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杏儿为老公庆生:司马承祯(647—735)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2 08:46:16
司马承祯
(647—735)河内温(今属河南)人。字子微,自号白云子、天台白云子、白云道士、赤城居士,法号道隐。出生官宦世家。自幼好学,淹通诗书,薄于为吏,喜方外游。年二十一(668)拜潘师正为师,出家于高山。勤学苦读。以瓦片计读经次数,深得潘师正赏异。受授《金根上经》。三洞秘策及服食、导引等修道微旨,成为上清派第四代传主。后隐居浙江天台山紫霄峰,留居时间大致在武周朝至开元十二年(724)间。则天武后召至京师,与当时达官雅士陈子昂、卢藏用、宋之间、王适、毕构、李白、孟浩然、王维、贺知章交往甚密,时人称为“仙宗十友”。景云二年(711)奉旨入宫,以道家“顺物自然”,“淡漠无为”等思想为宗旨,向春宗说教,深受赞许。玄宗时,多次召见,并于大内授上清经法及法箓。工篆隶,谙音律,通药学,倡导以符水草药辅佐辟谷服气修炼法。其道教哲学思想以“道”为万物之源,以“气”为宇宙之本,以形神互卫为修习宗旨,兼收佛教止观、禅定学说,主张去物欲、断诸缘、除敝病、简尘事的静心无欲修道理论,对北宋内丹学的形成有较大影响。是中唐时期道教史上一位重要的道教学者。卒谥“贞一先生”,宋政和年间封为“丹元真人”。著有《修真精义论》、《服气精义论》、《修真秘旨》、《坐忘论》、《洞玄灵宝五岳名山朝仪经》、《上清天地宫府图经》、《上清含象剑鉴图》等。弟子七十余人,其中以李含光、薛季昌最为著称。其通书画,曾画壁画。其画“气象幽妙,俱得其元,动用逸常,深不可测”(见荆浩《笔法记》)。其画善用墨不贵五彩,天真自然。其书以篆书为长,别具一格,号曰“金剪刀书”。 事迹见《旧唐书。隐逸传》、《新唐书·隐逸传》。代表作:《坐忘论》和《天隐子》。


司马承祯与南岳道教文化

作者:李 斌 加入时间:2004-8-15

 司马承祯是唐代著名道士,他以亲身实践,著书立说,收徒传
  道,丰富了唐代道教,特别是南岳道教的思想、理论和方法。
    司马承祯的著作,诸书载录的有十多种,《天隐子》与《坐忘论》
  最能代表他的道教哲理思想,两者互为表里,以《老子》、《庄子》和
  其他道教经典为依据,吸收儒家的正心诚意和佛教止观、禅定等思
  想,论述循序渐进的修仙之道,其中心思想即守静去欲观,而其有
  别于一般修炼道士思想的,则是神仙观。
    当时一般道士所追求的神仙乃天马行空、长生不死的“神仙”,
  而司马承祯所追求的是以长生(并非不死)为本的神仙之道,且他
  所体会的神仙绝非虚无飘缈、现实世界完全不可能存在的“神仙”。
  司马承祯认为,“神仙亦人也”,是形神合一、遂其自然本性的人,是
  “无求不能知,无道不能成”的实实在在的人。他认为每个人都是
  禀天地之“灵气”而生,只要“精明通悟,学无滞塞”,便可成为“神
  仙”。任何人,只要“宅神于内遗照于外,自然异于俗人,则谓之神
  仙”,只要能“修我虚气,勿为世俗所论折,遂我自然,勿为邪见所凝
  滞,则成功矣”①。司马承祯的神仙观表明了较为独特的道教哲学
  观,也是他对传统道教形神合一观的发展。他强调,修身的同时,
  要注重养性,即加强自身修养,不要为世俗社会所累,如此即可完
  成养气存形与坐忘主静的高度统一,达到形神合一、性命双修、得
  道成“仙”的目的。
