脏辫怎么打理:瓷品之珍——建窑兔毫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5:43:26
福州第十四中学校志办 蓝兆雄
福建的陶瓷制造历史悠久,五代时,武夷山东麓的建阳陶瓷生产已有相当的规模;到了宋代,随着海外贸易的发展,瓷器生产有了新的发展。陶瓷工人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们对传统的制瓷工艺进行大胆的改革和创新,充分利用当地原料资源,经过反复试制,终于烧成名闻遐迩,被誉为瓷器珍品的黑釉兔毫盏。
建阳兔毫盏是以铁钛氧化物为主要着色剂烧制而成。在黑亮如漆的釉面上布满棕黄色或铁锈色流纹状如兔毫因而得名。有的纹理较粗,有如鹧鸪之毛斑,俗称“鹧鸪斑”。该瓷品始烧于北宋,盛制于南宋,因工艺复杂,成品率低,元末即已失传。由于烧制温度和工艺的差异使釉面呈现不同的色调和纹理,常见的有金、银、灰、黄等色纹。瓷釉是筛选当地一种含铁量较高的釉石混合一定比例的草木灰制成的。瓷胎则选用粗颗粒高铁钛红土制成,它的铁钛含量比釉料中的含量要高得多,这样,在烧制过程中,可使瓷胎中铁钛向釉层扩散。为了防止瓷坯高温变形,胎壁一般较厚,故多做成碗盏类。火候的正确掌握是兔毫纹理得以形成的关键,烧制时温度一般高达1330℃,并在还原气氛中逐渐烧成。为使坯形固定不变,还采取快速升温和较短时间保温等技术措施,使表面釉料在还原中顺利地产生液相分离并析出钙长石,形成纹理清晰、釉面光润、色泽明艳的瓷品。
黑釉兔毫盏以其瑰丽的色彩和玲珑别致的造型,成为人们珍爱的茶具。宋代斗茶之风盛行,文人雅士莫不以持佳具、品名茗为风雅。武夷山区盛产名茶,以建窑出产的兔毫盏冲泡武夷茶叶,色纯味冽,香馥持久。“兔毫紫瓯新,蟹眼清泉煮。”就是当时品茶拈盏,雅趣盎然的写照。
兔毫盏因负有盛名,一度列为宋廷贡品,士大夫皆争相罗致,以得之为珍。时人有诗:“建安瓷碗鹧鸪斑,松风鸣雷兔毫霜。”“鹧鸪碗面云萦字,兔毫瓯心雪作泓。”即盛赞兔毫盏之美。兔毫盏亦因佳咏的推崇而身价倍增,驰名中外。
南宋嘉定十六年(1223),日人加藤四郎慕名渡海来建窑学习黑釉瓷制作技术。回国后在日本仿造黑釉瓷器,被日本人奉为“瓷器之祖”。当年中日文化交流颇盛,不少留学我国的日本禅僧也把建窑兔毫盏携带回国;它在盛行茶道的扶桑之国被誉为茶具之上品。今天仍有四只建盏珍藏于日本国家博物馆。
建窑虽已湮没了很久年代,但是传世的黑釉兔毫盏仍焕发着眩人的艺术光辉,折射出古代陶瓷大师们的创造力和独特的艺术构思,历数百载而弥珍。它在我国陶瓷发展史和中外文化交流史上记下极具光彩的一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闽省的陶瓷科技工作者和陶瓷工人,对兔毫盏的烧成技术,进行了不断的探索,终于掌握了它的全部奥秘,成功地仿制出第一批产品。经专家鉴定,产品不仅形似,而且质似,神似;与古品相比,几可乱真。已经失传了几百年的瓷烧绝艺,从此得以重新继承。这不仅使这一古老的艺术奇花重新焕发异彩;而且为我国扩大瓷器出品,进一步开拓国际陶瓷市场,开辟了广阔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