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歌妈妈的人品差:虚拟的“卖身救父”,真实的维权困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1 23:32:34
  虚拟的“卖身救父”,真实的维权困境作者:南都社论来源:南方网来源日期:2011-1-6 

一个署名“郭寒韵”的网友发帖称,其父郭元荣因举报当地官员,被公安局关进精神病院,至今已达14年。该网友表示,谁能救出其父,“姿色尚可,至今守身如玉”的她愿以身相许。在引起公众和媒体的关注之后,原为湖北竹溪县建设局干部的郭元荣终于走出了精神病院。而事实是,郭元荣并没有女儿,“卖身救父”系同情其遭遇者的一个策划,当地有关部门因此指责策划者是在诱导和欺骗舆论,而策划者则认为,这是一个正义的行动,“如果正常手段有用,我们也不会走这一步”。

在恶意炒作、发布虚假信息,甚至“网络删除负面新闻”和攻击客户竞争对手成为某些人利用网络的谋利手段,“网络推手”、“网络打手”、“网络水军”成为热词的当下,面对这个叫做“卖身救父”的网络策划,真令人难以从容地做出判断。

“诱导和欺骗舆论”当然是一种言之成理的判断。毕竟,发帖者的身份纯属虚构,“卖身救父”的承诺也是子虚乌有。然而,表面虚假的背后还有更高的真实:在湖北的竹溪县的确有郭元荣这么一位公民,的确因举报单位领导而惹上麻烦,最终在家属并未授权的情况下被关进了精神病院,其“被精神病”、“被治疗”的时间的确长达14年。网帖的核心元素无一不契合真实性原则,对这样一个策划,如果硬给其冠一顶“诱导和欺骗舆论”的帽子,那首先也许应该确保自己站在道德制高点上,至少得保证自己从来没有“诱导”和“欺骗”过舆论。而证之于事实,郭元荣“被精神病”长达14年,其间他的家属乃至负责治疗的精神病院都曾申请“放人”。在长达14年的时间里,各地借收治精神病人打压公民的事例曾引发全国热议,在这个过程之中,当地官方又把其如今似乎非常珍视的“舆论”放在什么位置呢?

是的,在网络往往成为拉公民上岸的最后一根稻草的语境中,哪怕掺杂一点虚假的东西,都将对目前已经形成的相对不错的网络维权生态带来不利的影响,可能损害网络的信誉。然而,当一个公民不论多么悲情的故事、多么恶劣的生存状态,非得要加点诸如“卖身救父”的八卦作料,才能成为人们的关注点时,究竟是该高蹈地要求当事人“诚实”、“自律”,还是该对其报以一种深深的愧疚?

有意味的是,此事的策划者也是一个“被精神病人”,因为拍摄了他人上访的照片而有幸与郭元荣成为“病友”,并在接触过程中判断后者“正常”,并立志救他出院。从他嘴里说出“如果正常手段有用,我们也不会走这一步”,每一个思维正常、对现实并不隔膜的人都会明白这句话的分量,明白它意味着什么。正常的手段一再失灵,非正常手段就会登台,这是一个铁律。使用非正常手段的人也断然不会因暂时的效应而沾沾自喜,因为他知道,他面对的是一个困境,这个困境不会因其使用了一次非正常手段小小触动了一下就真的被突破了。

虚拟的“卖身救父”,真实的维权困境,需要对这种困境反思的除了社会,也应该包括媒体。在“卖身救父”策划出台之前,当事人曾经找过媒体,“那时候他们觉得没有新闻点,没有关注”。所谓“没有新闻点”,直白地说就是没有噱头,在作为社会公器的传媒眼里,一个公民真实的苦难怎么就会如此没有价值?与先前的淡然相比,“卖身救父”策划出台后,媒体蜂拥而上的表现远不能用“跟风”二字可以形容。

“卖身救父”策划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郭元荣在精神病院里曾对他说:“干脆不出去好了,因为已不适应外面的生活,在里面又安全又舒服。”这些让策划者毛骨悚然的话其实是最强烈最具有深度的控诉,它见证着精神的奴役和损害会如何摧毁一个正常人的心智。现在什么样的补偿才对得起他们付出的如此巨大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