    司马承祯自小博闻强记,多才多艺,在诗文、书法、音律等方面
  都有很精深的造诣。他虽然出身官宦世族,但薄于为吏,二十一岁
  时便离家出走,服巾褐人道籍,前往嵩山师事潘师正,受其符篆及
  辟谷、导引、服饵之术。潘师正乃授之以《金根上经》、《三洞秘文》、
  许谧、许拥及陶弘景经法等。“久之,辟几席,遍游名山。”②在其游
  历中,以居衡岳时间为最长,从此与南岳结下了不解之缘。史载司
  马承祯与南岳有关的活动主要体现于下:
    景云二年(711),司马承祯受诏,入宫见睿宗,答之以“无为”治
    国之术,“而后游句曲,步华阳之天。栖桐柏,入灵墟之洞。寻大
    霍,采金瓶之实。登衡山,窥石廪之秘”③。开元初,司马承祯又
    “白海山乘桴炼真南岳”④,并居住于衡山九真观北一里之处的白
    云庵。他幽居衡岳期间,这里曾一度“玄鹤蔽野”⑤。开元十二年
    (724)九月,为玄宗所召见的司马承祯又欲回衡岳,但未能成行,便
    暂居于茅山,并撰写了《茅山贞白先生碑阴记》。开元十五年(727)
    五月,玄宗再次召见司马承祯,并问及五岳由何神主宰之事,司马
    承祯便进言曰:“今五岳神祠,皆山林之神,非正真之神也。五岳皆
    有洞府,各有上清真人降任其职,山川风雨,阴阳气序,是所治焉。
    冠冕章服,佐从神仙,皆有名数。请立斋祠之所。”⑥玄宗深以为言
    之有理,乃依其所言,敕五岳各置真君祠一所,所有形象制度等都
    由司马承祯按道经创意而作。司马承祯试图将五岳崇拜纳入正统
    道教,南岳亦由此在岳观之东五十余步设“真君庙”一所,于是,“是
    岳启夏之际,洁斋致醮,兼度道士五人,长备焚修洒扫”⑦。从此,
    南岳确立了道教的正统地位。
    司马承祯虽是云游至南岳,由于他在此居留时间较长,因此,
    不但可以静心修炼,还传道授徒,弘扬道法,对南岳道教文化的繁
    荣发展起了重要推动作用。
    首先,使上清派道教在南岳得到传承和兴盛。
    上清经法为晋代著名女道魏华存所创。魏华存晚年隐居南岳
    衡山,修道十六年,传播上清经录,人称南岳魏夫人。晋哀帝兴宁
    二年(364),其弟子以隶书撰写《上清经》,上清经法得以流传于世。
  司马承祯为上清经派第十二代宗师。上清派居于茅山后衍出“茅
  山派”,司马承祯又传衍出“南岳派”。
    司马承祯师从潘师正时,潘已年八十四,对他喜爱有加,且特
  赏异之,尝谓曰:“我自陶隐居正传正一之法,至汝四叶矣。”⑧陶弘
  景受上清经法,传王远知,王远知传潘师正,潘师正传司马承祯。
  司马承祯传道授徒,有弟子七十多人,在南岳的弟子中,得其学术
  神髓的有王仙桥、薛季昌等人。薛季昌等人继承师业,辛勤耕耘,
  传播经法,如此代代相传,其中继承了司马承祯上清经法衣钵的著
  名道士还有田虚应、冯惟良、徐灵府、陈寡言、刘元靖等人。
    薛季昌,河东人(今山西永济县人),世皆宦族,幼时即不计荣
  辱,不茹荦,出家后,在南岳遇司马承祯,受三洞秘篆,居南岳华盖
  峰下,精研秘篆,勤学苦练,道行日高,撰有《道德玄枢》。
    田虚应,字良逸,早年侍亲于攸县,后来迁南岳,躬耕于紫盖峰
  下。其母去世后,乃放志自适,游五峰,最后隐居于南岳降真堂,师
  从薛季昌受上清三洞法篆。传说他得道后,能涉历云水,通祈雨呼
  风之术,屡显灵异。收有弟子九百多人,后东人天台山不复出。
    冯惟良,字云翼,长乐人。修道于衡岳中宫,师从田虚应,受三
  洞秘诀,后人天台山侍师。有弟子百余人,得其要者,“皆法叶仙
