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过车的浮桥:深蓝:后娘养的——东野12纵(连载一) 1- zhny728@126的日志 - 网易博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3 06:44:03
深蓝:后娘养的——东野12纵(连载一)1 1-05-14 12:48
分类:追思与怀念
字号:大大 中中  小
【按】1969年6903号台风袭击汕头时,驻守在牛田洋生产基地的是中国人民解放军55军219师。为了帮助大家了解这个部队的历史,我们转载了2007年4月12日发表在《华程网》www.huachengnz.com 电子文库上的一篇署名文章。
引子
二十几年前,我的舅舅到大连疗养,一个周末在我家里看电视,手指头抖抖擞擞的在遥控器上摁了半天,终于定格在一场篮球赛上。当时我就嘀咕,哦,忙活半天就选了场没人爱看的破球赛?舅舅大概感觉到了我的疑惑,开口道:不知怎么,我还是希望八一队赢。原来如此!这是个当过儿童团长,14入伍,16岁入党,25岁被双开(开除党籍和军籍)并发配到北大荒的老兵。
几年前,父亲的一位老战友去世了。弥留之际,他对从广东赶来的儿子(是我儿时的伙伴,小名小存)说:我不是孬种,我立过二等功!
年前,父亲的另一位老战友到家中看望老父,两个老家伙聊着聊着就拐到几十年前。他们每一次见面都是如此,从来也不觉得絮烦,特别是旁边还有我这么个不嫌絮烦的忠实听众。不过这一次多了几分伤感:XXX、XXX已经不在了……战友们已经越来越少——毕竟已是七、八十岁的人了,还能喘气儿的又有幸生活在一个城市里且能“走两步”的,能这样聊上几回?临分别的时候,父亲的战友叹道:知道这些事的人越来越少了,过几年咱们都死光了,就没人知道了。
所以,我有了个想法,把这些普通士兵经历过的,荣耀,苦难,胜利,挫折,记录下来。有些故事我已经听过了无数遍(有时同一个故事会有不同的版本,哪怕是由同一个人讲述的。这说明老家伙们存储器已经有问题了),熟悉到就像自己经历过一样。我不知道还会不会有人做同样的事情,但我要做,我把它当成义务。前些日子我在网上看到一些介绍55军的帖子,有不少错误,就随便敲了几个字发到网上,但总觉得缺点什么。后听老家伙们一“倒粪”(我们这管说车轱辘话叫倒粪,不过本人绝无恶意)突然悟到原来缺的是这些普通士兵的并不普通的生活。
一、55军的身世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55军是由第四野战军48军之144师,49军之145师和长沙起义的21兵团之215、219两师合编而成的,最初沿用21兵团的番号,时间不长即改称55军。
55军首任军长由原21兵团司令员陈明仁担任。虽然由兵团司令降为军长,但陈的级别仍然是正兵团级,因此55年授衔时陈明仁被授予上将军衔。 48军是由原属冀热辽的三个独立师组成的,划归四野后组建为11纵,一直在山海关两侧和辽西作战。该部除“大渡河连”(如今的驻港部队)、“狼牙山五壮士连”外,还出了一个响当当的英雄——董存瑞。另外据55军的老人们说当代花木兰郭俊卿(六十年代拍摄的电影战火中的青春中女主角高山的故事与郭俊卿极为相似)也出自该部,可见这是个英雄辈出的部队。
不过董存瑞生前所在师早在50年代就改为炮兵师,与老部队已没有了瓜葛,现在是16集团军炮兵旅。
