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原蛋白哪个牌子好用:【人物→经济人物】2009中国十大财经悲情人物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7:42:02

2009中国十大财经悲情人物

  策划:本刊编辑部 执笔:崔晓红

2010年01月06日 13:34 来源: 《新财经》

  每年一榜,这已是本刊推出的第四张“十大财经悲情人物”榜单了。本次上榜的十个人分别是:许宗衡、皮黔生、陈同海、李培英、李泽源、兰世立、唐桥、陶建幸、杜双华和张汝京。

  他们当中有曾经风光一时的官员,终因利欲熏心又缺少相应的监管成为疯狂的掠夺者,锒铛入狱;还有在“国进民退”浪潮中被挤出局的民营企业家。如果说官员落马是咎由自取的话,那么,被“排挤”的民营企业家则多了几分悲情英雄主义色彩。

  在这里,他们不仅仅代表的是个体,更是一个群体的缩影。归纳起来,上述“悲情人物”可以分为三类:政界高官、国企老总以及民企掌门。而这三大群体正是影响中国商业社会的三大主体,其影响力也由重到轻,至少在目前是这样。

  每一次年终盘点,都能引起我们很多反思。这一次也一样。为什么高官落马频繁,反贪越反越贪?为什么亏损的国企还能强行并购盈利的民企?市场经济发展了,为什么企业家们还是愿意遵守“潜规则”?等等。

  做这样的盘点,我们没有丝毫的娱乐和幸灾乐祸的想法,我们希望把它做成一面透视镜。透过它,可以看到许多人性的问题,社会的问题,以及法律机制等方面存在的种种弊端和不足。

  知不足,方能引起警戒,进而才能改善。这,就是我们推出榜单的根本出发点。

  许宗衡:“清廉市长”被“双规”

  许宗衡 深圳市前市长 悲情指数:★★★★★

  2009年6月5日,天还没亮,许宗衡在位于深圳梅林一村的家中被带走,和他一起被带走的还有他的妻子。6月8日新华社发布消息:中央纪委证实,中共广东省深圳市委副书记、市长许宗衡涉嫌严重违纪,目前正在接受组织调查。广东政坛又一高官“落马”,许宗衡政治前途到此结束。

  许宗衡一案的“调查结果”尚不得知,至于其落马原因,坊间有多个版本。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被黄光裕案牵出。有报道说,黄光裕被捕以后,中央纪委查抄的黄光裕的记录中有如下内容:给“755-3”1130万元。“755”是深圳的电话区号,而“3”就是许宗衡的代号。也就是说,黄光裕曾经向许宗衡行贿1130万元。

  二、深圳房地产商透过许宗衡太太搭上线,与许宗衡夫妇有利益交换,涉嫌经济犯罪。

  三、与2009年2月深圳南山区的桃源村三期经济适用住房质量问题的风波有关联。

  四、涉嫌利用职权,为在深圳的湘商牟利,从中收受好处,在深圳官场就流传“湖南帮”一说。而许正是湖南人。

  五、处理舞王俱乐部大火案不力。2008年龙岗舞王俱乐部大火,造成43人死亡,许扬言彻底查清事故,但迫于压力到最后却只处理一批芝麻小官,引来呼声要求他引咎辞职。

  六、后台不硬,背景不深。许宗衡不是中央下来的,赴深圳任职前,只是湖南省衡阳市的组织部长,到深圳后,才被原深圳某主要领导看中,一下子提拔起来的。

  许宗衡“落马”,让不少人感到意外。在公众印象中,他是一个敢说敢为、勤奋卖力的一市之长,其雷厉风行的执政风格和推行的“强势政府”也曾得到很多人的肯定。

  许宗衡2005年5月就任深圳市长后,一直致力于推动深圳关内外一体化;执政期间,他还倡导政府以抓经济、城市管理为主,并强力推行“强势政府”,要求官员接受审计评议,不合格者下岗。他曾在对深圳市干部住房进行清理整顿时,说干部不该多占公房,要求“怎么吃的就怎么吐出来”。类似充满正义、掷地有声的发言并不少见。

  许宗衡的“三不”哲学也一度在深圳官场中流传,即“不漂浮、不作秀、不忽悠”。

  事发后,一位曾经与许共事过的官员评价许时说道:“(他)太擅长作秀,表面一套,暗里一套。”

  点评

  许宗衡曾多次对媒体表示,要做“一个清廉的市长,不留败笔,不留遗憾与骂名”。可最终还是栽在了腐败上,不能不说是一个巨大的讽刺。

  贪官落马,罪有应得。2009年,包括许宗衡在内的一批省部级高官纷纷下马:公安部原部党委委员、部长助理郑少东,浙江省纪委原书记王华元,广东省政协原主席陈绍基,贵州省政协原主席黄瑶……

