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头滴管:磁州窑瓷枕与元杂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4:59:56
张春发
元代,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和曲艺的普及,各大城市出现了各种技艺集中演出的勾栏瓦肆,观赏戏剧演出成为当时雅俗共赏的市井文化。元代的代表文化是杂剧,在大元帝国162年的历史中,杂剧风靡全国,久盛不衰。而元代也正是磁州窑发展的鼎盛时期,为了迎合大众的审美情趣与价值取向,以元杂剧中的故事和内容为素材的图案大量出现在磁州窑瓷枕上,两者结下了不解之缘。至今,我们仍能从这些瓷枕上生动的人物故事中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文化面貌。
元白地黑花“相如题桥”长方枕,现藏磁州窑博物馆。此枕1986年赴加拿大参加过“华夏瑰宝展”,央视《国宝档案》也专门作过介绍。其构图巧妙,所画人物、山水、树桥等十分精密细致,为磁州窑瓷枕中的珍品。枕面开光内绘山水人物,远处云上有三座山峰,其画意似为唐李白诗“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的意境。近处有一座木桥,桥头柱顶横额上有一“桥”字。桥柱前绘有两人,其中一人正往桥柱上挥笔题写,另一人手捧砚台。身后树丛中隐约可见一辆马车。从画面分析,这应是元代关汉卿所作《升仙桥相如题桥》杂剧中的场景。剧中描写,西汉名士司马相如郁郁不得志,汉武帝即位后,对司马相如原来随梁王时所写的《子虚赋》十分赞赏,召其入京。此时的司马相如踌躇满志,应诏入长安,路过成都城北十里的升仙桥,就在桥柱上题写:“不乘驷马高车,不过汝下也”,即不做高官不再过此桥,所以“相如题桥”渐成为男儿离家铭志的典故。元代文人借司马相如的故事抒发了其藏于内心深处挥之不去的功名利禄之求,也是怀才不遇而又自视清高,急于求成的心态的真实写照。

元“雪夜访普”图枕,长方形,枕面开光内绘故事图案:墙园内设香案,两边各坐一人,左边的人手持笏板,似向右边的人呈告叙事。在元代,此故事被改变为杂剧《访普》(或《访贤》)。赵宋建国之初,内忧外患,赵匡胤苦无良策。风雪之夜,赵匡胤携赵光义亲访开国元勋赵普之家。君臣围炉,共议统一天下大计,赵普献“先南后北”的统一军事战略。此戏反映了元代文人渴望受到明君赏识,得以施展才干的心态。
英国大不列颠博物馆收藏有一件元代磁州窑瓷枕,枕面开光内绘画昭君出塞故事。枕为长方形,前立面绘墨竹纹,枕边框为绳纹,边框与开光之间为四朵怒放的菊花图案。主题图案为一支骑马的队伍正在冒着凛冽的寒风前行,队前由一持旗人引导,队中有两位妇女,其中一人怀抱琵琶,一人持箭骑马在后。背景为飘浮的片片自云,给人以“雁远暮云间”的苍凉悲怆之感。“昭君出塞”这则番汉和亲的故事在元杂剧作家马致远的《汉宫秋》杂剧中被演绎成了千古绝唱,从此中不难看出元代文人发自内心的深恶元代统治者,却又无力回天的无奈。
元代的杂剧艺术及其影响下的社会审美观对当时瓷器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同时也赋予了磁州窑瓷枕丰富的文化信息。由此,兼具实用与审美双重功能的磁州窑瓷枕被打上了时代的烙印,成为文化与生活彼此辉映的活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