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自驾三日游攻略:大学之道(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6:30:23

一、人生旅途上的抉择

学校闻名而专业务实

  大学的校庆是学校需要纪念的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节日。一般,每十年都要盛大举行一次。而在每次校庆的纪念活动中,都要写出“××週年校庆”的标语和横幅。大家对于大学的“年龄”,一般都称为“校龄”,认为与“人”不同。人呢!怕说老,而大学的“校龄”,则认为“越老越好”、“越老名气越大”。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为了提高办学效率、进行学科交叉以培养综合性的人才,几所不同学科的学院和大学进行合并,组成综合性的理、工、管、文、医等多学科的综合性大学,成为一时的潮流。在校庆的学校“校龄”上,通常都以其中组成学校最长的校龄,作为综合性大学的校龄。如有的学校通知学校校友,上一次通知是举行“30週年校庆活动”,没过十多年,这一次通知则是举行“100週年校庆活动”。一些远离学校的校友,就打电话来问,学校年龄怎么长得这么快,不多久,怎么一晃就是几十年?从30岁长到100岁。我国一些有名的大学,现在的校龄都在百岁以上。

从世界上许多闻名的大学来看,校龄都很长。也和我国校龄长的大学一样,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成果,培养了大批的优秀人才,为社会作出了很大的贡献。许多学子都向往去这些有名的大学深造。所以,纪念校庆,也就是检阅学校的办学成果,为学校和校友、校友和校友进行相互交流的最好的场合。

一般来说,校龄长的大学大都是有名的学校,社会上,特别是家长在子女考大学时,非常注意大学的名次。实际上,所谓的排名,是以一种一般性指标的顺序,如发表文章的篇数、得奖情况等,与培养本科生的质量,似乎并无太大的关系。而且,每所大学,都有各自的一些特色,如特色专业、特色学科方向,相互之间无法进行比较。事实确实如此,任何大学,不管排名先后,都培养有优秀的学生。所以,校友们都热爱自己的母校,并不看重什么名次。因为,学校的名望,对学生读书,好像并不能因此可以减少自己的努力。

对于校龄很长的老校,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从1950年开始,就有了新中国的毕业生。即使在以前毕业的校友中,也有许多人曾经为新中国的诞生、为社会的发展作出过很大的贡献;尽管,他们许多人已不在人世,而在校庆时,大家仍然在缅怀他们的功绩。在校园内,还为著名的校友树碑立像,以让来者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伟大崇高精神。

自1950年起毕业的校友,都以进入学校的年份来区分他们在校的年级。一般,1950年毕业的称为“46级”,1960年进学校的称为“60级”,并以此倒推到1950年以前的年级。由于学校很大,在校庆时,都按学院以专业为单位,举行座谈会。不同的专业,到校的校友人数有很大的差异。许多校友都热爱自己的专业。他们常说:

“专业对了头,

学习有劲头,

工作有搞头,

事业有钻头,

发展有奔头。”

“专业才是影响一生的关键。”

他们的子女在考大学时,经验是按考试成绩:

“首先是选专业,然后是学校。”

选专业要根据自己的条件,如基础、特长、爱好和今后的发展等综合考虑。

选学校要根据自己的考试成绩,留一点余地。

了解高等教育发展的情况,对选择专业和选择学校很有帮助。

这就是为什么两代人是同专业校友的原因。

在坐谈会上,一般按年级顺序,每个年级选一代表在会上发言,介绍他们的情况、经验与感想。有时,说到精彩之处,大家拍手称快。从46级以前毕业的,来参加校庆的老大哥,到最近毕业的小弟弟,年龄相差好几十岁;有的两代人都来参加校庆。

从半个多世纪前后的校友发言中,可以看到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缩影,既可以了解学校,又可以了解专业的发展过程;有利于选择专业和学校。大致可以划分为如下的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新中国成立以前

为了就业,就按当时的一种说法:

