 公元 1682年  康熙 二十二年 癸亥 公元 1683年
康熙 二十三年 甲子 公元 1684年  康熙 二十四年 乙丑 公元 1685年
康熙 二十五年 丙寅 公元 1686年  康熙 二十六年 丁卯 公元 1687年
康熙 二十七年 戊辰 公元 1688年  康熙 二十八年 己巳 公元 1689年
康熙 二十九年 庚午 公元 1690年  康熙 三十年  辛未 公元 1691年
康熙 三十一年 壬申 公元 1692年  康熙 三十二年 癸酉 公元 1693年
康熙 三十三年 甲戌 公元 1694年  康熙 三十四年 乙亥 公元 1695年
康熙 三十五年 丙子 公元 1696年  康熙 三十六年 丁丑 公元 1697年
康熙 三十七年 戊寅 公元 1698年  康熙 三十八年 己卯 公元 1699年
康熙 三十九年 庚辰 公元 1700年  康熙 四十年  辛巳 公元 1701年
康熙 四十一年 壬午 公元 1702年  康熙 四十二年 癸未 公元 1703年
康熙 四十三年 甲申 公元 1704年  康熙 四十四年 乙酉 公元 1705年
康熙 四十五年 丙戌 公元 1706年  康熙 四十六年 丁亥 公元 1707年
康熙 四十七年 戊子 公元 1708年  康熙 四十八年 己丑 公元 1709年
康熙 四十九年 庚寅 公元 1710年  康熙 五十年  辛卯 公元 1711年
康熙 五十一年 壬辰 公元 1712年  康熙 五十二年 癸巳 公元 1713年
康熙 五十三年 甲午 公元 1714年  康熙 五十四年 乙未 公元 1715年
康熙 五十五年 丙申 公元 1716年  康熙 五十六年 丁酉 公元 1717年
康熙 五十七年 戊戌 公元 1718年  康熙 五十八年 己亥 公元 1719年
康熙 五十九年 庚子 公元 1720年  康熙 六十年  辛丑 公元 1721年
康熙 六十一年 壬寅 公元 1722年
雍正 元年  癸卯 公元 1723年  雍正 二年  甲辰 公元 1724年
雍正 三年  乙巳 公元 1725年  雍正 四年  丙午 公元 1726年
雍正 五年  丁未 公元 1727年  雍正 六年  戊申 公元 1728年
雍正 七年  己酉 公元 1729年  雍正 八年  庚戌 公元 1730年
雍正 九年  辛亥 公元 1731年  雍正 十年  壬子 公元 1732年
雍正 十一年 癸丑 公元 1733年  雍正 十二年 甲寅 公元 1734年
雍正 十三年 乙卯 公元 1735年
乾隆 元年   丙辰 公元 1736年 乾隆 二年   丁巳 公元 1737年
乾隆 三年   戊午 公元 1738年 乾隆 四年   己未 公元 1739年
乾隆 五年   庚申 公元 1740年 乾隆 六年   辛酉 公元 1741年
乾隆 七年   壬戌 公元 1742年 乾隆 八年   癸亥 公元 1743年
乾隆 九年   甲子 公元 1744年 乾隆 十年   乙丑 公元 1745年
乾隆 十一年  丙寅 公元 1746年 乾隆 十二年  丁卯 公元 1747年
乾隆 十三年  戊辰 公元 1748年 乾隆 十四年  己巳 公元 1749年
乾隆 十五年  庚午 公元 1750年 乾隆 十六年  辛未 公元 1751年
乾隆 十七年  壬申 公元 1752年 乾隆 十八年  癸酉 公元 1753年
乾隆 十九年  甲戌 公元 1754年 乾隆 二十年  乙亥 公元 1755年
乾隆 二十一年 丙子 公元 1756年 乾隆 二十二年 丁丑 公元 1757年
乾隆 二十三年 戊寅 公元 1758年 乾隆 二十四年 己卯 公元 1759年
乾隆 二十五年 庚辰 公元 1760年 乾隆 二十六年 辛巳 公元 1761年
乾隆 二十七年 壬午 公元 1762年 乾隆 二十八年 癸未 公元 1763年
乾隆 二十九年 甲申 公元 1764年 乾隆 三十年  乙酉 公元 1765年
乾隆 三十一年 丙戌 公元 1766年 乾隆 三十二年 丁亥 公元 1767年
乾隆 三十三年 戊子 公元 1768年 乾隆 三十四年 己丑 公元 1769年
乾隆 三十五年 庚寅 公元 1770年 乾隆 三十六年 辛卯 公元 1771年
乾隆 三十七年 壬辰 公元 1772年 乾隆 三十八年 癸巳 公元 1773年
乾隆 三十九年 甲午 公元 1774年 乾隆 四十年  乙未 公元 1775年
乾隆 四十一年 丙申 公元 1776年 乾隆 四十二年 丁酉 公元 1777年
