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筋急转弯大全爆笑:中美文化差异——英国人日常交往礼仪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01:21:56

 

                                           中美文化差异

我们读书那会儿,教材上有篇文章是讲一个小学生,为了救集体的一只羊,而牺牲了的故事,号召大家都要向他学习,为了国家为了集体不吝惜自己的生命,这样一来的教育还有很多,比如我在中行上班时,上级要求在有歹徒抢劫银行的时候,要坚决与他们做斗争,为保护国家的财产而勇于牺牲自己的生命。后来看了部美国的电影《A afternoon dogday’s》--是根据真实的故事制作拍摄的,电影讲述的是某个银行被抢劫的事,当时看了也是大吃一惊。当那两个歹徒说”抢劫”时,所有的银行员工都站起来,然后秩序井然的协助他们—开门,递钥匙,给他们装钱……我在银行工作了近十年,我们中行也发生过案件,但是无一例外的要求员工保护国家财产,一般来讲,像他们这样,肯定得开除。所以我看到电影里的那些情节,真是觉得震撼。先生说在这里不管是哪个行业,国家都提倡生命第一,要求你尽可能的先保护你自己的生命,道理其实很简单,钱丢了还能挣回来,但是生命都没有了,就什么都没有了!

 

Palin这些天突然从默默无闻的一个州长(两年),变成了最大的政治明星.她当了几年市长,两年州长,执政经验对于一个未来的副总统来说严重不足,评论家说她也非常缺乏外交等重大事务的经验, 麦凯恩选择她时主要出于想拉拢女性选民,争取她们本来想投给希拉里的选票.

可是人们越了解她,就越喜欢她.她的私事--她十七岁的女儿已经怀孕五个月,本来专家认为这对她非常的不利,可是这件事的曝光,却为她赢得了更多人的支持,为什么呢?许多被采访者都认为,这件事对于一个17岁的女孩子来说当然不好,但是这充分表明, Palin正是和她们----普通人完全一样,她也有着自己的问题,她是真实的,她也才能理解更多的普通人,她们不需要完人!

前段时间民众经常嘲笑奥巴马,认为他身材过于完美,太注意健康,因此他还特意在一些场合中告诉民众,虽然他今天早已吃过午餐,但是受了美食的诱惑,他准备再吃点!即使对于政治人物,美国人喜欢更接近大众的,有着普通人的缺点和烦恼的人, 比如身材最好偏胖(因为美国人胖子多),年轻时有过吸毒的经历(奥巴马也曾经主动曝光他有这样的经历),具有普通人的烦恼,比如年纪轻的女儿过早怀孕等等.他们觉得这样的人才真实,也才能在很多社会问题上和民众感同深受!我们中国的文化推崇完人,情操高尚, 最好还不近女色,缺点和问题越少越好.

第三个差异是我来到美国后没几天就发现的,就是,他们的电视节目很少有政府正面的新闻,反而经常批评政府;甚至嘲笑布什发音不好,或者是许多采访,结论是85%的美国人都反对布什卷入伊拉克战争,然后是很多人说早就盼望他下台了;又或者嘲笑奥巴马的大耳朵,以及怀疑他的宗教信仰。报纸等媒体也一样。后来才知道美国的所有电视台,报纸杂志等媒体都是独立于政府的,不为政府服务,麦凯恩和奥巴马上电视宣传自己还要付广告费用,他们没有义务为政府写”正面”文章,根据宪法,媒体的主要任务是对政府和社会进行舆论监督。

另外一个差异是关于主持人,在国内,主持人大都年轻漂亮;而在这里,年轻漂亮的也有,但是是绝对少数,大多数主播是相貌平平的中年人以及银发飘飘的老年人.也是后来才知道美国的主流电视台,如ABC,NBC,FOX,CNN他们对主持人的要求是中年及以上,敏锐,幽默,,反应迅速,能够在缺乏背景的前提下比较自如地评价分析随时发生的新闻事件.他们很多人语速超快,他们不是播新闻,而是讲解,评论新闻,很多时候几个主持人争论一个问题的时候常常抢话, 甚至像是在吵架一样,谁也不让谁,非常有感染力。

 

                                            中西日常交际差异

 