“学了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如果有熟人,可以学人文”。

而去读了大学。但毕业后一般都不易找到工作,即使找到工作,都可能所学非所用。

  第二阶段,新中国成立 - 1954年的过渡时期

1950年毕业的大学生,第一次享受到了毕业分配的待遇,毕业不再是意味着“失业”。从此,大学生的工作都有了保证。这段时间,大学的教学除了按原来的教学安排,略有调整外,重要的是增加了政治课,有:

社会发展史

新民主主义论

论人民民主专政

等政治课程。

由于国家建设事业的需要,原定在1954年毕业的学生,在教学安排上作了很大的调整,提前一年毕业。因此,在1954年没有毕业生。而在1953年,却有两个年级的学生毕业。

这段时间毕业的校友,都是统一分配到祖国建设需要的工作岗位。许多校友作出了很好的业绩,为国家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得到了学校在校庆时的表扬。

在这段时间里,特别是在后期,高等学校按照国家的布局,进行了院校调整。一些新的院校成立了。如:

××工学院

××农学院

××医学院

××音乐学院

等等。

第三阶段,1954 - 1966年的专业培养时期

从1953年开始,高等学校的教学提出向原苏联的教学学习;

首先,尽量选用苏联教材,一些基础课程,大都有了翻译的教材出版;

其次,参照苏联的教学计划,修订在校各个年级的教学计划。特点是把课程分为;

   政治课

   体育课

   外语课

   基础课

   基础技术课

   专业基础课

和 专业课

特别重视 实习和设计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实习分为;

  认识实习,在二年级末进行;

  生产实习,在三年级末进行;

和  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结合,一般在毕业设计前进行。

设计分为:

  课程设计,一般有两门课程要作课程设计;

和  毕业设计,用一个学期进行。

第三,教师立即学习俄文,而且是采用突击的学习方法,主要是达到能看懂俄文教材。当时,专业课程的教材都还没有翻译出版,准备课程的教师得到的是俄文教材。

那时,校园内一片繁忙的景象。

在1954年,国家组织一些学校参照苏联的教学计划,分别草拟我国按专业的统一的专业教学计划,之后,召开有关大学派代表参加的讨论会,讨论、修改定稿。然后,报请教育部批准后,颁布在1954年进校的年级执行。并由各个学校,依此教学计划,再修订以前各个年级的教学计划,尽量靠近统一的教学计划,进行教学工作。

这种加强专业的教学计划,所开设的专业课程要用一年,即两个学期完成。而专业课的教材内容既结合实际,内容又非常丰富。按这种教学计划培养的毕业学生,一到对口的工作岗位,不长的时间,就能胜任工作,很快成为骨干力量。由于当时正是许多单位发展的阶段,大学的毕业生一般都能统一分配到对口的单位。不少的校友在以后的年代,为国家作出了很大的贡献。特别是这个年代大家都怀着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的胸怀,努力去工作;虽然这一批校友现在大都退休,仍然被认为是老一辈的革命家。

这种专业性很强的教学计划,在当时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学生负担过重。具体体现在:

“课程门数多、学时多、作业多”

当时,每个星期上课六天,安排星期日为休息;而学生实际上反映的是:

   “只有星期七,没有星期日”

 为了解决学生负担过重的问题,不断在调整教学计划中课程的学时数。但是,最终国家决定把大学的学制,从四年改为五年。

  从1958年开始,一些学校招收五年制大学生。为此,又专门制定了指导性的五年制教学计划,学习时间增加了一年,基本上可以解决学生负担过重的问题。

  随着国家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大学的一些专业招生人数也不断增加。一个专业按年级分班,每30个左右人数为一个小班。有的专业要求招收4个小班的学生。这个时期的后期,学校的在校学生人数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一些新专业也相继成立,教师人数也不断增多,校友人数也有很快的增加。

  1960年以后,我国的职务评定制度开始实施,许多校友获得了高级职称。不过,提升的条件很严,提升的人数不多;而且,提升职务,并不提高工资。当时有人说成是:

  “升官不发财”。

自从1956年进行工资调整以后,高等学校教职工的工资,在这个年代,都没有再动过。大家怀着“为人民服务”的信念,努力为祖国培养年轻的下一代。

在1956年,由于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国家发出了:

“向科学进军”

的号召。一般的大学即时建立科学研究科,在负责科研科工作的日子,再加上担任有教学和科研工作,因而体会到:

第一,  高等学校的教师必须精心作好教学工作;

第二,  高等学校的教师必须积极参加科研工作,特别是实际单位提出的需要解决的课题;

第三,  应该把科研引入教学,如让学生在毕业设计中参加一些研究课题,以便培养他们联系实际,和进行独立思考和独立工作的能力;

第四,  应该把科研的成果纳入教学内容,特别是专业课程,不但可以很好的联系实际,让学生了解新的动态;而且,也使教学内容不断更新。

这样,学校的教师有的同时要完成好几项工作任务。于是,便有了所谓的:

两肩挑

以及:三肩挑

甚至:  四肩挑

在“为人民服务”的年代,不论是作教学、科研、行政或是社会工作,都是不加工资和没有津贴的,大家都积极努力去做好。外单位要求进行的研究任务,也是免费完成。所以学校和实际单位的关系相处很好,因为,大家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奋斗目标,就是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先进的社会主义强国。

在这个时期,由于大环境对高等学校的要求,也开展了一系列的群众运动,有:

整风、反右

大炼钢铁

大搞科研

教育革命

大跃进

以及

四清运动

等等

由于,贯彻了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的八字方针,和试行

《高校60条》

《高校60条》是教育部颁发的

《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的简称,具体内容是:

1,    必须以教学为主,努力提高教学质量。生产劳动、科学研究、社会活动的时间,应该安排得当;

2,    正确执行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知识分子,为社会主义高等教育服务。正确执行“百家争鸣和百花齐放”的方针,提高学术水平;

3,    实行以党委领导下的以校长为首的校务委员会负责制;充分发挥校长、校务委员会和行政组织的作用;

4,    做好总务工作,保证教学和生活的物质条件;

5,    改进党的领导方法和领导作用,加强政治思想工作。

这个时段,学校执行了上述的稳定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相应措施,一些毕业学生,由于努力学习和加强了自己思想的锻炼,参加工作以后,许多用人单位都反映:

“毕业生思想好、能吃苦、业务好”

 因而在工作岗位上,作出很好的业绩。由于从1966-1971年间,大学没有招生,中间人才出现断层,他们在以后的时代,起到骨干作用,有的走上领导工作岗位。这在以后的校庆会上,许多校友经常受到称赞。

第四阶段,1964 - 1971年老五届先后毕业时期

1966年5月,61级的学生还正在进行毕业设计的时候,文化大革命的前奏已经拉开序幕;到了6月,在学校的五个年级,进入了停课状态。这五个年级在以后,常被称为老五届,情况是:

1,    61级,即1961年入学,已经学完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而且,毕业设计也进行到即将完成;

2,    62级,即1962年入学,已经在校四年,学完教学计划规定的大部份课程;只差最后一年的几门专业课,和毕业设计。

3,    63级,即1963年入学,在校三年,已学习了教学计划规定的半数以上课程;主要是基础课、基础技术课。

4,    64级,即1964年入学,只在校两年,主要学习了教学计划规定的基础课程和几门基础技术课程。

5,    65级,即1965年入学,只在校一年,学习了教学计划规定的一部份基础课程。

学校停课以后,许多学生、教师、职工分别组织和参加了各种取名的群众组织,响应号召,进行了

大鸣

大放

大字报

大辨论

1966年9月,根据中央发出的组织高等学校的革命学生和教职工代表到北京参观“文化大革命”运动的通知,许多学生和教职工离校前往北京,有的去革命圣地,进行了“革命的大串联”。