  2009年的廉政风暴来势不可谓不凶猛,但是,这些落马的高官也只是腐败大军中的“冰山一角”,真正的“冰山”到底有多庞大,这才是真正的问题所在。

  中国的官员,尤其是有权有势的高官贪污腐败越来越严重,虽然近年里已经大大加强了反腐力度,但是,越大反越大贪,越反越多。为什么?需要反思。

  要遏制官员腐败,仅靠个案排查是不现实的。如果不能从制度上进行制约的话,只能是“杀了南霸天,自有后来人”。

  这已是老生常谈了,但始终无解。长此下去,潜伏的危机不可估量。

  皮黔生:“改革功臣”被“双开”

  皮黔生 天津滨海新区原工委书记兼管委会主任 悲情指数:★★★★★

  2009年6月17日,中央纪委证实,天津市原市委常委、滨海新区工委书记兼管委会主任皮黔生(副部级)严重违纪违法被开除党籍和公职,并移交司法机关处理。来自中央纪委的消息称,皮黔生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他人谋取利益,收受巨额钱款,滥用职权,造成巨额国有资产损失。

  这是继天津市政协原主席宋平顺(正部级)、天津市检察院原检察长李宝金(副部级)之后,近两年天津政坛“落马”的第三位部级高官。

  皮黔生的问题查了两年。2007年6月10日,皮黔生被免职,此后,有关皮黔生被调查的传闻在天津广为流传,但一直没有定论。

  事实上,皮黔生一案进展一直不是特别顺利。一名天津官员称,皮黔生女儿皮晓萌是该案的突破口。2008年8月底,皮黔生在美国花旗银行工作的女儿皮晓萌,回国期间被天津市警方带走。有关方面正是从皮晓萌处,得到了突破皮黔生案的线索。

  有媒体报道,皮黔生涉嫌犯罪,部分和北方国际投资信托有限公司原董事长霍津义案相关(2005年12月2日,霍津义涉嫌腐败被中央纪委“双规”,后被判处无期徒刑)。另有传闻称,皮黔生的经济问题与其妻黄桂芳不无关系。黄桂芳利用天津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中心主任职务之便,挪用10亿元人民币的社保资金,用于炒股票和投资房地产,被中央纪委“双规”。

  虽然已被“双规”,但皮黔生对天津滨海新区的成绩并不能被否定。他曾是天津的改革风云人物,从某种程度上说,皮一手缔造了滨海新区“经济第三极”的地位。

  皮黔生早年做过工人,当过兵。1978年2月考入南开大学经济系,毕业后被分至天津市委办公厅。1984年8月,皮出任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研究室负责人,此后一直在开发区任职。直至2000年9月起跻身于中共天津市委常委之列,并兼任滨海新区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

  滨海新区1994年成立后,皮历任要职,曾一人同时独揽4个局长职务,人称“皮四局”。皮主政滨海新区七年间,这块昔日盐碱地一跃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GDP也从112亿元起步上升到1960亿元,占天津全市比重高达42.6%。滨海新区在国家级开发区中的排名连续十多年位居榜首。

  “抓大放小,不拘小节。”谈起以往皮黔生的办事风格,天津滨海新区的一位官员表示。“皮黔生喜欢到现场办公,直接找问题,处理事务效率很高,有点企业家的感觉。”该官员说。

  “皮黔生工作比较有魄力有想法,眼界比较开阔,是个干事的人,冲劲比较大,但是也容易得罪人。”一名熟悉天津政事的媒体人士说。

  皮黔生在开发区任职二十多年,他自诩为“老开发”。然而,这位曾位高权重的“老开发”终因经济问题,栽到在了自己一手铺就的“开发路”上。

  “在开发区他也是个神,只是没有修正果!”一位来自天津的网友如此评说。

  点评

  客观来讲,皮黔生对天津滨海新区的发展是作了贡献的。他是能干,并且愿意干一些事的官员——可惜了!

  皮黔生“出事”后,有人说:“皮黔生级别高,开发区财政收入情况又特别好。干的时间长了,出问题是难免的。”

  干的时间长就一定出问题?皮黔生代表着官场的一批人,他们是“创业元老”,作为某一部门或某一区域的最初缔造者,在功绩面前,难免滋生居功自傲的心态。这些位高权重的“创业元老”们,长期处于监督的真空地带,内部制约与监督机制形同虚设,极易产生腐败现象。

  陈同海:石油大佬 死罪活判

  陈同海 中石化原总经理 悲情指数:★★★★★

  2009年7月15日,曾风光一时的中国石油界显赫人物——中国石油化工集团(以下简称中石化)原总经理、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石化股份)原董事长陈同海,因收受1.95亿余元贿赂,被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

