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景铎: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2 12:44:47

张汝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来源:记者团  点击次数:2749次  发布时间:2007-12-18   作者:周洲  编辑:袁会

“中国高等教育应该怎么办,向何处去?要回答这一问题,就需要有明确的办学理念,也就是:为什么办大学?其目的何在?”12月17日,复旦大学哲学系主任张汝伦教授,在西五楼作了一场题为“大学之道和现代大学教育的缺失”的讲座

 

张汝伦引用蔡元培办学的例子进入话题。蔡元培先生曾先后两次前往德国洪堡大学,学习德国教育学、政治学。德国的教育界认为,大学不是职业培养所,而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地方,目的是要培养一个完整的人。而专才的培养应当是由高等职业学校来完成培养的。于是,蔡元培先生秉承这样的理念办起了北大,而北大也由此成为中国大学的榜样、中国教育的一面旗帜。

 

同时,张汝伦指出:“大学之道,早在两千多年以前就已经提出。《大学》开篇前四句就阐明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明明德,即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亲民,就是师生为社会,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大教育家孔子认为,应当从知、情、义这三方面来培养一个具有整全人格的人。尤其在当今,我们不能忽视‘情、义’,也就是人格的培养。人格原则是基础,教育是人完善自身的手段。

 

现代大学从中世纪发展而来,却丢失了当时对人格的培养这一理念,这是不对的。因为学问做的越大,做的越深,人格因素就愈发重要。”他还援引梅贻琦先生的《大学一解》中所提出的观点“社会所需要者,通才为大,专家次之”,着重强调了对学生全面培养的重要性。

 

他认为,若结合当今实际情况,结合古代书院儒家思想,以及对人培养理念的优良成果办学,将会为世界教育界开创一个新的局面。

 

张教授同时还指出了当今的大学亟待解决的一些问题。其中谈到最多的是关于如何平衡科研与教学的关系。高校是科研的重镇,但它同时还承担着教书育人的职责。尤其是对本科这种较为基础的教育应当投入更多。

 

张教授推荐同学们要“尚友古人”,即学习古人追求真理的那种赤诚的心,把分数看得淡一些,以求真正获得知识的给养,培养自己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他还强调,同学们应当有自己独立的思想,以此与错误的社会主流思想保持距离。

 

讲座的最后,张教授向同学们提出了殷切的希望,他希望同学们能够有远大的眼光,树立远大志向,珍惜四年的大学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