学校也成立了“串联接待站”,组织教职工接待外地来串联的学生们。

去北京参观回学校的师生,在“革命造反派大联合”的口号下,许许多多的小组织-当时称为战斗队,按照“革命观点”,组成了“两派”,互相都说自己是“革命派”,进行了许许多多的“革命行动”。

1967年2月,根据《人民日报社论》,群众组织联合成立《临时革命委员会》,接管学校的实权。以后,两派不停相互“文攻武卫“。也有不少学生和教职工不愿参加,而成了“逍遥派”。11月,中央发出“复课闹革命”的通知,广大教师积极响应。

1967年底,61级学生进行了毕业分配。

1968年,“工人宣传队”和“解放军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进驻学校以后,经过了许多工作,成立了学校的“革命委员会”,使学校逐渐有序起来。到9月底,62级、63级的学生进行了毕业分配。

1970年春节刚过,学校以专业为单位,将教职工和64级、65级的学生按军队的编制,编为“××连”,步行到部队的农场,

学军、学农和锻炼

专业连队下设:

1,    两个年级以各个班为单位,称为“排”;

2,    每个“排”,由三个“班”组成;

3,    教职工成立一个“教工排”;

4,    原来专业教研室主任为连长,党支部书记为连指导员;

5,    学生排的排长相当于学生班的班长。

6,    解放军军代表在连指导工作。

   在农场学农,参加了

         春耕

         夏耘

         秋收

         冬藏

的农业劳动。到了1971年夏天,64级和65级学生在农场进行了毕业分配。

至此,61-65级的五届学生全部毕业离校。

这几个年级的毕业生,大部分都分配到基层,从工人作起,这些校友经过了实际的锻炼,具体是:

边工作

边学习

边提高

在以后随着岁月的增长、学习水平的提高、实际经验的丰富,许多校友的职务也随之提升。在县、省的好多部门的领导岗位,都会看见他们的辛勤的业绩。

第五阶段,1972 - 1977年新五届学生培养时期

1972年9月,工科院校迎来了72级新同学。这是自1966年停止招生多年后,学校又开始有了新入校的学生。

教职工早在一年以前,就开始了迎接

“新的教改”

有关教学的各项准备工作。

这次进校的新生,当时称为

“工农兵学员”

他们是按照省招生办公室规定的招生指标和安排,采用:

“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

的办法,学校派出招生人员,到各地去,

“从有实践经验的工人、农民、解放军战士”中选派进学校。他们在学校的任务是:

“上大学,管大学,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改造大学”,简称为:

“上、管、改”

的任务。

他们的学习任务则是:

“以学为主,兼学别样,即不但学文,也要学工、学农、学军,也要批判资产阶级。”

为了达到上述的培养目标,而且,又要照顾学生程度不齐的实际情况,即入学来的学生,同一个班中,有初中各个年级、也有高中各个年级读过的学生;要求用三年半的时间完成学习任务。为此,专门制定了有具体针对性的专业教学计划。先用半年的时间,进行初中和高中必需知识的补习。

教学计划中,一般专门安排了各用六周的学军、学农的时间。

学校的教学单位也重新进行了改革。按专业成立了专业联队;把教数、理、外语等基础课程、基础技术课程以及专业课程的教师,合在专业联队中,成为一个按专业的教师大家庭,以便于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的组织教学内容。

从1972年到1977年,高等学校一共招收了五届工农兵学员。一般称为新五届。

这是一段过去未曾有过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工作;在以后的教学岁月中,也没有再进行过类似的教学改革。而这段岁月,却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1,    这几个年级的学生,没有经过高等学校的入学考试,而是经过选拔进校的,他们由于自身的经历,深知进入大学学习的机会,来之不易;所以,每个人都勤奋学习。一些虽然程度低一些,由于他们的努力,在毕业离开学校时,都达到培养计划的要求。

2,    专业联队的教师,由于好几年没有任教,现在有了实现自己教学任务的机会,不但努力搞好自己的教学任务,而且,积极参加教学计划、教学方法的研究和讨论。如数学教师和外语教师已是专业联队的成员,经常和专业课的教师一起研究教学内容;怎么在规定的时间,把最需要的教给学生,并编出了有针对性的教材。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师也努力熟悉专业知识,以便