  枝,辉映相继,盛于海内焉”。
    陈寡言,字大初,越州暨阳人,受上清经法于田虚应,后亦隐居
  于天台玉霄峰,号曰“华林”,尤精符术。
    徐灵府,号默希子,钱塘天目山人。亦于衡岳降真堂师从田虚
  应,得三洞秘诀,后隐居天台云盖峰。著有《玄鉴》五篇,《天台山
  记》、《三洞要略》等书,还注有《通玄真经》十二篇。
    刘元靖,武昌人,早年师从王道宗受正一法,后入南岳师从田
  虚应,得三洞秘旨。
    司马承祯的南岳派弟子或南传弟子,多为隐道高士,长于哲理
  而不废斋醮符篆。他们或从他处游历至南岳,居住于南岳,或从南
  岳游历至他处,但都在南岳受上清经法。他们勤学苦练,传道授
  徒,使上清经法在南岳得以弘扬和发展。自司马承祯后,唐五代的
  南岳道教空前兴盛。
    其次,大大提高了南岳道教的政治地位。
    唐代统治者以老子李耳后代自居,为巩固统治,极为崇道。在
  这种大的政治氛围下,司马承祯及其高足,自然也备受统治者的青
  睐。他们当中,不少人受皇帝的召见、赏赐,被皇帝封为天师,呼为
  道兄,有的甚至封官进爵,还有的则与社会名流往来密切。当然,
  他们多数都辞而不就高位,有的干脆不受诏,修炼自乐。但是,统
  治者的重视,无疑大大提高了南岳道教的政治地位。
    司马承祯多次受唐朝最高统治者的召见,被问以阴阳术数之
  事,大增其社会地位,但他每每无意于政治而归隐山林。
    司马承祯学成后,武则天闻其名而召见他,并降手敕对他大加
  赞赏。司马承祯即将归隐山林时,武则天遣麟台监李峤饯之于洛
  桥之东,这使他在京城的声望一时鹊起,又加之他精通书法,能赋
  诗文,故深受社会名流、才子佳人的欢迎。当时,他与陈子昂、卢藏
  用、宋之间、王适、毕构、李白、孟浩然、王维、贺知章等人赋诗往来,
  合称“仙宗十友”。
    景云二年(711),睿宗令司马承祯之兄司马承棉迎其人宫,问
  以阴阳术数之事,司马承祯答之曰:“《道德经》言:‘为道日损,损之
  又损,至于无为。’且心目所知见者,每损之尚未能已,岂复攻乎异
  端,增其智虑哉?”睿宗又问他:“理身无为,则清高矣;治国无为,如
  何?”承祯答道:“国犹身也。《老子》曰:‘游心于澹,合气于汉,顺物
  自然,而无私,而天下治。’《易》曰:‘在人者与天地合其德。’是知天
  不言而信,无为而成。无为之旨,治国之道也。”司马承祯不以异技
  幻术愚惑、取宠于睿宗,而是以老庄之言答以“无为”治国之道,睿
  宗叹其论为“广成之言”⑨。不久,司马承祯力辞还山,睿宗乃赐其
  宝琴一张及霞纹帔等物。得知司马承祯将归隐,卢藏用乃指终南
    山谓之曰:“此中大有佳处,何必天台?”承祯对曰:“以余观之,仕宦
    之捷径耳。”⑩不但表现了他光明磊落的胸怀,更流露出他无意于
    政途的坦荡心绪。其时,京城公卿名人多赋诗以赠之,共百余篇,
    徐彦伯乃择其美者二十余篇,集成《白云记》,并作序以赞美之。司
    马承祯归山后,睿宗即降敕于桐柏山建桐柏观,作为他的居所。
    司马承祯在南岳居留修炼期间,玄宗多次命丞相张九龄前往
    南岳祭祀,并谒见承祯。张九龄对承祯敬佩有加,深赞其道行高
    超,曾作诗《登南岳事毕谒司马道士》,诗曰:“将命祈灵岳,回策诣
    真士。绝迹寻一径,异香闻数里。分庭八桂树,肃容两童子。入室
    希把袖,登床愿启齿。诱我弃智诀,迨兹长生理。吸精返自然,炼
    药求不死。斯言眇霄汉,雇余婴纷滓。相去九牛毛,惭叹知何.