49军的前身东野12纵是由三个独立师组成的,在国民党60军起义以前,12纵是排名最后的一个。但12纵34师的前身东野直属独立2师却是东野历史最悠久的独立师,甚至比独立1师及几个主力纵队组建还早。当时东北有一大堆独2师,什么西满的,南满的,辽南的,很不容易搞清楚。二十多年前笔者刚参加工作时的厂长郭振富是原41军的(此人当年与高玉宝及另一人并称41军三大学文化标兵——每师一个),当他听说家父是原独立2师的,立马一脸不屑,说某某次战斗增援4纵的独立2师半道跑了,弄得本人浑身不自在(其实与干我屁事,又不是我跑了),接着老厂长又补充道是辽南独立2师。这真是裤裆里放屁,此独2师非彼独2师也。
既然提到高玉宝,不妨多说几句,也不算是题外话。许多人认识高玉宝可能是通过电影“半夜鸡叫”和自传体小说“高玉宝”。而我初识高玉宝却是看小人儿书“我要读书”(我记得是这个名),小人书里支持高玉宝学文化的团长叫孙凤章!他怎么也叫孙凤章?于是就问父亲,父亲说这个孙凤章就是咱们的孙副军长,南下的时候是高玉宝的团长。这是1967年。除孙副军长外,55军还有不少从41军调来的干部,以后还会提到几个。但有的网友说“塔山英雄团”调归55军,根本就是没影的事儿。
二、不是主力
在东北有件怪事儿我始终不理解,那就是旅比师大,独立师表现好升格为主力改称旅,相反主力部队表象不好降格为独立师。虽然没听说有哪个主力降格,但林彪经常拿这话吓唬人,这大概也算是他独特的激励艺术吧。
东野直属独立2师这个老资格的独立师可不是泛泛之辈,从成立那天起,就和主力部队一道参加了东北的主要战事,三下江南,打德惠,战四平,夏秋冬攻势,几乎场场不落。该师长期配属一纵作战.组建12纵时有传言一纵首长情愿用本纵队的一个师换独立二师,被林彪拒绝.此议是否属实姑且不论,但独二师善战却是事实,且该师攻坚能力较强。天津战役中12纵主力在塘沽作战,唯独该师(此时改称34师,师长温玉成,政委谭友林)在杨柳青参加攻城,并很快打开突破口就是证明.其实独立二师在以往的攻坚战中已有精彩表现。譬如打德惠,别的师久攻不克,而上了独2师的一个团,一个冲锋就攻了进去。这个团的团长叫赵峰。
赵峰原是国民党军队的一个军医,据说是上校军衔。抗战初期被八路军俘虏,便留在军中担任卫生队长。一次赵峰带领二十几个伤员转移,途中遇见一小股呆头呆脑的小鼻子没发现他们,结果被这帮伤员打了成人体标本。这场小小的伏击战让八路军的首长发现了赵峰的价值,赵峰成了营长。
这次打德惠赵峰率先冲进城里,但后援不济,被敌人反冲锋打了出来,撤退的时候赵峰在最后面,敌人甚至俘虏了了他的大衣! 有这样的指挥员,还愁部队不能打仗吗?
12纵组建后的首任纵队司令(军长)就是四野著名的好战分子——宁做鸡头,不做牛尾,桀骜不驯的小个子钟伟。《亮剑》小说中丁伟将军的最后遭遇即取自钟伟将军。辽沈战役期间,12纵和十几个独立师围困长春,最后迫使六十军起义,其余部队放下武器。放下武器的士兵中就有前面提到找父亲聊天的战友,他姓王,曾任炮兵545团(后来是165师炮团)副团长。前年春节我到他家去看他,又提起了往事,我问:王叔叔,你是起义的还是被俘虏的?他说:我们新7军叫集体放下武器,好家伙,要把武器交给人家(指解放军),还得擦亮了摆得整整齐齐,一排一排的,那机枪都是加拿大呀!(指加拿大制造的布伦式轻机枪)接着又补充一句:***60熊!(指曾泽生的60军)
长春解放后,12纵迅速南下,直插沈阳城南,截断了沈阳守军难逃的通道。不过52军已经抢先一步撤到了营口,又从海路转战淮海战场。这个52军不知拜的是那家的佛,命运气出奇的好,在淮海战场又逃过一劫,最后在金门把叶飞的部队整的惨兮兮。