乾隆 四十三年 戊戌 公元 1778年 乾隆 四十四年 己亥 公元 1779年
乾隆 四十五年 庚子 公元 1780年 乾隆 四十六年 辛丑 公元 1781年
乾隆 四十七年 壬寅 公元 1782年 乾隆 四十八年 癸卯 公元 1783年
乾隆 四十九年 甲辰 公元 1784年 乾隆 五十年  乙巳 公元 1785年
乾隆 五十一年 丙午 公元 1786年 乾隆 五十二年 丁未 公元 1787年
乾隆 五十三年 戊申 公元 1788年 乾隆 五十四年 己酉 公元 1789年
乾隆 五十五年 庚戌 公元 1790年 乾隆 五十六年 辛亥 公元 1791年
乾隆 五十七年 壬子 公元 1792年 乾隆 五十八年 癸丑 公元 1793年
乾隆 五十九年 甲寅 公元 1794年 乾隆 六十年  乙卯 公元 1795年
嘉庆 元年   丙辰 公元 1796年 嘉庆 二年   丁巳 公元 1797年
嘉庆 三年   戊午 公元 1798年 嘉庆 四年   己未 公元 1799年
嘉庆 五年   庚申 公元 1800年 嘉庆 六年   辛酉 公元 1801年
嘉庆 七年   壬戌 公元 1802年 嘉庆 八年   癸亥 公元 1803年
嘉庆 九年   甲子 公元 1804年 嘉庆 十年   乙丑 公元 1805年
嘉庆 十一年  丙寅 公元 1806年 嘉庆 十二年  丁卯 公元 1807年
嘉庆 十三年  戊辰 公元 1808年 嘉庆 十四年  己巳 公元 1809年
嘉庆 十五年  庚午 公元 1810年 嘉庆 十六年  辛未 公元 1811年
嘉庆 十七年  壬申 公元 1812年 嘉庆 十八年  癸酉 公元 1813年
嘉庆 十九年  甲戌 公元 1814年 嘉庆 二十年  乙亥 公元 1815年
嘉庆 二十一年 丙子 公元 1816年 嘉庆 二十二年 丁丑 公元 1817年
嘉庆 二十三年 戊寅 公元 1818年    嘉庆 二十四年 己卯 公元 1819年
嘉庆 二十五年 庚辰 公元 1820年
道光 元年   辛巳 公元 1821年  道光 二年   壬午 公元 1822年
道光 三年   癸未 公元 1823年  道光 四年   甲申 公元 1824年
道光 五年   乙酉 公元 1825年  道光 六年   丙戌 公元 1826年
道光 七年   丁亥 公元 1827年  道光 八年   戊子 公元 1828年
道光 九年   己丑 公元 1829年  道光 十年   庚寅 公元 1830年
道光 十一年  辛卯 公元 1831年  道光 十二年  壬辰 公元 1832年
道光 十三年  癸巳 公元 1833年  道光 十四年  甲午 公元 1834年
道光 十五年  乙未 公元 1835年  道光 十六年  丙申 公元 1836年
道光 十七年  丁酉 公元 1837年  道光 十八年  戊戌 公元 1838年
道光 十九年  己亥 公元 1839年  道光 二十年  庚子 公元 1840年
道光 二十一年 辛丑 公元 1841年  道光 二十二年 壬寅 公元 1842年
道光 二十三年 癸卯 公元 1843年  道光 二十四年 甲辰 公元 1844年
道光 二十五年 乙巳 公元 1845年  道光 二十六年 丙午 公元 1846年
道光 二十七年 丁未 公元 1847年  道光 二十八年 戊申 公元 1848年
道光 二十九年 己酉 公元 1849年  道光 三十年  庚戌 公元 1850年
咸丰 元年   辛亥 公元 1851年  咸丰 二年   壬子 公元 1852年
咸丰 三年   癸丑 公元 1853年  咸丰 四年   甲寅 公元 1854年
咸丰 五年   乙卯 公元 1855年  咸丰 六年   丙辰 公元 1856年
咸丰 七年   丁巳 公元 1857年  咸丰 八年   戊午 公元 1858年
咸丰 九年   己未 公元 1859年  咸丰 十年   庚申 公元 1860年
咸丰 十一年  辛酉 公元 1861年
祺祥 元年   壬戌 公元 1862年
同治 元年   癸亥 公元 1863年  同治 二年   甲子 公元 1864年
同治 三年   乙丑 公元 1865年  同治 四年   丙寅 公元 1866年
同治 五年   丁卯 公元 1867年  同治 六年   戊辰 公元 1868年
同治 七年   己巳 公元 1869年  同治 八年   庚午 公元 1870年
同治 九年   辛未 公元 1871年  同治 十年   壬申 公元 1872年