  法院经审理查明,1999年至2007年6月,陈同海利用其担任中石化副总经理、总经理和中石化股份副董事长、董事长的职务便利,在企业经营、转让土地、承揽工程等方面为他人谋取利益,收受他人钱款共计折合人民币1.9573亿余元。

  法院认为,鉴于陈同海在因其他违纪问题被调查期间,主动交代了办案机关未掌握的上述全部受贿事实,具有自首法定从轻处罚情节;此外,陈同海还具有认罪悔罪,检举他人违法违纪线索,为查处有关案件发挥了作用,以及积极退缴全部赃款等酌情从宽处罚情节,故对其判处死刑,可不立即执行。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遂依法作出上述判决。

  有媒体指出,作为中国第一大企业的掌门人,“陈同海在集团内挥霍是出了名的,平均算下来,他每日挥霍的钱超过4万元”。监察部等有关部门曾找他谈话,陈竟然说:“每月交际一两百万算什么,公司一年上缴税款二百多亿。不会花钱,就不会赚钱。”陈同海在任时曾放出大话:“作为共和国长子,我们不垄断谁垄断?”

  据了解,陈同海高达1.95亿的巨额受贿共有5笔,其中最大的一笔即高达1.6亿元。第二笔受贿金额1000万元,其余三笔受贿金额共计2563万元。这样的纪录,就连已被处以极刑的成克杰,也难以望其项背。当年,成克杰被认定的最大一笔贿款为4109万元,不到陈同海单笔最大受贿款的1/3。至此,陈同海案被认为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受贿单笔金额最大的贪腐案件。

  在迭创受贿金额最高纪录的同时,陈同海生活作风上面也有惊人创意。这就是备受网友诟病的“公共情妇门”事件。与陈同海共享情妇的是另一位落马的政坛高官——山东省委原副书记兼青岛市委书记杜世成。现年46岁的李薇,是两人的公共情妇。据称,三人共同构筑了一个腐败同盟。

  中石化集团总经理是正部级,“在这个位置上出事的,这么多年来陈同海是第一个。”知情人士说。如果不出事,陈同海或许可以用另一种风光的方式离开中石化。早前,中石化内部还曾流传陈同海将调任某省任省长。

  陈同海出身于中共革命世家。其父陈伟达是中共上海早期学运领导人之一。1937年即加入中国共产党,之后在上海、浙江一带从事中共地下活动,曾担任华东野战军师级政委。1949年后,陈伟达长期在浙江任职,最高任浙江省委书记,后转任天津市委第一书记兼天津警备区政委、中央政法委员会副书记。

  点评

  作为革命后代,陈同海未能继承祖辈们的朴素作风,反而极尽挥霍之能事,如此下场是注定的。

  对陈同海来说,命是保住了。

  但陈同海的免死结局让公众很诧异,更有人对此愤愤不平。从金额来看,陈同海无疑可以称得上是“巨贪”了,事实上,不少贪污金额比他少得多的高官们都没能绕过鬼门关。缘何他可以例外?

  今年年中,网上一篇关于中石化办公楼大堂吊灯价值1200万元的帖子曾引发一阵热议。从天价豪华的吊灯到挥金如土的老总,中石化作为“共和国的长子”却没有丁点儿长子的风范,也从来没有承担过长子该承担的责任、义务。相反,一边垄断经营,还一边哭穷要补贴,实在不是“长子”所为,倒是一副无赖相。无怪乎既是纳税人又是消费者的公众总是做冤大头。

  李培英:机场大亨 险些漏网

  李培英 首都机场集团公司原总经理、董事长 悲情指数 ★★★★★

  2009年7月6日上午,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对首都机场集团公司原总经理、董事长李培英案作出二审裁定,驳回上诉,维持一审判决。

  此前,2009年2月10日,山东省济南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宣判,认定李培英犯受贿罪和贪污罪,其中受贿2661万余元,贪污8520元,两罪并罚,决定执行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没收个人全部财产。

  一审宣判后,李培英不服判决,上诉到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

  李的辩护律师在庭审上辩称,李培英被指控的犯罪行为并没有给首都机场集团公司带来经济损失,因为其贪污罪名所涉款项都以撤资等形式收回公司的账上。其受贿行为也并没有给公司造成特别重大的经济损失。李培英已经全额退还贪污和受贿的所有赃款。律师还提出,李培英为首都机场集团公司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认罪态度较好,主动交代受贿事实,有自首情节,所以,请求法院从轻处罚。

  但是,一审法院认为,李培英是否曾在工作中有突出贡献,不影响其应承担的刑事责任,二者不能相互折抵。以上辩护均未获得支持。7月6日,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对此案公开宣判,维持一审判决。经最高人民法院核准,李培英于7月7日在山东省济南市被执行死刑。

  李培英的案发源于审计署一次日常审计。2007年1月,交通运输审计局对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工作审计的结果令人吃惊:违反基建程序边设计、边施工、边报批,超规模建设达80多亿元,并存在低价变卖在建工程及挪用专项建设资金23亿元的问题。