一、打招呼

中国人之间彼此较为熟悉的人见面问候时, 一般采用下列用语:“上哪去? ”、“吃过了吗? ”如果把这些问候的话直译成英语(即:Where are you going? Have you eaten yet?")。英美人可能会茫然, 困惑,有时也可能引起误解。不了解汉文化习俗的外国人并不会认为这是一种起交际作用的问候语, 比如: 问对方: "Have you eaten yet?"对方可能认为这不是单纯的见面问候的话, 而会误认为你可能发出对他/(她) 的邀请。又如"Where are you going?"很可能引起对方的不快, 所以他/(她) 对这一问话的反应极有可能是: "It’ s none of your business.(你管得着吗? ") 。英美人的问候一般用"Good morning/after noon /evening(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 ""How do you do?(您好! ) ""Nice to meet you. (见到你很高兴) ""How are you doing?(你最近好吗? ) 。在关系亲密者之间可用"Hello"或"Hi"

二、称呼
在中国, 初学英语的人最早学会并使用的一句英语“Good morning, teacher! ”(老师好! ) 这是不符合西方语言习惯的。英语中teacher, 只是一个职业名称而不做称呼语。这正如中国“工人”只是职业名称而不是称呼语一样。我们不是“张工人”、“王工人”, 而要说“张师傅”、“王师傅”在英语国家中小学称呼教师一般是在姓前加Mr.、Mrs、Miss。在大学如何称呼, 取决于学术职称及得过什么学位, 对于教授、副教授。一般在姓前加professor, 而对于得过博士学位的教师称为Dr., 对于其他教师则用Mr.、Mrs.或Miss 等称呼, 有的教师也常常要学生以名字相称呼。因此, 对于某位教师具体如何称呼, 还要看本人脾性、关系远近, 师生年龄差距大小等。

三、赞扬与祝贺
英美国家的人向我们中国人表示赞扬或祝贺时, 我们即使心里高兴, 嘴上难免要谦虚一番。这大概是我们中国人认为“谦虚”是一种美德的缘故, 认为不这样, 就是对别人的不敬,或会显得自己过于傲慢, 自大。例如: 一位外国旅游者对导游小姐说: "Your English is quite fluently. ( 你英语说得很流利) 。"这位导游小姐谦虚地回答: "No, no My English is very poor.(不, 不, 我的英语讲得不好) 。"对于中国人的谦虚回答, 英美人会误解为对方对自己的判断力表示怀疑。又如: 在一次舞会上, 一位美国人赞扬一位中国女士说: "You look beautiful today(你今天很漂亮) 。"这位中国女士谦虚地说: "Where(哪里) 、Where(哪里) 。" 幸亏这位美国人懂一点汉语习惯, 非常巧妙地说了一句: "Every-where (到处) 。"根据英美人的习惯, 当他们赞扬别人时, 总希望别人以道谢或爽快接受的方式作答, 而不希望以谦虚、客气的方式作答。对于上面两位的赞扬, 恭维话, 英美人的回答是: "Thank you! ""Thank you for saying so."

四、拜访
拜访也是日常生活中极为常见的交际活动。在英美等
西方国家,拜访某人之前, 都需事先约定时间。中国人常以茶、烟待客。客人坐定之后, 主人便端上茶来。英美等西方国家人通常为客人提供多种选择如: 咖啡、可乐、茶等。他们很少主动请人吸烟, 客人自己想吸烟要事先征得主人同意。如果客人不要饮料, 他们便不再坚持。很多中国学生纷纷抱怨在走访外籍教师时他们的不热情。在他们出于客气, 说不要什么时, 外籍老师不再坚持, 而他们还在期盼外籍老师能再热情一些, 再请几次, 直到他们接受为止。

五、道别
英汉语言中告别的使用语言或方式也不大相同。中国人道别时,把客人送到门口或楼下大门口, 甚至马路上, 客人对主人说: “请留步”, 主人最后要说: “走好”、“慢走”、“再来啊”等等。这些话都不能直译成英语, 如果说Stay here, Go slowly,Walk slowly. Come again 听起来不顺耳, 也不符合英美人的习惯, 其实, 微微一笑并作个表示再见的手势或说: “Good- bye(再见) , See you later (回头见) 、So long. Take care(再见, 保重) 就可以了。

 

                                    与西方人七种问题不能问

年龄 西方人希望永远年轻,对自己年龄讳莫如深,妇女(woman)尤为如此。

婚姻 西方人认为婚姻纯是个人隐私(personal secrets ),他人无权涉。

收入 西方人将收入视为个人脸面,它与个人的能力(ability ) 和地位(status)有关。他人不宜过问,只有自己和老板知道。

住址 西方人认为,留给他人自己的住址,就是邀请(invite)其上门做客,而他们是不喜欢随便请人来做客的。

历史 西方人不会轻易让人知道自己的历史。

工作 他们看来,若谈及工作,是闲得无聊,或是有窥探他人隐私之嫌。

信仰(belief) 他们认为 religious belief和political conviction非常严肃不能信口开河。

 