同治 十一年  癸酉 公元 1873年  同治 十二年  甲戌 公元 1874年
光绪 元年   乙亥 公元 1875年    光绪 二年   丙子 公元 1876年
光绪 三年   丁丑 公元 1877年    光绪 四年   戊寅 公元 1878年
光绪 五年   己卯 公元 1879年    光绪 六年   庚辰 公元 1880年
光绪 七年   辛巳 公元 1881年 光绪 八年   壬午 公元 1882年
光绪 九年   癸未 公元 1883年 光绪 十年   甲申 公元 1884年
光绪 十一年  乙酉 公元 1885年 光绪 十二年  丙戌 公元 1886年
光绪 十三年  丁亥 公元 1887年 光绪 十四年  戊子 公元 1888年
光绪 十五年  己丑 公元 1889年 光绪 十六年  庚寅 公元 1890年
光绪 十七年  辛卯 公元 1891年 光绪 十八年  壬辰 公元 1892年
光绪 十九年  癸巳 公元 1893年 光绪 二十年  甲午 公元 1894年
光绪 二十一年 乙未 公元 1895年 光绪 二十二年 丙申 公元 1896年
光绪 二十三年 丁酉 公元 1897年 光绪 二十四年 戊戌 公元 1898年
光绪 二十五年 己亥 公元 1899年 光绪 二十六年 庚子 公元 1900年
光绪 二十七年 辛丑 公元 1901年 光绪 二十八年 壬寅 公元 1902年
光绪 二十九年 癸卯 公元 1903年 光绪 三十年  甲辰 公元 1904年
光绪 三十一年 乙巳 公元 1905年 光绪 三十二年 丙午 公元 1906年
光绪 三十三年 丁未 公元 1907年 光绪 三十四年 戊申 公元 1908年
宣统 元年   己酉 公元 1909年 宣统 二年   庚戌 公元 1910年
宣统 三年   辛亥 公元 1911年
年号
庙号
名字
即位时间
即位年龄
在位
年数
死时
年龄
世系
备注
太祖
铁木真
(1206)
45
22
66
也速该之子
金世宗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被蒙古尼伦部拥戴为汗。后击败塔塔儿、乃蛮、克烈等部,统一漠北,南宋开嬉二年(1206年)被蒙古各部酋长推为蒙古大汗,尊号为成吉思汗,蒙古帝国正式诞生
太宗
窝阔台
(1229)
44
13
56
铁木真第三子
1227年成吉思汗死,以第四子拖雷为监国。1229年耶律楚材以太祖遗诏召诸王毕会,清立窝阔台,拖雷与诸王即奉窝阔台即汗位。即位后与南宋联合灭金
定宗
贵由
(1241)
41
3
43
窝阔台长子
1241年太宗死,遗诏立皇孙失烈门为嗣,皇后乃马真氏不从,乃自称制。1246年七月,乃马真氏会诸王、百官、立皇子贵由为大汗
宪宗
蒙哥
(1251)
44
9
52
成吉思汗孙,拖雷长子
定宗卒,皇后海迷失称制,皇子失烈门,诸王不服。1251年在忽里勒台大会上,蒙哥被诸王拥立为大汗,蒙哥汗八年,派大军攻宋。九年(1259年)七月,死于攻宋军中
中统、至元
世祖
忽必烈
(1260)
46
35
80
拖雷第四子、蒙哥弟
蒙哥汗元年,受命总管漠南汉地,蒙哥汗九年(1259年)率军攻南宋鄂州,闻蒙哥汗死,于其弟阿里不哥争夺汗位,率军迎蒙哥灵辇,收皇帝玺,十年(1260年)抵开平,废除由忽里勒台大会选举大汗之制,由部分贵族支持,即大汗位,建年号中统。后自和林迁都于燕京,改称大都。至元八年(1271年),定国号为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灭南宋
元贞、大德
成宗
铁木耳
(1294)
30
14
43
真金之子
因其父皇太子真金早卒,故于至元三十年被立为皇太孙,太祖死,即帝位
大德、至大
武宗
海山
(1307)
27
5
31
答剌麻八剌之长子
即位前封怀宁王。大德十一年正月成宗卒,二月,成宗兄子爱育黎拔力八达监国,迎其兄海山,五月,海山即帝位
至大、皇庆、延祐span>
仁宗
爱育黎拔力八达
(1311)
27
10
36
答剌麻八剌之子
武宗即位初立以位皇太子,武宗卒,遂即位
延祐、至治
英宗
硕德八剌
(1320)
18
4
21
爱育黎拔力八达嫡子
以皇太子嗣位,在“南坡之变”中被政敌铁失等蒙古贵族杀害
至治、致和、泰定
泰定
也孙铁木儿
(1323)
31
6
36
甘麻剌之长子
即位前封晋王,镇守漠北,至治三年(1323年)八月英宗被害,九月,也孙铁木儿在漠北被铁失等拥立为帝
天顺
天顺
阿速吉八
(1328)
9
1
也孙铁木儿幼子