  接下来的审计中发现,首都机场有一笔巨额资金在中国华闻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前常务副总裁王政(因上海社保案被判三年)那里,账面显示15亿元,由首都机场委托王政理财,后转化为公司间的债权债务关系。而这15亿元根本经不起深查:其中9亿元是从首都机场的账户上转过去的,6亿元是从中国民族国际信托转去的。而银行账户显示,中国民族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只通过银行转账3.38亿元,另2.62亿元成了一笔“断头资金”。审计人员追查这2.26亿元资金的另一收获,是发现在上海社保案中同样有李培英的身影。李培英问题彻底暴露。

  李培英在任期间,有着不俗的政绩。从首都机场股份有限公司在香港上市,到首家跨区域的机场集团公司成立,再到北京、天津、重庆、湖北、贵州、江西、吉林、辽宁8省市机场被首都机场集团公司全资、控股、参股,托管内蒙古机场集团和黑龙江机场集团。一个个大手笔,一次次漂亮的收购,让李培英无比风光,并一度赢得了“机场大亨”的美誉。随着首都机场同时扩张的还有李培英的野心和贪欲,也在不断地膨胀着……

  李培英是中国民航系统有史以来第一个被判死刑的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李培英今年60岁,已是花甲之年。如果不出意外,他也许马上就可以光鲜地退休颐养天年。然而,他没有给自己这样的机会。

  点评

  先作个直观的比较。李培英的运气远不如陈同海,同样是国企老总,同样是贪腐问题,结局却不一样。

  在当代,国企老总是名副其实的“红顶商人”。双重身份好办事:可以办正事,也可以干勾当。近年来,国企腐败窝案一发再发,悲剧频频上演。从个人找原因已是次要,更要从制度找原因。当然,悲哀的是,就算找到原因,在当下可能也没有办法解决。毕竟,不是所有的问题都有解。

  有网友说,有本小说《空港大亨》影射的正是李培英的故事。小说的结局就在作者笔下,随时可以修改,然而现实却很残酷,结局无从更改。

 

  李泽源:深航舵主 东窗事发

  李泽源 深航实际掌控人 悲情指数 ★★★★★

  李泽源,中国第五大航空公司、最大的民营航空公司的实际控制人,于2009年11月29日被公安机关带走,涉嫌经济犯罪,目前正在接受公安机关调查。

  李泽源的问题要追溯到2005年。当年,深航65%的股权被拍卖时,李泽源所控股的汇润联合哈尔滨亿阳集团以27.2亿元的“天价”压倒志在必得的国航,国航是深航的第二大股东,当时已经出价到27.1亿元。深航由此变身成为中国最大的民营航空公司。李泽源是汇润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在公司中持股89%。

  据消息人士透露,此次李泽源被调查,关国亮是直接导火索。在李泽源27.2亿元夺得深航股权时,当时的新华人寿董事长关国亮曾通过其控制的隆鑫公司拆借8.16亿元给汇润。2007年11月,关国亮因违规挪用资金被调查,李泽源入主深航的资金来源真相大白。

  李泽源,现年56岁,原名李宜时。辽宁兴城人,曾在军队生产经营部门工作,位至高管,亦曾因经济刑事问题先后获罪入狱三次。

  就在李泽源出事次日,民航总局局长李家祥(国航前董事长)专门奔赴深航安排工作,表示深航目前应保持员工稳定,所有员工需统一听从深航董事会及总裁李昆的领导,当天出现在深航的还有国航高层。

  作为深圳航空目前的第二大股东,国航已开始在公司内部着手布置“稳定工作”。在当下微妙时刻,国航副总樊澄被任命为深航的党委书记,位居李昆之上,这对于深航的意义非同小可。市场揣测2005年才改制成为中国最大的民营航空公司的深航,或上演国航“逼宫”第一大股东,“国进民退”的一幕。

  从始至终,深航都是各大航空巨头眼里的“香饽饽”。原因很简单,深航目前在国内航空市场排名第五,这部分股权的去向足以撼动目前国内航空市场的“三足鼎立”(南方航空、国航和新东航)的格局,使刚刚企稳的国内航空市场,再起波澜。对深航这块“大肥肉”虎视眈眈的大有人在,特别是大本营在华南的南航,未必就此旁观,深航未来的归属或仍有“好戏”接连上演。当然,国航的优势显而易见。