 

 

德国人穿着见面礼仪

穿着

在工作中德国人一丝不苟,在社交场合德国人同样也举止庄重,非常讲究风度。
德国妇女不光是体现在穿着打扮上,也体现在言谈举止上。与德国人相处时,几乎见不到他们皱眉头等漫不经心的动作,因为他们把这些动作视为对客人的不尊重,是缺乏友情和教养的表现。

相见礼仪

德国人比较注重礼节形式。在社交场合与客人见面时,一般行握手礼。与熟人朋友和亲人相见时,一般行拥抱礼。在与客人打交道时,总乐于对方称呼他们的头衔,但他们并不喜欢听恭维话。对刚相识者不宜直呼其名。

 

                           英国人日常交往礼仪
    英国人在正式场合注重礼节和风度,极强调所谓的“绅士风度”。它不仅表现为英国人对妇女的尊重与照顾等方面,而且也见于英国人的仪表修洁、服饰得体和举止有方。

  在交际活动中,握手礼是英国人使用最多的见面礼节。在一般情况下,与他人见面时,英国人既不会像美国人那样随随便便地“嗨”上一声作罢,也不会像法国人那样非要跟对方热烈地拥抱、亲吻不可。英国人认为,那些作法,都有失风度。

  在进行交谈时,英国人,特别是那些上年纪的英国人,喜欢别人称呼其世袭爵位或荣誉的头衔。至少,也要郑重其事地称之为“阁下”或是“先生”、“小姐”、“夫人”。

  英国人喜欢饮酒,酒吧在英国比比皆是。英国的威士忌酒,与法国的白兰地和中国的茅台酒并列为世界三大名酒。除酒以外,大多数英国人嗜茶如命,特别喜欢饮红茶。

  英国人十分喜爱玫瑰、月季、蔷薇花。而百合花和菊花被视为死亡象征的,英国人十分忌讳。

  英国人平时十分宠爱动物,尤其是狗和猫。只是对于黑色的猫,他们是十分厌恶的。此外,他们也不喜欢大象。

  在色彩方面,英国人偏爱蓝色、红色与白色。它们是英国国旗的主要色彩。英国人所反感的色彩,主要是墨绿色。

  英国人在图案方面的禁忌甚多。大象、孔雀、猫头鹰等图案,都会令他们大为反感。

  英国要所忌讳的数字主要是“13”与“星期五”。当二者恰巧碰在一起时,不少英国人都会产生大难临头之感。

  与英国人打交道时,需要了解的英国人的主要民俗禁忌还有下列几条:一是忌当众打喷嚏,二是忌讳用同一根火柴连续点燃二支香烟,三是忌讳把鞋子放在桌子上,四是忌讳在屋子里撑伞。五是忌讳从梯子下面走过。

  在英国,动手拍打别人,翘起“二郎腿”,右手拇指与食指构成“V”形时手背向外,都是失礼的动作。

 

                                   英国生活常识

伦敦市区的交通虽然昂贵,但极度便利,有地铁、火车、巴士、计程车和私人小客车,尤其是地铁可谓四通八达,是伦敦人每天使用的交通工具。伦敦运输局在各主要地铁站和火车站设有游客服务中心,提供免费地图,以及售票事宜。

  地铁

  伦敦的地铁是全世界最畅通的地下铁路网,线路标示清晰,想迷路都很难。同世界其他大都会区相比较之下,伦敦地铁的价格昂贵的多,虽说如此,基本上它仍是十分便利的交通工具。目前伦敦共有12条地铁线,在加上一条船坞区轻型小火车,以及可接驳的火车路线,相互交织,构成整个伦敦地区便捷的交通网,游客只要搭乘地铁,再配合一小段步行路程即可便游伦敦主要景点。

  巴士

  如果不赶时间,搭乘伦敦最著名的红色双层巴士是领略伦敦市区风情的最佳交通工具,尤其是几条巴士线路沿线经过许多著名景点,为游客提供了一窥市区全貌的最经济、最便捷的机会。伦敦现在有3种巴士,一种是设有车长的旧型双层巴士,没有门,乘客从后面开放式出入口任意上下,另外还有新型双层巴士和往返郊外和近距离路线的单层巴士。除了日间巴士之外还有夜间巴士,号码前加上“N”字,相当方便。