但是东北剿匪总司令部警卫团某营的运气就不怎么样了。该警卫团的团长想留在沈阳城投八路,而某营长坚决不干,由于该营长为人很好(团长却是个混蛋,可不是因为他想投八路我才这么说的),结果除了一个操蛋的营副和几个亲信外,全营都跟营长上了路。但是因去留之争耽误了一天时间,结果没有赶上52军。全营过苏家屯浑河大桥的时候,那个营副带人追了上来,企图把部队截回去向八路邀功。当时家父是该营3连3排3班的班副,所以和连副一起给全营殿后,就在铁桥上和追兵交上了火,追兵见讨不到便宜退走了。但这个营最终也没能逃掉,12纵已经插过来了。家父被俘(也叫解放)的时候正带着他的弟兄们猫在一个地窖里呢。
紧接着12纵又勾回来,与兄弟部队一起迫降周福成部,解放沈阳。父亲由于受过严格的军事训练(经过国民党空军特务旅士官教导队半年的培训),被分配到34师(原独立2师)警卫营。分配到警卫营的还有几个他的“老战友”。该营的教导员叫钱光第,营长也是“解放”过来的,不过早几年。
一个多月后,34师配属给兄弟部队从杨柳青方向进攻天津城,警卫营参加了扫清外围的战斗后被派去打突破口,结果被赵峰发现(此时是师参谋长),把这个全师军事素质最好但却毫无攻坚经验的营撤了下来。
天津城外是一马平川,天津战役时正值隆冬,天寒地冻,根本无法进行土工作业,这对攻城部队来说可不是件好事儿。但是34师有奇招:趁着黑夜把附近所有砖窑里的砖都搬了出来,从出击阵地到城下垒了而不是挖了若干条九曲十八弯儿的“壕沟”,警卫营全营当了一整夜的建筑工人。这就是四野与众不同之处。
34师打突破口比较顺利,而友邻某纵队久战不爽,最后从34师打开的口子冲进天津城。但是部队伤亡也很大,不过相对来说解放战士伤亡较少,由此可见充分的训练是多么重要。
平津战役后,部队装备得到极大改善,师警卫营全部换上了从华北剿总警卫团接收的由美国马林公司制造的M42冲锋枪(俗称马林式)何M1卡宾枪,家父因为使用过马林式,因此得到了一支。这种枪的性能甚至优于著名的M1汤姆逊冲锋枪。在美国的一份资料上称这种枪在整个亚洲战场不过5000余支,使用该枪的是中共最精锐的部队,实在是言过其实了。东野34师如果放到别的战略区也许会是响当当的主力,但现在已经没有这样的机会了。
三、暂无战事
49年初,全军统一编制,东野12纵34师改称第四野战军49军145师,该军编成内的35、36两师依次改称146、147师。而11纵33师则为144师。145、146两师担任解放后的天津城警备任务,直到4月随大军南下。这期间有几个小插曲儿,我觉得有点意思,说两个给大家听听。
插曲一:一天发给家父的军装洗了还没干,他就把东北剿总警卫团发的美式毛料制军衬衣穿在了外面,结果站岗的时候被钱教导员看见了。现在我们从影视作品上看到穿这种制服的都是国军高级军官,其实不然,这大概体现了国民党军队的另类平等。同时你也别奇怪,很多解放战士就穿着国民党军队发的军装同昔日的战友拼杀。晋冀鲁豫野战军一位叫王克勤的战斗英雄也是解放战士,在他的光荣照上甚至可以看到标明国军番号的胸章。
钱某从未穿过这么好的制服,自然喜欢得不得了。这让我想起了电视剧《历史的天空》中的姜大牙,非要让朱一刀把呢子军装让给他。钱光第可没这么无赖。不过这美式军服的诱惑力也太大了点儿,钱某自己又不好意思要,就通过营部管理员找家父,提出用一套换一件(四野的被装可都是东北大城市用“洋布”生产的,绝非其他野战军可比)。父亲老大不高兴,不过还是跟他换了。我想要搁到现在,跟你换?你主动奉献怕都不赶趟呢。 其实许多解放战士手里的好东西还不止这些,被解放的时候没人要求他们交出来。家父就有一个美军制式的鸭绒(是鸭绒,不是今天用来骗钱的羽绒)睡袋,一直使用到解放后全军统一被装为止。虽然同为革命党,但就是这样一些小事成就了那个时候的此革命党而非彼革命党。
钱光第非常关心战士,每晚宿营他必定到所有的班走一遍,问脚有没有打泡,烫了没有。此公后来成为55军的政委。二十多年以后,家父到军部开会,军政委钱光第(此时他就要走霉运了)握着家父的手久久不愿松开——当年警卫营的战士以是硕果仅存。