“少而精”

的使学生掌握所学内容。

3,    学校、系等各级党政领导,非常重视这种新的教学改革,大力加强领导和解决专业联队遇到的实际问题。

72级-76级都按时和按照教学计划的要求,毕业离校。他们在以后的工作中都为国家作出了贡献。但是,曾经出现有人提出这五届毕业生的学历问题,国家即时下文,决定是大学毕业;得到教师一致的赞同。

第六阶段,1977 年起的高教发展新阶段

1977年8月,国家召开了科学、教育座谈会,会上

明确指出:

“今年就要下决心恢复从高中毕业生中直接招考学生,不再搞群众推荐。”

座谈会照片发表以后,正如后来所说的:

 “恢复高考,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

  “恢复高考,是又一个时代的开始。”

从1977年恢复高考招生,到现在几十年的时间,高等教育有了令人鼓舞的发展和变化。最近一段时间,许多高校都举行隆重的校庆会。几十个年级的校友从祖国的各个地方,回到母校,从他们所看到的、听到的、自身体会到的、以及他们所关心的和所希望的内容,都充分体现了母校这几十年的发展成效。

他们首先看到的是学校校园有了很大的变化。年级较老的校友,他们已经找不到原来曾经生活和学习过的房舍。学校的校园已经分为好几个校区,形成了综合性的大学校园。特别是新建的新校区,环境秀丽,具有新的风格的教学大楼,错落布置有序,有的,内部装设有观光式的电梯,可以观看到外面美丽的景像,是一个很好的学习环境。而在老校区,原来像火柴盒似的教学楼,有的换了新装;有的重新修建成了新的教学大楼。过去,学生要爬好几层的教室,现在,都有了电梯。所以,他们感慨的说:

“现在的学生比他们当时要幸福多了。母校变化真大呀!“

他们在会上和会下交谈中听到的则是学校和自己原来读书过的学院都有了很大的发展。许多高等学校都由原来的几所学校联合起来,成为综合性多学科的大学。招收有:

大学本科生

硕士研究生

博士研究生

   还有:

网络学院学生

成人教育学生

等等

  在校学生人数已经比上个世纪90年代增加了许多,特别是近年来,高等学校学生扩招以后,学校的总人数达到了好几万人。

各个学院虽然有所差异,但在招生规模上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扩大和发展。

校友们关心的是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由于祖国有社会主义特色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人才的需求也增加,原来按专业培养的教学方式,毕业生一般很难对口,为此,国家几次调整专业目录,将几个类同相近的专业合并成一个大类,还是以专业名称公布执行,因为,用人单位长期习惯了以“专业”选用人才。为此,教学计划也相应作了调整,即:

加强基础

拓宽专业

提高文化素质

和 综合能力的培养

因此

教学计划中原来的专业课程有的作了压缩和调整,有的将教学时数减少,有的作为选修课程。教学计划把重点放在基础和专业基础的教学内容上,这样,以增加学生毕业后工作的适应性。

毕业学生的毕业后工作安排,也由过去的统一分配,逐渐过渡到;

“双向选择”-用人单位到学校和学生相互选择

“去单位应聘”-投送个人简历待选

“参加招聘会”-可以向多个单位应聘

于是,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和研究生的就业活动,在毕业以前的很长一段时间,就开始进入竞争状态。由于这些活动,需要一定的精力和时间,所以,大学生最后一年的学习和毕业设计都要为找工作让一让路。研究生作学位论文时,也有相似的情况。

许多有子女在母校读书,或即将有子女要选择母校读书的校友,在校庆时,都提出希望:

1,    大学在扩大招生人数和扩大规模的同时,注意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2,    大学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上,培养能在社会就业竞争中,容易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

这是语重心长的希望。也代表了其他广大学生家长的希望!