  铁路

  英国的铁路网也是四通八达,想从伦敦市去其他城市的话,英国铁道是最佳选择,为游客提供舒适、便捷的旅程。但较不方便的是伦敦并没有所谓的“伦敦火车站”或是“中央车站”,市内每个火车站发出的列车前往的城镇各有不同,旅客要视自己的目的地到不同的车站搭乘,虽然如此,由于线路多,各车站又与地铁相连,若要前往郊外,还是铁道便利。

  计程车

  和双层巴士并称的是伦敦“名产”的黑色计程车,通称“Black Cab”,最近,很多计程车已被允许漆上五颜六色,不在只是单调的黑色,搭乘这种外型古典气派的传统计程车实在是奢侈的享受,一上车至少3英镑,计程车司机都受过严格的训练,管理极为完善,服务亲切。

  2005年伦敦公交系统票种一览

  以下为从2000-2005年1月9日期开始实行的伦敦公共交通系统新票价体系,适用于整个大伦敦地区(Great London Area)。

  One Day 一日票周一至周五上午9:30以后,以及任何周末和公共假日均有效。

  Weekend 周末票 可节约25%票价。

  Family 家庭票适合家庭团体类型,成人票比一日票便宜20%,儿童票价为60便士。

  Period 周期票适用于白天和晚间的任何时候,适合于7天至一年不等的周期。

  LT Card LT卡使用此张一日票可在任何时候乘坐公共汽车,地铁,和DLR。

  Group Day Ticket 团体日票对团体乘坐地铁和DLR旅行提供折扣。

  Millennium LT Card 2000-2005年千禧年新卡种。

  us Passes 公共汽车长期票(类似月票) 适用于每周,每月,甚至每年长期乘坐者(仅限公共汽车)。

  16-17 Photocard 青年卡限于16-17岁青少年的优惠票种,可节约30%的票价。

  Student Photocard 学生票对于18岁以上,全日制学生提供优惠的票种。

  Visitor Travelcard 观光票来自国外的观光者有福了,提前买一张“观光票”将对你的旅行带来很大方便,适合全球很多国家来客。

  Child Rate Photocard 儿童票对5-15岁儿童提供优惠的票种。

  【购物】

  伦敦商店营业时间

  应付大批观光客,伦敦商店的营业时间越来越长,以前坚持星期天休假的商店,受不了大把钞票的诱惑,也都纷纷开门迎宾客。依地域性的不同,营业时间也不太一样。

  周一至五:一般地区9:00-18:00;柯芬园10:00-20:00

  延长时间:牛津街与周围地区、肯辛顿大街,星期四延到19:00;骑士桥区星期三到19:00

  星期日:主要购物区开放时间为12:00-18:00或11:00-17:00。

  圣诞节期间:除了圣诞节当天与隔天会提早打烊外,在假期前一星期都会延长营业时间。此外,牛津街与摄政街从11月中到1月6日左右的圣诞节特卖期间,营业时间通常比其他地区长。

  拍卖时节

  商店每年举办夏季与冬季两次大拍卖,折扣通常是7折到5折,但遇到商家大清仓时,有的降为3折,甚至2折。由于英国商店不会假借各种名目拍卖商品,因此一到正式打折期间,总是吸引大批人潮。圣诞节过后,抢便宜的购物族更是疯狂“血拼”,特别是热门的哈洛德百货公司,在1月的大优惠期间,有时会推出自家名牌的家用产品,虽然价格还是不便宜,但因为品质极佳,又是名牌,所以很多人为抢得先机,竟然漏夜排队,隔天早上一开门就立刻冲进去抢购。夏季:6-8月,抢购高潮为6月第三周至7月第二周,商品还算齐全。冬季:圣诞节前两个星期到2月中(有的延长至2月底),高潮期是圣诞节前后1个月。

  退税

  除了教育用品与小孩用品外,在英国购物一律要付17.5%附加增值税(VAT,Value Added Tax),这笔金额已包含在商品价格内。观光客只要在3个月内离境,依照手续办理,这笔为数可观的税金就可以退还。观光客的消费金额通常需达到50-100英镑才合乎退税规定,每家商店要求不同,消费前最好先问清楚,同种类的商品,尽可能在同一家商店一次购买齐全,可拿回较高的退税金额,因为每次办退税,商店都会收取2-7%不等的手续费,一次办妥所付的手续费就较低。办理退税的程序是:购物时向店员表明要办理退税,他们会给顾客一份退税表格和贴好邮票的信封,并检查护照(正本),旅客须在表格内填写个人资料、连络地址,以及退还款项是要拿支票或直接入帐到信用卡帐户中等等相关内容。出境前到机场海关退税柜台(VAT Refund),让检查人员检视欲退税的商品,并在填好的退税表格上盖章。因此记得打包行李时,这些物品最好放在随身手提行李。最后将盖好的表格装入商店所给的信封,投入机场邮筒(在退税柜台旁),约两个星期到两个月内就可收到退还款项。