插曲二:在守备天津期间,部队展开教育,诉苦啊三查呀之类。首先,平津战役后,部队补充了大量新兵,又多半是解放战士。其实就是像家父这样的“老兵”参军也不过两个多月,而且当初选择留下仅仅是愿意当兵而已,当然也就谈不上设么觉悟了。那些刚解放的就更不用说。
其次(应该是首先),最需要稳定思想的是那些翻身农民,因为家乡解放了,又分了地,大家都想回家守着“两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很多人不愿意继续南下。
另外新老战士不合群儿,解放战士们不大瞧得起那些东北的翻身农民,因为他们打仗的时候根本就不讲(也没法讲)战术。举一个例子,打天津外围的时候,警卫营的一个班长(参军前就入了党,是个贫协主席),把头埋得低低的,却把屁股撅的老高,这位仁兄大概以为只要别让子弹找着脑袋就万事大吉了(东北也没鸵鸟儿,不知跟谁学的),结果一枪把他打坐了起来,然后捂着屁股哭:这可怎么办哪?
而老兵们也看不上(当中有嫉妒的成分)这帮俘虏兵。比如因连牌价扶教大家使用马林式,那些老兵就不服,说增么能让一个俘虏来教我们?科促了俘虏,谁见过马林式?还得乖乖的跟着学。再比如让家父教老兵队列动作,老兵们又是那套嗑,这次老兵们胜利了——首长们要照顾老兵们的情绪。
当然,关里来的老兵不一样,既勇敢,也会打仗,觉悟也高,但毕竟太少,因为能幸存下来的很多都已成了指挥员。
所以在南下之前对士兵进行教育,提高觉悟就成了当务之急。我军过去的一贯做法是官教兵,兵教官,兵教兵。于是一位老兵找到了父亲。这位老兵开口就大谈南方热呀,水土不服啊,还是家乡好啊,一句话,不能南下啊。父亲则用教导员的话一一驳斥。晚上一位更老的老兵(抗战时期入伍,党员)又来了解思想情况,结果当然很满意。末了老兵问:你看咱们班里有谁的思想不通?父亲犹豫了一下没说。但这老兵实在厉害,马上看出问题。于是家父就说某老兵思想有问题,他是怎么怎么说的。还了得!这明摆着是动摇军心。然后是干部找他谈话。结果呢?那位仁兄觉得家父是俘虏兵,思想肯定有问题,便想出了这么个招来试探。找他谈话的干部狠狠训了他一顿,说哪有你这么做工作的,幸亏某某有觉悟,否则要捅大漏子。可是后来这类手段每每被用来整治党内同志,屡试不爽。
四野大部分部队开始南下的时候,那位在长春放下武器的王叔叔随第2炮兵师开到了太原城下。
华北部队打太原遇到了麻烦,就请路过的彭总帮忙,于是彭总出面从四野借来了炮兵纵队。
在我炮兵铺天盖地的炮火打击下,太原城的所谓立体防御体系顷刻间“零落成泥碾作尘”,无奈随风去。即使是身经百战的人民解放军副帅,也头一次拥有如此强大的火力,所以战后炮2师组成了一个教导团(或是类似的什么单位)连人带炮交给了彭大将军。由此亦可见彭林二人之战友情深。可后来偏偏有人硬让他俩作对头,不过有段时间俩人倒是成了难兄难弟,形影不离——九次路线斗争中的对立面。
后来这个教导团(?)改为炮校,王叔叔亦由战士而成学员。
一次家父问王何时入党,答曰52年。“本来50年我就该入党,不是学苏联老大哥嘛,在炮校周末都得去学跳舞,我也不会也不想跳,有一次就跳了,是跳窗——跑了,被人打了小报告,说我对学苏军有抵触,就没入成。 ”两年以后王叔叔成为陆军219师炮兵团(炮兵545团)榴炮营排长。
四、南下、南下
145师从天津出发,走了58天到达湖北天门,又休整了40天。到他们过长江的时候已经酷热难捱。四野的战士大部分为东北籍,从未见识过南方三十八九度四十度高温又潮湿的天气,加上水土不服和长时间的行军,出现大量非战斗减员,有的部队减员50%以上。而主要由云南籍战士组成的50军此时还在东北整训。这时候的父亲和很多还能走的人一样在发疟子,而且脚掌上长了一个大鸡眼。而有的发着疟子还拉痢疾的战士,永远也不能走了。有些掉了队的战士把命断送在土匪还乡团手里。