  业内人士分析,东航、上航合并后,三大巨头以国航规模最小。若国航借此机会接盘深航,就可以扩大规模,扩大市场占有率,加强其在本土及国际航空市场上的竞争力。

  一心想成为市场“老大”的国航,显然是不愿再错失良机的。

  点评

  国航今年运气不错,谋得东星航空之后,又有望入主深航。

  李泽源当年费尽心力将深航从国有航空公司变身为民营航空公司,如今,很可能历史要反向重演。这不仅让他当初的努力付之东流,而且他很可能将遭遇又一次牢狱之灾。

  前两年,企业家“原罪”一度引发全民大讨论,结果不了了之。多数人认为企业“原罪”是一个变革时代的产物,是制度建设滞后的产物,在一个转型时代,任何变革便意味着对原有体制的突破,不应回过头予以追究。事实上,“原罪”话题并没有完全过去,到现在,不少企业家的行为方式并没有发生质的变化,本能地还是愿意冒险,按“潜规则”办事。他们缺少对公平透明的游戏规则的遵守,缺少对商业道德的敬畏,因而,容易在商业博弈中沉沦。

  提醒民营企业家们一句,原本生存就已经不易,千万别再自己给自己挖坑了。

  兰世立:狂人折翅 国航受益

  兰世立 原东星航空董事长

  悲情指数 ★★★★★

  兰世立,身高只有一米六,小个子,却有着大梦想。

  他用了十多年的时间谱写了自己的“狂想曲”。他从1995年开始涉足旅游业,花了五年时间建立起自己的国际连锁旅游网络——东星国际旅行社,并使其成为全国最大的民营旅行社;2002年下半年起,东星陆续将泰国皇家航空公司、大韩航空、新加坡航空的包机引入武汉;2004年,买断世界文化遗产——湖北钟祥明显陵景区四十年经营权;2005年6月,兰世立拿到原中国民用航空总局的批文;2006年5月19日,随着东星航空的飞机从武汉天河机场腾空而起,兰世立的旅游产业链条终于趋于完美。

  航空业是一个烧钱的行业,民营企业家要玩,需细掂量。东星航空起飞后很快就面临资金严重短缺,在几年左支右绌的经营中,兰世立试图通过上市获得充沛的现金流。如果能够顺利上市,他完全可以头戴“中国民营航空第一股”的桂冠跻身于上百亿身价的巨富行列。

  但兰世立运气还不够。在2008年的紧要关头,气势汹汹的全球金融风暴和咄咄逼人的国有垄断化浪潮彻底淹没了东星航空。

  其实,东星航空是有机会活下来的,如果兰世立不那么坚持的话。早在2009年初,财大气粗的国航曾找到兰世立,希望可以收购东星航空,但遭到了兰的严词拒绝。他曾对员工表过态:“打死我都不会签字。”

  兰世立没有签字,后果很严重。

  2009年3月15日,东星航空被民航局强制停航。2009年3月30日,3月30日,包括美国通用电气商业航空服务公司等在内的六家境外公司向武汉市中级人民法院提出申请,请求对东星航空进行破产清算,法院予以受理。东星航空进入破产程序后,在生死线上挣扎数月,终究没能起死回生。2009年8月26日,武汉市中级人民法院一纸裁定东星航空破产清算。兰世立的航空梦彻底破碎。

  尽管兰世立当初严词拒绝,但东星航空终究还是装进了国航。11月30日,在没有竞争对手的情况下,东星航空2312万元的航空器材等资产标的被国航拍走,加上此前已经“接收”的部分飞机和工作人员,国航几乎是把东星航空“一网打尽”。

  东星航空破产大戏几近落幕,但兰世立的去向至今不明。东星航空停飞以后,一向高调的兰世立却从众人视线中消失了。关于他的行踪,传言很多。有说被武汉市公安局拘留的,有说被叫去谈话的,也有说被钟祥市公安局要求配合调查的,也有猜测“他是不是自己躲起来了”……

  点评

  关于东星航空破产的无辜与无奈,此前已作分析(参见本刊2009年8月刊《谁在导演东星航空破产》以及2009年12月刊《东星航空,民营航空的“先烈”》)。这里想说一说兰世立的性格和为人。

  兰世立张狂的性格是导致东星航空破产的又一个深层原因。兰世立个子虽小,但内心强大,这一方面造就了他的成功,同时也为失败埋下了隐患。

  可能因为个子矮,兰世立不能容忍自己被忽视,而为了引起关注,就容易干一些疯狂的事。比如,在2003年的“非典”期间,旅游业遭受重创,兰世立却一次性买了近百辆旅游大巴;2005年获得批文后,兰世立马上抛出了20架飞机的采购计划,而当时东星航空公司的注册资本才8000万元。

  当做企业被赋予更多商业以外的东西时,可能离失败也就不远了。商业终归是一场有节制的游戏,任何超出能力极限的欲望,都将引发可怕的结果。这是东星航空破产案带给我们的另一个启示。