  【着装】

  伦敦一向有雾都之称,除了夏天以外,天气总是阴阴冷冷,也时常下雨,不过持续时间并不长,变化相当大。一般来说,6月份气候就逐渐好转,天空晴朗,阳光温和;7、8月进入真正的夏天,艳阳高照,但温度在20摄式度左右,白昼特别长。9、10月份秋高气爽,11月下旬慢慢进入冬天,12月到来年的2、3月就是真正的天寒地冻,气温在10摄式度以下,但下雪的机会也不是很多。4、5月回暖,但还是保持在15摄式度以下的低温。

 在英国并不是每天都下雨。总是有下雨的可能。不管你是哪个季节去,带上一件防雨的衣服总是明智的。冬季寒冷,潮湿。白天温度在0摄氏度以上,晚上会降到0摄氏度以下。经常下雪。夏天你穿牛仔裤,T恤就很舒适了,虽然白天穿短袖会更舒服,但是晚上气温会降下来。要带上暖和的衣服。

 

                                     在英国购物的常识

英国大多数商店开门时间是周二至周六,星期天关门。英国购物有两个习惯:一是商店中不讲价,标多少钱就卖多少钱;二是顾客自觉排队,不喜欢有人插队。许多商店的备用购物袋是要收费的。大多数自选商店都提供篮子供顾客在店内使用,付款后,再把所购东西装在自带购物袋中。如果你忘记退还商店的篮子或未付款就走,可能会被视为偷东西,商店甚至可能召来警察,如果你要买昂贵物品,可以参考一下商场购物杂志,上面有不同厂家、产品价格、质量方面的比较。在大超节购物,您不用担心质量和价格有什么欺诈,在付款后,收款机会打印出一张详细的收据,内容包括:商场名称,当天的值班经理的名字、售货员姓名、购货种类、数量、价格、付款方式、找零以及商场地址、电话号码,如发现什么问题,可以找商场解决。

  英国的大多数商店星期天关门,但星期一到星期六则全天营业。很多城镇和乡村在一个星期当中还会停业半天,大约从13点开始,但在另一个晚上可能会继续营业到晚一些时候。

  在英国有一些购物习惯与我们国家的做法不同。在商店里没有讨价还价的习惯;顾客需要按商品的标价付款。英国人著名的排队习惯在购物时尤其适用。你可能并不总会看到一个队,但等侯的人们要依次轮流购物。

  在自助商店和街头市场,记住带上你自己的购物袋,因为很多商店的手提购物袋是要收费的。不过,在自助商店里,永远要把商品首先放在商店提供的铁丝篮子里,付了款之后才把商品放到你自己的袋子里。如果你忘记这一条而把商品直接放进自己的袋子里而没有付款就离开,你可能会被指控为“入店行窃”,这可能会导致被警方控告犯有盗窃罪。不幸的是,在英国的一些地方,“入店行窃”是一种相当普遍的盗窃方式,因此很多商店装有电子检测设备,并在起诉方面采取一种强硬政策。

  大多数地区有一些过去常被叫做“街头店铺”的商店为当地居民服务。这些商店的营业时间常常比主要街道上的商店要长。其略高的价格通常由其提供的方便做补偿。还有一些廉价商店专营-比如说-电器;在这些商店里,你可能会发现其价格大大低于主要街道上的正规商店。

  总的来说,超级市场和街头市场的新鲜水果和蔬菜特别好;在很多地方,它们有种类繁多的进口食品,这些进口食品可能会使你想起自己的家乡!还有各种“方便”食品,这些食品已经煮熟,无须怎么加工(即可食用),对于来去匆匆的人们很有必要。

 

                                  英国人的饮食习惯

 

在Nando''s打工也近一年半了,我道不是很反感这份工作,毕竟人穷志短,我为了这恼人的英镑必须要付出劳动。但是餐馆单调的菜谱实在让我有些厌烦,这大概跟英国人的习性也有关吧。