这时145师最忙的人大概要算参谋长赵峰了。因为除了司令部的的工作外,他又给自己加了一项任务:给战士们治病。这段时间赵参谋长基本上是和战士们一样徒步行军,他的马则由病号骑着。
南下的时候,49军是中路大军的前锋,145师则是49军的前锋。经过休整145师继续打头阵。
虽说经过休整,但元气并没有恢复,因为越来越热的天气成了越来越难缠的敌人。过长江时家父所在的直属机炮排重机枪班只剩六个人,还都带着病。不过士气依然高昂,一路摧枯拉朽,进军极为神速。有一张照片是这样的:四野战士在追击敌人,路边的一块标语牌上写着“咱们的大腿不简单,十天追了一千三!”
145师是在沙市过的长江,渡过长江后一天之内又渡过了另外三条河,国明党军队望风而逃,你想找个人打一仗都不成。
对于沙市这个地方鄙人老早就知道,记得十几年前沙市日化的广告炸弹多的如同B-52临空,最近又听说沙市盛产美女,一日问老爸此说实否?(当然不能当着老婆的面问)老爸答非所问:沙市盛产松花蛋,不知什么原因解放军从城里过的时候松花蛋滚得满大街都是。估计那时逮俘虏的热情比逮美女的热情要高。
145师住常德时遭遇过国民党空军的一次奇怪的轰炸,一架飞机在常德上空转了几圈,等把胆小的都赶到大街上以后,它却飞到穿城而过的一条小河上投下一颗炸弹炸死一名在河里洗澡的战士(最绝的是当时河里只有他一人)。事后大家纷纷猜测这个飞行员肯定是不想伤害城中的百姓才有此举。
过长江的时候因为没有大船,骡马和重炮(指人扛不动的)都留在了江北,重机枪和迫击炮全靠人扛,而且由于减员,现在几乎是一个人干过去俩人干的活。好在国民党军队大都成了惊弓之鸟(只有一个人除外——白崇禧)。
陈明仁在长沙起义后,眼看无硬仗可打,146师急了,坚决要求打前锋,加之145师也确实过于疲惫,两师就换了个位置继续前进,相距大约100里。
据李宗仁回忆,白崇禧用700余辆卡车载着他的八桂子弟进行机动,捕捉战机,而孤军深入的146师给了他在大陆(也是他一生中的)最后一次展示名将风采的机会。
146师在青树坪吃了大亏,伤亡数千人,不过146师在桂系最精锐的三个师围攻下能坚持三天,已经是给四野的战旗添彩了。最后145师奔袭一百多里把146师接应出来(全兵团只有145最近),也有一些损失,还丢了几门炮。战后总结时认为,如果敌人追击的话,这两个师都得报销,因为对方参战的部队包括国民党军队中最骁勇善战的桂系第7军,这个军是李白黄(李宗仁、白崇熹、黄邵竑)赖以发家的原始股,早在北伐时期就有铁军美誉,在所有国民党军队中大概只有这个军保留着成军时的番号,几乎没有败绩。49军能和这样的对手过招,也算是三生有幸。
青树坪之战结束后,兵团的主力陆续跟了上来,这时大家发现,原来41军的装备更好(其实是整齐),整团整营都使用同一型号的步枪,这不奇怪,因为41军卫戍北平嘛。
青树坪之后146师已基本失去作战能力,其他部队则参加了渡江后最大一次战役——衡宝战役,此役打垮了国民党在大陆最后一支尚可一战的军事集团——桂系军队。
陈明仁的国民革命军第一兵团起义后改称“中国国民党人民解放军第一兵团”!也只有这一个可爱的武夫能出此怪招。联想到陈司令官在起义前有意放走已成瓮中之鳖的白崇禧(白有恩于陈)这件事,也就见怪不怪了。
其实许多国军的将领都是这样,比如范石生、朱培德,如果不是他们当年念旧情的话,就没有以后的红军之父了。陈的部队起义后大半逃散,剩余部队在补充了一部分从四野其他部队抽调的人员(如河南独立师)后改编为第21兵团,辖52,53军.名为兵团,其实力尚不如四野的一个军(四野各军人数最多的达6万余人),也不如同样是由起义的国民党军改编的50军.