    已。”⑾开元九年(721),玄宗遣使迎司马承祯人京,“诏之较正《道
    德经》,深加礼待,呼为道兄。凡是观中(九真观)供养金银器皿悉
    归降赐,自御札批答,表书往来不绝”⑿。司马承祯离京时,玄宗曾
    以诗相赠,并以其王屋山居处为阳台观,亲自题额,还遣使送之,赐
    以绢三百匹,以充药饵之用。后来,玄宗又令睿宗女玉真公主及光
    禄卿韦蹈至其所居处修金篆斋,以为国家祈福。司马承祯卒后,玄
    宗追思不已,封为银青光禄大夫,谥号贞一先生,并亲制碑文;又诏
    改其南岳旧居为降圣观,亲篆观额,宣赐圣像供器,命衡州铸四千
    斤铜钟一口赐之于观中。
    除司马承祯本人受统治者重视外,他的南岳派弟子薛季昌、王
    仙桥、薛幽栖、刘元靖等人亦深受重视。
    薛季昌是司马承祯的得意弟子,不仅精通上清经法,而且谈辩
    通博。唐玄宗曾召见薛季昌,薛季昌为玄宗宣讲《道德经》,深得玄
    宗欢喜,玄宗封其为天师,呼其为道兄。他辞别归山时,玄宗依依
    不舍,赠其一诗《送道士薛季昌还山》,诗云:“洞府修真客,衡阳念
    旧居。将成金阙要,愿奉玉清书。云路三天近,松溪万籁虚。犹期
    传秘诀,来往候仙舆。”⒀表达了他对薛季昌的赞赏与眷恋之情。
    居于九真观的王仙桥,在京师遇高力士后,得见玄宗,玄宗见
  其清秀超逸,喜爱之余,厚赐金帛和经书六七百卷,令其回南岳修
  缮观宇,后亦受封为天师。
    薛幽栖为南岳上清派第十四代弟子,唐天宝初游南岳,筑虚凌
  宫,遍读《三洞》、《真诰》,注《灵宝度人经》、《玄微论》,精诚修炼,也
  曾受到皇帝的赞赏。
    刘元靖师从司马承祯,得三洞秘旨后,应敬宗、武宗诏入宫应
  对,讲授法篆,武宗赐其为银青光禄大夫、崇玄馆大学士,号广成先
  生。
    田虚应、冯惟良、徐灵府等人,屡次受唐皇帝的诏征,但他们都
  潜心修道,不应帝诏。
    南岳衡山,秀冠五岳,高道辈出,又恰逢道教兴盛得势之世,因
  此,来此施政、游历、考察的政治家及文人学士数不胜数。而唐代
  南岳名道,结庐修炼、谈玄讲道、著书立说,道行较高,故而受统治
  者恩宠的很多。由于南岳道教以上清派占统治地位,名道多为上
  清派道土,即司马承祯的弟子或再传弟子,因此可以说,南岳道教
  在政治上享有的殊荣,主要是司马承祯的影响。
    再次,大大提高了南岳道教的文化地位。
    一方面体现于道教文化艺术的发展,这又主要表现于道教文
  学的兴盛。
    道教文学是以宣传道教教义、神仙出世思想及反映其宗教生
  活为内容的各种文学作品。丰富和充实南岳道教文学的作者群
  中,既有道士,又有与南岳道教关系较密切的统治者、文人。
    司马承祯本人学识渊博,文笔醇美,他的《坐忘论》、《天隐子》
  具有很高的散文艺术水准,逻辑推理与事例论证相结合,阐明了道
  教深奥的坐忘主静、收心养性玄理。司马承祯的诗文则隽秀且飘
  逸。他与当时著名诗人陈子昂、李白、卢藏用等人号称“仙宗十
  友”,有不少诗文唱酬之作。如他答宋之间诗云:“时既暮兮节近
  春,山林寂兮怀幽人。登奇峰兮望白云,怅徊邈兮象欲纷。白云悠
  悠去不返,寒风飕飕吹日晚。不见其人谁与信,归坐弹琴思逾
  远。”⒁
    司马承祯的弟子中,不少人会吟诗著文,如徐灵府。唐武宗欲
  诏徐灵府人京,徐力辞不应召,并作《辞召诗》一首:“野性歌三乐,
  皇恩出九重。求传紫宸命,免下白云峰。多愧书传鹤,深纸画口
  龙。将何佐明主?甘老在岩松。”⒂他还有内丹诗和自咏诗二首传
  于世。
    在南岳,不仅有以上清派为主的道士热心散文诗词创作,而且
  有统治者、政客及许多与南岳道士有交往的文人以各种文学体裁,
  特别是诗歌,歌咏道事。唐玄宗李隆基作有《送道士薛季昌还山》,
  宰相张九龄作有《登南岳事毕谒司马道士》、《游洞门观》。此外,还
  有唐敬宗时,吏部侍郎赵橹为刘元靖撰《广成先生传》,太子傅卢瑶
  作《广成先生石室铭》等作品。唐代著名诗人李白、韩愈、储光羲、
  崔涂、张乔、鲍溶、李群玉、王元等人都有寄南岳道人或道观的诗
  文。如李白作有与司马承祯等人结方外之游诗云:“与霞子元丹,