  其实说起饮食文化,欧洲也并不逊色。意大利有很好吃的海鲜,德国有做的不错的肉食,法国是全方位的讲究,讲究那宫廷贵族的作态。

  唯独英国显得有些平淡。我所在的餐馆理论上讲,所售食物都是葡萄牙风味,可我还是认为无论从食物的加工程序,烤制方法,荤素搭配的比例,细到卡路里含量都是一种英国做派。

  平淡不入味的烤鸡,宽厚油腻的薯条,未经料理过的生蔬菜,外加些徒有虚名的酱料,组成了我们餐馆的英式饮食。

  从餐饮看个性

  大多数英国人在就餐时很注重仪态,几人聚坐一桌,客气寒暄,彬彬有礼,轻声笑语,杯盏无声。总之,再难吃的食物摆上他们的餐桌后,他们也笑容以对,吃的优雅而快乐。这多少让我有些失望。

  我试着去虐待我做的食物,比如把鸡尽量烤糊,把酱料混在一起放,或是把面包弄的很坚硬,在我看来难以下口。当这些经我“精心关照”过的食物被送上餐桌后,我试着去阅读他们的脸色眼神,想从他们的表情中找到一丝失望或恼怒。可是我失败了,半点痕迹都找不到,他们一口口吃的还是那么优雅快乐,从容不迫。

  我看他们久了,他们会朝我点头,像是在感谢我为他们做的“美食”,餐桌上依然是客气寒暄,彬彬有礼,轻声笑语,杯盏无声。

  其实让我惊讶的道不是那些单调的菜式和被我处理过的“美食”,而是英国人的接受能力和忍耐能力,是那永远优雅快乐的表情。让我很怀疑他们的味觉系统是不是天生的发育不良?

  事事精细的英国,对如此重要的吃,为何不太在乎?

  重喝胜于吃

  我想有一个原因,是他们很在乎喝。说到喝就不能不提当地的酒吧文化,我个人对此文化说不上有什么好感。它的确古老,但到今日却越发激情。它把白天的无聊转化成晚间的迷醉,又把迷醉发挥到疯狂。

  刚才在餐桌前交杯换盏的绅士小姐们转眼间便成了衣冠不整的醉汉,好像在这种气氛下大家会有一个共识,这里的醉态并不影响到你的声誉和地位,大家一律平等,在酒精的作用下尽情发泄生命。等到明早醒来,你还是那衣冠楚楚的绅士和小姐。

  我好像是接受不了这种完全放纵的文化了,每次下工回家,只是一个人快步走过那些流光异彩的酒吧,生怕走慢些会被那浓浓的酒意熏倒,只把那些醉态的身影留在背后。


 

英国人的饮食习惯 一日四餐

 在英国,一般富裕人家往往每日四餐,即早餐、午餐、茶点和晚餐。早餐时间多为早7时至9时之间。主要食品是麦片粥、火腿蛋以及涂奶油或橘子酱的面包。午餐约为13时,通常是冷肉和凉菜(用土豆、黄瓜、西红柿、胡萝卜、莴笋、甜菜头等制作)。午餐时要喝茶,一般不饮酒。茶点约为17时左右,以喝茶为主,同时辅以糕点。晚餐多在19时30分左右,为一天的正餐,往往饮酒。在英格兰,人们多吃生菜。在英国北方,晚餐仅是茶点,只有第四餐的油炸鱼加土豆片才称“晚餐”。一般人家都比较注重一日三餐,即早餐、午餐和午茶。晚餐只准备一点点冷菜。

   不善烹饪

  一般而言,英国人不善于烹饪。他们认为,主妇的优劣,在于能否善于开各种罐头,而不在于能否烧饭做菜。因此,在英国,简便的速食最受欢迎。对于许多英国人而言,油炸鱼就称得上高级菜了。英国的餐馆、餐厅、饭店等饮食行业,多由外国人经营或“掌勺”,并且,餐馆内的菜谱及装饰文字也多为法文或意大利文。所以,常在家中进餐的英国人进入各种餐馆时,往往有身在异国之感。

   嗜茶之邦

  英国人嗜茶,把喝茶当作每天的必需和不可缺少的享受。正如英国的一支民歌所唱:“我最高的愿望,乃是好茶一杯。”对英国人而言,任何时候都是“喝茶有理”的时间。无论早、午、晚,还是上、下午的工间休息时间,人们最重要的事就是喝茶,甚至在每餐过程中或深夜里,也总离不开喝茶。据说,在上世纪印度的廉价茶代替了中国茶之后,在速溶咖啡出现之前,英国人消费茶叶的总量占世界产茶总量的四分之一。