  唐桥:遭遇调查 难得糊涂

  唐桥 五粮液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悲情指数 ★★★

  自2009年9月9日,五粮液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五粮液)发布公告称“接到中国证券管理委员会的调查通知书”至今,近四个月过去。在这四个月里,作为董事长的唐桥屡次对媒体表示,“到现在我都不知道证监会调查我们什么问题。”

  有关五粮液被爆调查的前前后后此处再不赘述(参阅本刊2009年11月刊《五粮液:水有多深》)。单说说五粮液调查对人事的可能影响。

  五粮液此时遭调查,就人事上来说,是一个很微妙的时刻。

  2009年12月份,五粮液集团董事长王国春三年任期将满,现年62岁的王国春已超过退休年龄。在2006年底时,就当时已经59岁的王国春是否要超龄留任的问题曾出现过巨大争议。那会儿有过“春节前一定要换掉”的说法,但根基深厚的王国春最终没能被“请走”。

  2007年初,原任宜宾市常务副市长的唐桥空降到五粮液,任五粮液董事长,五粮液集团总裁、董事、党委委员、党委副书记,是将要卸任的王国春的接班人。

  “眼下正是王国春去留最关键的时刻,如果王离开,内定接班人唐桥便会顺势坐上集团董事长宝座。对今年55岁的唐桥来说,在这一届拿下集团董事长位子也很重要,如果再等一届自己也要面临退休了。”知情人士表示。

  五粮液目前正面临关键的转型时期,要脱去老董事长王国春的印迹,在唐桥的带领下进入整体上市时代。

  “唐桥空降到五粮液后,如何处理王国春时代的遗留问题,难度非常大。”知情人士透露说,唐桥刚到五粮液时并无多少实权。据内部人士称,五粮液集团的高层都有批酒的权力,唐的权力只能批10件,有一次多批了5件便被职能部门拒之门外,拒不执行。

  在五粮液集团内部,王氏家族势力很强大。按照五粮液内部人士的说法,王国春目前“两条腿”走路——既作“下”的准备,但主要作“留”的努力。据悉,王向领导提出他退休的条件之一是,五粮液集团原来的高层人事安排不能变,原定的政策不能变。此外,要像茅台的季克良一样任名誉董事长,但此说法未得到五粮液公司的证实。

  有人大胆猜想,五粮液这个时候遭遇“调查门”不排除“有人有意”,因为“谙熟避税操作的白酒企业应付查税都是驾轻就熟。违法违规的核心证据只有财务和核心人员才有机会取得,要从外往里查到核心没那么容易。”

  无论如何,五粮液此时遭调查,对唐桥而言,不是什么好兆头。

  点评

  唐桥说,至今不知道调查的真正原因。不知道他是真不清楚还是装糊涂。

  真不清楚的潜台词是五粮液没有什么问题值得调查,这无疑是对我们证监部门能力的低估和讽刺,没有坚定的决心、没有充足的证据,证监部门一般不会鲁莽行事。所以,五粮液挺悬。唐桥的内心也一定踏实不了。

  关于人事风波,这不是五粮液一家的问题。国内多家白酒企业目前都存在着类似的“超龄”挂帅现象。贵州茅台集团董事长季克良堪称“超期服役”的典范,曾经五次延期卸任的他今年已到71岁高龄,54岁的茅台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袁仁国成为最热门的接班人选。还有不少白酒企业掌舵人则处于临界年龄。由此,未来两三年将是国内白酒行业的换帅敏感期,在人事更迭中很可能会暴露一些企业问题。

  陶建幸:春兰转业 福祸难料

  陶建幸 春兰集团董事长 悲情指数 ★★★

  春兰,一度蹿红的空调品牌就快被市场遗忘了。春兰股份(现为*ST春兰),中国股市曾经的“三驾马车”因连续三年亏损停牌长达十八个月之久,直到近日才又重回到投资者视野之中。2009年11月9日,*ST春兰对外宣布,已收到上海证券交易所通知,公司股票于2009年11月13日恢复交易。

  陶建幸,一度喜欢镁光灯的春兰集团董事长如今也变得低调而隐忍。据说,在2009年春天北京“两会”间隙,他曾躲在宾馆房间,任由记者在外敲门而始终不开。陶建幸的这种隐忍,显然与春兰股份目前遭遇的困局深有关联。这个春兰集团旗下唯一的上市公司,因连续三年亏损,去年被暂停上市,这几乎让春兰集团矮了其他同行一头。

  分析认为,是陶建幸一手推行的多元化战略拖累了春兰。在十多年前,陶建幸就主张,当企业获取稳定利润时,要开始寻找和培育新的增长点。他还曾预计,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单一化的家电企业将很难生存。资料显示,1994年,春兰股份持股35%与母公司春兰集团合资生产摩托车;1998年,春兰股份开始掌控江苏春兰洗涤机械公司75%股份;至2005年, 春兰股份又先后介入摩托车、洗衣机、冰箱、汽车底盘和压缩机等项目。但以上业务的经营并不尽如人意,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拖累了春兰的发展。