泰定帝死后,大都发生政变,签枢密院事燕贴木儿集百官于兴圣宫,宣布迎立武宗次子图贴睦尔。时丞相倒剌沙在上都,闻变,于1328年九月拥立皇太子阿速吉八即帝位。同年十月,图贴睦尔统兵入上都,天顺帝不知所终,在为仅一个月
天历、至顺
文宗
图贴睦尔
(1328)
25
5
29
武宗次子
泰定五年(1328年)泰定帝卒,九月,燕贴木儿拥立怀王图贴睦尔为帝。天历二年(1329年)正月,明宗和世梀在漠北即帝位。三月文宗图贴睦尔遣使奉皇帝玺北迎明宗。四月,明宗立文宗为皇太子,八月,明宗南下,文宗亲迎。明宗宴皇太子及诸王,被害暴卒,文宗复为位。1332年八月,文宗病死于上都
天历
明宗
和世梀
(1329)
30
1
30
武宗长子
泰定帝死,图贴睦尔在大都被拥立为帝,时天历元年九月。天历二年(1329年)正月,图贴睦尔谴使迎其兄和世梀即帝位,是为明宗。八月,图贴睦尔将明宗毒死,复位。明宗在位仅八个月
至顺
宁宗
懿璘质斑
(1332)
7
1
7
明宗次子
至顺三年(1332年)十一月宁宗卒,皇后卜答失里奉遗诏立明宗次子鄜王懿璘质斑为帝。十月即位,十一月卒,在位仅四十三天
至顺、元统、至元、至正
惠宗
妥懽贴睦尔
(1333)
14
36
51
明宗长子
至顺三年(1332年)十一月宁宗卒,文宗皇后卜答失里立明宗长子妥懽贴睦尔为帝,因遭权臣燕铁木儿反对,次年六月始即位,改元元统。至正十一年(1351年)红巾军起义爆发。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朱元璋部将徐达兵逼大都,顺帝北走。徐达克大都,元亡。1370年,顺帝病死于应昌
明朝年号表
┌───────┬──────┬──────┬──────┐
│   朝      代    │   年     号   │   元     年   │   末     年   │
├───────┼──────┼──────┼──────┤
│     〔明〕    │     洪武    │     1368    │     1398    │
├───────┼──────┼──────┼──────┤
│              │     建文    │     1399    │     1402    │
├───────┼──────┼──────┼──────┤
│              │     永乐    │     1403    │     1424    │
├───────┼──────┼──────┼──────┤
│              │     洪熙    │     1425    │     1425    │
├───────┼──────┼──────┼──────┤
│              │     宣德    │     1426    │     1435    │
├───────┼──────┼──────┼──────┤
│              │     正统    │     1436    │     1449    │
├───────┼──────┼──────┼──────┤
│              │     景泰    │     1450    │     1457    │
├───────┼──────┼──────┼──────┤
│              │     天顺    │     1457    │     1464    │
├───────┼──────┼──────┼──────┤
│              │     成化    │     1465    │     1487    │
├───────┼──────┼──────┼──────┤
│              │     弘治    │     1488    │     1505    │
├───────┼──────┼──────┼──────┤
│              │     正德    │     1506    │     1521    │
├───────┼──────┼──────┼──────┤
│              │     嘉靖    │     1522    │     1566    │
├───────┼──────┼──────┼──────┤
│              │     隆庆    │     1567    │     1572    │