   酒吧间

  在英国,小酒店和酒吧间是人们饮酒寻乐的重要场所。因为英国人大多不愿在家喝闷酒,要想喝啤酒或其他酒类,就到小酒店或酒吧间。依照传统习俗,许多小酒店柜台前的脚下,都装置了一根铜条,以便顾客用一支脚踩上去与酒店老板或售酒员聊天。英文“bar”原为棒条的意思,现已成为国际上通用的“酒吧间”代名词了。英国人到此来喝酒,总要为了消除寂寞和寻求欢乐。有的人往往只买一小杯啤酒而在酒吧坐一个晚上。每逢周五的傍晚,小酒店里总是挤满许多度周末的人。一批走后,又来一批。直至深夜,小酒店依然在烟雾与酒气中,喧嚣不止。

 

                             如何与老外打交道

德国人
有一种名符其实的讲究效率的声誉。德国谈判者的个人关系是很严肃的,要习惯于在所有场合下穿一套西装(不要将手放在口袋里,这被认为是无理的表现)。馈赠要针对个人,即使是以公司的名义;礼品宜选择个中华民族特色及文化气息的。

希腊人
爱午睡,为亚热带气候所致。说"午安"可包括深更半夜,最后分手才道"晚安"。

奥地利人
不喜欢在新年期间食用虾类。因为虾会倒着行走,象片不吉利,若吃了虾,新的一年生意就难以进取。

爱尔兰人
忌用红、白、蓝色组(英国国旗色),系由于政治、历史原因所致。另外爱尔兰的法律禁止爱尔兰人离婚。

荷兰人
曾是欧洲最正统的民族,爱情洁、讲秩序、做事时希望对方前就事先约定,性格坦率,开诚布公。

葡萄牙人
很像希腊人。随和,喜欢社交。尽管天气热也穿着西装。

英国人
凡事都须循规蹈矩,他们的汽车行使方向和欧洲其他国家正好相反。基于将英语作为母语的自负,除了英语外,英国人不会讲其字语言。强调准时,衣着考究。忌谈论王室话题。

与西方人交往要注意什么问题

与西方人交往中要注意的问题:

中国人初次见面就要请教大名,住址,年龄等问题,但是在西方,询问人家的底细不仅认为是失礼,还是有问别人隐私的嫌疑。

与欧美人打交道首先就是要欣赏物品,莫问价值,因为西方人只愿意提行情,物价,不愿意问及家中某件物品的价值。

然后就算是情同手足,莫问工资,西方人都是很忌讳问这个问题的。

还有年龄的问题,就连医生在诊断的时候也多是靠估计得出年龄。

不要问婚姻,这个也是他们的隐私范围。

当然还有就是不要问别人住处,不要象中国人见面开玩笑一样说别人发福了,也不要问最爱问的吃饭了没有,对方可能会误解你是想请他吃饭,甚至是你想和他约会。最后就是有的话是不能直译的,会产生歧义的。

 

在澳洲需要注意的文化差异

初到澳洲,难免会碰到一些文化、生活习惯方面的差异,也可能因此带来一些不必要的尴尬和误会。为了让学生能够尽早融入新的社会环境,全心投入学习生活,应该提早让学生注意的中外文化差异。

  一忌谈话切忌拐弯抹角在澳洲谈正事或工作的时候最好直接切入主题,拐弯抹角地说话会被视为浪费时间。澳洲说“no”的时候并不是要开始与你讨价还价,而是表示他们要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

  二忌大声喧哗,澳洲人公共场合从来不大声喧哗。

  三忌对时间没有概念,澳洲人时间观念很强,无论什么约会必须事先联系并准时赴约。

  四忌社交场合,忌讳打哈欠,伸懒腰等小动作,在与女士交往中女方先伸出手,男方禁忌主动相握。

  五忌任何时候聊天、吃饭禁忌谈论兔子,因为澳大利亚人对兔子特别忌讳,认为兔子是一种不吉利的动物。

  六忌当众嚼口香糖或用牙签,澳洲人认为是不礼貌的行为。

  最后:记住,永远“女士优先”。


                            英国,随处感受绅士风度

在去英国留学之前,我对这个国家并不了解,只听说人们都称它是一个绅士之国。

当我来到英国后,我看到身边的英国人不论是衣着还是日常行为,都显得十分的随意,有人曾对我说“英国的绅士风度已成为历史”,我不知道这句话是对还是错,但对于英国是否还是个绅士之国,我并不关心,因为,毕竟我来英国的主要目的是上大学。