  最终,多元化发展的春兰在主业空调上跌了跟头。2005年,春兰空调业务开始下滑,逐渐跌出行业前十名。到2008年,春兰股份已经跌至6元。2008年停牌前,*ST春兰连续三年共亏损超过5亿元。

  *ST春兰为保住上市公司席位展开了诸多自救行动,并制订了详细的重组方案。其中,比较引人关注的是,2009年9月,用6.56亿元的应收账款以及旗下3家子公司股权置换了母公司春兰集团拥有的泰州电厂10%股权、泰州星威房地产公司60%股权和15.55万平方米土地等资产,并开展房地产业务。通过与春兰集团资产重组,春兰股份主营由空调生产销售转变为房地产,*ST春兰也由家电股逐渐转变为房地产股。

  对于最早主导春兰集团多元化的陶建幸来说,上市公司*ST春兰被冠上房地产股之名,恐非他的初衷。

  点评

  春兰变身房产股,是不得已之举。毕竟眼下保壳任务重。去年依靠府财补贴而实现盈利,今年恐怕不行了,所以公司才采取了资产置换的办法,目的就为了保持2009年盈利,是为保壳而做的铺垫。

  昔日家电名牌变身地产股是有点可惜,但如果是顺应市场的,并且能将春兰拖出泥潭,这样的变身就是有价值的。况且目前,春兰想东山再起并跻身主流品牌行列的困难很大,原因有两个:首先,空调行业整体环境并不是很好;第二,主流品牌过于强势,弱势品牌很难有翻身的机会。

  分析认为导致春兰衰落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是多元化战略的拖累,再就是改制的失败。除了上述两个原因,到今天,我们可能还得再问一个问题,陶建幸还能带领春兰走多远?

  诚然,没有陶建幸就没有春兰当年的辉煌。但是,企业在不同的阶段需要不同的掌门人。今天的春兰需要怎样的领导人,能带领它走出困境并迎来新的发展?

  企业家如何交接换代实现企业平稳过渡?这是包括海尔、春兰等一大批中国企业正面临的一大考题。

  杜双华:钢铁枭雄 无奈妥协

  杜双华 日照钢铁董事长 悲情指数 ★★★★

  杜双华,被称为钢铁界的枭雄。

  2003年,他创办的日照钢铁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日照钢铁),经过短短五年时间的发展,就跃升为国内第二大民营钢铁企业。

  就在日照钢铁发展风头正劲的时候,新一轮宏观调控政策浮出水面,中国钢铁业重组兼并呼声再起,以国有资本为主的行业格局给日照钢铁安排了另一种结局。

  2008年3月26日,山东钢铁挂牌成立,注册资本金100亿元,是一家国有独资公司,也是山东省属规模最大的企业。山钢集团的目标是到2020年争取形成4000万吨钢生产规模,进入世界500强,综合竞争力跻身国际钢企前10强。

  2008年10月,山东省政府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快钢铁工业结构调整的意见》,明确将在日照建设临海钢铁精品基地,内陆地区一律不再核建新增生产能力的项目。按照山东省的精品钢基地,日照钢铁与山东钢铁只能二者取其一,结论不言而喻。日照钢铁被吞并的命运,也由此而注定。

  2008年11月5日,山东钢铁宣布与日照钢铁签订重组协议。但事实上,杜双华并没有打算轻易放手,为了阻止山东钢铁的吞并,在接下来的大半年时间里,他做了诸多努力。

  杜双华采取的更为有效的办法是,将旗下资产打包上市。在去年协议签署数日后,2008年11月12日和12月1日,杜双华先后通过其控股的一家公司两次以场外增持的方式,购入香港上市公司开源控股总计7亿股股份,占开源控股已发行股本的9.92%,成为开源控股当时最大的股东。

  今年1月16日,开源控股又以52亿港元的总代价收购香港誉进发展有限公司持有的日照型钢30%权益、日照钢铁30%权益及日照钢铁轧钢 25%权益。到今年6月,开源控股宣布,这个高达52亿港元的交易大功告成。这意味着,杜双华通过将资产曲线上市,加大了山东钢铁收购日照钢铁的难度。

  终究,胳膊拧不过大腿。2009年9月6日,山东钢铁与日照钢铁正式签约,以共同向山东钢铁集团日照有限公司(由山东钢铁于2009年2月19日投资设立,以下简称新日照钢铁)增资的方式进行资产重组。日照钢铁将以全部固定资产和占用的相关土地、山东钢铁将以现金方式,对新日照钢铁增资;在新日照钢铁中,山东钢铁持股67%,杜双华等日照钢铁原股东持股33%。