衡宝战役后49军进军广西,开始了与比正规军要难缠得多的土匪的较量。
五、剿匪
广西在民国时期和阎老西的山西一样都是“模范省”。这个模范省确实与众不同:乡乡通电话通有线广播通公路,有中心小学,有图书室,图书室的书虽不多但都是有用的,大部分是农业技术方面的。由此可见“李白黄”还是很注重民生的。也许这是广西百姓不像其他地方的百姓那样欢迎解放军的原因。
广西大部分地区属喀斯特地貌,有山就又洞,而有,洞的地方多半有匪。
大军进入广西后,白崇禧重新组建的部队约有十五万人,但已不堪再战,很快逃的逃降的降,不愿降又逃不了的就成了土匪。这时广西的的土匪有三种,前面说的是一种为“官匪”,也是政治土匪;一种是类似座山雕那样的那样的惯匪,除了自己,他们与任何人为敌,这些土匪在民国时期就遭到政府不断的剿杀,几乎绝迹,但此时又死灰复燃; 一种是“民匪”,李白黄主政期间为“武化广西,全省皆兵”,采取“三寓政策”:寓兵于团(民团),寓将于学,寓征于募。凡在广西居住两年以上的18~44岁的壮丁都要编队,每年要军训180小时,县长为民团团长,乡长为大队长,村长为队长。这一做法使广西在抗战全面爆发后仅一个月时间就编成了四十多个团开赴前线。这些准军人中不欢迎共产党解放军的,很多就成了土匪。
49军进入广西后兼广西军区,145、146、147三个师分别兼平乐、柳州、桂林军分区,开始剿匪。
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几十万大军要吃饭,但没法指望千里之外的老解放区,所以各部队都组织了粮食工作队。家父因为读过几年私塾,会算账,也被派参加了工作队。说是粮食工作队,实际上什么都干,包括剿匪。如今四十多岁往上的人多半会记得上世纪70年代有一名为《难忘的战斗》的小说(后来拍成电影,由达式常主演)。当我第一次(75年)从收音机中听到小说连播的时候,大为惊讶,因为小说里的情节我非常熟悉——过去听父亲讲过!
粮食工作队的工作很危险,因为他们外出时最多十来个人,有时就一个人,因此工作队的人军事素质都比较好,装备也好。家父那时随身携带的武器除了那支性能优良的马林式之外,还有一支毛瑟手枪(匣子)和一支“撸子”,凭着这几样东西,一个人对付半个班的土匪根本不在话下。
不过也有例外,他们工作队里有一位会计是武汉解放时入伍的女兵,高中生(和小说里一样)。后来这位女兵不幸落入土匪手里(也和小说一样),遭受了小说中那位女兵所遭受的一切,不同的是这位女兵最后被救了出来,但是双乳被残忍的土匪割掉,被救时女兵已奄奄一息,没有了人形。
所以有时土匪落到解放军手里也挺难过,一报还一报嘛。
许多土匪极其凶残,他们和解放军作对,通常也不放过帮助过解放军的老百姓。有一个老百姓给工作队带过路,结果全家八口被杀掉七个,只有一个女的躲在水缸里,又在头上扣了一个水瓢才幸免于难(和胡传魁的经历相似)。干这事儿的是以魏老肥为首的一帮惯匪。当时广西的老百姓说:天不怕,地不怕,就怕解放军讲宽大。开始抓着土匪时还是执行过去的老政策,除了罪大恶极的,教育教育就放了。但是这种政策在此地行不通。后来只要是土匪,不管大小,第三次被抓就枪毙。当时十天一大集,每到大集就会处死一批土匪,这下立竿见影。那个魏老肥后来被逮着了,老百姓不同意枪毙,部队顺从民意把魏交给了当地百姓,魏被凌迟处死,从脚开始。