开学不久后的一天,我准备乘公共汽车去学校,这也是我在英国第一次坐公共汽车。到车站以后,我像当时在国内一样,习惯性地往车站牌底下一站,结果我发现其他等车的英国人都在看着我,直觉告诉我:肯定有什么事情我做错了。我又看了看周围的人,这才发现他们早已自觉地排成了一队,而我则已经站到了队的最前面。霎时间,我觉得十分的尴尬,马上灰溜溜地跑到了队尾。虽然没有人指责我,而且,我以前也并不熟悉英国人的等车习惯,但我还是因为自己的行为而自责。

一年以后,我带着行李乘长途车去英国的另一个城市去继续我的学业。车到站以后,我是唯一的一个要在那站下车的乘客。长途车司机帮我从车里取出行李后,又非常仔细地告诉我,进到候车大厅后,我需要乘电梯到地上一层,在那里可以打出租车。可我有三件大行李箱,要我一个人把这些大箱子弄到候车大厅,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只好先把两个箱子往前推一段,然后再返回来运另一只箱子,就这么折返着一点点往前运。那个长途车司机迟迟没有回到驾驶座上去,一直站在原处望着我,我知道他是想来帮助我,只是一车的乘客让他无法离开。

当我终于进入候车大厅后,我发现电梯间离我还有好一段距离,也就是说,我的这段折返运动还要继续下去,而就在我的身边,则有一条斜坡式的通道直通地上一层。可三个大箱子对于只有两只手的我来说,实在是个挑战。就在我正愣神的工夫,一个中年英国女士路过我的身边,当她看到我的这些行李箱后,立刻主动问我是不是想要到地上一层去坐出租车,我向她点了点头。这位女士二话没说,马上热情地拉起我的一个大箱子与我一起走进了那段通道。

当我们来到地上一层打出租车的地方时,我看到这位女士已经累得有些喘气了,毕竟,我的那个大箱子实在是太沉了。我向她连声道谢,但也同时看到她又顺着那段通道走了回去。望着这位英国女士的背影,她的热情让我陷入了沉思,在国内,如果当某个陌生人遇到我此时同样的困难时,我会这么热情地去帮助他吗?

目送着那位女士离开以后,我准备打出租车去大学的宿舍办公室,因为这是我将要就读的新大学的规定,凡是申请了宿舍的新生,到校后,都要先到宿舍办公室去登记、交费和领取钥匙。此时,长途车站外的出租车就像国内那些“趴活”的出租车一样,已经排起了长队,只是这里没有任何人在指挥。我同样还像在国内时的习惯一样,随便走到一辆车前告诉了司机我想要去的地方。但是,司机却抱歉地对我说他不能拉我,因为我需要去乘坐排在队首的那辆出租车,这样可以不打乱秩序。司机的一番话让我顿时对他产生敬意,因为我万没想到这里的出租车司机把遵守秩序看得比挣钱还重要。

我乘坐那辆排在队首的出租车来到宿舍办公室后,送我来的这位司机也同样热情地帮助我从车里拿出了行李。当他正准备离去时,却又停了下来,因为他看出我是想把行李搬进办公室,同时,他也发现我的体力已经有些透支了,于是,他索性把车熄火,准备下来帮我一把。这时,从办公室里走出两个穿红背心的学生志愿者,他们是由大学特意从老生中挑选出来帮助新生的人,他们看到我的这些大件行李后,立刻跑过来帮助我提箱子。当看到有志愿者出现时,那位送我来的出租车司机才放心地开车离去。

这一天,连坐长途汽车带运行李,弄得我十分的疲劳,但是,回想起一路上遇到的这些热心的英国人,让我心里总是感到暖洋洋的。

经过不断的刻苦努力,我终于完成了学业。举行毕业典礼的那天,大学特意安排我们身着学位服在大街上漫步,让我们有机会在更多的人面前来展示自己。我故意脱离了大部队,成心跑到其他的街道上来溜达。这时,我面前走来了两个英国男孩,他们的穿着与发型就像我刚到英国时见到的一些英国人那样,显得极其的随意。但是,这两个男孩却主动地和我握手,并亲切地对我说:“你今天毕业了,祝贺你,伙计!”他们的举动和简短的话语,让我从中感受到了真诚的祝福。

我在英国期间,也曾遇到过一些行为举止并不高雅的人,甚至听说一些中国学生与他们产生不愉快的事情,但是,更多的英国人给予我的还是友好与热情。现在回想起那句话“英国的绅士风度已成为历史”,我想这句话应改为“绅士风度来自于英国的上层社会已成为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