  烟子元演,气激道合,结神仙交……”⒃,还有《江上送女道士褚三
  清游南岳》、《与诸公送陈郎将归南岳》、《将游衡岳过汉阳双松亭留
  别族弟浮屠谈皓》等等,他依神仙典故、道教教义,以超凡的想象力
  描写南岳仙人神女的遨游情景和生活情趣。
    司马承祯等人对南岳道教文化艺术的贡献,还表现于音律书
  画方面。南岳道教音乐除斋醮音乐外,还有器乐曲及声乐曲,司马
  承祯受玄宗之诏,作有《玄真道曲》,曲子飘缈动听,表现了道教的
  一些思想内容。司马承祯还擅长书画。他的篆隶书.自成一体,号
  “金剪刀书”。受玄宗之命,他以三体撰《道德经》,刊正文句,定著
  五千三百八十言,为真本,他撰的《天地宫府图》,以图卷的形式,将
  各地仙真得道及道士隐修之所,列为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
  十二福地,其中画像据道经载述描写而出,为修道者收心之用,也
  表达了他对山川的崇爱。司马承祯所撰《上清含象剑鉴图》,其剑
  图无不栩栩如生,惟妙惟肖。
    另一方面是宫观建筑和斋醮仪式的发展。
    唐代衡山道观,多为均衡对称式建筑,即以上清派宫观为主,
  随着南岳上清派道教的兴盛,唐代除对南岳原有宫观进行修葺外,
  又新建了一批宫观,如黄庭观、真君观、降圣观等,现存宫观,多为
  唐时所建。
    在斋醮仪式方面,自司马承祯建议玄宗将五岳崇拜纳入正统
  道教后,南岳即设真君庙。自此,南岳各观洁斋致醮,长备焚修洒
  扫,正式以道教斋醮轨仪为祭祀之法式。随着统治者对司马承祯
  及其弟子的重视,南岳逐渐成为朝廷的祭祀重地,唐初朝廷对南岳
  的祭祷为两年一次,玄宗以后,朝廷遣官对南岳的祭祷改为一年一
  次,且有祈文。同时,南岳也成为众多平民百姓的祭祀和祷祈之
  地,南岳祷祈文化得到空前的发展。
    司马承祯对南岳道教文化的贡献,除以上所述外,还有一点是
  不可忽视的:司马承祯的道教哲学思想丰富精深,而他在南岳的活
  动时间较长,且高徒辈出,因此他对湖南道家道教思想的影响是不
  言而喻的,如他的《坐忘论》与王夫之《庄子解》“坐忘”思想就具有
  一定的相通性,只是由于笔者才疏学浅,不敢妄论之。
    中国道教在唐代是鼎盛时期,宋代仍继续发展。但是,南岳道
  教在宋代却逐渐衰落,几无名道,上清派道教在南岳的主导地位也
  渐为正一道和全真道所取代,这种状况与道教整个发展趋势不一,
  究其主要原因,应与司马承祯及其弟子的活动有关。一是司马承
  祯及其徒子徒孙,如薛季昌、王仙桥、薛幽栖、刘元靖等人,虽然都
  潜心修道,但在对待政治的态度上却是矛盾的,既不愿拒绝统治者
  的恩宠,欲言己所欲言,又不愿意完全投身于政治而念念不忘归隐
  山林。二是司马承祯及其名弟子,最终多归居它山。司马承祯本
  人卒于王屋山,田虚应、陈寡言、徐灵府、冯惟良等人,在衡山得道
    之后,都入天台山,终其所老。如此以往,时长日久,无形中自会影
    响南岳道教的长久发展。
    (作者为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
    注释:
    ①{道藏)卷二十一《天隐子)。
    ②⑥⑨⑩陈国符著:<道藏源流考》,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53、56、54、54页。
    ③《天台方外志》卷十四,
    ④(道藏》卷十一{南岳总胜集》。
    ⑤(衡岳志)。
    ⑦(道藏)卷六(南岳小录》。
    ⑧《新唐书》卷一百《隐逸列传》。
    ⑾《旧唐书)卷一百二十六《隐逸列传》。
    ⑿{道藏》卷十一《南岳总胜集》。
    ⒀⒃<南岳旅游文化概论》,岳麓书社,1999年版,第278页。
    ⒁⒂《湖南省志·宗教志》,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2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