  在重组方案里,双方签订一个“过渡期经营协议”。所谓过渡期,即自“资产交割完成之日”起到“新公司日照钢铁精品基地一期工程建成投产”为止。

  在过渡期内,日照钢铁上述被重组的6家子公司资产,将由各公司继续租赁经营,并向新日照钢铁支付租赁费。过渡期结束后,新日照钢铁将受让原日照钢铁与钢铁主业相关的全部业务。

  点评

  亏损的国有企业——山东钢铁收编盈利的民营企业——日照钢铁是今年“国进民退”的一个典型案例。这一案例引起了很多讨论和反思,杜双华和他的日照钢铁赢得许多声援,但结局没能改变。将自己一手拉扯大、健壮的儿子,拱手过继给他人,杜双华的心情可想而知。

  杜双华最终还是妥协了,他也只能如此。因为在这场战斗中,他不是和一个平等的市场经济体在竞争,而是和一个强大的组织体系在对抗,他是一个人在战斗。从战斗打响的那一天开始,结局就已经定了。

  在中国,民营企业家要持续成功,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能否得到政府和社会制度始终如一的保护,二是是否具有成为优秀企业家的素质,两者缺一不可。现实是,第一条因素不具备,因此,民营企业注定命运多舛。

  张汝京:芯片教父 黯然下课

  张汝京 中芯国际创始人 悲情指数 ★★★★

  这个冬天,一位61岁老人的辞职,让人惋惜。他就是被称为内地半导体“教父”的张汝京。辞职前,他是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芯国际)总裁兼首席执行官。

  张汝京的辞职显然不如中芯国际公告“以个人原因辞去执行董事、总裁、首席执行官的职务”那么简单。在中芯国际内外交困的当下,张汝京“辞职”很可能是被动、无奈之举。

  与老东家台积电的官司以及公司经营境况让张汝京筋疲力尽。

  中芯国际自2007年第二季度至2009年第三季度,已连续十个季度出现亏损。屋漏偏逢连夜雨。上周,美国阿拉米达郡高等法院裁定中芯国际窃取台积电商业机密。

  就在张汝京被宣布“辞职”的当日,传出中芯国际与台积电和解的消息。根据和解协议,中芯国际将分期四年向台积电支付2亿美元现金作为和解费用,同时向台积电发行新股及授予认股权证,交易完成后台积电将持有中芯国际10%股份。

  中芯国际自从成立以来便与台积电恩怨不断,先是就其创始人张汝京同业竞争、侵犯专利等方面诉讼不绝,经过三年谈判后达成和解协议。随后台积电以“窃取商业机密”为由再次起诉中芯国际。

  外界分析认为,张汝京的离职恐怕是换取台积电的和解,特别是换取台积电不插手中芯日常管理的条件之一。

  让张汝京受累的还有难以摆平的股东关系。在中芯国际的股东名单中,有海外华人、国外VC、国内政府、银行、央企……几乎包含了所有融资渠道。而身为创始人的张汝京,其个人持股在多次稀释之后不足1%。由于各方背景差异巨大,根本利益难以保持一致,夹在中间的张汝京疲于奔命。

  有业内人士透露,海外投资人与张的矛盾由来已久,趁着与台积电的和解将本已经没有太多话语权的张汝京踢出管理层,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当然,中芯国际的问题也是不容回避的。以成立九年来特别是近几年的业绩来看,即使张汝京留任,也有着难以逾越的障碍,特别是核心团队调整问题。

  创立九年之后的今天中芯国际依然雇佣超过1000人的台湾籍员工,并且这些员工占据着绝大多数管理岗位,大陆员工很难融入其中,这已经成为阻碍中芯国际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作为张汝京的继任者,新上任的首席执行官王宁国,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张汝京曾经无法迈过的门槛:如何大量提拔大陆籍员工与上千人的台湾籍核心员工和平共处,能否对铁板一块的核心层进行改造将成为未来中芯国际是否复兴的关键。

  从2000年亲手创办中芯国际至今,张汝京一直执掌该公司帅印。从轰轰烈烈的“菱形布局”扩张,到四处奔走寻找私募资金,甚至到与台积电长达六年的官司纠葛,处处都是他的身影。中芯国际就是他自己的孩子,而如今,“辞职”似乎是他为这个孩子所能做的最后一件事。这对一个61岁的老人来说,结局未免有些残忍。

  点评

  作为中芯国际的创始人,张汝京对大陆集成电路的贡献有目共睹,曾有媒体评价他是“用中国心打造中国芯”。张汝京的离去究竟意味着什么?有人如此发问:张汝京的离去宣告了一个时代的终结,中国半导体产业何去何从?

  张汝京的离去固然是一件令人惋惜的事。但也无须过度悲观。无论是中芯国际本身,还是中国半导体产业,都需要有一个全新的思路和完整的发展战略。现在或许是一个调整的好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