当粮食工作队展开工作的时候,145 师主力前往大瑶山剿匪。随大部队剿匪的人中有一个叫林泰的,此人是黑龙江人,据说日伪时期毕业于伪满洲国谍报学校,后参加民主联军,成为一名功勋卓著的侦察员。这次林泰乔装改扮,打入土匪内部搞情报,从而使部队顺利的剿灭了一股势力颇大的政治土匪。这次行动后来拍成了一部经典的惊险反特片《英雄虎胆》,不过林泰在电影里改姓曾——曾泰。
林泰比主演曾泰的于洋身材还要高大,和电影里的曾泰一样会跳舞,酒量大,哼个什么小调,深谙秘密工作之道,这都是别人都不具备的优势条件。据说林刚参加民主联军的时候,每次派他执行危险任务时部队首长都会找他提一下他的个人历史(其实是在吓唬他),然后是党考验你的时候到了等等。而每次林泰都经受住了考验。尽管如此,到了文革期间林的历史问题又被提了出来,此时林泰早已转业到柳州市担任公安局的局长。幸运的是 219师(原145师)恰好在柳州支左,帮助林泰逃过一劫。这种事情,远在粤东的41军也出现过,可能很多部队都有这种事。
当大部队在南边剿匪时,留守的也不轻松:土匪们趁着后方兵力空虚,联合起来发动了一次暴动——恭城暴动,响应的有桂北好几个县,有的县政府整个被土匪端了。后来从湘西调来别的部队(此时在湘西剿匪的是四野四十七军,他们的故事被拍成了电影《湘西剿匪记》和电视剧《乌龙山剿匪记》),平息了这次叛乱,这是后话。
最近读者
深蓝:后娘养的——东野12纵(连载一) 1- zhny728@126的日志 - 网易博客 纪念品简介:牛田洋——历史的丰碑(DVD) - zhny728@126的日志 - 网易博客 “牛友”旧事 - zhny728@126的日志 - 网易博客 汕头电视台:《牛田洋往事》(片段) - zhny728@126的日志 - 网易博客 (诗歌)战士喜爱牛田洋 - zhny728@126的日志 - 网易博客 华师大“728”课题组采访记录(之一) - zhny728@126的日志 - 网易博客 周修文:苍茫烟雨梦,梦回牛田洋(上) - zhny728@126的日志 - 网易博客 【转载】《风雨牛田洋》中歪曲历史杜撰的一节 - zhny728@126的日志 - 网易博客 江青“御用摄影师”的悲欢史 - zhny728@126的日志 - 网易博客 登陆潮汕地区的6903号台风VIOLA - zhny728@126的日志 - 网易博客 三部有关《风雨牛田洋》的电视片 - zhny728@126的日志 - 网易博客 周修文:走进牛田洋,参观历史馆 - zhny728@126的日志 - 网易博客 周修文:“南海洋福”原生态,牛田洋上第二春 - zhny728@126的日志 - 网易博客 现在学生的成语填空,笑到肚子疼 - 寂寞深蓝的日志 - 网易博客 [创业必读!《生产消费者力量》 - 〓网商〓深蓝的日志 - 网易博客 在抗击“7·28”台风中牺牲的83名大学生名单 - zhny728@126的日志 - 网易... 引用 《治病要治本》连载—亚健康是阴阳失衡的片首曲 - 北京中医推拿的日志 - 网易博客 精美日志边框(一) - 静的日志 - 网易博客 青田石雕——独特的艺术魅力(一) - 山野老闲徒的日志 - 网易博客 一穴制胜——穴位按摩疗效好 - 天边云的日志 - 网易博客1 “缠中说禅” (一) - aklh0362的日志 - 网易博客 生活小常识(一) - 居作夫的日志 - 网易博客 亲情(原) - 一帆的日志 - 网易博客 想念(原) - 一帆的日志 - 网易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