├───────┼──────┼──────┼──────┤
│              │     万历    │     1573    │     1620    │
├───────┼──────┼──────┼──────┤
│              │     泰昌    │     1620    │     1620    │
├───────┼──────┼──────┼──────┤
│              │     天启    │     1621    │     1627    │
├───────┼──────┼──────┼──────┤
│              │     崇祯    │     1628    │     1644    │
└───────┴──────┴──────┴──────┘
宋年号表
年号
庙号
名字
即位时间
即位年龄
在位
年数
死时
年龄
世系
备注
建隆、乾德、开宝
太祖
赵匡胤
(960)
34
17
50
父是赵弘殷
仕后周,以军功累至殿前都典检,掌禁军。恭帝显德七年(960年)一月,领兵到陈桥驿,与部将策动兵变,被拥立为皇帝,国号宋
开宝、太平兴国、雍熙、端拱、淳化、至道
太宗
赵光义
(976)
38
22
59
太祖弟
即位前任开封府尹、中书令,加封晋王,位在宰相之上。太祖卒,嗣位
至道、咸平、景德、大中祥符、天禧、乾兴
真宗
赵恒
(997)
30
26
55
太宗第三子
以皇太子嗣位
乾兴、天圣、明道、景佑、宝元、康定、庆历、皇佑、至和、嘉佑
仁宗
赵祯
(1022)
13
42
54
真宗第六子
以皇太子嗣位
嘉佑、治平
英宗
赵曙
(1063)
32
5
36
赵允让第十三子
年四岁,由仁宗养于宫中,后立为皇太子,以皇太子嗣位
治平、熙宁、元丰
神宗

(1067)
20
19
38
英宗长子
以皇太子嗣位
元丰、元佑、绍圣、元符
哲宗
赵煦
(1085)
9
16
24
神宗第六子
以皇太子嗣位
元符、建中靖国、崇宁、大观、政和、重和、宣和
徽宗
赵佶
(1100)
19
26
54
神宗第十一子
即位前封端王。哲宗死,嗣位。靖康二年(1127年)被金兵虏归,后死于五国城
宣和、靖康
钦宗
赵桓
(1126)
27
2
62
徽宗长子
政和五年(1115年),立为皇太子。宣和七年(1125年)12月,受父禅即帝位。靖康元年(1126年)11月,金兵攻破汴京。明年二月,金废钦宗及太上皇徽宗为庶人,虏诣金国,北宋亡。帝在位一年又四个月。
南宋年号表
年号
庙号
名字
即位时间
即位年龄
在位
年数
死时
年龄
世系
备注
建炎、绍兴
高宗
赵构
(1127)
21
36
81
徽宗第九子
即位前称康王。靖康二年(1127年)四月,金兵虏徽、钦二宗。五月,康王在南京(河南商丘)即帝位
绍兴、隆兴、乾道、淳熙
孝宗
赵昚
(1162)
36
28
68
太祖赵匡胤七世孙,太祖少子秦王德芳之后。父季王赵子偁
高宗无子,纳赵昚于宫中以为嗣子,后立为皇太子。高宗死,遂即位
淳熙、绍熙
光宗
赵惇
(1189)
43
6
54
孝宗第三子
以皇太子嗣位
绍熙、庆元、嘉泰、开禧、嘉定
光宗
赵扩
(1194)
27
31
57
光宗第二子
以皇太子嗣位
嘉定、宝庆、绍定、端平、嘉熙、淳you、宝you 、开庆、景定
宁宗
赵昀
(1224)
20
41
60
太祖十世孙,父赵希lu
嘉定十七年(1224年)宁宗病危,权相史弥远称诏,另立宗室子贵诚为皇子,改名昀。同年八月宁宗死,史弥远拥立赵昀嗣位,原皇子赵hong被废
景定、咸淳
度宗
赵淳
(1264)
25
11
35
太祖十一世孙,理宗侄。父荣王与芮
理宗无子,立ji为皇太子,理宗死,ji为太子嗣位
咸淳、德you
恭帝
赵显
(1274)
4
3
度宗幼子
度宗死,权相贾似道拥立赵显为帝,显兄赵shi遂不得立。德you二年(1276年),蒙古军陷临安,赵显被俘北去
景炎
端宗
赵shi
(1276)
9
3
11
度宗长子
恭帝被蒙古军掳归,陆秀夫在温州奉益王赵shi为天下兵马都元帅,德you二年(1276年)复拥立赵shi为帝,即位于福州,元军进逼,帝逃走,病死
祥兴
赵bing
(1278)
8
2
9
度宗子
端宗病死,陆秀夫、张世杰拥立卫王赵bing为宋主,移驻崖山。1279年正月,元军攻崖山,二月陆秀夫负帝赵bing跳海死。南宋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